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343节

  “老板,这个地盘德辅道中75~77号,是何东家族的,占地差不多1.6万平方尺。旁边的地皮德辅道中71~74号,占地面积1.9万平方尺,则隶属英资端纳洋行,这是香港早期的四大洋行,如今已然没落。”长江地产的副总经理严宽,为陈光良介绍起来。

  实际上,这两幅地皮就是后来的盈置大厦、永安集团大厦(联邦大厦)。其中盈置大厦的地皮,是何东家族在1959年左右,以550万港币卖给恒生银行作为‘第一代总行’;至于永安集团大厦,前身是60年代初期,张玉良家族建立的当时香港最高建筑物31层。

  陈光良在心中评估了一下,拿下两幅地皮的可能性。

  首先是何东手中的这幅1.6万平方尺地皮,此人和陈光良也算是老熟人,如今上门求购这幅地皮,虽然有‘夺人之好’的嫌疑,但问题不是很大。

  至于端纳洋行的这幅地皮,那就更加不是问题,无非是钱的问题。

  此时香港中环的地皮,价格也就几百港币一平方尺,未来十年的涨幅都不会很大;毕竟前世1959年何东家族出售德辅道77号,售价也就550万港币,折合350港币每平方尺。

  而当初购入花园道地皮,陈光良已经花费近300港币每平方尺了。

  也就说是,最近十年香港的地皮、物业涨幅都是有限的,毕竟这一阶段香港的经济还在萌芽中。

  “两处地皮若是合并,便有3.5万平方尺,面积也算不错了!”

  “岂止是不错,已经是非常大的地盘,这香港可不是沪市,可供开发的地皮有限。”

  曾几何时,老板在上海滩都是按照几十亩几十亩的购买土地,最贵的地皮当然是当年南鲸西路的‘大华饭店’的60亩地皮。

  而德辅道这两幅地皮,合并起来也6亩不到。

  陈光良看了一下,两幅地皮若是合并后,其本身也是滨海地段,地段可谓一流。

  在这个时期,干诺道已经是濒海马路,后世的‘交易中心’‘国金中心’地盘,压根就还没有填海,预计是在五六十年代进行了中环填海。

  “嗯,我们再去毕大街那边瞧瞧!”

  “好的”

  陈光良走在香港的中环,指点江山,此时说白了——怡和、太古洋行的实力,在他面前也是不够看。

  不过陈光良不想搞得太高调,毕竟也要考虑时代的属性,以及政z因素!

  来到毕大街和皇后大道中的交接处,陈光良和严宽等人在‘香港大酒店’这里停下来。

  “香港大酒店,隶属香港上海大酒店公司,是嘉道理家族的产业。这边是告罗士打大厦,隶属置地公司;这边是连卡佛大厦,是连卡佛百货的产业。”

  陈光良点点头,这些他自然知道。

  香港大酒店,前世五十年代中期,被‘船王’许爱周买去,建成了后世很出名的‘医生楼’中建大厦。这幢大厦每层是14500平方尺,一共是17层。

  香港大酒店占地面积也就1.8万平方尺,如果拿来修建‘香格里拉酒店’,地盘小很多;而且旁边就是告罗士打大厦,将来要重建成置地广场和37层的告罗士打大厦(用对面的怡和大厦,将连卡佛大厦换了)

  陈光良本来的想法是,买下嘉道理家族的香港大酒店,因为这家酒店本身也与华人有很大的缘分,曾是民国总督赵连壁的产业,台面老板是‘洪兴帮派’所属,后来港府将洪兴列为铮胖鸾ソ底浦料愀凵虾4缶频辍�

  买下香港大酒店还不够,毕竟占地面积就1.8万平方尺,所以陈光良又想将连卡佛大厦买下下来,进行合并。

  这样一来,以后这个区域不会再有‘置地广场’,反倒是陈光良可以建一个‘购物广场’和‘五星级酒店’的综合性商业。

  当然,综合一下,陈光良还是倾向德辅道中的71~77号地盘,进行合并。

  这一天,陈光良拜访了香港巨富何东。

  他也没有废话,直接提出希望购入其手中的德辅道74~77号物业。

  何东手中的物业很多,包括尖沙咀后来的东英大厦(刘銮雄购入后建成THE ONE)、弥敦道的数处优质物业、旺角后来的的东兴大厦,其拥有九龙的庞大的繁华物业。在港岛这边,何东也拥有德辅道中77号,还有一副在中央街市,但已经赠予港府,以及湾仔的很多处物业——后来建成东生、东城、承业等多处大型物业。

  其一直是香港的首富,以及‘最大’的私人地主,直到陈光良登录香港。

  不过陈光良拥有的,几乎都为住宅,在商业地盘仅有两处——德辅道中的平安银行大厦、花园道1号的新平安银行大厦。

  何东笑着说道:“陈先生已经拥有那么多物业,还不满足,如今又看上我在香港最贵的一幢物业!”

  陈光良诚恳的说道:“若非想重建香格里拉饭店,我也不想夺人所好。”

  这幅地皮在何东手里,也就是收收租,传承一下。

  但在陈光良手里,却是要建成香港一流的豪华酒店,用途更大。

  何东也明白这个道理,说道:“也不是不能出售,只是这个价格可不低!”

  陈光良说道:“何先生尽管开口”

  既然主动上门求购,他也不会小气。

  何东沉思片刻,说道:“当年香格里拉饭店风靡上海滩,我也是那里的常客,如今陈先生想重建,我自然支持。只是这幅土地,已经是我手中最贵的,所以价格就按照250港币每平方尺左右,你拿400万港币买下。”

  历史上,在1947年拍卖花园道1号地皮时,价格也是257港币每平方尺,这一世陈光良竞拍,价格提到近300港币每平方尺。

  两处地盘各有优势,价格差不多的水准。

  何东的报价,并不算贵!

  陈光良爽快的说道:“好,这个价格已经算是朋友的价格,我很满意!”

  只要是符合市场的价格,他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何东这边谈好后,接下来,端纳洋行那幅地皮,自然也轻松不少。因为此时的环境,让一些洋行生出撤离香港的想法。

  不过两幅地皮加起来,怕是得900万港币以上,若是再加上建筑费、装修费等,这个酒店的投资也是冠绝香港的大型投资,让人惊叹的存在了。

  当然,如果土地拿下来,陈光良也不可能马上建设,毕竟得好好的规划一下。

  1949年9月18日,英国政府宣布英镑贬值30.5%,由英镑兑换4.03美元贬至2.8美元。

  之前陈光良和何东家族、端纳洋行已经谈好两幅德辅道中的地皮——71~74、75~77号,也随即正式签约。

  倒不是需要等这个英镑贬值,毕竟陈光良可以从平安银行的港币存款中借调一下港币的,并不影响;之所以等到9月18日后再签约,是因为和端纳洋行谈妥后,两幅地皮一起签约,不然就谈好一幅地皮,短时间用处不大。

  端纳洋行的1.9万平方尺地皮,代价是500万港币,加上何东家族的那幅地皮,总计花费陈光良足足900万港币。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香港很难有人一口气拿出来,陈光良家族直接拿出160万美金(1美元=5.7港币左右),便顺势买下这两幅地皮;而原本,大概是需要230万美金的。

  而且,由于陈光良家族的现金流,基本都兑换成美元,所以这一次相当于是赚大几千万港币的财富。

  所以别说投资一家‘超级豪华的酒店’,就是投资数家,买下香港一条街就够了。

第373章 海派VS粤派

  到了10月,香港的气氛更加的紧张。

  本来就是有大量的富人来港避难,如今粤省JF在即,JF军近在咫尺,大家的心情可想而知。

  深水埗,乐施会设置的救济点。

  陈光良带着一些亲信,参观了这个救济点,只见一群难民正在排队领取食物,这些人穿得缝缝补补、混身脏兮兮,且散发出怪味。

  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大量的难民入港,他们大多数都是穷人。来到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活都成问题,流落在大街码头上。

  而且香港的工作岗位并不多,难民很难在短时间找到工作。

  看着眼前的一幕,陈光良沉着脸,询问身边的人道:“乐施会该如何才能提高影响力?”

  这是他一手建立的‘慈善组织’,前前后后陈光良已经注入600万港币,成立近两年来,主要是用于救济难民。

  ‘家族顾问’郭德明随即说道:“乐施会最近两年的影响力提升很快,在穷人心中很有份量.但要想真正的长远发展,以及提高在慈善领域的影响力,还需要开放。参考保良局和东华三院,吸纳更多的理事和会员,毕竟以老板你在香港的影响力,完全可以做到振臂一呼。”

  他以前就是‘宁安基金会’的陈光良助手,也是乐施会的常任顾问,对慈善事业很了解。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具体该如何做?”

  郭德明马上说道:“下个月,正好是乐施会的两周年,我建议我们邀请全港的名流一起,举办一个大型晚宴。在晚宴上,进行慈善募款,募捐多的一批成为理事,募捐少的则成为会员,同时改组乐施会的组织架构这样一来,乐施会便会成为继东华三院、保良局的第三个华人建立起的大慈善机构,后续可以捐赠医院、学校,进一步提高影响力。”

  要做到这些,最不可缺的是‘陈光良的影响力’,换做是其他人,响应者一定很少;但只要陈光良站出来,至少‘海派’都会相应,粤籍商人也会给点面子。

  同理,海派商人也会以此为契机,纷纷团结起来,在香港这个陌生的地方形成一股势力。

  “好,这个事情你组织人来操作,阵仗搞大一点。我个人会在那一天,再捐出400万港币,作为乐施会的底蕴,后期,乐施会不仅是一个慈善机构,而且也会进行一些投资,好作为长期的战略。”

  陈光良家族前期注入的600万港币,实际上才用掉200万,直到最近难民增加迅速,资金才用得快一些。

  此时的香港,基本每个区域都有乐施会的救济站,难民在被登记后,可以获得食物。

  郭德明很是高兴的说道:“好,我们一定尽力做好这一件事。”

  他喜欢做这种慈善意义的事情,而且他不会领工资,毕竟他担任平安银行、长江地产的顾问,老板都会发一份丰厚的薪水。

  随后,众人来到救济站前沿,只见这里的工作人员态度很‘公正’——会呵斥不排队的人,同时又能友好平等的对待领取难民,丝毫没有高高在上。

  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陈光良来视察的原因,但这方面,乐施会还是很重视职员素质,以及其是否拥有爱心。

  “老乡,哪里的人?”陈光良用粤语询问一家四口。

  只见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带着妻儿女,刚刚领取到食物,第一时间给家人,自己却准备最后享用。

  男人一见陈光良等人,小心的说道:“我广洲的,因为担心战争,就带着家人来港避难。”

  谈吐还是可以,想必以前也是个见过世面的人。

  “找了工作没有?”

  “去码头上找了,但码头上的一份工作,往往都需要拳打脚踢一番,才能争抢到一个工作岗位,我打不过他们,留下点伤。”

  男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好吃懒做之辈,卷起袖子,露出一些青一块乌一块的手臂。

  “有没有想过战争过了就回内地?”

  “不想了,国内年年战争,不知道哪年平静下来,而且就算没有战争,日子也不好过。”

  陈光良点点头,哪怕是明年,来港避难的人口也是没有停下来,刚开始港府还是全部收下,结果一看人口越来越大,根本养不起了,就关闭了关口。

  随后,陈光良询问了男人会什么,直接让一名属下,带着他们一家去新丰纺织做事。

  毕竟交谈也是一种缘分。

  回到德辅道中的平安银行大厦。

  陈光良的心情有些波动,正所谓能力越大,社会责任就应该越大。

  实际上,香港的财富很多,仅从内地流入香港的财富,就在5~6亿美金,整个社会的财富至少都是100亿港币左右。就算按照明年最大的人口240万计算,平均每人的财富应该是在四五千港币。

  当然,财富永远是不可能平等的。

  哪怕是比较平等的年代,也有人利用权力,为家人吃好点。

  更不要说在香港这个资本区域,财富直接是集中在极少人的手中。

  据个简单的例子,黔省安顺有一个富豪帅灿章,当年靠着开布匹店和鸦片生意,巅峰时期拥有1000万银元;虽然战争影响颇大,但其在1948年底来港时携带的财富,可以购买香港的一条街(一般的小街)。此人来港后,一直卧病在床(抽大烟),但对家乡非常思念,还想办法从老家带来安顺蕨菜。(不过其后人因为经营不善,七十年代便已经败光了家财)

  像帅灿章这样的内地富豪,香港比比皆是。

  他们既对内地有着向往,且同时对香港也没有归属感,抱着这样的心态,再加上水土不服,故在香港经营就不会顺畅,最终钱财也会败光或者被人骗光。

  当然,也有不少富豪很聪明,带来的财富投入到物业当中,成为香港的隐形富豪。据说后世香港,就发现不少拥有几幢楼的富豪,但却从未有个什么出名的事情,这种就是香港的隐形富豪,财富很多都是从清朝、民国就带来香港,投资到物业当中。

  陈光良想到香港如此多的富豪,又如此多的穷人,灵感就来了。

  他叫来叶熙明,询问道:“金银业贸易场是什么情况?”

  叶熙明当即说道:“现在JF广洲在即,香港的黄金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的650港币每两,大家都希望炒高黄金,持有黄金,然后一旦香港有事,可以远走海外。”

  香港有事,港币会不会成为废纸,大家只会凭借想象。

  但黄金,一定是全球的硬通货。

  陈光良说道:“马上替我在金银业贸易场炒黄金期货,不过我们是沽空,今天操作这样”

  他可是知道,广洲JF的时间很快,余汉谋和白崇禧的军队根本不是101的对手,迅速被打败;然后就是101陈兵香港边界,随时都有可能打进来,而且三天就可以打败英国军队。

  但很快,就确定不会收回香港。

首节 上一节 343/3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