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从厨师学徒开始 第463节

  “啥?”老汉的酒碗悬在半空,“五块?还包圆?”

  马强急得在桌下踢王建业的脚——这价比XA市场价还高。

  但王建业不为所动,从包里掏出一叠合同:“您要是不信,咱们现在就可以按手印。”

  正说着,窑洞外传来引擎声。

  一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男人闯了进来,看到王建业等人明显一愣。

  “老李,今年的猪……”

  “周老板?”马强失声叫道。

  来人竟是周大富的堂弟周小富!

  空气瞬间凝固。

  周小富眼珠一转,立刻明白了状况,冷笑道:“王老板好手段,跑这么远来挖墙脚?”

  王建业不慌不忙地抿了口酒:“市场自由买卖,周老板能包西安的货,我就不能找新货源?”

  周小富转向李老汉,语气带着威胁:“老李,你可想清楚了。

  跟我们'秦味居'作对……”

  “作对咋了?”李老汉突然拍案而起,“你们周家压俺们价多少年了?现在有好老板出高价,凭啥不让卖?”

  周小富脸色铁青,甩下一句“你们等着瞧”就摔门而去。

  王建业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三天,他们跑遍了陕北六个县,签下了十二家养殖户。

  最后一站在榆林,他们遇到了更大的难题。

  “王老板,不是俺不想卖给你。”

  养殖大户张建军愁眉苦脸地说,“往西安运活猪,路上要过三道检疫站,光手续费就够受的。

  更别说路上掉秤、生病这些风险……”

  回西安的路上,王建业一直沉默不语。

  直到看见路边“二手车交易市场”的招牌,他突然喊停车。

  “马强,你说咱们自己搞运输队怎么样?”

  马强差点咬到舌头:“王总,冷藏车一辆就得十几万啊!”

  “买二手的。”

  王建业已经大步走向市场,“再贵也比被人掐脖子强。”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他们咬牙买下两辆已经跑了八万公里的冷藏车。

  王建业摸着锈迹斑斑的车门,对满脸担忧的老赵说:“记着,这不是开销,是投资。”

  回到西安的第二天,周大富就找上门来。

  这个满脸横肉的男人带着两个跟班,大摇大摆地坐在大堂最好的位置。

  “王老板,听说你去陕北了?”周大富夹着一根中华烟,皮笑肉不笑地说,“何必呢?咱们都是生意人,有话好商量。”

  王建业让服务员上了一壶好茶:“周总想怎么商量?”

  “这样,”周大富压低声音,“你把香辣把子肉的配方卖给我,我按原价给你供肉,怎么样?”

  王建业笑了:“周总,您觉得我会答应吗?”

  周大富的脸色瞬间阴沉:“王建业,别给脸不要脸!没有我的肉,你撑不过一个月!”

  正说着,马强兴冲冲地跑进来:“王总,第一批陕北猪肉到了!李老汉家的土猪,肥瘦正好!”

  周大富的表情像吞了只苍蝇。

  他猛地站起身,茶杯被掀翻在地:“好!很好!咱们走着瞧!”

  这场风波过后,“徐州人家”的生意不但没垮,反而因为用上了陕北土猪肉,菜品质量更上一层楼。

  美食博主“老陕寻味”专门做了期节目,夸赞他们的把子肉“有了黄土高原的豪迈”。

  一个月后的深夜,王建业独自在办公室核算账目。

  虽然购车和运输增加了成本,但稳定的货源保证了菜品质量,客流量反而增加了20%。

  更重要的是,他们再也不用看人脸色了。

  窗外,钟楼的报时钟声悠扬传来。

  王建业走到窗前,望着西安城的万家灯火,突然很想尝尝陕北的土猪肉做的把子肉。

  他信步走向后厨,却意外发现张德海和马强正在研究新菜。

  “王总!”马强兴奋地招手,“我们用陕北的荞麦面做了个'把子肉臊子面',您尝尝?”

  王建业接过碗,面条上铺着琥珀色的把子肉丁,点缀着鲜红的辣椒和翠绿的葱花。

  第一口下去,麦香、肉香、辣香在口腔里炸开,竟有种说不出的和谐。

  “怎么样?”张德海难得地露出期待的表情。

  王建业没有立即回答。

  他想起陕北窑洞里那盏昏黄的煤油灯,想起李老汉粗糙的手按在合同上的红手印,想起冷藏车发动机的轰鸣……这一切,都融在了这碗面里。

  “这味道……”他轻声说,“就叫'突围'吧。”

  南北和鸣

  西安分店的玻璃门被猛地推开,撞在墙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

  服务员刘小娟红着眼眶冲进员工休息室,把围裙狠狠摔在桌上。

  “老娘不干了!那个姓徐的当着那么多客人骂我,我爸妈都没这么骂过我!”

  休息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几个本地服务员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情况。

  原来在中午的婚宴上,从徐州调来的领班徐丽因为刘小娟没有及时撤换骨碟,当着三十桌宾客的面训斥了她。

  “她说我'不懂规矩','给徐州人家丢脸'!”刘小娟抹着眼泪,浓重的陕西口音里带着哭腔,“我就跟客人多聊了两句嘛!”

  厨师马强叼着烟从厨房探出头:“徐领班就那脾气,在徐州总店时就这样……”

  “呸!”刘小娟的闺蜜王秀芬叉着腰,“这是陕西!我们招待客人就爱唠两句家常,咋就成不懂规矩了?”

  这场冲突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积压已久的矛盾。

  当天下午,八名本地服务员集体递交了辞职信。

  王建业从办公室窗口望出去,看到她们围在店门口的槐树下抹眼泪,而徐丽则铁青着脸在前台整理单据,双方隔着一道玻璃门,却像隔着一道天堑。

  “王总,这事您得管管了。”

  店长李伟忧心忡忡地递上一叠辞职信,“再这样下去,咱们店就要成光杆司令了。”

  王建业摩挲着下巴上的胡茬,想起昨天徐丽交上来的服务评分表——清一色的“不合格”。

  在她看来,陕西员工的服务简直一无是处:不会用标准普通话报菜名,上菜时总爱跟客人搭话,撤盘也不够及时……

  但奇怪的是,顾客满意度调查却显示,很多本地客人特别喜欢这种“唠家常”式的服务。

  一位老顾客甚至在意见簿上写道:“就爱听小娟那声'吃好喝好嘞',比那些冷冰冰的'标准服务'强多了!”

  王建业走到前台,徐丽正在训斥一个新来的服务员:“跟你说多少遍了,报菜名要字正腔圆,'香辣把子肉盖饭',不是'香辣把子肉饭'!”

  小姑娘低着头,手指绞着围裙边。

  王建业轻咳一声:“徐领班,来我办公室一趟。”

  办公室里,徐丽依旧一脸倔犟:“王总,我都是按徐州总店的标准要求他们……”

  “但这里不是徐州。”

  王建业递给她一杯茶,“西安有西安的习惯。”

  徐丽抿着嘴不说话,但紧绷的下颌线暴露了她的不服气。

  王建业突然有了主意:“明天闭店一天,我带大家去个地方。”

  第二天清晨,两辆大巴车停在店门口。

  员工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老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徐丽和几个徐州来的员工坐在前排,本地员工则三三两两聚在后排,泾渭分明。

  “今天我们去参观兵马俑。”

  王建业站在车头宣布,“不光是参观,还要在那里开个座谈会。”

  一路上,车厢里安静得能听见空调的嗡嗡声。

  王建业透过倒车镜观察着:徐丽正襟危坐,手里还攥着那本《徐州人家服务手册》;后排的刘小娟和姐妹们则凑在一起小声嘀咕,时不时发出压抑的笑声。

  兵马俑博物馆人头攒动。

  当一号坑的壮观景象映入眼帘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数千个陶俑整齐排列,每个都栩栩如生却又各具特色。

  “大家注意看,”王建业指着俑群,“这些俑的面容、神态都不一样,有的是圆脸,有的是方脸,有的严肃,有的甚至带着微笑……”

  本地导游老张接过话茬:“这位老板说得对。

  我们陕西人常说,兵马俑就像老百姓的缩影,千人千面嘛!”

  王建业注意到徐丽的表情松动了一下。

  他趁热打铁:“其实餐饮服务也是一样。

  徐州有徐州的特色,陕西有陕西的习惯,关键是怎么融合。”

  参观结束后,他们在景区旁的茶社召开了座谈会。

  王建业让人准备了徐州特产蜜三刀和陕西特色石子馍,两样点心摆在一起,出奇地和谐。

  “今天咱们敞开了说,”王建业环视众人,“有什么矛盾、建议,都摊到桌面上来。”

  沉默片刻后,刘小娟第一个开口:“王总,我们不是不想好好干。

  但徐领班老嫌我们话多,可客人就爱听我们唠两句啊!上次那个BJ来的游客还说,就喜欢听我介绍陕西的风土人情呢!”

  徐丽立刻反驳:“但服务要有标准!总店要求报菜名必须一口清,撤盘不能超过三分钟……”

  “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

  王建业打断她,“在徐州,客人可能更看重效率;但在陕西,大家更看重那种热乎劲儿。”

  他拿起一块蜜三刀和一块石子馍:“就像这两样点心,一个绵软甜腻,一个酥脆咸香,分开吃各有风味,合在一起也别有滋味。”

  茶社老板老周听得入神,忍不住插话:“这位老板说得在理。

  我们陕西人待客,讲究的就是个'嫽咋咧'(好极了)的热闹劲儿!”

首节 上一节 463/5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