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相视而笑,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为这个关于融合与创新的故事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
王建业站在“徐州人家”二楼的办公室窗前,望着楼下排队等候的顾客,本该感到欣慰的心情却被一通电话彻底搅乱了。
他刚挂断老赵——他们主要食材供应商的电话,对方又一次告知鲤鱼和几种时令蔬菜无法按时足量供货。
“王总,这已经是这周第三次了。”
主厨李强推门进来,额头上的汗珠在灯光下闪闪发亮,白色厨师服上沾着些许油渍,“地锅鱼又得限量供应,好几桌客人已经开始抱怨了。”
王建业转过身,看到李强脸上掩饰不住的焦虑。
他知道这位一向沉稳的主厨只有在真正着急时才会直接来找他。
他走到办公桌前,翻开今天的营业报表——中午翻台率比上周同期下降了15%,原因栏里赫然写着“食材不足,部分菜品无法供应”。
“我明白,李师傅。”
王建业深吸一口气,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老赵说最近市场需求大增,他的货源也紧张。”
李强摘下厨师帽,抓了抓已经有些灰白的短发:“问题是我们的招牌菜'石家庄风味地锅鱼'全靠他那里的鲤鱼。
今天中午最后一条鱼,是一位老顾客提前三天预订的,其他客人都只能点替代菜品。”
王建业走到窗前,看着楼下渐渐散去的人群,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开业半年来,餐厅从门可罗雀到现在的门庭若市,他本以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没想到供应链问题成了新的瓶颈。
“王总,我们得想个办法。”
李强的声音从背后传来,“现在口碑刚起来,如果因为供不上菜而让客人失望……”
王建业转过身,眼神变得坚定:“你说得对。
我们不能把鸡蛋都放在老赵这一个篮子里。
明天开始,我亲自带队去找新的供应商。”
第二天一早,王建业就召集了一个小型采购团队:除了主厨李强,还有会计小刘和采购员小王。
四人围坐在会议室里,面前摊开着石家庄周边农村的地图和一份潜在供应商名单。
“根据我的调查,”小王推了推眼镜,指着地图上几个标记点,“这几个村子都有不错的养殖基地和蔬菜种植区。
但问题是距离市区较远,交通不太方便。”
小刘翻看着账本:“从成本考虑,我们最好能找到既能保证质量又能提供稳定货源的本地农户,减少中间环节。”
李强皱着眉头:“关键是食材品质必须达标。
我们的地锅鱼之所以受欢迎,除了烹饪方法,鱼的新鲜度也很重要。”
王建业点点头,目光扫过每个人:“这次我们不仅要解决眼前的供应问题,更要为未来分店扩张打下基础。
我计划用一周时间,实地走访这些村子,直接和农户谈合作。”
四人简单收拾了行李,第二天便驱车前往第一个目的地——位于石家庄西北方向的李家沟,以水产养殖闻名的小山村。
车子驶离市区后,道路变得越来越窄,两旁的建筑也逐渐被农田取代。
初夏的阳光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作物的气息。
王建业摇下车窗,让自然风吹拂着脸庞,暂时忘却了餐厅的烦恼。
“前面就是李家沟了。”
小王指着远处山脚下的村落,“据说那里的山泉水养的鱼肉质特别鲜美。”
然而,就在距离村子还有五公里的地方,道路被一场前几天的山体滑坡阻断,只能徒步前行。
四人只好把车停在路边,背上简单的装备继续前进。
“这路也太难走了。”
小刘气喘吁吁地说,她的皮鞋显然不适合这种山路,已经沾满了泥土。
李强虽然年近五十,但步伐稳健,走在最前面:“我们徐州老家的山路比这还陡呢!”
王建业走在队伍中间,不时回头确认小刘的状况。
汗水浸透了他的衬衫,但他心里却莫名地兴奋——这种亲自深入产地的感觉,比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要有意义得多。
就在他们即将到达村口时,天空突然阴沉下来,转眼间豆大的雨点就砸了下来。
四人慌忙寻找避雨处,最终躲进了一个废弃的看瓜棚。
“这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
李强望着如注的雨帘,忧心忡忡地说。
小刘已经脱下了湿透的外套,正在拧水:“我们今天还能见到那些养殖户吗?”
王建业看着表,已经下午三点多了。
如果雨不停,他们可能得在村里过夜。
正当他思考对策时,一个披着蓑衣的身影从雨中走来。
第659章
“你们是城里来的吧?”来人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皮肤黝黑,眼睛却炯炯有神,“我是李村的李钢,我爸让我来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助的路人。”
“你也叫李钢?”主厨李钢惊讶地睁大眼睛,“这可巧了!”
年轻李钢笑了笑,露出洁白的牙齿:“我们村里叫这名的有好几个呢。
雨这么大,要不先去我家坐坐?我爸是村里养鱼的。”
王建业和其他人交换了一个惊喜的眼神——这正是他们要寻找的人!四人跟着年轻李钢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村里一栋砖瓦房前。
门口挂着“李山养殖场”的牌子,院子里几个大鱼塘在雨中泛着涟漪。
“爸,来客人了!”年轻李钢朝屋里喊道。
一个身材魁梧、满脸风霜的中年男子应声而出,正是李大山,李家沟最大的水产养殖户。
他热情地把四人迎进屋里,让妻子端来热茶和自家种的瓜子。
“听说你们是石家庄开饭店的?”李大山听完王建业的介绍,眼中闪过一丝兴趣,“我这鱼塘里的鲤鱼,可都是用山泉水养的,比市场上那些饲料鱼好吃多了。”
王建业心中一喜,这正是他们需要的:“李叔,我们餐厅主打的就是地锅鱼,对鱼的品质要求很高。
如果您有兴趣,我们可以谈谈长期合作。”
李大山的表情却突然变得谨慎起来:“合作?怎么个合作法?”
接下来的谈话并不如王建业预期的那样顺利。
虽然李大山对他们的来访很热情,但一谈到具体合作细节,就显得犹豫不决。
“王老板,不是我不愿意,”李大山搓着粗糙的双手,“去年也有个饭店老板说要长期合作,开始两个月还按时来收鱼,后来突然说不要了,害得我好多鱼卖不出去。”
王建业理解地点点头:“李叔,我明白您的顾虑。
我们可以签订正式合同,约定最低采购量和价格保护条款。”
李大山摇摇头:“我们庄稼人不懂那些合同条条框框,就认个实在。
再说,你们饭店刚开不久,万一……”
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明显——他不相信这家新餐厅能长久。
谈话陷入僵局,屋外的雨声显得格外清晰。
王建业感到一阵沮丧,他本以为亲自上门能展现诚意,没想到农户的戒备心这么强。
就在这时,主厨李钢突然开口:“李叔,您这有现成的鱼吗?我想借用一下您家厨房。”
李大山一愣:“有是有,你要做啥?”
李钢笑了笑:“让您尝尝我们的'石家庄风味地锅鱼',就用您家的鱼。”
这个提议打破了僵局。
李大山好奇地领着他们来到厨房,年轻李钢从鱼塘里现捞了一条三斤多重的鲤鱼。
主厨李钢熟练地处理起来,王建业和小王打下手,小刘则陪着李大山的妻子聊天。
一个小时后,一锅热气腾腾的地锅鱼端上了桌。
金黄的汤汁里,鱼肉雪白,配着红绿相间的辣椒和香料,香气扑鼻。
李大山夹了一块鱼肉放入口中,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这……这真是我养的鱼?”
主厨李钢自豪地点点头:“千真万确。
只是用了我们特别的烹饪方法和调料。”
“太好吃了!”李大山的妻子也连连称赞,“我从没吃过这么入味的鱼。”
王建业看到机会,趁热打铁:“李叔,您想想,如果您养的鱼每天都能变成这样的美味,被几百个客人品尝、称赞,是不是很有成就感?”
李大山的表情松动了一些,但仍有顾虑:“话是这么说,可……”
年轻李钢突然插话:“爸,我觉得可以试试。
王老板他们大老远冒雨过来,诚意很足了。”
李大山看着儿子,又看了看锅里香气四溢的鱼,终于点了点头:“那……先试三个月?”
王建业强压住心中的喜悦,郑重地伸出手:“一言为定!”
雨停后,李大山父子带他们参观了整个养殖场。
王建业惊讶地发现,这里的规模比想象中大得多,十几个鱼塘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脚下,引来的山泉水清彻见底。
“我们这的水好,鱼长得慢但肉质紧实。”
李大山骄傲地介绍,“城里那些速成鱼没法比。”
王建业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李叔,您这每天最多能供应多少鱼?”
李大山算了算:“现在这个季节,每天两百斤没问题。
如果你们要得多,我可以再扩大两个鱼塘。”
这个数字让王建业眼前一亮——不仅足够现有两家店使用,还能为未来分店预留空间。
他当即表示愿意预付一部分货款,支持李大山扩大养殖规模。
离开李家沟时,天已经黑了。
四人借着手电筒的光亮,小心翼翼地沿着泥泞的山路往回走。
虽然浑身湿透、疲惫不堪,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
“没想到第一天就这么顺利。”
小王兴奋地说,“李叔家的鱼品质确实好。”
小刘却泼了盆冷水:“别高兴太早,我们还有好几家要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