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一句重八,朱元璋当庭失态 第168节

  他缓缓起身,龙袍无风自动,属于洪武大帝的滔天煞气,瞬间笼罩了整个奉天殿。

  “咱看,动摇国本的,是你们这些除了空谈阔论,一无是处的腐儒!”

  “祖宗之法?咱就是你们的祖宗!”

  “天下士子之心?咱告诉你们,从今天起,这天下,有了新的规矩!”

  朱元璋的声音,如同腊月的寒风,刮过每一个人的骨髓。

  “咱的规矩就是,谁能让大明的百姓吃饱饭,谁能让大明的仓库堆满钢,谁能让大明的舰队纵横四海,谁,就是咱大明的栋梁!”

  他猛地一挥袖袍,声音如雷。

  “谁不服,给咱站出来!”

  整个大殿,死一般的寂静。

  在洪武皇帝的滔天帝威之下,无人敢言。

  朱元璋冷笑一声,目光扫过跪在最前面的宋濂。

  “宋学士,你不是说此举会寒了天下士子之心吗?”

  “好,那咱就给你一个机会。”

  “咱再下一道旨意。从今往后,所有科举,加试一科——‘格物’!”

  “考题,咱都替你们想好了!”

  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一丝戏谑与残忍。

  “就考你们,如何用最少的煤,炼出最多的钢!”

第152章 学士的价值,与工匠的价码

  奉天殿内,空气凝固如铁。

  朱元璋那句“科举加试格物”,像一记无形的耳光,狠狠抽在每一个文官的脸上。

  让这些自诩为天之骄子,以圣贤文章为毕生追求的士大夫,去考怎么炼钢?

  这已经不是羞辱了。

  这是在刨他们的根!

  翰林院掌院学士宋濂,一张老脸涨成了猪肝色,浑身颤抖,嘴唇哆嗦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能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写出万言文章,论证“重工轻儒”的危害。但他对炼钢,一窍不通!

  “怎么?宋学士答不上来?”朱元璋的嘴角,噙着一丝残忍的笑意,“那咱再换个简单的。”

  “如何改良织机,让一天的产布量,翻上十倍?如何修筑河堤,能保黄河百年不决?如何配制火药,能让神机营的火铳,射程再远三百步?”

  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至。

  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尖刀,精准地捅进了文官集团最虚弱的软肋。

  他们会写诗,会作赋,会讲大道理,会搞党争。

  但对于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他们,一无所知!

  “都哑巴了?”朱元璋脸上的嘲讽之色更浓,“一群连饭都不知道怎么种出来的废物,也配跟咱谈国本?”

  “陛下!”

  就在这时,一个清朗而沉稳的声音响起。

  太子朱标,从队列中缓缓走出。

  他先是对着朱元璋躬身一礼,随即转身,面向跪在地上的百官。

  “诸位大人,父皇之意,并非是要废黜儒学,而是要为我大明,再添一条强国之臂。”

  朱标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诸位大人饱读诗书,可知‘价值’二字?”

  他没有像朱元璋那样用帝威强压,反而开始讲道理。

  宋濂抬起头,梗着脖子道:“太子殿下,我等十年寒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乃无价之功!”

  “说得好。”朱标点了点头,脸上看不出喜怒,“那么,本宫想请问宋学士,您一年的俸禄是多少?”

  宋濂一愣,下意识地回答:“三百石。”

  “那您一年,为朝廷带来了多少税收?为国库增加了多少存粮?为军队打造了多少兵器?”朱标追问道。

  宋濂顿时语塞。

  “诸位大人,本宫并无羞辱之意。”朱标的目光,扫过所有跪着的官员,“本宫只是想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

  “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大家庭。治国平天下的文章,是这个家的脸面,很重要。但能让家里人吃饱穿暖的粮食和布匹,能保护这个家不受外人欺负的刀枪,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他的话,浅显易懂,却直指核心。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护国皇商陈玄,从武将的队列旁,缓缓踱步而出。

  他没有看那些文官,而是径直走到了大殿中央。

  “陛下,太子殿下。”陈玄先是对着龙椅方向微微躬身,随即转身,脸上带着一丝玩味的笑容。

  “臣以为,光说不练,诸位大人是不会信服的。”

  他的目光,落在了宋濂身上。

  “宋学士,这样吧,我们打个赌,如何?”

  宋濂皱眉,冷声道:“皇商大人想赌什么?”

  “很简单。”陈玄伸出两根手指,“就赌‘价值’。”

  “我从格物院,挑出十名尚未毕业的学生。你也从翰林院,挑出十名最得意的门生。我们给他们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基础物资,去解决同一个问题。”

  “看看最后,谁能为大明,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这个提议,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好奇心。

  宋濂身后的年轻官员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都是科举选拔出来的精英,人中龙凤,岂会怕一群不通教化的工匠?

  “赌注呢?”宋濂沉声问道。

  “如果你们赢了,”陈玄的笑容,人畜无害,“我名下所有产业,捐出一半,充入国库。并且,我亲自上奏,请求陛下撤销关于格物院的一切旨意。”

  “嘶——”

  大殿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护国皇商一半的产业,那是什么概念?那是一个足以让整个大明国库都相形见绌的天文数字!

  所有人的呼吸,都变得粗重起来。

  宋濂也被这巨大的赌注给震住了,他死死盯着陈玄,想从对方脸上看出一丝心虚。

  但他失望了。陈玄的眼神,平静得像一潭深水。

  “那……若是你们赢了呢?”宋濂艰难地问道。

  陈玄笑了。

  那笑容,在宋濂看来,如同魔鬼的低语。

  “如果我赢了,”陈玄的声音,轻描淡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霸道,“我也不要你们的钱,你们也没几个钱。”

  “我只要,从今往后,所有文官的俸禄,减半。削减下来的部分,全部注入格物院,作为研发经费。”

  “并且,所有参与此次赌局的翰林学士,必须亲自前往格物院,给我的学生们,扫三个月的地!”

  “你!”

  宋濂气得浑身发抖,指着陈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这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让堂堂翰林学士,去给一群工匠扫地?传出去,他们还有何颜面立于天地之间?

  “怎么?不敢了?”陈玄的语气,充满了挑衅。

  “有何不敢!”一个年轻的翰林修撰,血气方刚,忍不住站了出来,“我等十年苦读,岂会输给一群匠人!”

  “好!”朱元璋在龙椅上,猛地一拍扶手,大声叫好。

  他早就等不及了。他喜欢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

  “就这么定了!”朱元璋金口玉言,一锤定音,“三日后,就在午门外,当着全城百姓的面,给咱比!”

  他看着脸色铁青的宋濂,又补充了一句。

  “对了,题目,由太子朱标亲自来出。”

  “朕倒要看看,是你们的圣贤书能填饱肚子,还是他们的铁疙瘩能保家卫国!”

第153章 圣贤之墨,与工匠之尺

  三日后,应天府午门之外,人山人海。

  消息早已传遍了整个京城。

  一边,是代表着大明最高学术殿堂的翰林院学士。

  另一边,是名不见经传,刚刚成立的皇家格物院学子。

  一场关乎国策走向,关乎天下读书人与工匠地位的世纪豪赌,即将在此上演。

  百姓们伸长了脖子,议论纷纷。商贾们则在人群中开设盘口,赌局的赔率,几乎是一边倒地看好翰林院。

  毕竟,在所有人的认知里,读书人,就是比工匠高贵。

  午门城楼之上,朱元璋、陈玄、太子朱标,以及一众勋贵武将,早已落座。

  城楼下,左右两侧,各自搭起了两个巨大的工棚。

  左边工棚内,宋濂带着十名精心挑选的翰林俊彦,个个身着儒衫,头戴方巾,神情倨傲,手中拿着笔墨纸砚,身旁堆满了各种经史子集。

  右边工棚内,则是十名穿着统一蓝色工装的格物院学生。他们年纪不大,脸上还带着几分青涩,但眼神却异常专注。他们的桌上,没有书籍,只有一堆奇形怪状的工具:丁字尺、圆规、算盘,还有一些他们叫不上名字的金属仪器。

  “肃静!”

  随着一声高喝,太子朱标缓缓走到台前。

  他目光扫过全场,清了清嗓子,朗声道:“今日之比,不比文章,不比诗词,只比实务!”

  “题目只有一道!”

  朱标指向远方,应天府外,那片刚刚经历过清剿,百废待兴的卫所旧营地。

  “半月之内,为三万裁撤的卫所军士,建造一座可以容身的营城。要求,城内必须有干净的水源,通畅的排污系统,以及坚固耐用,可抵御风雨的营房。”

  “所有材料,由工部统一提供。预算,白银五十万两。”

  “现在,请两方,在三个时辰内,拿出你们的营建方案!”

首节 上一节 168/2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