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家父文宣帝 第72节

  “长鸾,而今做了佐领,可还满意否?”

  高殷问向身旁的韩凤,韩凤嘴角抽抽,但转来时已经是谄媚的笑容。

  “得太子赏识,已经荣幸之至,凤只希望做一个亲随,日夜跟随太子!”

  高殷哈哈大笑:“好好好,总有这样的机会的,你辛勤干事,未来为旗主也非难事。”

  他不相信韩凤的鬼话,但演还是要演一下的,韩凤觉得气氛不错,便询问:“不知太子今日去何处?”

  “仍是去大都督府。”

  韩凤得令,立刻去宣布。

  他如今已经是率领三百人的佐领了,虽然只比之前多了一些人手,但他自己被选入了前锋营——这是给他这类关系户的特权,只要实力够,既能吃前锋营的待遇,又能统领一队兵马。

  韩凤自己觉得待遇还不够,但总比之前好了一些。太子亲自将他提拔至佐领,又解释说此前要重整军制,暂时委屈了他,如今给他的三百人里,有两百个鲜卑人,汉人也多孔武有力,不算弱兵。

  因此对于太子所说府内鲜卑人少而汉人多,不得已这样调配兵员的解释也接受了,这已经给够了他面子,太子还承诺,只要他立下军功,立时升为佐领。

  韩凤虽然不喜欢太子,但对于八旗这个制度还是很认可的,毕竟其他人的食干多数还在许诺阶段,还没落实,而他已经享受了属于八旗的食干了——就像成为了一个小国的皇帝,让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玩弄他们的妻女也不敢反抗。

  日后纵使局势有变,韩凤也考虑着要向娄太后和常山王进言,将这个八旗制度保留下来,能不能提升战斗力是一回事,重要的是他们能食更多干。

  及至府中,高殷便传唤高孝瓘,还特意点名让他带上李秀。

  韩凤随侍在侧,也没忘记给高殷使绊子,大声说着:“让那个女的过来,太子要她进屋侍奉!”

  高殷瞪了他一眼,韩凤还挠了挠脸:“太子,臣说的有错么?”

  “她是我府中将领,你的同僚,不要这么说话。”

  高殷说得严肃,韩凤还是不当回事:“不过是个女人,能战的男人勇士多得是……”

  忽然没听见周围的声音,韩凤抬头,见太子盯着他,不说话,就只是盯着他。

  而后所有人都跟着一起盯自己,场面就这么僵住了。

  像是放在火上炙烤一样,韩凤感觉不妙,但他心觉自己是娄后的亲戚,太子也不会拿他怎么样,而且自己说的是许多人的心声,所以硬顶着太子的目光。

  总有人会撑不住,出来替自己说话的,到时候太子也会给自己台阶下。

  过了会儿,高孝瓘带着李秀赶来,问起周围的人发生何事,知道情况后马上走进屋内,太子仍在盯着韩凤,一言不语。

  高孝瓘站在韩凤面前,语气不善:“太子让你杀敌,你杀不杀?”

  韩凤松了口气,心想终于有台阶下了,连连点头:“当然,为国杀敌是职责!”

  “那太子说什么,你做什么就是了!”

  高孝瓘挥手,给了韩凤脑袋一巴掌,打掉他的兜鍪:“还在这里顶嘴?!”

  “我没有顶……”

  高孝瓘是文襄之子,韩凤有些慌乱,急忙躬身去捡兜鍪。

  这一弯腰,在场面上的气势就比高孝瓘更低了,高孝瓘怒骂:“你现在不就是在顶我?!”

  韩凤不敢正面顶撞高孝瓘,他只是假外孙,人家是真亲孙,捡起兜鍪后也没敢戴上:“乐城公教训得是,是我无礼。”

  “好了,孝瓘,别骂他了。”高殷终于发话了,韩凤擦了擦头上的汗,心想太子果然还是不能打娄后的脸。

  紧接着,高殷就看了过来,问向韩凤:“想是长鸾在外等候,吹风辛苦,一时说话没过脑子。”

  韩凤感觉这话有点不对,但也不敢直接反驳,只能说不辛苦。

  “你不辛苦吗?你不辛苦谁辛苦?”

  高孝瓘阴阳怪气,搞得韩凤满头大汗,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最后还是高殷摆手,让他下去休息,韩凤如蒙大赦,行礼退去。

  高孝瓘不忿,只是李秀在旁,不想说得太多。

  “太子,唤我们何事?”

  整理了一下心情,高孝瓘发问,高殷点着桌子,敲出一段节奏:“今日特意来找你们的,我先问李秀。”

  李秀心里紧张,她不知道太子要做什么,是现在纳自己为妾?还是觉得谣言太多,影响了府里风气,要把自己赶出去?

  她走到高殷面前,俯身行礼,又听着面前的太子发问:“你是几岁习的武?”

  李秀快速回答:“比兄长稍晚一些,五岁既开始习武。”

  “有没有什么锻炼身体,让肢体柔软的方法,又不会很痛?”

  高殷问得没头没尾,让李秀感到疑惑:“太子是想……”

  “我打算造一套体操,能够让妇女与儿童都学习,强身健体、提高筋力,所以问问你们。”

  这就是镀金的方法了,严选一套练不出病的基础运动,让后宫里的女性们学习并推广,给它叠buff、造故事,和崇佛、得道、修长生联系起来。

  这个时候的佛教主流认为女性的身体是淫象,是修行的阻碍之一,因此高殷在此时推出女性神祇的形象与流派,会受到女人们的追捧。

  同时这些基本动作,又会一定程度上塑形,让女子身形更加好看,出于这个实际的好处,也不会被抵制和抗拒。

  这也合了密教的修行法。密教本身就是用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来解释教义并活动的,最重要的是给了人们修炼成佛的一个具体目标。

  此时佛法可修,但佛如何成呢?不知道,只有高僧,没有真佛。

  而修行这套法门,就能“即身成佛”、“一生成佛”,无疑是通往极乐净土的最便宜的门票,高殷改一改说辞,说是取了徐福长生之法、华佗五禽戏的部分内容,有慧根者成佛,无慧根也能延年益寿,再加上一些小法术引为显圣,在为部分臣民塑造精神信仰的同时,他和他的妃子也会成为宗教领袖。

  “此法我命名为瑜伽。”

  高殷又看向孝瓘:“孝瓘有什么好方法?”

  高孝瓘真是服气了。

  别人结婚,就只是结婚了,最多搞出人命,交换些家族资源。

  太子结婚,连带着新妇都要成佛了!

第136章 南事

  李秀心中五味杂陈。

  一边是因为自己在府中的尴尬地位,以为高殷要处理她,有些惶恐、紧张。

  而知道不是这件事后,李秀又有些遗憾。

  但很快地,她将这种心绪抛去,转而替高殷思索起更具体的办法。

  见她爽朗的样子,高殷很满意。

  “你们办事,我放心,有问题,就找长史。”

  大都督府的长史高睿自己本身就是个自身佛教徒,而且他的王妃也是荥阳郑氏,这对夫妇都能从这套操作里得到巨大的好处,高睿断然不会推辞。

  这句话是巨大的鼓励,李秀由此确定自己已经深入高殷的核心圈子中,即便知道这是因为自己身后的家族资源,也难免让她雀跃。

  “那你们先下去准备,我找长史也还有些事情。”

  听高殷这么说,二将俯身行礼,退出屋中,大概过了半柱香,高睿才姗姗来迟。

  “长史近来忙乎?”

  高睿近来忙得要死。不仅要和朝廷官员接洽安排大都督府人员的米禄,还要操办齐律、与各寺僧交涉,乃至帮忙管理一部分文林馆的事务,可以说高殷那些岁月静好的时光,有一大半是让高睿负重前行出来的。

  见太子一脸轻松自得,高睿忍不住反侃:“太子不繁碌,何不陪新妇?若忙,又何必嘲我?”

  高殷大笑:“是我之过,开办寻多新事物,让叔父连轴转个不停,特关切尔。”

  高睿心中稍稍好过,连忙报告说齐律的任务已经在进行中,杨愔、高德政、魏收、赵彦深、司马子瑞、苏琼等臣子不在话下,连封述、崔季舒、赵道德、王竑、阳休之等有才干的大臣也一并被囊括其中。

  既然成为了一个团队,低头不见抬头见,总是会混个脸熟、变得亲密,沾染上太子的气息。

  不过还有一些人需要考察,就比如祖珽和毕义云。

  毕义云的忠诚没问题,主要是他断案凶暴,谄媚迎上,还曾为此逼反了司马消难,因此声名大损,斟酌了半天,高殷最终没把他纳入编撰齐律的队伍。

  祖珽就纯粹是这个人有问题了,做仓曹的时候大肆贪污,又拿钱引诱别人的妻子在宴会上开趴,还曾经欺骗过高欢,甚至被放出来后得意洋洋的说:“高王明察秋毫,但这件事的确是我做的。”

  其他去吃席的时候偷东西,和寡妇私通的事情不胜枚举,还有偷别人的书去卖钱赌博,高澄听了都绷不住,打他四十棍,连高洋都忍不了他,每次都叫他祖贼。

  这种虫豸进入队伍里肯定能把队伍带崩,把制定齐国法律的任务交给他,指不定他留后门钻空子呢,所以祖珽是直接给否决了。

  “我也是这么想。”

  高睿松了口气,他也讨厌祖珽这家伙。

  高殷又问起淮南屯田与招揽英才的事情,高睿是有些头皮发麻的,好在他早有准备,言淮南的事情已经命卢询祖使人去考察,綦毋怀文与徐之才业已应辟,不日就将报道。

  “很好。”高殷也觉得自己步子迈得又大又快,但没办法,他时间不多,只能拼着命了:“淮南那边要建立众多屯所,同时重整江南的人马。降将咱们都可以用上,先派人去做,可以先斩后奏,到时候我再和至尊上报。”

  继承鲜卑风俗的齐国不注重对南方土地的开发,同时因为建康战败,对淮南的兴趣降到更低,只要南人不北伐,他们就暂时放任。

  然而这样不行,现在只是因为王琳牵制着陈国,陈霸先也在努力镇压残梁势力,才没有精力干涉北境,等他们收拾了王琳、重新腾出手,淮南就将首当其冲。

  这里还有一个特别搞笑的事情,就是日后陈国最开始,是打算和齐国联手抗周的,因为周国控制着江陵,陈国和周国就像是一个没有荆州的东吴和拥有关中的蜀汉,长江防线不在自己手中,生命随时受到威胁,因此陈国更希望攻打周国,至少恢复东吴领土。

  但高纬统治时期的齐国政治混乱、浸贪成风,最终天才般的拒绝了,因此陈国也就因爱生恨,转头与周国联合,“两国合力分割齐土”,这也是齐国势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即便不考虑这些未来的因素,淮南对高殷也非常重要,他锤炼八旗的资源与成本,都是非常巨大的消耗,淮南因此不可缺少,没了淮南屯田的产出,把他卖了都凑不够赏赐的钱,八旗们会不满的。

  其次,因为之前的失败,让高洋也巴不得有人收拾烂摊子,因此高殷在淮南的自由度非常高,未来的汉人八旗就要在淮南整军诞生,同时也是齐国或者说是高殷收纳南人降将的平台。

  高睿感受到太子的勃勃野心,不由得一凛,他是真正参与到高殷谋划的太子党核心了,但对于太子设想的与晋阳为敌,还是不可置信。

  献武与至尊都没能做到的事情,太子……

  “只是,谁主淮南事?”

  高睿问起这个,高殷也不由得无奈,他如果能够分身,就自己去淮南建设了,可大都督府的事情、邺都的政治走向都需要他本人操办,高孝瓘、高睿他一个也不打算放手,这边人手都还不够呢!

  高浚高涣也不行,虽然他们有才能,但二王对高洋肯定有着怨恨,放他们过去发展自身势力,没准到时候直接造反,不成也会逃亡南陈,所以即便高殷想放,高洋也决不会允许,二王最好还是带在身边,不能让他们有形成独立势力的机会。

  作为当世强国,即便建康大败,北齐堪用的汉人将领也不少,只是才能够了,忠心却不能保证,高殷也是头疼。

  因此高殷只得说:“暂时先启用一部分梁将,让他们按照府中规划来吧,永州刺史萧泰,以及僧辩旧部,都可驱使。”

  王僧辩与陈霸先争夺建康统治权,最终王僧辩失败被杀,他的哥哥王僧智因为肥胖走不动而遇害,只有弟弟王僧愔和萧衍的孙女婿任约逃入了齐国,这些人与陈国有着血海深仇,完全可以信赖他们的忠心。

  虽然高殷没有明说,但还有一名勇将郭元建,也躲在淮南之地,他是侯景的旧部,跟随侯景南下乱梁,之后侯景事败,他将梁国的传国玉玺献给东南道行台尚书辛术,因此齐国拥有了传国玉玺,郭元建也因为这个功劳而苟在了淮南,虽然活着,但政治生命已经终结。

  这些将领都能勉强任用,但总体来说,还是缺少镇抚一方的大将。

  只能先从自己府中练出来忠勇可靠的将领,再去发展淮南了,这之前,淮南还是以屯田资军为主。

  虽然有些可惜,但高殷也只能如此想。

  高睿答应一声,正打算赶去做方案,又听高殷说:“明日我打算请七帝寺的僧人随我祈福,叔父可以安排么?”

  僧人的话题,向来能拉动高睿心弦,只是听到高殷接下来的想法,他又有些迟疑。

  只是很快,他就坚定起来:“必为太子办妥。”

  “如若钱粮不够,可以试着向各寺伸手讨要。”

  高睿刚要离屋,就听见高殷的坏笑:“放在寺里也是浪费,不如拿出来做些实事。”

  “这怎么行?”高睿立时否定,但钱粮的事情,他也在愁:“我再想想其他办法。”

  高睿边走边叹息,果然,钱粮米禄才是头等大事。

首节 上一节 72/2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