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家父文宣帝 第67节

  “话说,太子这段时日,开办了一个文林馆,颜之推都收拢了去。”

  魏收忽然说道:“若太子只是闲玩倒也罢了,可我却听说他们做的事务颇多,修类书、撰子部、办学院、设邸报。”

  李浑连连点头:“是矣!仅这些就已够优荣了,但今日朝见至尊,太子还要把齐律的工作也分给这文林馆一部分,太子看这文林馆是不是太重要了?”

  加上刚刚朝见至尊所讨论的新军制,他们一下就想到了两个字:霸府。

  太子在大都督府中几乎设置了一个小朝堂,等他将来继位,那东宫班底加上这个文林馆待诏,难免会影响到他们的地位。

  邢邵性格洒脱,只说:“我倒是对那个类书的工作略有兴趣,若能入馆与南北文士游乐赋诗,享山水之致,也是快事。”

  他考虑的是文林之道,但杨愔等人想的就多了,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要帮助太子将文林馆的影响扩散出去,继而自己也参与其中。

  他们还在这里聊着的当口,高殷已经叫来自己东宫的几名臣属。

  太子舍人李湛,李浑的长子,高殷问他:“我听闻你叔叔李绘方正持重,不曾附炎趋势,因此到现在还被埋没着。”

  李湛连忙低头致歉:“太子谬赞,叔父若是得知,一定会很高兴。”

  “嗯。”高殷点头:“他现在应该是司徒府的右长史吧?你就替我问问他,若是愿意舍弃这个职位,可以来我的大都督府领一个参谋的职位。”

  李湛不解其意:“参谋?”

  “这是我新设立的军职,参谋既参军与谋士,随军出征负责文书与作战谋划,总之若他有意,随时可来。”

  高殷也不打算完全照搬满清的制度。如今他还没登基,八旗的框架先做出来,能跑就可以了,等他登基并统合了晋阳兵马,再正式进行改革;而文林馆中负责编撰兵书的部门日后也会并入到兵部的工作中,在这时候就要先设置一个军队政治部门,让大头兵们知道他们是谁的兵,为了谁而打仗,这就是参谋的隐藏意义了。

第127章 二师

  李湛应命,高殷又唤第二人:“臣客,上前来。”

  卢臣客是太子中庶子,同样是太子的日常侍从官,今天忽然被点名,略有些紧张,只听得太子问道:“请问卢先生身体好些了?”

  卢家人有很多,但被高殷询问先生又问起身体的,只有卢叔虎。

  他少年聪敏,豪放任侠,而且仰慕诸葛亮的为人,一开始是贺拔胜的荆州开府长史,后来贺拔胜不用他的计策,他就回到老家涿郡盖房种菜——刘备的同乡,卢植的后代,诸葛亮的粉丝,也是个神人了。

  当初高澄征召他,他说自己有病不去,然后高洋登基,再度征召,不得以来了邺都,但还是说有病,拒绝官职。

  而今高殷再度问起,卢臣客也不意外:“我许久未回涿郡了,也不知道族祖父的病情如何,请太子等候些时日,我为太子询问。”

  “嗯。”高殷点头:“我想聘请他做我文林馆的军师,请他做好准备。”

  说着,高殷唤人带来几册书籍:“请一并交给卢先生。”

  卢臣客收下,急促离去,出来后将书取出看了,原来是太子所做的《三国演义》。

  最后被传唤的是太子斋帅裴讷之,留着三绺长髯的清瘦文士匆匆赶来,仪表有度,高殷见了他边笑:“士言不须急切。”

  “太子有召,不会不急。”裴讷之行过礼,高殷就问:“汝有几子?”

  裴讷之被问得有些疑惑,他斟酌着:“长子世樊,已出嗣大兄,余次子世矩。”

  “不若让世矩来我身边,与我同学?”

  裴讷之顿时明白,太子是看上了自己的儿子,或者想要提拔自己,因此跪拜称谢:“蒙太子赏识,是世矩福分。”

  高殷点点头,也让他下去了。

  等着时间差不多到了,高殷命人起驾,在神虎门附近等候,一见到薛孤延出现,便派人去传话。

  “那不是太子的车驾?”

  “奇怪,太子不在云龙门,来我们神虎门做什么?莫非是来等候小咸阳王的?”

  “难说!前日已举家拜访武会,而今一道同行也不无可能!”

  鲜卑武官们窃窃私语,却见太子的随从跑到薛孤延与侯莫陈相面前,说太子有请。

  薛孤延眉飞色舞,得意洋洋,与侯莫陈相一同去了,留下背后的鲜卑武官们议论纷纷:

  “嘿!这老东西,给他喘上了!”

  “二人是太子师傅,也属正常。”

  “可太子素日不亲近他们,怎么今日又找来了?”

  斛律孝卿看着眼热,太子是真要拉拢鲜卑人了。

  等二人上了车驾,高殷便将他们带出了宫,二人不明就里。

  按照礼节,高殷的车驾要在两位老师的后边,因此高殷不与他们同乘一车,他们想问也没得问。

  不过很快他们就知晓了答案,原来目的地是大都督府,二人的车驾停住,高殷先下了车,随后亲自扶两位老师下车,礼节比往日更周到隆重,颇令二人侧目。

  大都督府早就得到了通报,以高浚高涣高睿为首的府中重臣都出来迎接,高殷亲自为二师引路,面子给足。

  “今日方知做太傅的尊贵啊!”

  薛孤延呵呵笑道,抚摸白须,忍不住对侯莫陈相如此说。

  侯莫陈相微微点头,见到韩凤也在此处,心里颇感惊讶。

  太子居然连娄后身边的子侄都笼络了?

  高殷停住,单独对韩凤说:“长鸾,这是我的老师,以后要尽心侍奉,就由你代表众将,替他们行礼吧。”

  韩凤嘴唇蠕动,最后还是应喏行礼。

  高殷让将领们聚集在院落,自己率领宗亲登上二楼,亲自向他们陈述二师的战功,尤其是薛孤延勇斗雷火的事迹,令众将钦佩不已。

  随后下令:“速去操练兵马,供二师校阅,汝等不要让我失了颜面,在师傅面前抬不起头!”

  众将领命而去,清理场地,这需要一点时间,于是高殷等人就进入屋中,吃食聊天,等待兵众准备。

  今日是以太子师傅的身份进来的,因此二人被奉为上宾,倍感荣幸。

  高殷暂时失陪,出来的时候换了一身轻便的服装,像是被改过,既有鲜卑的风格,又符合汉人常穿的款式。

  在自己的府中,高殷也轻松了许多,更像这个年纪的孩子了:“殷要先向二师道歉。”

  “哦?太子有何事要致歉?”

  高殷行礼:“此前殷年幼力弱,因此多好诗书,不喜武事,实乃惭愧。今身体渐长,前日也已娶亲成家,深感武艺不可荒废,素日遗疏二师教诲,因而向两位老师致歉。”

  高殷拍手,侍从端来酒壶和杯盏,高殷倒满两盏,亲自端上:“还请满饮此酒。”

  侯莫陈相受宠若惊,匆忙起身,双手接过满饮,随后递回酒盏。

  薛孤延是个有酒喝酒高兴的主儿,闻得酒味就什么都不顾了,几乎是要把盏一起吞掉一样的吃酒,高殷知道他的脾性,笑着把整壶酒递给了他,被他迅速喝空。

  “快,再给薛孤太傅上两坛酒。”

  薛孤延大喜过望,就这么豪饮起来。

  侯莫陈相对此感到无奈,可也不能当面叱责,只能看向高殷。

  “今日请二位贤师来,实在是想要借助力量,薛孤太傅、侯莫陈太师随从献武帝建义,在韩陵大破尔朱,都是骁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

  高殷说着,叹息起来:“我新建府兵,虽说也有些许上过战场,但大多数都是新丁,未曾经过沙场洗礼,恐不堪用,因此希望两位贤师多加教导,在我府开课论兵。”

  侯莫陈相本能地就想要推辞,但高殷一个眼色,高睿高涣高浚等人就开始连夸带捧,一个说国之柱石,另一个说远超斛律,说得侯莫陈相自己都脸红。

  他心想,太子以往不懂这些事,还觉得不中用,若至尊能多撑几年,没准太子还有戏。近年眼见至尊身体日下,感觉太子一途岌岌可危,已经心有疑窦。

  可现在太子的举止与往常不一样,记挂起他们来,而且还让自己进入大都督府中——明眼人都知道这个府就是给太子揽权用的,侯莫陈相也有些心热,没准能在这儿实现对自己上头斛律等人的弯道超车。

  他转头看向薛孤延,这老骨头已经喝懵了,开始说胡话。

  侯莫陈相隐约想要应下,忽然想起什么,询问太子可以邀请斛律朔州来指点。

  “斛律朔州重务在身。”高殷回道:“过几日我也要上门拜访。”

  原来是还没谈拢。

  侯莫陈相想着,有些遗憾,觉得没有个重量级的鲜卑勋贵在太子阵营站台,他还是感觉不安全。

  通过亲近太子来获得至尊宠信是一条路子,但不代表就要为了这个绝了自己作为勋贵的后路,不得罪娄太后是基本原则。

  有段氏或者斛律氏站台,那就可以明着得罪了。

  只是太子已经如此礼重,二王又在身侧盯着,自己如果不给这么个面子,怕是不大好,反正只是帮忙校阅兵马,讲些打仗的事情,事后脱钩也不难,因此侯莫陈相答应了下来。

  薛孤延的意见就不需要问了,现在问他是不是一条狗,他都会打着嗝儿点头的。

第128章 练兵

  “杀!”

  大都督府的练兵之处在邺都郊外,开辟场地为校场,四角竖立起五彩牙旗,随着寒风呼啸。

  在这旌旗猎猎之下,将领们操演战阵之法,教习士卒眼耳心手足与旌旗号令的密切配合。

  校场的中央设置了高台,教官执金鼓进行指挥,底下的士兵在队主的带领下,随着号令行进,长矛如林,向前突刺。

  新兵们吼声还算整齐,脚步声令地面微颤,但细听之下,却是不和谐的音调。

  前排的士兵动作规整,然而一走远来,后排就已经乱了。

  有人走得太慢,后方刺得太急,矛尖险些戳到前人的后背;有人太过用力、收势不及,一个踉跄撞在同伴身上。

  “重新列队!”

  队列内的伍长们扯嗓暴喝,新兵们手忙脚乱地重新站好,这次动作总算整齐了些。

  有个别的队伍已经显出进退有度的风范,像高岳、高昂这类人,在加入政府或一方军阀之前,就已经是豪强了,他们用各种方式招揽本乡部曲私兵,这些士兵与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更加紧密,因此战斗力也更强,表现也更出彩。

  大都督府内同样有着类似的尉迟孟都、秦方太、李秀等豪强子弟,部曲围绕着他们,形成了一股股小团体,通过他们对高殷的忠诚,高殷实现对整个大都督府兵员的粗略掌控。

  但总体而言,整个大都督府远远没达到上阵的标准,多数士卒还在学习旗号的阶段。

  侯莫陈相不由得冷哼,果然,即便太子将京畿兵打散分入新的府兵中,也还是一副松垮的样子。而且这样有一个弊端,那就是鲜汉混杂,只会让队列内的士卒矛盾更盛,不要说并肩作战,不互相捅刀子已是不错。

  高殷却觉得还行,他才征完兵没多久,这些士兵很多都是农民商人,或干脆是流氓地痞,一时脑热涌进来的,能按照阵型走完一遍都算可以了,训练难度是逐渐上升的,总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

  《尉缭子》曰:“使什伍如亲戚,卒伯如朋友,止如堵墙,动如风雨,车不结辙,士不旋踵,此本战之道也。”

  简单而言,士卒之间要关系融洽,接近亲人朋友,从而达到战场上的高度一致,进而更好的实行将领的指令。

  李靖将这一点发扬光大,让私交好的三名士卒结成一小队,三小队计九卒为一中队,五中队计四十五卒加上各级队头结成五十人一大队。

  因为大家关系好,所以磨合得很方便,进而更好的发挥战阵之力;李靖也能通过这样的编队,进行精妙的微操,例如通过三个大队形成长型方阵,再设置六个这样的方阵拱卫并听从中军将领的指挥,形成赫赫有名的“六花阵”,彼此相互制约、支援,大大提高了整体的作战能力。

  但现阶段的高殷玩不转这样的微操,对将领与士兵的要求都太高了,先是“私交好”这一条,那他府内的鲜卑人会去找鲜卑人,汉人集合汉人,这下又变成了鲜汉割裂态势,恍如一个小齐国。

  所以为了填补大家缺的这块“私交”,化解民族矛盾,高殷拿出了究极法宝——钱粮。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太子给的实在太多了,跟钱过不去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高殷在武会上撒出去的财物可不少,相对的,这代表他的要求也不是一般的高。从他招揽这些士兵入府之后,就在日夜操练,一些士兵受不了想要逃跑,被他打了棍子,丢出府去,然而表现优越的,他也会派出亲信进行记录,自己在场时亲自赏赐,因此虽然艰苦,也留下了不少优秀的士兵。

  他不看重身份,只看训练的结果,鲜卑人和汉人都有,也能显示出自己唯才是举,消弭鲜汉矛盾,让他们靠本事说话。

  高殷还考虑到有一些人没逼数,或者想来混饭吃,所以贴心的嘱托过,前七日是试用期,不仅是高殷试用他们,也是他们试试自己能不能胜任大都督府的兵马,七日之后没走的,就算过了考核,算作正式的府兵,这时候还想走的,那可就走不了了。

  很多府兵还不知道这代表着什么意思,即便是一些老将听了,也觉得不过是常规的念叨,没有威慑力。

  多数新兵们还在操练方阵,而老兵们已经可以练习骑射之术了。

  北魏不仅自身是游牧民族,骑兵之国,而且要对付的边疆之敌也多是比他们更游的牧,因此不仅自身发展骑兵,也会发展着对抗骑兵的战法。

首节 上一节 67/2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