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家父文宣帝 第63节

  南朝的一尺大概是二十四厘米,而北朝因为鲜卑风俗的关系,尺长较大,接近三十厘米,所以北朝的六尺已经是一米八了,是南朝的七尺三寸半。

  “而后测试他们的筋力,不论出身,以力大能打者优先。”

  这一条在这个时代已经很难得了,高殷也是下了决心,谁要敢仗着自己是贵戚来插手选锋,那就少不得一顿折磨。

  这样划分出来的前锋,就不能按照一般外军的比武决斗、挑战晋升来玩了,因为外军的军官跟士兵有明显的边界,兵永远是兵,在战场上立下功勋或者被贵人看中才可以晋升为军官,而前锋里的这帮人直接按照勇猛程度决定第一批军官与士兵,日后再根据军功进行升降,要是也玩挑战晋级那保不齐在战场上发生背后阴长官的事情。

  而这也能够消融民族隔阂,共同的经历磨练出来的同志关系比国家和民族之别还要深刻,一个强大的鲜卑人比起孱弱的同族,会接受比他更强大的汉人,高欢与高昂就是最好的证明。

  “接着再分等,奖优罚劣,赏不避贱,罚不避贵,日多教习,设立军规,再开班教导之。”

  前锋划分为将官、兵官、兵卒三个档次,选拔出来后,就会立刻发放土地和钱粮,每一档都是上一档的隶属,轻则视为违犯,按照上级心意处以刑罚,严重者视作违忤,通过申报后可以处死,而战场上违背命令视作叛乱,可直接处死,保证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也由此竖立高殷这个最终上级的权威。

  加强训练是应有之义,而设立军规同时开班教导,就是后世军校的路子了,懂兵法的前锋才是好将领,高殷会请一位名师来指点。

  高孝瓘连连点头,而后又听高殷说:“虽然上下级为了忠诚度,不可竞争,但同级之间可以嘛!我想将整个大都督府的兵马划分为八旗,你看如何?”

  按高殷的想法,大都督府的兵马设置精锐前锋五千人,五千算作专门的辎重营,剩下的五万人平均分作金、赤、黑、青正镶八旗,每旗六千。

  百人为一队,长官是队主,三队三百人为一佐,长官是佐领,五佐一千五百人为一统,长官是都统,旗主管理两统,都统自管一统。

  而后有新的军力加入,就按照这个军制扩充旗主与都统的兵力,变相的给他们增权。

  在平时的训练与考核里,让八旗在旗内自选精锐作为代表,按照他们的表现决定整个旗的待遇,下三旗要负责上三旗的杂务,让每旗都充斥着竞争关系,而最优秀的旗兵就会被抽调进高殷亲率的精锐前锋里,高殷就此始终掌握最强的士兵,并且在总位上制衡调和。

  高孝瓘被震撼得无以复加,太子说的东西太大:“这些……太子已经让赵郡王清楚了吗?”

  “当然还没有,但咱们俩先设立一个章程,有了完备的腹稿,我也更好向叔父阐明。”

  高孝瓘细细斟酌,觉得完全可行,而且这样以旗为主的概念,更能融合鲜汉军士,只是他有些疑惑:“这是否与西贼的百府相似?”

  高殷哈哈大笑:“怎么会?这是参考了天柱大将军的选锋之法。”

  八旗最开始就是源于女真人的狩猎活动需要,什么事情人一多,就会需要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就以旗帜作为引导,所以叫八旗。

  巧了不是,尔朱荣的选锋之法就是从狩猎开始的,可以说八旗制度就是努尔哈赤写给尔朱荣的一封情书,完美贴合继承了北魏遗泽的大齐帝国境态。

  宇文泰的府兵制主要还是因为邙山失去太多战力,才不得不被迫开放,不仅吸收了一批汉人豪右,还收了不少戎羌。比如雍、梁二州就“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连接山胡”,“连杂氐羌”。

  周国统治的关陇地区从秦那会儿就开始落后山东六国了,虽说也存在着汉人世家大族,然而学术方面很多都是传承自山东地区,就好像后世一个日本人去了美国读书,他还是日本人,但文化学识都传承了美国那一套,这就不能说是日本的文化。

  这些条件客观上拖慢了北周的汉化进程,因此汉化程度就不可能比北齐深,所以南梁爆了之后南渡士人猛猛往北齐逃,这是北齐在文化上的优势。

  反过来,军事上北周反倒占据了些许优势,就是因为底层民族成分复杂,所以他们的府兵制才容易推行。

  “表面上二者相似,但内里是完全不同。”

  高殷给高孝瓘解释:“府兵府兵,重要的是开府吸丁,那西贼的百府靠什么招揽兵马呢?地呗。所以他们人少地多的时候还能这么玩,但长久下去,迟早会崩溃。”

  这也是历史上府兵制的宿命,北周和杨隋运气都比较好,早早灭亡了,这个雷到唐朝才爆。

  “而八旗是为了狩猎,也就是打仗而存在的,虽然也赐予土地,但这不是府兵构成的基础,可以用奖赏钱粮、掠夺敌资乃至食干来替代,它们的评价体系最优解就是军功,与西贼为了扩兵而竖立百府的想法完全不同,八旗体制更倾向于作战,整个体系有掠无耕,因此必须好战。”

第120章 食干

  食干是北齐的特色发明,简单来说,就是朝廷会给地方官府一部分“公田”与负责劳役的“干”进行生产,生产出来的收入就作为地方官府的开支。

  因为社会战乱造成劳动力减少,所以百姓不够的情况下,就由低级的小吏耕种公田,这些小吏本质就是挂靠在官府内的隶户农民,“干”、“吏”都是对他们的称呼,实际地位和奴仆差不多——只是说是公家的奴仆。

  这些干身也不都是汉民,北魏征讨蠕蠕等国,抓获了大量柔然、敕勒等部落民充作隶户,是这个时代的人口红利。

  从这个角度来说,食干就是标准意义上的食人。

  彼时高欢还是东魏的臣子,所以改革食邑制,发明了食干制度以收买官僚们,用国家的百姓为私家做奴仆,同时将爵位与食邑分离。

  原本贵族死了子孙袭爵,可以继承食邑,但换成食干就不行了,需要对应的官位或者君主的赏赐,硬生生把一项特权拆成了两项,变相增加了筹码。

  高洋登基后保留了食干制,虽然到天保七年也逐渐打压,但仍是一种随他心意而赏赐的特权。

  得到了“干”这个身份,就获得了偿还高家恩情的机会,凡是要求调遣的劳役必须无条件服从,或者上缴十八匹绢才可以免除干身一年。

  要知道绢就是这个时代的硬通货,齐国的赋税,每对夫妇得到国有的露田应有一百二十亩,年租就要缴纳绢一匹,棉八两,垦租二石,义租五斗,总价值就在两匹绢左右,不超过三匹绢。

  十二匹绢,也足够一名边疆士兵一年吃穿用度了。

  犯法也可以用绢来赎罪,一百匹绢抵死刑,七十八匹抵五年流刑,三十六匹是两年,十八匹算一年,这样算来,干身就是移动坐牢。

  干身们每年只要上缴十八匹绢,今年的恩情指标就还完了!

  在清朝,有着名为包衣的类似群体,只是他们比干身要更好一些,毕竟是做了皇家的奴仆,而不是公家的奴仆,皇家用起来还会心疼一些,官员用公家的东西那就是奔着玩坏去用的。

  包衣们也属于正户,是良民,子孙世代为主家服务,代数越久就越受主家们信赖,与日本镰仓幕府时期的御家人,以及后来的谱代家臣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殷要做的,就是在食干制的基础上改进,包干到主家,把高澄搞的爵邑分离再给他改回去,让八旗子弟天然就享有一批世代为奴的隶户簇拥着他,一跃而成为人上人,这样八旗子弟就是真正的贵族,抬旗是荣耀,除旗是耻辱和损失。

  而干身们也没有损失,给谁干不是被食啊?反倒成为旗人食干之后,身份变为了正户,相应的减少了劳役,子孙后代还可以受主家推荐入仕为官,高殷也会出台规定禁止旗人随意凌虐干身,表现出色的还可以抬旗。

  这样一来,在军事上齐国八旗制比周国府兵制更尖锐,整个系统就是奔着打仗去的,打赢就会有这样那样的特权与赏赐,不怕他们不战,只怕嗷嗷请战,至少在前五十年,这个制度还是很顶用的。

  到那时候高殷还在不在都两说,儿孙自有儿孙福。

  他们高家本就是汉人,和清朝需要保持满人优势地位以压制汉人的政治需求不同,到时候八旗要是堕落了腐化了被汉人侵占了,那直接取消了就是,换一个阶级来扶持。

  更重要的是,这是高殷的大都督府发明并实行的系统,一旦推广到全国,虽然短时间内对齐国的资粮消耗极大,但付出的政治让利与土地就比较小,从长远来说有利于国家发展,而且还硬造了一批完全忠诚于高殷的阶级,谁要动高殷,也就等于动了他们的命。

  齐国家底厚,等淮南屯田提上日程,高殷就玩得起,这就是所谓的取长补短,既有资源和北周对耗,又能避免自己失去本就不多的政治优势和国家土地。

  这也就是目光短浅和长远的区别了,想把事情办好,很多时候就是要懂得割让利益给真正做事的部下。

  熬过这段发育期,等八旗发动攻势,局势都会好起来。

  届时攻取了周国的土地与人口,就达成了一种正向循环,雪球越滚越大。

  高殷分析得头头是道,高孝瓘不得不佩服,感慨太子思虑深远,龙子所想,真是与凡人不同。

  只要给太子一段时间,军队、钱粮、政治地位就都完备了,有了和晋阳那帮人拍板的资格,再加上见识过的高殷的手腕,高孝瓘对追随太子的未来充满信心。

  “对他们家眷的优待也必不可少,谁努力工作不是为了自己和家庭呢?很多时候家庭还更重要一些。”

  高孝瓘忍不住微笑,太子才结婚一日,就说起这种话了,不过的确是这个理,他也希望有一个强悍的父亲来照顾自己。

  “旗人的户口就单独列出来,称为旗籍,详细记录名字,生日,母氏,父、兄弟、子女官职,逝世记录日期以及官爵。”

  细分起来其实更多,目前的构想还不完善,先支起架子,日后管理更加严格。

  通过这些记录,人口数目、内部结构、婚姻状况都一清二楚,可以清楚了解旗族的家庭情况,防止户口脱漏、藏丁匿丁,也为后世研究留一份档案。

  日后登基有了更多资源,还要培养一批画师,防止有人冒领俸饷。

  “而后给旗人的子弟设立学堂,犯法者必须交由大都督府审理,队主以上都可以直接传条给我。”

  这些旗人家属会享受到额外的特权与关照,也会让旗人倍感荣耀,更会让某些外军眼红。

  “然后旗主嘛……你、孝珩、延宗、三叔七叔和须拔叔,各做一旗之主,剩下两旗先由我代管,等有更合适的旗主,我再任命。”

  高孝瓘一一记下,又听高殷说:“暂时就这些,你先帮我跟叔父说,他有什么意见,之后再告诉我。”

  “现在就可以按这个制度去整理人马了,选出第一批人来,咱们去打猎。”高殷眨了眨眼睛:“我这几天可能有点忙,所以这些就麻烦孝瓘了。”

  “怎么会?”

  高孝瓘忍不住微笑,表示理解。

  “去帮我把于义唤来吧。”

  高孝瓘点头离开。

  不一会儿,于义就来了。他一到此处,就见到高殷在翻看他所献上的《首罗比丘经》,其实内容不长,主要就是讲述月光童子出世的预言,三归、五戒、十善的简易修行法门,总体来说还是劝人向善的,只是在其中夹带了私货,月光童子的形象略微贴合了一些高殷的特点,以及加上了最近风传的谣言小料。

  最难得的是,在里面将晋帝司马炎包装成三百年前的月光童子。

第121章 大礼

  高殷写作的三国里,将高欢高洋的特质安插在不同的角色身上,河北地盘、聪明奸诈的设定交给了曹操,而豪侠仁义的一面交给了刘备,二人合力击败了从西凉来的吕布,同时在南方,继承了父兄余烈的孙权也在成长。

  而后他们各自为战,三分天下,这样的写法,不收束的话就显得很散乱,好像高欢被分尸了一样,所以在后面会另起一个家族,重整三国混乱的局面,最终恢复天下秩序。

  天命转移到了司马懿的身上,帮助他诈病赚曹爽,夺取大魏政权,而后消灭西蜀。

  东晋习凿齿说魏不过是让晋出现而产生的工具,即东汉虽然灭亡,但真正的天命转移去了西边的蜀汉上,只有消灭了蜀汉的政权才可以说是正统,而司马家就是天选家族。

  司马懿控制大魏,司马师原本是正统继承人,却意外身死,只能交给弟弟司马昭,而司马昭灭了西蜀,最终由他的儿子司马炎统一了天下,国号为晋。

  这又和高欢起家晋州,控制东魏,高澄正统继承却意外身死,弟弟高洋接班的北齐国运暗合了,只是高洋没能消灭西贼。

  但没关系,真正的月光童子将要出世,他会复刻三百年前的传奇。

  高殷目前只写到了四十回,刘备携民渡江,但能根据历史走向,从中窥得整本书的写作脉络并进行迎合,这人也是极聪慧了。

  “这是谁作的?”

  于义磕头回答:“义本是合水寺的僧众,前日也曾接待太子礼佛,不敬窥探贵人身姿,有龙凤仪、天日表,故而心生仰慕,特还俗追随太子。”

  他介绍到,此前自己的法号叫慧义,而发现这部经书的是他的师弟慧心。

  “原来如此……”

  高殷顿时反应过来,此前将他拱为月光童子的流言,就是于义和他的师弟散布的,不得不说非常有眼力见。

  “你既然还俗,就不是佛门中人了,只是我府下一小卒,知道吗?”

  于义点头:“义明白。”

  “很好。我们府论功行赏,你在武会上表现出色,又献出佛经,那我也要给出对应的赏赐——你就先做个佐领。再在都督府内设置庄严堂,就叫你的师弟慧心来吧!负责宣讲这部经书。”

  高殷写了一张纸令,交给于义:“去给乐城公,他会知道的。”

  于义毕恭毕敬接过:“遵命!”

  但很快他又说道:“不是故意欺瞒,只是我的师弟还有些事情要做,无法速来。”

  “哦?比入我府中还要重要?”

  高殷还以为他师弟是不能打架的类型,所以才没入府。

  于义想了想,怎样说才不得罪太子:“得太子青睐,是我等三生有幸,师弟为此要给太子准备一份大礼,届时太子便知。”

  说完他惴惴不安,好在太子没生气,反倒大笑:“好一个大礼!有这部经书在,想你们也不会说大话,好吧!我就等着。”

  于义又说:“不知太子可否写封任命书,正式任命我师弟为宣讲。”

  高殷不说话,思考了片刻,才缓缓说:“也行,反正原本就是这么打算的。”

  等于义退了后,高殷马上写了张条子,让人带给周逸,好好查一查慧心的行踪。

  于义很明显口舌不太行,这些说法应该都是慧心教的,所以暴露了。

  这个慧心既不来,又想要任命书,那就是想扯他的虎皮去做大事。

  有野心是好事,这人也是聪明,但高殷不能就这样放心让他去做,好歹要知道他想作甚。

  又处理完了一批政务,高殷也没打算折磨自己,起驾回宫,在天黑之前赶回了宫里。

  郑春华正与一边与女官聊天,一边织着东西,有人向里通报太子归来,郑春华便时不时朝殿外张望。

  等听到声响,却又不急着回头了,与女官谈笑自若,对女官递过来的眼色也装作没看见。

  高殷见状,顿时暗示女官不要多话,自己轻轻走过去,站在郑春华的右侧,随后伸手点她的左肩。

  等郑春华回头,又马上把手搭在她右肩上,郑春华立刻转头,刚好被高殷的食指怼在脸上。

首节 上一节 63/2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