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家父文宣帝 第202节

  宋钦道压低声音:“臣与燕侍中也是如此想,只是杨令公不允。”

  他略一迟疑,继续说:“常山王威权既重,宜速去之。”

  即便此世高湛已死,宋钦道仍觉得高演是个麻烦,希望把他打发到外郡。

  高殷脸色没有变化,历史上的高殷过于仁慈,不同意外放高演高湛,而现在的高殷是觉得高演丢出去太麻烦了,直接就近弄死是最好。

  不过他不能直接和臣子这么说,先回复了上一个话题:“当令太皇太后速去,使归政皇太后,若杨相做不到,那朕就回去亲自处理。”

  这已经是很重的语气了,话语中透露出对杨愔的不满,宋钦道微微低眉。

  他不是辅政大臣,而是因为与郑颐交好,而又同时被高洋、高殷看中,是可以信赖的自己人。

  辅政的人多,权力就会变小,因此略微打击一下杨愔也好,将来能给郑颐和宋钦道掌权的余地更大——此刻针对太后和常山王,同样是为了更多的权力。

  “常山王……就让他先待着吧。”

  高殷笑起来:“朝野都说朕这位六叔贤呐!若处置不好,倒是朕的不是了。”

  因为高洋的惊吓,娄昭君比历史上的状态差了许多,而高殷一向以孝道为人设,连阻拦高演觐见娄昭君都不太好——毕竟他自己已经很久都没去看太皇太后了,再阻止人家亲儿子去尽孝,有些说不过去。

  如果再将高演调离京城,就显得不近人情了,因此即便高殷地位渐渐稳固,也需要慎重。

  高殷虽然粗通历史,知道现在高演的势力不如历史上那般庞大,但现在正是最恐怖的时候,如果一旦掉以轻心,被高演看不见的势力给捉住痛脚,掀翻在地,那他前功尽弃。

  宋钦道是他颇为信赖的臣子之一,早年便已是他与高洋的铁杆亲信,接近田文镜那样的孤臣,被诸位王公大臣所忌惮。

  这种孤臣得罪了其他人,若失势就死定了,所以他只能紧紧攀附高殷这位恩主,不怕他会背叛,历史上他也是和杨愔一起死了。

  最主要的是,他是唐朝四大贤相里宋璟的五世祖,有意思的是,他这个五世孙后来和姚崇一起向唐睿宗奏请将太平公主外放,被加罪而外放了。

  祖孙都因为要求外放威胁皇权的宗室而遭遇祸患,只不过宋璟运气比他祖宗好,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宋钦道直接跌死了,宋璟最后还能跌出一个相位来。

  但反过来想,这不仅说明宋璟家风有传承,而且宋钦道还有宰相之资,未来能够当做王安石、张居正使用。

  “日后回邺,再去会会我这个六叔。还有杨相……”

  高殷从身旁的匣子里抽出一份奏章,打开再看,冷笑。

  【伏惟天保八年以降,恩荫失度,爵赏逾制。朱紫盈庭,多非汗马之功,膏粱满座,尽属纨绔之流。虚耗太仓之粟,空糜少府之钱,致使功臣扼腕,志士寒心。臣每睹此状,中夜彷徨,如芒在背。】

  【今请解臣开府仪同三司之职,削开封郡王之爵。更乞降敕明堂,沙汰滥竽之辈:其有夤缘得官者,宜速加黜退;侥幸受爵者,当尽数追夺。如此则朝纲可肃,清议自彰,上全天朝之威仪,下慰黎庶之仰望。】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奉表以闻。】

  “杨相真是会做人情!”

  高殷这话,让宋钦道的头低得更深了。

  这是杨愔从邺都送来的奏章,高殷第一次看就勃然大怒。

  这人是不是有病啊?这种事情,等他坐稳了皇位再搞不迟,现在是争取朝臣支持的时候,非要把大臣都逼走,才显得他忠臣、贤臣?

  还解除你开封王的爵位?是,你清高,了不起!你咋不说把自己尚书令的职务给撤了呢?只要你还是尚书省的长官,还是先帝遗诏的辅政大臣,这些爵位轻轻松松就能赚回来,贤得真是时候!

  可那些因此被牵连的官员爵臣,他们还能再跟你杨愔一样轻松地拿回爵位吗?历史上这一手,就直接将丢官的臣子们都逼向了二王,让他们实际控制了齐国军政,可以说整个高殷派系,都是死在杨愔这个蠢货手上!

  “……朕也该去看看,慰劳慰劳杨相了。”

  高殷压制着怒火,露出笑脸,看向晋阳的城墙:“钦道,汝等从都城来,也累了,今晚在宣德殿内设宴,就一起用吧。”

  宋钦道低眉顺目,应允而退。

  高殷怒气未消,把手伸进皇后的衣袍中,在她的大腿上轻轻抓了一把。

  郁蓝别了他一眼:“这么心急,像什么样子?朝臣都在看着呢。”

  “看着又如何?”高殷浅笑:“若是再登基久些,久到他们真心认我为帝,我和你就算在这里办事,他们也不敢抬头。”

  “啐!”郁蓝忍不住啐他一口:“拿出点皇帝的样子来,别让我瞧不起你。”

  “一天天跟我大呼小叫的,你就很像个皇后?”

  高殷的兴致有点消退了,把手抽了出来:“把你那群突厥人也管好了,让他们来是给我们夫妻撑腰壮胆的,别到头了我们反而给他们擦屁股。”

  “我的人,我自会管理好。”

  虽然如此说,郁蓝也不能和突厥士兵直接接触,最多是让侍女传个话;而且即便是突厥,女子也没有说为军将或首领的说法,高殷也不容许突厥人只听从皇后的命令,让他们在白马镇接受调教和腐化后,由高殷的部下管辖突厥人的将领,以皇后的名义勉强驾驭这批军将。

  “难说,前几天朕给谁擦屁股来着?”

  “你……”

  郁蓝面上阴云密布,红晕娇艳欲滴:“再提这件事,我现在就揍你!”

第362章 恩遇

  “至尊请用。”

  阿史那皇后笑盈盈地敬酒,齐帝高殷与其碰杯,眼眸温柔似水。

  “臣等谨奉觞上寿,敬祝至尊、皇后,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手持酒盏行礼,顺着高殷的动作一同饮毕,人人面色含笑,一派喜气。

  高殷拍拍手,臣子们只以为是舞姬,没想到是数百名士兵进入殿庭,由牒云吐延率领,众勋贵顿时面色急变,有人手中的酒盏还掉了下来。

  “勿惊!勿惊!”

  高殷起身,压下诸人的恐惧,随意拉起一名臣子,走到那些士兵之间,有晋阳的兵马,有八旗士兵,甚至还有突厥人。

  “朕知道晋阳是我齐西部的边防重镇,也是征讨周国的基地。”

  高殷笑呵呵地对臣子解释着:“自古草原与中国,各有盛衰,像轩辕一样善用五兵,就能驱逐敌人;周宣王驱使方叔、召虎,也能克敌制胜于太原。”

  “汉、晋之君平时不让士兵们练习武艺,而后五胡来犯,没有能抵抗的,最终遗弃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所以今天,特意挑选了几处不同的兵马,一是多加熟悉,操练,入我大齐都是齐国子民,将来一起作战,同生共死,不熟悉怎么能行呢?二来,也是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中原得突厥之战术,突厥习中原之兵法,岂不是互相补足,共同进步吗!”

  “朕现在不让你们挖水池、修苑林,花出许多奢侈的费用,而是让你们练习射箭骑马,让你们保持战斗力,让我大齐劲旅无敌于天下;而朕呢,也把那些钱给省下来——你们都要努力啊!要让我有个好理由给你们赏赐,升官加爵!”

  这是高殷说过最通俗的话,被他揪着的贺拔仁连连点头:“是,是,至尊说得有理!”

  其他臣子也安心了,原来至尊不是要对他们动手,倒是乐得看贺拔仁被至尊抓着,遍览众兵。

  逛了好一阵,高殷才玩够了,带着贺拔仁往回走。一个快六十岁的老将,被十四岁的新君抓着,新君走得又急又快,贺拔仁还要仔细跟着才免得摔倒,或是牵连到兴致勃勃的新君,这幅场面怎么看怎么滑稽。

  不过在众人的眼中,这也算是恩宠,所以贺拔仁也不好发怒,只得小心翼翼地跟着,直回到臣僚当中,才脱离了高殷的魔爪。

  “来,给各位公卿大臣表演看看,练得好的,朕当即有赏!”

  众将士听令,桀骜的突厥人闻得出谁是猛士,虽然让他们演武,可一旁守候拱卫皇帝的,随便出来一个都能乱杀他们,因此不敢造作,乖乖遵从齐帝之意。

  高殷携带着郁蓝前往阁楼,在楼上燃起灯火,上揽明月,下阅勇士。

  晋阳多是武臣,面对演武,本能地欣赏、叫好起来,全然不知顶楼的新君和皇后正你侬我侬,侬得水漫金山、云山雾绕。

  底下的士兵不敢直面皇帝,恭谨地展示武艺,权力增添了更多情趣,让帝后的体验更加刺激。

  高殷选择的武人成分复杂,赏赐倒不拘一格,凡是听到楼下臣子们叫好的声音,亦或是自己看中了欣赏的人才,就会从楼上丢弓刀、布帛到地毯上,由侍官们捡起,再赐予一杯酒,武官行礼、饮酒、谢恩后收下赏赐的财物。

  最后留下表现得最佳的十名武官,叫上阁楼来,一旁站满了端着盘子的侍官,武臣们跪拜行礼,高殷让侍官们过来,盘子中装载着的是印绶:“尔等之表现卓越非凡,希望将来能为国家立功,朕对你们有着这份期待。”

  高殷拿起印绶,亲自系在他们腰上:“无有官职者,朕授予武骑常侍、殿中将军或司马督一职,有武官者,官升一级,望你们不要辜负这份封赏,日后尽心用命!”

  “诺!”

  武官们神色激动,圣王天子亲赐的官禄,令他们倍感荣耀。

  这批人中有晋阳子弟、有天策小将,甚至有突厥人,但这一刻起他们获得了新的联系,共同的荣誉感将他们缠绕在一起,最终推动他们向帝王展现自己的价值。

  高殷忽然想起清末的侍卫值夜班,紫禁城的夜晚非常难熬,侍卫们又冷又饿,是慈禧给他们送了饮食,而且不止送了一次,经常让御厨给他们做足量的宵夜,许多侍卫都被感动到了,后来还有一个叫张勋的军官为此而拥护溥仪复辟大清。

  “赐酒。”

  高殷让人拿来整壶,皇后倒酒,自己用盏来接,亲自递到每个武臣的手中。

  “至尊……”

  有人生受不住,捧着碗,跪在地上,感动得哭了。

  “喝吧!厮杀汉怎能不饮酒!”

  高殷大笑,帝王站的位置实在是太高了,高到他微微低头,多看了两眼,就有人因为得了圣眷而激动。

  待送诸武臣下去,高殷又招来韩宝业与牒云吐延,小声吩咐:“记得,今晚来表演的武士,每人都要给予一匹绢、一匹布、钱三百,还有配给两壶酒和肉菜各一份。”

  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果经常设宴,负担也很沉重。

  韩宝业没敢多说,跟随牒云吐延默默领命而去,至尊派了禁卫领队一同行动,敢吞没这种钱,是会死的。

  高殷回到殿内,继续款待众臣,不得不说,练武这条路子颇能得到晋阳臣党的认同,至少他们不抗拒这一套,毕竟都是从沙场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总比讲汉人那套文绉绉的好。

  勋贵们也见识到了高殷要培植新将领的打算,这对他们未必不是好事,因为这些人里也有勋贵们的子弟,再加新至尊对勋贵们的许诺,看来天保的恶政,要在新帝这里走回正轨了。

  果不其然,至尊又饮了一些酒,面色带着潮红,兴奋地说着:“诸卿披坚执锐,为我大齐开基立业,舍生忘死,朕都看在眼里。每每想到各位率领着将士血染征袍,未尝不感念股肱之劳。今已登临大宝,自当酬答勋臣,以彰社稷之公、君臣之义。”

  这开篇的话就说得让勋贵们极为舒服,捋着胡须,颇为得意。

  “然爵禄乃国之重器,不可轻授。朕初承大统,尤需慎之再慎,务使功赏相称,名实相符。故已敕令尚书省详核军功政绩,待考订分明,再行封赏,以昭公允。”

  这时候话题就有些变味了,但还算合理。

  “至于财帛之赐……唉,前些年是什么情况,诸卿皆知,如今府库未盈,黎元待哺。”

  有的臣子已经听明白了,合着是一顿宴席就打发他们了,顿时有些不悦。

  皇帝们喜欢设宴,除了自己享乐,主要还是宴请诸王公卿,对他们进行赏赐。这是在爵禄不够或不愿给的情况下,特别是天下未定时常用的褒奖手段,也是臣子们重要的收入来源。

  场中的气氛为之一凝,勋贵们端起酒杯,假借饮酒掩盖自己失望的表情。

  这些人当然被宫中的眼线记下了,但高殷也无奈,他老子确实败了家底,高殷自己倒是有钱,但这些钱是要拿来整军备武的,肯定不能赏到眼前这帮人身上,谁知道哪条是白眼狼呢?没准都是。

  所以还是苦一苦百姓吧,骂名自己来担。

  “当以节俭为先,待国用丰足,再行厚赏……朕本以为如此,然而众卿之功,实在难忘,赤诚忠心,朕岂能无报?先君更是嘱托朕,要谨记众卿匡扶之义,因此朕才下了这个决定。”

  听事情还有回转,勋贵们放下酒盏,开始静听。

  “以百僚供费不足,与台省府寺咸置廨钱,收息取给。”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应付天保末年,国家府库资用不足,甚至要停止百官俸禄这种骇人听闻的事情发生,高殷想了一个新办法,那就是“公廨钱”,也就是官府借贷。

  此时国家各地都有放债的现象,而且通常都是高利贷,那既然是高利贷,为什么官府不能放呢?还有哪家的钱比朝廷多,拳头又比朝廷大呢?

  因此高殷从国库拨出一笔专款,号做“公廨本钱”,这笔钱就分拨给各部门诸司,作为本金,让他们凭本事去放贷,放到多少、收回多少都是本事,而高殷则居中调配,收取固定的利息。

  比如他放出一万匹绢,那就预定收回一万一千匹绢,一百万的钱,就收一百一十万回本,至于放出去,臣下各部门能收回两万还是三万,他就不多要了,只要这固定的一成利息。

  而每个领取本金的部门也就有任务,要搞到至少的十一成利,多的就是他们自己的——只要官员有着权力,而没有良心的阻碍,那这就很轻松了。

  “当然,这么一件事情,也需要主官来管着,我打算设立‘公廨典史’来主管此事务,每个衙署再设立一名‘捉钱令史’,专门负责各衙署的公廨事务,以充诸司、国库之用。”

  高殷目光沉静,缓缓扫过殿中诸臣,唇角含着若有似无的笑意:“诸卿以为朕这番思量,可还妥当?”

第363章 仁杰

  妥当,实在太妥当了。

  对于贪墨成风的齐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大“善政”,诸勋贵都已有所意动。

  做官嘛,说到底还是为了权力和享受,如今高殷愿意放下姿态,又想法子帮他们搞钱,他们举双手支持。

首节 上一节 202/2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