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亲周派势大,但宇文泰死后,国内的指示变得暧昧不清,而去年开始齐国就逐渐交好突厥,亲齐派后发先至。
由于地域的关系,齐国所拉拢者为东面的突利可汗阿史那库头,是燕都的弟弟,力劝燕都废除与周国的盟约;而周国在突厥的代言人是西面的步离可汗以及燕都身侧的图利叶护。
燕都听了一会儿,亲周这边看起来仍占据主流,但说的内容都是盟约、责任和过往的情谊,能开出的价码和不可割弃的东西不多;而齐国这边说话铿锵有力,每个字仿佛都掉进了钱眼里,无论从国力还是实际到手的财货,都比周国更能拿出手,看来自己收钱手软的同时,他们也跟着分润到好处。
弄懂了成分,燕都也知道该说什么话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上位者挥舞权杖时,精髓不是砸在对方身上,而是从身侧拂过,令其人闻感流风与破空,震慑其心。
燕都也做了多年可汗,对此颇有心得,往往在亲周之人起势或反驳时横插一嘴,或加以询问、寻求解释,看上去不偏不倚,却阻碍了亲周之人辩驳的气势,不得不重新寻找话题。
处罗原本和齐国无关,只是选派出迎而已,但这几日的相处,也让他不自觉地偏向齐人,最终场面的话语权逐渐倾斜向亲齐这边,燕都见状,清了清嗓子:“今日便谈到此吧。”
看上去似乎是阻止亲齐之人继续攻击对方,实际上却不做表态,事实上给亲齐的言论留下余韵,让中立派回想起来,越发觉得如今亲齐比亲周要更有利。
再想想可汗暧昧不明的态度,其实以周国和突厥的关系,可汗不拉偏架,本身就是另一种拉偏架。
这些人为猜到可汗的想法而窃喜不已,有心人便将猜测传递给亲周派,让他们再去找周人开价。
高长恭还不知道自己的到来,在突厥内部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此时他在向导的带领下,随意地逛着突厥的商圈——突厥人也是人,是人就会有交易的需求,何况突厥汗国并不只有突厥人。
第245章 民族
一幅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画卷,缓缓舒展在了高长恭的眼前。
由于扩张的关系,突厥人南征北讨,最终形成一个多民族国家——其实古代的王朝大多都是如此,只是根据统治者的民族来确定这个国度的文明归属,其中最复杂的就是鲜卑化汉人建立的高齐,和借周礼恢复鲜卑文化、演变汉人的宇文周,突厥在其中还排不上号。
突厥的主体民族,自然是以阿史那、阿史德为核心的突厥族,其略下是回纥、仆固、葛逻禄等九姓铁勒部,以及九姓之外的薛延陀、高车、都播等众多驳杂民族,各自拥兵过万,至多的拥兵十五万,构成了突厥的百万控弦。
除此以外,魏末乱世,投奔草原的鲜卑人和汉人也不在少数,与龟兹、疏勒等西域诸国,和在丝绸之路经商的粟特人一起,或散居突厥之地,或仕于突厥,高者与突厥人分享政权,中者保持自由民,低者成为奴婢,以各种方式成为突厥的臣民。
如果进行粗暴浅薄的划分,那么就是突厥王族和拥护他们的军事部落,逃难而依附突厥的汉人鲜卑人,以及通过商路进行贸易的中亚民族。
虽然突厥人善于劫掠,但生活总不能只有劫掠,否则财货也失去了意义。因此在商贸区,突厥人将规则看得很重,不仅竖立重刑,而且严禁争吵与斗殴,要打斗滚到外面去打。
一路走来,高长恭能明显的感觉到两种善意,分别来自汉人与粟特人。
商人逐利,齐国不仅更发达,在晋阳的贸易能够赚取更多利润,而且近来又开辟了一个白马军镇,太子所制定的政策,较之晋阳更为开放又细致,粟特人由此对齐国充满好感。
他们的消息也很灵通,毕竟消息是商人的命脉,周齐在稷山的大战仅过去两个月,粟特人就有所耳闻,对齐国更加有了信心,齐使的风仪也让他们印象深刻,的确继承了高王的仪表。
汉人则是因为当初西魏的柱国们攻打江陵,把十余万江陵居民打为奴隶、迁回长安,是这个时代最大规模的人口拐卖。
一些汉人俘虏不甘心就这么落入地狱,于是四处逃窜,颜之推就是往东走投奔齐国的士人典型,梁国灭亡后就以齐国为母国,终身以北齐遗民自居;向北的则逃到突厥境内,在这里安顿下来。
他们与周国不共戴天,自然倒向齐国,高长恭出了商贸区域,已经有不少汉人蹲守在这,祈求齐使能把他们带回中原。
身边的侍卫叱责、驱赶他们,高长恭不忍,从中挑选了几个顺眼的带回营中,不多时,更多的人聚拢在齐使营地。
“怎么?都是来看齐使的?”
处罗来时见到这番光景,忍不住大笑,抽打着马鞭,围观者见状纷纷散去,倒是还有些许女子不散,要求再见那个银面齐使。
“想是弟的美貌被传到了牙庭,女子们都躁起来了,要做你的女人呢。”
一进入帐中,处罗就开起高长恭的玩笑,高长恭不置可否,问起今天牙帐的情形。
处罗拍胸脯打包票,说可汗也有嫁女的意思。
正说着,帐外传来喧闹声,侍卫急忙进来通报:“可汗之女求见!”
几人都感到诧异,牙庭正形成一道旋涡,中心眼却主动朝自己靠近,高长恭理正衣冠,大步迈出帐去。
上百名附离围成一个圆,像是一个鸡蛋,将围观者阻隔在蛋壳之外。
蛋黄的部分由一群女子组成,她们穿着漂亮鲜艳的服饰,一看便是贵人,骑着马在这肆意叫笑。
偶尔有士兵过来阻止,都被她们挥舞鞭子打走,她们甚至举起弓矢,朝营中拨空弦:“听说齐使向来俊逸,今次来的更是非凡,莫非是假的?”
“可汗之女在此,拜见她就是拜见可汗,出来让她看看,没准就不要太子,要使者了!”
一系列行动都是在挑衅使团,齐人极为不悦,高长恭即刻下令:“不准喧闹,不可反击,违令者斩。”
压住了自家的躁动,高长恭骑马踱步而出,引起阵阵欢呼。
从女团中也出来一骑,鲜红色的丝绸披在大腿上,束带缠裹的腰部显得紧致细韧,上身一袭暗纹红衣打底,左臂单穿一件棕色长袖皮袍,头发被银器玉饰给固定住,辫子在风中泛起阵阵涟漪,裹挟着香气朝高长恭袭来。
附离们怕她有恙,急忙包拢蛋壳,女子不仅容貌美丽,马术也极为了得,胯下神骏踩在附离们身上一跃而过,将他们抛在脑后。
快到跟前,她放慢马速,缓缓踱步至高长恭面前,语气不善:“你多大?”
向导翻译后,高长恭回答了:“十九。”
向导又转向女子,却被女子用手压住:“不用了,我听得懂。”
她说的居然是中原话。
接着她又换成了鲜卑语:“把面具摘下来。”
高长恭犹豫了一下,马上被她讥讽:“听说高氏自诩鲜卑儿,太子却是个汉儒,我本来不信,今天却好像是真的。”
高长恭微怒,摘下了面具,女子的声音顿时凝噎,同时引起身后诸女的惊呼。
“还算不错。”
过了片刻,女子才再次发话,高长恭反问:“敢问可是可汗之女?”
女子哼了一声,算是回答:“此前与我国刀兵相见,今又遣使通好,是何道理?”
高长恭很早就被高殷看作出使人选,因此早早交代过基本的应答,这也在高殷的预料之内:“宇文氏弑君僭越,天厌其德,故遣我主败其兵,灭其国;突厥有祖运,不应与周人同葬,特来相告。”
这话说得磅礴,女子不由一凛,身躯稍正。
她眼珠一转,又抓起高长恭的话头:“祖运是何意,是说我国只靠先祖,现今之人全然无用?”
“先祖有德而建功立业,后人继德而发扬宏大,是故家国昌盛。想是突厥的先祖们怕后人误入歧途,因此才会托梦于我主,以求两国盟好。”
女子一愣:“先祖托梦给你们?”
高长恭努力回忆太子的交代:“太子梦一山,谓‘勃登凝梨’,营帐相连百里,旌旗遍地,却不见一人守御。风雷不息,血雨倾盆,金狼牙帐摇摇欲坠。太子朝东而拜,顷刻间风停雷止,血雨消霄,日便出矣。”
见高长恭说得煞有介事,女子惊疑不定,附离们面色微变。
“太子醒后了其意,特请至尊下聘礼,求可汗之女而结秦晋之好。”
女子不信,又追问着:“既然如此,可嫁女来此,何必求聘我?”
这就有些抬杠的意思了,高长恭不回答,女子便不追问,而是换了个话题:“尔国太子多大年纪?”
得知是十四,女子又露出不屑的神色:“比我还小一岁,怎能主国事?”
“周国的鲁国公宇文邕,比太子年长一岁,率六万周军为太子所破,本人亦为太子所擒。”
第246章 锦囊
女子默然无言,她不知道宇文邕是何人,却由此感觉到齐国太子的非凡。
或许他真能改变齐国?
女子像是问够了话,拨马转向,回到同伴身边,围观之人发出满足的叹息,紧接着又去呼朋引伴,咀嚼并散播刚刚的见闻。
高长恭回到营中,处罗还没走,他目睹了全程,对高长恭的回应深为佩服。
“不知道你说了什么,这么管用。”
处罗大笑:“改天教我,我也显摆一二,不过要是你们能把她顺利娶走,就不需要了。”
高长恭渐渐找到了和突厥人相处的诀窍,要豪爽、大气、张扬,总之不能像中原一样,谦卑随和。
“处罗,我们是兄弟吗?”
处罗瞪大了双目:“谁说不是,我杀了他!”
高长恭大笑:“那就帮我一个忙。”
处罗递来关切的眼神,高长恭带着他走到帐后,拉开帘子,里面是数不清的酒坛:“把你的朋友都叫来,替我喝完这些酒,我带来太多,若剩着回去,太子会责骂我。”
“哈哈哈,这有什么难的?”处罗顿时豪迈起来:“你这里有多少坛酒,我就带多少人过来!”
等他走后,高长恭才得片刻悠闲,躺在床榻上。
可不过一会儿,他又起身四处踱步,心里颇感焦虑。
此时侍卫禀报,有人求见,高长恭准允了。
进来的两人戴着面罩,穿着黑色袍子,看不出表情,也不知道侍卫怎么放进来的,但高长恭看着就眼熟。
忽然间,他想起来了:“牒云吐延、康虎儿!”
左边的人嘿嘿笑着,卸下伪装,果然是牒云吐延。
“是太子让你们给我带信来了?”
高长恭颇有些激动,如果只是牒云吐延,还能说是至尊的安排,那康虎儿就只会听太子的命令了。
“太子醒来得知乐城公不在,就立刻让我等出城,星夜兼程,赶来突厥牙帐,专候乐城公。”
他们伪装成游商进入牙庭,虽然比高长恭晚了几天,但他们带的东西不多,又是三马换乘,因此速度比高长恭要快。
牒云吐延不得不佩服太子的判断,同时从身上拿出几样东西:“这是太子交代,要我亲自交到您手上的东西,说是能解您的急难。”
高长恭接过打开一看,是《三国演义》和一册薄薄的《汉书》。
“此外还有一些小玩意儿,太子令我等携来,助乐城公。”
“果然如我所想,太子必有打算。”
他在三国演义里翻了翻书页,其中夹着些许东西,他没立刻取出,而是将书盖上。
“两位就留在这里,事成之后,与我一同回去吧。”
牒云吐延自然不会拒绝,笑着说:“乐城公有做大事的气魄,可要好好把握这次机会,千万不要弄砸了啊。”
他认出来了,高长恭所带领的兵马全部都是他的老战友——百保鲜卑,这只能是至尊的亲意,可以想见无论至尊还是太子,都希望这次出使能一举功成。
高长恭点点头,独自回到床榻上,取出书中所夹之物,是三个锦囊。
“太子……”
高长恭压住吐槽的心情,太子思虑必有远谋,他按顺序打开第一个,上面写着两个数字,五十四与八。
高长恭心有所动,翻阅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是孙权招婿,刘备前往江东纳娶,这一回中,诸葛亮同样给了赵云三个锦囊。
就是这里了。
对上暗号的感觉像是和太子神交,让高长恭如饮醇醪,心驰神醉,只见书中记载赵云打开第一个锦囊,是让军士们披红挂彩,入城买办物件,传说孙刘联姻,使江东人尽皆知。
高长恭心下了然,有了决断。
次日,齐军使团派出人员大肆采购,直接散播齐国太子将要与可汗之女联姻的消息,如同一股无形的飓风,将商贸区乃至整个牙庭都席卷了一遍。
原本燕都只是暗中许诺,借口女儿未同意,尚未明面公开,然而这样一来,就好像变成了既定事实,就连昨日可汗之女前往齐军使团营地的事情,都像是在亲昵齐军、迫不及待要嫁人了。
“乐城公,此举是否太直接了!”
游怀玉心惊肉跳,他觉得这是一步好棋,可对他来说不是。周国毕竟与突厥交往已久,如果还未完全谈拢,就逼可汗强择周齐中的一个,恐怕他恼羞成怒,仍旧选择周国。
“没时间磨蹭了,有什么事,责任我担着。”
太子的第二个锦囊也被打开,高长恭看过之后,将它们装好,放在心腹贴身处,有它们在,就好像太子就在身边鼓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