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714节

  朱由校重复了这两个字,语气里的不悦更浓了些。

  他放下手中的朱笔,身体微微前倾,目光落在薛贞身上。

  薛贞只觉得那目光像带着重量,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手心的汗也越渗越多。

  可片刻后,朱由校的语气又缓和下来。

  他看着薛贞紧张的模样,心里清楚。

  这两人并非怠政。

  去年接手马政时,太仆寺几乎是个烂摊子,草场被占、军马锐减,边军甚至出现“一卒配半马”的窘境。

  薛贞与张经世能在一年内复回十多万顷草场,已算难得的实绩。

  若换成那些只会推诿的庸官,恐怕连一半都做不到。

  “朕知道你们尽力了。”

  朱由校的声音重新变得沉稳。

  “南京的勋贵、陕西的流民、甘肃的边患,都是积年难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你们不必急着求成,只需把清查的进度、遇到的难处,如实呈报便可。”

  薛贞与张经世这才彻底松了口气,两人同时躬身:

  “谢陛下体谅!臣等定当尽快厘清诸地草场,绝不辜负陛下托付!”

  朱由校微微颔首,目光重新落回文册上,心里却在盘算着更深层的关节。

  为何辽东、北直隶、济州岛的马政整顿如此顺利?

  说到底,还是皇权在这些地方的掌控足够深入。

  辽东经熊廷弼整顿,吏治清明,地方官唯皇命是从。

  北直隶是京畿之地,清丈土地时他派了锦衣卫监督,豪强不敢作乱。

  济州岛由水师直接管辖,更是说一不二。

  可南京呢?

  那里是勋贵聚集地,盘根错节,连六部都有掣肘。

  陕西、甘肃地处偏远,边患与流民交织,地方官对中枢的指令,难免会打些折扣。

  他手指轻轻敲击着案面,思绪飘得更远。

  若不是先整顿了辽东的乱局,清算了北直隶的豪强,恐怕连这十万顷草场都复不回来。

  政治从来都是环环相扣的,没有对局部的强力掌控,便没有全局的顺畅推进。

  马政如此,边军整顿如此,将来的财政改革、吏治革新,也必然如此。

  不过

  现如今草场虽复,可军马缺口仍大,这九边的骑兵要想重振,没有足够的马匹便是空谈。

  他抬眼看向阶下的薛贞与张经世,两人正屏息等候,袖口的褶皱里还藏着几分紧张,显然也知晓这马政的症结所在。

  “你们的差事办得不错,朕要嘉奖。”

  “但战马数,离朕的预期还差得远。

  万历以来马政败坏的根由,朕派锦衣卫查了一年,你们也听听。”

  他拿起案边一叠密报,缓缓说道:

  “陕西苑马寺,永乐年间有草场十三万顷,到如今只剩五万顷不到。

  那些宗室、士绅、宦官,把牧地圈成私家庄田,种上庄稼收租,把养马的地都占了,马匹往哪儿放?

  延绥镇的牧军,逃亡率六成,剩下的人也是心不在焉,这官牧体系,近乎瘫痪。”

  薛贞听得额头冒汗,张经世也微微低头。

  这些事他们虽有所耳闻,但弊端触及太多宗室、勋贵,非是他们两个官员能够解决的。

  他们便是知道了,又能如何?

  朱由校见他们两人的低头的表现,轻哼一声,继续说道:

  “北直隶的民户,五丁养一匹种马,马死了要赔三十两,那是普通农户两三年的收成!

  山东、河南多少人家,就因为赔不起马价,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还有那些官吏,验马的时候要五两,烙马的时候要十两,养马的苦,比交赋税还重!”

  最后,他将密报拍在案上,声响让两人都是一震:

  “西北茶马司更荒唐!

  私茶占了七成,士绅和商人把烂茶叶充作官茶,吐蕃人根本不换,年易马量从两万匹跌到三千匹!

  没有好马,边军拿什么跟蒙古骑兵打?”

  薛贞与张经世听得脸色凝重,他们此刻才真正明白,陛下要整顿的,不是简单的“缺马”问题,而是积弊数十年的沉疴。

  正当两人思索如何应答时,朱由校却已收敛了怒气,缓缓道出早已筹谋好的对策:

  “对于解决的办法,朕已经想好了,二位爱卿参谋参谋。”

  “其一,甘肃、宁夏那边,恢复永乐年的监苑制度。

  每监设五个苑,每个苑养马两千匹,共一万匹,让卫所军士专职牧养,粮饷从太仆寺专款拨发,不许拖欠。

  再在辽东开马市,跟喀喇沁部、土默特部交易,用松江的布、遵化的铁器换他们的好马,价格给足,但要立规矩,不许以次充好。”

  他顿了顿,看向两人:

  “万历九年那‘尽卖种马’的政策,废了!

  民户领养种马,免粮五十石。

  北直隶五丁养一匹,就免五丁的粮。

  另外设‘马价银’储备,从抄没的贪官家产里拨钱,马病死了,从这里面出赔偿,不用民户自己掏腰包。

  还有,搞保甲养马,十户一保,共养一匹官马,马死了保内均摊,这样单户就不会破产了。”

  说到茶马互市,朱由校眼中闪过锐光:

  “茶马互市的金牌信符要重铸!

  洪武年间,一块金牌能换三十匹好马,现在还要这么办。

  吐蕃部落首领凭金牌来交易,不认别的凭证。

  四川、陕西设茶引局,每批茶叶都要印上官印,私茶出境,不管是谁,斩!

  南直隶、浙江设官茶局,只收上等茶叶,每匹马最少换五十斤好茶,吐蕃人满意了,才会愿意跟咱们交易。”

  最后,他补充道:

  “太仆寺下面设马政武学,教兽医、驯马师,三年学成派往九边。

  各镇设马医院,配中药方。

  治马瘟的、治蹄病的,都要备好。

  另外”

  薛贞与张经世听得眼睛发亮,陛下的对策条条针对要害,既有制度恢复,又有创新,远比他们之前想的周全。

  两人当即躬身,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振奋:

  “臣等谨遵陛下圣名,定当竭尽全力,重振大明马政!”

  朱由校看着两人的模样,嘴角微微上扬:

  “若是能恢复到洪武年间的水平,军马四十万匹,民马二十万匹,甚至超过这个数,你们二人,都是大功。”

  他语气放缓,意有所指般的幽幽说道:

  “到时候,入阁,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话像一道惊雷,炸在两人心头。

  薛贞与张经世两人对视一眼,皆干咽了一口唾沫。

  入阁辅政,那是大明官员的最高追求,陛下这话,无疑是给了他们最实在的激励。

  “臣等万死不辞!定不负陛下所托!”

  两人齐声应道,声音比之前响亮了数倍。

  朱由校点了点头,对两人的反应很是满意。

  这张大饼画下去了,不愁这两人不卖命。

  但其实.

  若是这两人当真能给解决马政的事情,凭借此功劳,入阁预机务,会过分吗?

  一点都不过分!

  马政是九边的筋骨,筋骨立住了,才能谈驱逐蒙古。

  只有大明拥有巨量的战马,方才有远程兵员投送的能力。

  才能经略更远的俄罗斯沙皇国、波斯萨法维王朝、莫卧儿帝国、奥斯曼帝国等诸国。

  彻底掌控丝绸之路。

  朱由校的目光从来不止于两京一十三省。

  就在皇帝正畅想未来的时候,薛贞、张经世两人当即起身,对着朱由校行了一礼,道:

  “臣等告退!”

  朱由校点了点头。

  “好生办差。”

  “是!”

  薛贞、张经世二人缓缓告退。

  待两人出了东暖阁后,朱由校伸了个懒腰。

  他的骨节发出轻微的“咔嗒”声,眉宇间的沉凝渐渐化开。

  “老是埋在奏疏里,这身骨头都要锈了。

  魏大铛,备驾,去内教场!”

  魏朝正垂手立在阶下,闻言连忙躬身应道:

  “奴婢遵旨!”

  他快步退出去传旨,不多时,明黄的帝辇便从乾清宫偏门驶出,顺着西苑的石板路缓缓前行。

  秋阳透过道旁的古槐枝叶,在辇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风里带着菊花的清冽香气,驱散了政务带来的沉闷。

首节 上一节 714/7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