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678节

  朱由校见他领会了深意,开始细说新盐政的具体章程:

  “首先,要先斩杂项,还盐税一个清明。”

  “山东盐区现行的‘关引费’‘京掣费’‘验引费’,还有盐官私收的‘茶钱’‘纸笔钱’,全是非法摊派,一律废除!

  只保留两项法定税额:‘正引价’‘余盐银’,每引合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正引五钱六分,余盐八钱,白纸黑字写进章程,地方官若敢额外加征,以贪腐论罪!”

  李长庚急在心中,心中嘀咕:“废除杂项,定死税额,商人便不用再受层层盘剥,愿意来山东贩盐的人定会多起来!”

  “不过,光定税额还不够,得有人盯着。”

  朱由校又道,目光转向朱承宗。

  “还要强化监督。朕会给山东巡盐御史和镇守太监各发一道密旨,赋予他们‘查核盐利流向’‘弹劾贪腐盐官’的实权。

  但凡查到盐官私截盐利超千两,或是与盐商勾结分肥的,不用上报,直接押解京师审讯,家产抄没充公!”

  “再者,要解决积引的问题。

  山东虽无两淮两百万引的积弊,却也有十几万引压在商人手里,若不解决,新引便难流通。

  朕的想法是,编纲定销:将积引编为五纲,每纲三万引,与新引按一比二的比例附销。

  商人买两引新引,只需附带销一引积引,而且附销的积引,余盐银减半。

  同时限定五年内销完所有积引,每年考核进度,完成的商人,次年优先给新引。

  完不成的,取消下年中盐资格。

  另外,对那些持有积引多年的商人,从之前抄没的乱党盐商家产里拿出钱来,每引补偿二钱,弥补他们的损失,也好让他们安心配合新政。”

  李长庚眼中满是赞叹:

  “陛下此策既解了积引之困,又安抚了商人,可谓一举两得!

  臣方才心算了一下,若能顺利销完积引,再加上新引的税收,山东盐税至少能比往年翻一倍!”

  “仅仅一倍,还不够还不够。”

  朱由校摇了摇头。

  “要让官盐压过私盐,还得降价格、提质量。

  朕打算把山东正引价从五钱六分降到五钱,余盐银从八钱降到六钱,每引合计一两一钱,比原来降了一成八。

  同时规定,灶户缴盐必须经过检验,劣质盐要退回重煎,官盐质量若不如私盐,盐场官直接革职!

  另外,贫民肩挑私盐的问题也得解决。

  重启‘听民肩挑’的旧制,但改为官督民卖:

  贫民到盐场买盐时,每百斤缴五分银领一张‘便民票’,就能在乡镇售卖,既给贫民一条活路,又把小额私盐纳入官管,还能多一笔税源,一举三得。”

  说到这里,朱由校语气柔和了几分:

  “灶户是盐政的根基,之前袁世振的纲运法把灶户逼得逃亡大半,新政必须稳住他们。

  朕打算从盐税里划出每引二钱作为灶户工本银,比原来提高五成,由巡盐御史亲自监督发放,不许盐官截留。

  天启元年以前灶户欠的盐,一律免了,不再追讨。

  若是盐场遭灾,允许灶户以银折盐,每引折三钱,不让他们因灾破产。

  另外,废除盐官对灶户的人身控制,允许他们自愿组合煎盐,提高效率。

  只要灶户安稳了,正盐产量才能上去,商人不用再靠‘买补’过日子,私盐自然就少了。”

  李长庚心都有些发颤了。

  他算了算,若是这些措施都能落实,山东盐税一年至少能有五六十万两,比现在的二十万两翻了近三倍,而且随着新引流通、私盐减少,后续还能再涨!

  他心中感慨万千。

  “陛下此策,兼顾官、商、灶、民四方,既解眼前之困,又谋长远之利,臣佩服!

  有陛下如此周密的谋划,山东盐政试点定能成功!”

  “成功不成功,还得施行了再说,现在说这些,没用。”

  朱由校却没有那么乐观。

  “你们觉得新政能成,是因看到了章程的周全,却忘了这钱从何处来。

  这些钱,都是从盐商豪强的腰包里掏,从贪墨官吏的私囊中取,从那些盘剥灶户多年的势力手里夺。

  这阻碍,绝对小不了。”

  李长庚闻言一怔,方才被新政前景点燃的心绪瞬间冷却。

  他只算了盐税增长的账,却忘了山东虽经战乱,仍有残存的盐商与地方官勾结,那些人靠着旧盐政吃了十几年红利,怎会甘心将利益拱手让出?

  朱承宗也收敛了神色。

  北直隶清丈田地时,那些士绅明里暗里的阻挠,盐政改革涉及的利益更深,反抗只会更激烈。

  “成国公。”

  朱由校忽然开口,语气里多了几分郑重。

  “朕给你一个差事,即刻启程去山东,配合巡盐御史左光斗,全权负责山东盐场的整顿。”

  朱承宗猛地抬头,眼中瞬间迸发出亮芒,方才的沉郁一扫而空。

  “臣……臣领命!”

  整顿盐场这个差事,可不简单。

  整顿盐场,意味着要与盐商、官吏硬碰硬,要查贪腐、缉私盐,正是需要“狠劲”的地方。

  不过

  别人怕阻力,他却盼着阻力。

  若没人反抗,反倒显不出他的用处,只有把那些盘根错节的势力连根拔起,才能证明他这个成国公,靠的实打实的本事。

  只有这些功劳,才能洗刷他的骂名,他的罪孽。

  对于朱承宗的反应,朱由校很是满意,他笑着说道:

  “你性子刚,手段硬,左光斗清正有谋,你们二人搭档,正好互补。”

  “记住,遇到抗法的盐商,敢私藏积引的囤户,甚至通私的官吏,不用手软。

  凡阻挠新政者,先扣押,再报朕处置,抄家充公的钱财,绝不姑息。”

  “臣定不辱命!”

  朱承宗躬身行礼,腰弯得极低,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定要把山东盐场整顿好,让陛下看到他的能力,也让那些嘲笑他的勋贵看看,他朱承宗有的是本事立住脚。

  朱由校摆了摆手:“下去准备吧,三日后启程,务必确保左光斗的安全。”

  “是!”

  朱承宗与李长庚齐声应下,转身退出偏殿。

  朱由校站在窗前,目光追着他们的身影消失在殿外的柳荫里,眼神渐渐变得深邃。

  盐政改革,山东试点只是第一步。

  他心里清楚,即便新政顺利推行,山东盐税最多涨到六十万两,不过是三倍增长,离他心中的目标还差得远。

  他要的不是几十万两的增长,而是千万两级别的盐税。

  像太祖年间那样,让盐税成为国库的支柱,足以支撑九边的军费,足以应对江南的灾荒,足以让大明的财政摆脱窘迫。

  可眼下,他做不到。

  九边的兵权还没完全掌控,大同的王威、代王仍在蹦跶。

  江南的水灾刚过,流民还需安抚。

  朝堂上,许多臣子还在暗中维护盐商利益……

  此时若强行推行深层改革,只会激化矛盾,甚至引发叛乱。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现在的表层改革,不过是先把那些被侵占的“朝廷本分”拿回来,让盐税回归正常水平。

  之后,再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譬如“票盐法”“摊丁入盐”“耗羡归公”“养廉银”!

  票盐法可打破盐商垄断,让更多商人参与盐业。

  摊丁入盐能将丁税融入盐税,减轻百姓负担,也增加税源。

  耗羡归公可杜绝官吏私征附加税,让盐税透明化。

  养廉银则能安抚官吏,减少贪腐。

  这些才是能让盐税突破千万两的关键,可这些政策,每一条都要触动更深层的利益,每一条都需要稳定的局势做支撑。

  “时机未到啊。”

  朱由校轻声呢喃。

  现在还不是时候,他需要先整顿好九边,让兵权牢牢握在自己人手里。

  需要平定江南的乱象,让百姓安下心来。

  需要把朝堂上那些阻碍改革的老臣慢慢替换掉,换上支持新政的官员。

  等到那时,再推这些深层改革,阻力才会小些。

  总之

  这一切,还需要时间!

第453章 民变脱缰,变生肘腋

  天启二年七月中旬。

  大同。

  正午的日头悬在头顶,毒得能晒裂石板,城郊的庄稼地里,原本该抽穗的粟米蔫成了枯黄的草绳,叶子卷成筒状,一捏就碎。

  桑干河的河床露着大半,河底的鹅卵石被晒得发烫,连耐旱的沙棘都垂下了枝条。

  城门口的流民越聚越多,他们穿着破烂的短打,有的赤着脚,脚底磨出了血泡,手里攥着空了的陶碗,眼神里满是绝望。

  官府的赈济粮半个月没发了,再这么旱下去,只能等着饿死。

  总镇府的后宅里,却比外面多了几分凉意。

  王威穿着一身素色绸袍,躺在藤椅上,手里摇着一把象牙骨扇,扇面上画着“松下问童子”的图样,却驱不散他心头的烦躁。

  旁边的小几上,放着一碗刚湃好的冰镇酸梅汤,碗壁凝着的水珠顺着碗沿滴下来。

  “熊廷弼到底在搞什么鬼?”

首节 上一节 678/7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