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613节

  “把平金城里的女真百姓全部迁出,不能让他们聚族而居。

  比如原正黄旗的属民,不要全往一个地方送,分成十几拨,分别安置到开原、铁岭的汉人村落里,每村编入十到二十户女真家庭。

  让他们跟汉人同村而居、同田而耕,平日里一起种地、赶集,时间长了,隔阂自然就少了。”

  “第二步是转变生计。”

  “女真百姓多靠游牧、狩猎为生,不懂农耕,官府要派汉人老农手把手教。

  比如怎么耕地、怎么施肥、什么时候播种,甚至可以搞‘农具租赁’,让他们先借着用,秋收后再还。

  还要定个规矩:若三年内粮食产量能达到汉人农户的八成,就免除次年的赋税。

  若是拒不务农,还想着靠打猎为生,就贬为‘屯奴’,发配到驿站服劳役。

  让他们知道,只有好好种地,才能过上安稳日子。”

  “第三步是汉化教育。”

  “在有女真百姓的村落设立‘儒学蒙馆’,官府统一印制《三字经》《论语》当教材,找辽东本地的秀才当夫子。

  规定女真子弟七岁到十五岁必须入学,每天学一个时辰的汉语。

  考试合格的,比如能背完《三字经》,就免除家里半年的徭役。

  若是能考上童生,还能跟汉人子弟一样参加科举,中举后同等授官。

  要用利益引导他们学汉话、学汉礼,逐步淡化‘女真部落’的身份认同。”

  他一口气说完这些,才发现周文焕正张着嘴,手中的毛笔停在纸上。

  熊廷弼皱了皱眉,问道:“我说的这些,你都记下来了没有?”

  周文焕这才回过神,有些尴尬地挠了挠头:

  “明公,您说的太周全了,属下……属下只记了一半,方才光顾着震惊,好多细节都没跟上。”

  他实在没想到,熊廷弼不仅打赢了仗,连战后治理的每一步都想得如此细致,小到农具租赁,大到科举入仕,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糊涂!”

  熊廷弼假意斥责了一句,语气里却带着几分无奈。

  “这些都是安定辽东的关键,一个字都不能错。

  你拿好纸笔,我再跟你说一遍,这次仔细记,写完后编成册子,跟生擒皇太极的捷报一道发往京师,呈给陛下。

  要让陛下知道,辽东不仅能打下来,还能守得住、治得好!”

  “是!属下遵命!”

  周文焕连忙挺直身子,握紧毛笔,眼神里满是敬佩。

  他此刻才真正明白,为何陛下会将辽东的安危托付给熊廷弼。

  这般深谋远虑,放眼整个大明,也找不出第二人。

  辽东。

  熊廷弼还在为安定辽东殚精竭力。

  而在紫禁城中。

  大明皇帝朱由校在坤宁宫里面,也不轻松。

  此刻。

  坤宁宫东暖阁中。

  里面断断续续传来皇后张嫣压抑的痛呼,偶尔夹杂着稳婆低促的劝慰。

  东暖阁外。

  朱由校来回踱步,脸上略有担忧之色。

  殿内的宫女太监都垂着头,大气不敢出,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陛下,喝口参茶暖暖身子吧?”

  贴身太监魏朝端着茶盏上前,声音压得极低,茶盏沿的热气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扰了陛下的心神。

  朱由校摆了摆手,目光没离开暖阁:

  “里面怎么样了?稳婆就没个回话?”

  魏朝连忙躬身:“方才小的问过,稳婆说娘娘胎位是正的,就是气力耗得厉害,已经喂了参汤,还在撑着……”

  话没说完,暖阁里突然传来一声更急促的痛呼,朱由校眉头顿时紧皱起来了。

  他不是没经历过妃嫔生产。

  去年赵清月诞下皇女时,他也在宫外等过,但那时的心情远没有今日这般沉重。

  一来是张嫣乃中宫皇后,他对这位端庄持重的皇后向来敬重。

  二来是这时代的生产,本就是女子过鬼门关。

  太多因难产而亡的妇人,连宫中太医、稳婆俱全,也难保万无一失。

  更重要的是,这一胎若能诞下皇子,便是嫡长子,大明朝的国本才算真正落地。

  朱由校登基这两年来,推新政、整军备、剿晋商、平建奴,桩桩件件都在动旧勋贵和腐儒的奶酪。

  那些大臣嘴上不说,心里却总觉得他“离经叛道”。

  暗搓搓的说他没从小受大儒熏陶,不懂“圣贤之道”。

  说他重工商、改赋税是“舍本逐末”。

  即便辽东大捷、天下渐安,也总有人在暗地里非议。

  前几日文华殿议事,还有老臣隐晦提过“陛下当重教化,以正君心”。

  话里话外,都是嫌他的政策不合祖制古法。

  朱由校心里清楚,这些人之所以还没公然反对,不过是因为他做得还不够过分。

  等改革进入深水区了,这些人肯定会跳脚,会出来反对,甚至撂挑子不干。

  可一旦有了嫡长子,情况就不一样了。

  那些腐儒会把心思放在培养“合格的储君”上,会觉得“陛下虽有偏差,嫡子尚可教”。

  有了这份盼头,他们对新政的忍耐度便会多几分。

  即便日后他再推更激进的改革,比如整顿士绅赋税,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养廉银,这些人也不会轻易跟他“掀桌子”。

  嫡长子,就是他与臣子们之间的缓冲。

  “皇爷,您都站了一个时辰了,要不坐会儿?”

  魏朝见朱由校的额角渗了细汗,又小心翼翼地劝道。

  一边。

  魏忠贤、王体乾也是纷纷开口劝慰。

  朱由校刚要开口,暖阁里突然传来稳婆一声清亮的高喊:

  “娘娘再加把劲!头出来了!”

  紧接着,便是一阵更剧烈的痛呼。

  “啊啊啊~”

  随后

  “哇~~”

  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陡然穿透暖阁的门帘,在坤宁宫炸开。

  朱由校快步走到暖阁门前,刚要掀帘,就见稳婆抱着一个裹在明黄襁褓里的婴儿走出来,满脸堆笑地跪倒:

  “启禀陛下,皇后娘娘诞下嫡皇子,重八斤,母子平安!”

  魏朝先是愣了愣,随即大喜过望,扑通跪倒在地: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是皇子!是嫡皇子!”

  殿内的宫女太监也齐齐跪倒,山呼“万岁”,之前压抑的气氛瞬间被狂喜取代。

  嫡长子已出。

  大明的国本,有了!

  PS:

  1200月票加更完成。

  众爱卿月票给力,已经到了1400了,作者君只好继续拼命了。

  双倍月票期。

  月票不要停!

  订阅也走起来!

  拜托啦~

第428章 国本初定,任重道远

  朱由校小心翼翼地从稳婆手中接过襁褓,双臂微屈,像是捧着稀世珍宝,连呼吸都放得轻了。

  襁褓是新制的明黄锦缎,绣着缠枝莲纹,里面的婴孩闭着眼,小脸皱巴巴的,像颗刚剥壳的莲子,却不妨碍朱由校盯着他瞧个没完。

  小家伙似乎察觉到熟悉的气息,原本细微的哼唧声渐渐停了,小小的手从襁褓缝隙里伸出来,对着朱由校嘿嘿直笑。

  “重八斤……你这小子,倒真和太祖皇帝少年时的名儿对上了。”

  朱由校的声音里满是笑意,眼底的温柔几乎要溢出来。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出身农家,因出生时体重八斤,父母便唤他“朱重八”,后来才改了大名。

  如今自己的嫡长子也有这般重量,倒像是冥冥中的巧合,让他心里多了几分莫名的期许。

  稳婆在一旁躬着身,脸上堆着谄媚又真诚的笑,声音放得极柔:

  “陛下说得是!

  皇子殿下一看就是天纵福泽,寻常婴孩刚出生时,多是五六斤的轻巧模样,能有七斤已是难得。

  殿下竟足有八斤,哭声还这般嘹亮,方才在暖阁里,那哭声都快传到殿外了。

  这身子骨,日后定是康健得很!”

  这话倒不是虚言。

  在这婴孩夭折率极高的年月,新生儿的重量几乎是“存活率”的直观标尺。

  宫里之前常有妃嫔诞下皇子,因为体重不够,没撑过几日便没了气息。

  如今嫡皇子有八斤重,光是这分量,就比旁人多了几分活下去的底气。

首节 上一节 613/7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