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498节

  不是其他的原因,而是钱的问题!

  这般厚重的封赏,无论是爵位、官职,还是银钱、物资,皆需国库支出。

  晋封爵位意味着日后要发放世袭俸禄,赏银、彩缎、茶叶、铁器需从内帑与国库调拨。

  “打了胜仗,反倒要愁花钱。”

  朱由校在心中暗自感叹,嘴角却忍不住勾起一抹无奈的笑意。

  这或许就是“幸福的烦恼”。

  以往大明对外战争多是败多胜少,要么惨败失地、要么耗费巨资却无功而返。

  如今辽东大捷,斩敌酋、复失地,本是值得普天同庆的好事,可随之而来的封赏开支,却让朱由校有些烦心。

  此番杀伤俘虏的建奴至少三万,各种封赏,加上去,怕是要近两百万两!

  他这个皇帝,要大出血了!

第385章 皇权根基,嫡脉添喜

  孙慎行见朱由校眉头紧锁,便知帝王是在为封赏所需的银钱忧心,当即上前一步,躬身奏道:

  “陛下,关于辽东封赏的开支,臣与礼部官员已根据赏册明细核算过。

  晋爵所需的世袭俸禄需从明年起按月拨付,此次一次性支出的赏银、物资折银,连同蒙古盟军的赏赐、阵亡将士家属抚恤金等,总计约一百九十五万两。

  后续若有细微调整,差额也不会超过五万两。”

  “一百九十五万两……”

  朱由校低声重复着这个数字,眼中没有太多意外。

  这般规模的封赏,涉及从主将到士卒、从官员到盟友,近两百万两的开支,本就在他的预料之中。

  可预料之内,不代表压力不大,他轻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

  “如今国库空虚,江南税银还在清查征缴,最快也要等到年末才能入库,眼下要拿出这笔钱,确实棘手。”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即便江南税银如数收缴上来,也需优先填补边军粮饷、新政推广的缺口,不可能全部投入辽东封赏。

  大明处处要用钱,这一碗水,难端平啊。”

  孙慎行听着帝王的感慨,心中快速盘算片刻,眼珠一转,上前说道:

  “陛下,臣倒有一策:辽东如今大局已定,努尔哈赤已诛,建奴群龙无首,短时间内无有忧患。

  这般情况下,对辽东将士的封赏,尤其是银钱部分,或许可以暂缓数月兑付。

  待江南税银入库,国库充盈后再补发,想来辽东将士感念陛下恩威,也会理解朝廷的难处。”

  “暂缓兑付?”

  朱由校听到这话,眉头紧皱。

  “孙卿,你可知‘赏不逾时’是治军的根本?将士们在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为的就是战后能拿到朝廷的封赏,能让家人过上安稳日子。

  如今仗打赢了,赏银却要拖延,这与‘卸磨杀驴’有何区别?”

  孙慎行被皇帝的反问噎了一下,连忙躬身道:“臣并非此意,只是……”

  “只是觉得将士们出身行伍,是泥腿子,便可以随意拖延?”

  朱由校打断他的话,目光落在孙慎行身上,带着几分锐利。

  “文人墨客总是看不起那些打仗的丘八,可也别忘了,若无将士戍守边疆,哪有朝堂上的安稳?

  若连战后封赏都要打折扣,日后再遇战事,谁还会为大明拼命?”

  “士气与信任,比银子更金贵。一旦寒了将士的心,再想重新凝聚,难如登天。

  如今辽东虽暂时稳定,可建奴残部未灭,蒙古部落态度不明,说不定哪天就会再起战事。

  朕还要靠这些将士彻底平定辽东外患,岂能在赏银上失信于他们?”

  “赏银必须按时足额到位,哪怕是动用内帑,也绝不能拖延。”

  朱由校转过身,目光扫过孙如游与孙慎行,语气郑重。

  “你们回去后,即刻与户部商议:一是盘点国库现存银两,优先划拨封赏所需;二是从内帑中支取五十万两补足差额。

  总之,务必在十日内将赏银、物资筹备妥当,由司礼监与兵部派专人押送前往辽东,当面发放到将士手中。”

  孙如游与孙慎行闻言,心中皆是一震。

  他们没想到,皇帝竟会如此重视赏银的兑付,甚至不惜动用内帑。

  感受到皇帝的怒火,孙慎行连忙躬身请罪。

  “臣思虑不周,险些误了大事,还请陛下恕罪!臣即刻与户部、兵部商议,定不辜负陛下嘱托,按时将赏银筹备到位。”

  朱由校摆了摆手,语气缓和了几分。

  “朕知道你们是为国库着想,并非有意轻视将士。”

  “只是你们要记住,大明的江山,是靠将士们用命守住的。对他们的承诺,必须兑现。这不仅是赏银,更是朝廷的信誉,是大明的根基。”

  “那些战死的士卒,再也看不到家乡的亲人了。他们的家属,只能靠这笔赏银过日子。

  若是连这笔钱都要拖延,朕这个皇帝,又有何颜面面对九泉之下的将士?”

  孙如游与孙慎行垂首肃立,心中对朱由校多了几分敬畏。

  这份对将士的体恤,这份对承诺的坚守,或许正是陛下能让辽东将士奋勇杀敌、取得大捷的根本原因。

  良久,孙如游躬身奏道:“陛下所言极是,臣等受教了。臣即刻前往户部,与户部尚书李长庚商议拨款事宜,定在半个月内将赏银、物资筹备妥当,绝不让辽东将士寒心。”

  “去吧。”

  朱由校点了点头,目送两人退出暖阁,目光重新回到御案上的奏折堆里。

  国库空虚的压力依旧存在,可他心中却没有了之前的烦躁。

  赏银的兑付虽会暂时加剧财政紧张,却能稳住辽东军心。

  作为帝王,不仅要懂得“开源节流”,更要明白“何为底线”。

  对将士的承诺,便是他不可动摇的底线。

  只要守住这份底线,大明的将士便会始终追随,大明的中兴之路,也会走得更加稳健。

  朱由校心中始终清楚,他这个皇帝能稳稳推行新政,离不开手握兵权的支撑。

  边军将士是戍守边疆的屏障,京营精锐是掌控朝堂的底气,若手中无兵,即便有再好的新政蓝图,他这个皇帝也只能沦为傀儡,任文官集团摆布。

  也正是这份对“兵权”的清醒认知,让他在赏银兑付问题上绝不妥协。

  还是得搞钱啊!

  朱由校心中感慨万千。

  得看科学院能不能鼓捣出什么来,好让他的皇商,为内帑赚取足够的应付天下之事的钱财出来。

  算了。

  还是先看眼前之事罢!

  朱由校埋头批阅奏疏。

  沉浸在批阅奏疏的专注中,时间总是过得飞快。

  御案上的奏折渐渐变薄,窗外的天色也从明亮转为昏沉,最后彻底被夜色笼罩。

  梆!

  梆!

  梆!

  宫墙外传来梆子声,已是酉时末刻。

  满朝官员早已下值,乌泱泱的人群从午门涌出,或坐轿、或乘马车,各自返回府邸,喧嚣了一天的紫禁城,渐渐恢复了宁静。

  东暖阁内,朱由校放下朱笔,伸了个懒腰,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肩膀,正准备吩咐魏朝传晚膳,却见魏朝轻手轻脚地走进来,躬身通报:

  “陛下,皇后娘娘驾临,已在殿外等候。”

  “皇后?”

  朱由校愣了一下,随即嘴角露出一抹柔和的笑意。

  张嫣素来端庄持重,若非有要紧事,很少会在他处理政务时前来打扰。

  此番美人前来,他已经猜到了其所来之事。

  朱由校轻声说道:“快请皇后进来。”

  很快。

  身着明黄色皇后常服的张嫣便缓步入阁。

  她身姿窈窕,面容清丽,皇后常服上绣着的凤凰纹样在烛火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既显皇后的尊贵,又不失少女的温婉。

  见到朱由校,她微微屈膝行礼。

  “臣妾,拜见陛下。”

  朱由校快步上前,伸手拉起她的手,笑着说道:

  “皇后来得正好,朕正准备传膳,不如就陪朕一同用晚膳?”

  张嫣眼中闪过一丝笑意,抬手示意身后的宫女将食盒奉上,柔声说道:

  “陛下,臣妾正是为晚膳而来。臣妾新研究了几道用番薯做的菜式,在民间很是受欢迎,便特意让尚膳监的厨子做了些带来,想请陛下尝尝味道。”

  “哦?番薯做的菜式?”

  朱由校来了兴致,目光落在宫女打开的食盒上。

  看来。

  当初自己的一句话,皇后是真把他记在心里了。

  推广番薯之初,北直隶的百姓起初都将番薯视作“贱食”,认为是喂猪的粗粮,即便官府大力倡导,愿意种植的人也寥寥无几。

  后来还是他授意《皇明日报》连载番薯的营养价值与烹饪方法,又让张嫣带头,领着后宫嫔妃与朝中贵妇在宴席上食用番薯,甚至将番薯菜式纳入宫廷膳食,才渐渐扭转了百姓的观念。

  如今在京城,“贵人们都吃番薯”已成风尚。

  百姓们也不再将番薯视作“贱食”,反而争相种植、购买,番薯的销量节节攀升,连带着河南、山东等灾区的番薯种植也推广开来。

  朱由校心中暗自感叹:皇后这“带货”能力,可比后世那些宣扬奢侈品的商家厉害多了。

  那些商家能把塑料袋卖出天价,靠的是噱头。

  而皇后能让百姓改变对番薯的偏见,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引导,既解决了百姓的饥馑之患,又为新政添了助力。

  说话间,宫女已将食盒中的菜式一一摆上桌。

  张嫣走上前,亲自为朱由校介绍:

首节 上一节 498/7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