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485节

  “都是为陛下尽忠罢了。”

  客套一句之后,陈策当即开门见山。

  “部堂,如今努尔哈赤已死,建奴群龙无首,正是一举攻克赫图阿拉、彻底剿灭建奴的好时机!但我看营寨之中,大军准备拔寨了,此刻为何要撤军?”

  孙承宗转过身,看着陈策泛红的眼眶与紧绷的下颌,便知他心中有气,也明白他的不甘。

  他示意众人退下,只留下陈策一人,才缓缓开口:

  “陈帅,我知你想乘胜追击,也明白陈帅欲立下更大的功勋。可打仗不能只凭意气,得算清利弊。”

  他走到舆图前,手指重重按在赫图阿拉的位置,说道:

  “赫图阿拉,那是建奴经营多年的老巢,城池高深,外有护城河。

  虽冬日结冰,却被建奴凿出冰棱,骑兵难以靠近。

  城内尚有五千余守军,多是八旗老卒,虽未必精锐,却熟悉地形,死守待援绰绰有余。

  更何况,还有许多溃兵逃入其中,守军实力不可谓不强。

  我们若强行攻城,短则三五日,长则十余日,未必能拿下。”

  陈策皱眉反驳:“可努尔哈赤已死,城内守军士气必定低落!我等趁势猛攻,未必不能一举破城!”

  “士气低落是真,可我们的士兵,也撑不住了。”

  孙承宗摇了摇头,目光投向帐外。

  “陈帅回头看看你身后的骑兵。他们日夜奔袭,甲胄上的冰碴厚得能刮下一层,战马口吐白沫,不少士兵手上、脸上都是冻疮,连握刀的力气都快没了。

  我部辽阳明军也好不到哪里去,连续攻克数座堡寨,又布下包围圈,兵卒早已疲惫不堪。

  此刻强行攻城,若是久攻不下,士兵们的锐气一泄,溃败的可能性极大。”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凝重:

  “更关键的是,义州那边刚传来消息。黄台吉已从朝鲜撤军,正率领大军驰援辽东,不出三五日,便能抵达赫图阿拉。

  若是我们没能在他回来前破城,届时腹背受敌,外有黄台吉的援军,内有赫图阿拉的守军,我们这点兵力,怕是要全军覆没在这雪原上。”

  陈策的身体猛地一僵,他确实没考虑到黄台吉的回援速度,也忽略了士兵的疲惫。

  方才满脑子都是“攻克赫图阿拉”的功劳,竟忘了战局的凶险。

  孙承宗看着他松动的神色,放缓语气:“陈帅,我们已经赢了。阵斩努尔哈赤,杀敌数万,生擒数千建奴俘虏,收复抚顺、开原、铁岭的预定目标,很快就能完成。

  甚至是超过了原来预想的目标。

  这些战果,足以震动朝野,也足以让建奴元气大伤。

  至于赫图阿拉,等我们撤回辽阳,消化完这些战果,让锐士们好好休整,待开春后再集结兵力,那时建奴的汗位之争未定,内部混乱,我们再一举破城,岂不是更稳妥?”

  陈策沉默良久,终于缓缓点头。

  他知道孙承宗说得对,自己是被“立功”的念头冲昏了头,忽略了现实的风险。

  “部堂所言极是,是末将思虑不周。”

  孙承宗见其想明白了,继续舒缓他的情绪,笑道:“陈帅在红河谷的功劳,朝廷也不会忘了。好好休整,日后有的是建功立业的机会。”

  哪怕心中十分不甘,但陈策还是只得说道:“遵命!”

  次日清晨,明军大营响起了撤军的号角。

  明军士卒押解着数千建奴俘虏,驮着缴获的军械与粮草,朝着抚顺方向缓缓进发。

  队伍虽长,却井然有序,只是士兵们脸上多了几分疲惫,少了昨日的亢奋。

  连续作战的辛劳,终究还是压过了胜利的喜悦。

  而赫图阿拉城内,阿敏正站在城头,望着明军撤退的背影,脸色复杂。

  他没有下令追击。

  之所以不追击,也是有阿敏的考量在里面的。

  一来,城内守军军心不稳,努尔哈赤的死讯传开后,不少士兵面露惧色,根本无心作战。

  二来,他不知明军虚实,怕中了埋伏。

  三来,他还在等黄台吉的援军。

  只有黄台吉回来,才能稳住局面。

  “贝勒爷,明军已经走远了,要不要……”身边的副将小心翼翼地问道。

  阿敏摇了摇头,语气低沉:“不必追了。传令下去,紧闭城门,加强戒备,等四贝勒回来再说。”

  代善战死、莽古尔泰生死不知.

  现在能够带领大金继续向前的,唯有黄台吉!

  今日的血仇,也唯有让黄台吉来报了!

  阿敏拳头紧紧握住,指甲刺破了手掌,流出鲜血都不自知。

  “熊廷弼、孙承宗、陈策、朱万良”

  “你们给我等着!”

  “我大金,一定会报这血海深仇的!”

第379章 忧罪陈情,天恩浩荡

  铁岭城外,天地间一片苍茫。

  铅灰色的云层低垂,将雪花压得又细又密,落在早已冰封的土地上,给这片土地裹上了一层素纱。

  铁岭城墙轮廓在风雪中若隐若现,城头上的大金旗帜耷拉着,没了往日的嚣张。

  这座在辽代被称作“银州”的城池,曾因辽太祖在此开矿冶银而得名。

  到了大明年间,虽也有过银矿开采的痕迹,却因产量微薄、人力成本过高,早已废弃,只留下几处荒芜的矿洞,在风雪中诉说着过往的兴衰。

  不过。

  自从建奴攻占铁岭后,这些废弃的银矿竟又重新热闹起来。

  明军眼中“得不偿失”的成本难题,在建奴这里根本不成问题。

  他们将俘获的明人百姓当作奴隶,驱赶到矿洞中日夜开采,饿了就扔些发霉的干粮,累倒了就直接拖出去埋掉,全然不将人命当回事。

  也正是因为这些金矿,给建奴提供了不少银两。

  当然

  现在这银矿已经回到大明手上了。

  去挖矿的人,也由明人百姓,变成了建奴降卒。

  现如今。

  明军的大营便扎在离这些矿洞不远的空地上,营寨连绵数里,帐篷外的积雪被士兵们清扫出一条条通道,篝火的烟柱在寒风中笔直升起,与远处铁岭城的死寂形成鲜明对比。

  大营内,士兵们正趁着难得的间隙休整。

  有的围在篝火旁,伸手烤着冻得发僵的手指,甲胄上的冰碴遇热融化,顺着甲缝滴落在地上,汇成一小滩水。

  有的坐在帐篷门口,拿着针线修补破损的战袍。

  还有的牵着战马去附近的溪流边饮水,战马低下头,小心翼翼地舔舐着冰面下的冷水,鼻孔里喷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迅速消散。

  连续多日的征战,早已耗尽了他们的力气,连最年轻的士兵,脸上都带着掩不住的疲惫。

  此刻。

  熊廷弼正深入基层,和将士们聊天。

  “你看明日可以攻城吗?”

  “经略公,实在攻不了!不是不想攻城,是真的攻不动了。”

  一名参将站在熊廷弼身边,望着远处的铁岭城,苦笑着说道:

  “弟兄们从红河谷一路追来,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不少人手上、脚上都生了冻疮,连握矛的力气都快没了。”

  熊廷弼微微点头,目光扫过营中休整的士兵,语气沉稳:

  “攻城的事情急不得。冬日作战本就艰难,连续高强度厮杀后,士兵们的锐气已泄,强行攻城只会徒增伤亡。”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况且,赫图阿拉那边传来消息,努尔哈赤已死,建奴溃兵也大多被歼灭,铁岭城内的守军早已成了惊弓之鸟,咱们没必要跟他们拼蛮力。”

  这话不假。

  自从努尔哈赤阵亡的消息传开后,大营里,将士们脸上便多了几分从容。

  最大的威胁已除,建奴群龙无首,铁岭城不过是座孤城,早晚都是囊中之物。

  更何况,铁岭城虽不算高大,却也是夯土筑成的坚城,城墙上布满了箭垛与瞭望口。

  建奴守军虽只有一千多人,却能依托城墙固守,若是明军强行攀城,免不了一场血战,死伤肯定是会有的。

  现在,能减少一些损失,自然就要减少。

  没有必要做无谓的牺牲。

  “那咱们就这么耗着?”亲卫有些不解。

  “耗着,也是一种打法。”

  熊廷弼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

  他当即对着身侧的亲卫吩咐道:

  “去把那些建奴俘虏带过来,再准备些粗布纸张,把努尔哈赤阵亡、建奴主力被歼的消息用通古斯语写清楚,还有科尔沁部、内喀尔喀五部投靠大明的事,也一并写上。”

  不多时,十几名建奴俘虏被押了过来,他们双手被绑在身后,脸上满是惶恐。

  熊廷弼走到他们面前,语气平静。

  “你们去城下喊话,把粗布上的消息告诉城里的人。若是能说动他们开城投降,本经略可以饶你们不死。”

  俘虏们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求生的光芒,连忙点头应下。

  很快。

  明军士兵将写满消息的粗布绑在箭上,朝着铁岭城射去。

  白色的粗布如同雪花般飘落,落在城头与城内的街道上,不少建奴士兵捡起传单,看到上面的内容后,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与此同时,那十几名建奴俘虏被带到城下,用通古斯语高声喊着:

  “城里的弟兄们!别守了!大汗已经死了!主力也被明军灭了!科尔沁部都投靠大明了,没人来救咱们了!”

  “开城投降吧!熊廷弼说了,投降不杀!”

  “若是还负隅顽抗,那就格杀勿论!”

  “想要活下去,就投降吧!”

  喊杀声在风雪中回荡,传到城内每一个角落。

首节 上一节 485/7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