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说完,阿尔比亚奇就意识到不好,被带偏了。谈判中最忌被对手牵着鼻子走,这会陷入被动状态。
胡梅尔微微一笑,信口胡诌道:“这不是担心士兵水土不服么,所有的物资包括饮用水,都是从士兵们家乡运的,所以成本自然高了一点点。”
众人纷纷翻白眼,物资都从士兵家乡运。不要说士兵了,就算是军官也没有这待遇。
况且,以这个年代的交通,就算是有人真的去运,在半路上蔬菜、水果也都烂掉了。
英国外交大臣麦克林侯爵眉头一皱,把话题拉了回来:“公使阁下,贵国海军封锁了东地中海,现在大家同奥斯曼帝国的贸易已经停滞,停战期间能否先恢复商路?
奥斯曼国内的情况非常糟糕,尤其是粮食问题迫在眉睫,每天都有人间惨剧在不断上演。”
“解除封锁”才是问题的核心,至于军费开销的问题,等停战过后慢慢扯皮好了。随便奥地利人怎么漫天要价,反正奥斯曼帝国都没钱。
就算是签订了天价赔偿条约,一句话没钱就够了。
英国人可没有准备帮奥斯曼帝国掏钱,奥地利人想从穷得财政崩溃的苏丹政府身上获得赔款,那就是在做梦。
相比之下,解除封锁就重要的多了。奥斯曼帝国难民遍地都是,要是没有物资进入,谁知道苏丹政府能够坚持几天?
胡梅尔摇了摇头:“不行,封锁海岸线主要是为了大家的安全,现在奥斯曼帝国港口周边我们投放了大量的水雷,没有办法保证船舶的安全。
如果奥斯曼帝国缺粮,或者是其它物资,都可以和我们沟通,我们可以低价出售一批农产品给他们应急。”
放开封锁,不是给机会让奥斯曼帝国恢复元气么?苏丹政府的人海战术,没有发扬光大,最大的问题就是武器装备不足。
以英国人的作风,打开军火仓库卖一批老古董给奥斯曼帝国,增加谈判难度,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
胡梅尔公使承诺的低价出售物资,就是一个笑话。从正在交战的敌人手中买物资,这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别的不说,苏丹政府现在缺军火,维也纳政府肯卖么?
好吧,这个问题真说不准。如果价格足够高,没准维也纳政府也会卖。谁让在小亚细亚半岛苦战的是俄国人呢?
麦克林侯爵没有在解除封锁问题上深入纠缠,尽管他可以确定奥地利人没有四处丢水雷,但是只要商船过去了就一定会触雷。
这已经有不信邪的资本家尝试过了,除了极少数运气好躲过一劫发了财,剩下的都进入大海喂了鱼。
究竟是不是碰到了水雷,这个问题就没人知道了。反正是船毁人亡,怎么毁的并不重要。
经过了一番讨价还价后,停战期限被延长到一个月。同时胡梅尔公使还承诺低价出售一万吨粮食给奥斯曼帝国救济,免得再出现人道主义危机。
这是真的低价,比国际粮食价格低百分之十。当然了,粮食价格可以降,运费价格万万不能省的。
战争时期,大家冒着生命危机运输粮食,运费怎么能省呢?不在正常水平上增加几十倍,那就不符合商业规则。
……
胡梅尔:“我们的要求不高,发动这次战争的目标,只是为了收复耶路撒冷故土。
只要贵国归还耶路撒冷王国,并且赔偿这么多年来,给我们造成的损失,就可以结束这场战争。
从1517年开始计算,截止到现在共计是357年,按照每年100万神盾计算,一共是3.57亿神盾。
在这357年里,累计起来至少有300多万民众死于贵国手中,抚恤金按每人600神盾计算,共计上1.8亿神盾。
贵国占领耶路撒冷前,这里是一片沃土,现在变成了一片大沙漠,对地理环境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需要……”
等胡梅尔把条件一说出来,所有人都傻眼了。这么计算赔偿,卖掉奥斯曼帝国都赔不起。
不出所料,最后出现的数字是到达了惊人的30.62亿神盾。或许意识到有些过分,胡梅尔主动摸去了零头,只要求30亿神盾的赔款。
所有人都清楚,这不是为了要赔偿,奥斯曼帝国也赔不出钱来,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割地。大家还是被胡梅尔公使的惊人操作惊呆了。
奥斯曼帝国外交大臣阿尔比亚奇当即反驳道:“公使阁下,账不能这么算。耶路撒冷不是我们从贵国手中夺取的,我们之间不存在所谓赔偿责任。”
耶路撒冷王冠落入哈布斯堡王朝还不到三百年,至始至终哈布斯堡家族都没有统治过耶路撒冷。奥地利就更不用说了,双方从来都不存在所谓的主权关系。
……
第583章 解决不了问题,就……
尽管双方的条件差距悬殊,但是在各方调和下,谈判进行的还是非常顺利。
赔钱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苏丹政府肯赔钱,他们也拿不出钱来,这场战争已经打崩了他们的钱包。
现在的奥斯曼帝国实际上已经财政破产了,不但国际债务暂停支付,就连国内公职人员的薪水也发不出来。
奥地利发动这次战争本来就不是为了讹诈战争赔款,虽然喊出一个天文数字,那也只是漫天要价。
没钱就割地,这也是欧洲大陆通行的惯例。这方面实际上没啥好谈的,已经被吃下去的不可能再吐出来。
奥地利的要求不高,除了被占领区域那十几万平方公里土地外,也就增加了耶路撒冷和阿拉伯半岛。
奥斯曼帝国早就丧失了对阿拉伯半岛的实际控制权,奥地利要的也只是一个名义上统治阿拉伯半岛的合法性。
真正令苏丹政府头疼的也就耶路撒冷,这不是战略、经济上的问题,没落的奥斯曼帝国已经没有资格谈中东战略,主要是宗教上的麻烦。
偏偏在这个问题上,欧洲各国就没有支持他们的。政客也是人,同样有七情六欲,遏制奥地利固然重要,把自己搭进去就不值得了。
出卖圣地的罪名,没有人背得起。这个问题上支持奥斯曼帝国,民众的唾沫星子都能把他们喷死。
正常情况下,这种有争议的谈判会持续很长时间,可惜奥斯曼帝国内部矛盾不断激化,战争难民正在吞噬这个国家。
奥地利拖得起,苏丹政府可坚持不住。要是不快点儿结束战争,把难民送回去恢复生产,明年的春耕就完蛋了。
作为一个农业国,奥斯曼帝国的家底可不厚实,这场战争已经耗尽了家底。一旦春耕不能顺利进行,来年爆发大饥荒他们可顶不住。
相比之下,奥斯曼帝国和俄国人的谈判反而陷入了僵局。沙皇政府既想要收回上一次战争中丢掉的高加索地区,又想要拿到黑海海峡,还提出了赔款要求。
站在俄国人的立场上,他们的要求是符合实际需要的。亚历山大二世需要给一场大胜,抵消上一次战争失败带来的恶劣影响。
战争已经打赢了,上一次丢掉的高加索地区就必须拿回来。对俄罗斯帝国来说,黑海海峡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沙皇政府没有办法放手。
沙皇政府穷得叮当响,又想索要战争赔款弥补财政。要求太多了,奥斯曼帝国自然不能接受。
奥地利和俄国人还是盟友,这场战争又是联合发动的,俄土谈判没有结束,停战条约自然签不下来。
对沙皇政府的狮子大开口,弗朗茨也震惊了,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大家对俄国人的评价都少不了“贪婪”。
这还不是一般的贪婪,如果俄国人独自出兵打出目前的战果,那么沙皇政府的条件还勉强说得过去,可问题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强的实力。
只要奥地利停止发放后勤物资,前线的俄军要不了多久就会崩溃,沙皇政府现在可没钱劳师远征。
弗朗茨不认为亚历山大二世是傻瓜,这么明显道理沙皇政府肯定清楚,那么继续坚持要求这么过分的条件,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俄国人怎么说,他们还要继续这场战争么?”
现在是灭掉奥斯曼帝国的最佳时机,以俄国人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的仇恨,沙皇政府想要趁机干掉他们并不奇怪。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陛下,沙皇政府似乎在摇摆不定。他们既担心国际压力,又不想就这么放过奥斯曼帝国。
以目前的情况,战争每拖上一天,都会给奥斯曼人带来惨重的损失。尽管签订了停战条约,前线的俄军仍然没有停止破坏行动。
驱逐周边的民众,捣鼓农田、道路、水利工程,破坏城市基础设施,炸毁***寺……”
这些都是俄土战争的惯例,一旦确定不能够占领后,就会进行大肆破坏。弗朗茨选择和俄国人合伙,除了降低战争成本外,就是需要俄国人拉仇恨。
国际形象也是需要衬托的,有俄国人的暴行后,就算是奥地利军队偶尔有些出格,也不算啥了。
弗朗茨疑惑的问:“你是说俄国人想要趁机削弱奥斯曼帝国的国力,不过这有必要么?”
战争进行到现在,奥斯曼帝国实际上已经废了。在战场上倒下了数十万青壮,又诞生了数百万难民,沿海地区全部被打成白地,国内还爆发了内战。
以弗朗茨的经验估计,这场战争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恐怕会突破两百万。真正死在战场上也就四分之一略多,大部分都死在了逃荒途中。
最大的黑手是饥饿,其次是疾病和一起逃荒的难民。生死存亡面前,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
奥斯曼帝国早就元气大伤了,接下来还有内战要继续。现在因为对外战争,关系到了奥斯曼帝国的生死存亡,迫使改革派和保守派不得不暂时联手。
一旦战争结束,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受了这波刺激不知道有多少革命党产生,苏丹政府能不能度过这一劫都是一个问题。
韦森贝格:“陛下,奥斯曼帝国再虚弱,也有那么大的体量,谁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浴火重生。
平常时期,俄国人不会忌惮他们的威胁,但在普俄战争随时可能爆发的关口,沙皇政府就不得不小心谨慎了。”
人都是会成长的,吃一堑长一智,受过一次教训后,俄国人也吸取了教训。
多线作战,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些年仇恨拉多了,一时半会儿也化解不了。俄罗斯帝国强大的时候没有关系,衰落的时候就非常要命了。
像奥斯曼帝国这样的百年宿敌,根本就不用考虑化解仇恨,直接打死了最好。
这些年民族主义在近东地区蓬勃发展,沙皇政府也是贡献了一份力的。一旦依靠宗教统治的苏丹政府崩盘,这个多民族国家就会炸得四分五裂。
分裂过后的奥斯曼,注定要陷入民族、宗教仇杀中,彻底丧失威胁俄国人的实力。
想明白了过后,弗朗茨做出了决定:“那就让英法给俄国人施加压力,我们象征式的支持一下他们就够了。”
想拖奥地利下水,不要说门,连窗户都没有。弗朗茨还要留着奥斯曼帝国吸引欧洲各国的目光,如果能够让英法给苏丹政府输血,那就更好了。
历史早就证明,腐朽的末代王朝从来都不可怕,反倒是新生国家可能爆发出更强的战斗力。
当然这是极少数,绝大部分新生政权受限于内部矛盾,缺乏治理地方的经验,把国家搞得一团糟。
像奥斯曼帝国这种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严重的国家,一旦发生了分裂那就是旷日持久的内战。
原时空那是天选之子凯末尔开挂,才有后世的土耳其,但对比奥斯曼帝国来说,还是缩水了大半。
现在不用考虑,这位大名鼎鼎的土耳其国父还有没有出生的机会,都是一个未知数。
要知道蝴蝶效应是恐怖的,这场近东战争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没准天选之子的父母都提前见了***。
在历史滚滚洪流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弗朗茨不认为奥斯曼帝国还有复兴的可能,这次战争实际上已经为这个老牌帝国画上了一个句号。
……
费利克斯首相提议道:“陛下,耶路撒冷王国已经被收回来了,现在我们不得不考虑治理问题。
因为宗教信仰的关系,当地的民众并不支持我们,我建议和奥斯曼帝国达成引渡协议,把奥斯曼人都遣送回去。”
遣送回国,这是有先例的。此前的扩张中,维也纳政府都把奥斯曼人全部遣送了回去,这才避免了民族宗教矛盾。
弗朗茨点了点头,补充道:“光遣返奥斯曼人回国还不够,耶路撒冷地区都快变成了沙漠,我们还要解决土地沙化问题。
此前专家们提出的对当地土地休耕二十年,就非常有建设性。耶路撒冷是宗教圣地,当地不需要发展工农业,发展旅游经济就够了。”
这个年代民众们穷,旅游经济还发展不起来。但凡是都有例外,民众再穷还是有富裕的,比如说维也纳变成不夜城后,就吸引到了很多人慕名而来。
耶路撒冷更不用说,宗教上的特殊地位,就不怕没有人去。不说能够发家致富,但是维持地方政府运转还是做得到的。
土地休耕那是必然的,奥地利本身就是农业出口国,根本就不缺这点儿粮食产量。
第584章 现在—未来
随着弗朗茨的一生令下,前线的奥地利军队就行动了起来,也不管奥斯曼帝国是否同意,遣返工作就开始了。
这年头奥斯曼人还没人权,不需要那么多解释,直接强制驱逐就行了。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包括随军记者都当做没看见。
至于回去后,会不会乱写那就没人知道了。反正为了报纸销量,各种五花八门的新闻都会有,记者们的节操也就比后世强一点儿。
只要保证大部分主流媒体不会替奥斯曼人说话,这就已经够了,街头小报从来都是开局一支笔、一张纸,内容全靠编。
提前准备引导舆论不难,只要有钱就可以做到;想要控制舆论,那就不要做梦了。
这年头列强就没有不挨骂的,新闻头版出现的频率越高,也能够侧面反应一个国家越强大,小国还没人愿意报道。
在抗议无果后,苏丹政府还是选择了默默接受现实。不要看欧洲各国现在支持他们,翻开历史书大家还是仇人。
保住奥斯曼帝国那是战略需要,并不等于大家就把他们当朋友了。即便是和奥斯曼帝国存在传统友谊的法兰西,也不可能为他们出头。
唐宁街首相官邸内,格尔斯顿皱着眉头问道:“贪婪的俄国人还在坚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