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378节

  对沙皇政府迟迟不肯在停战条约上签字,伦敦政府也是深恶痛绝。大家都很忙,没有时间围绕着一个问题打转。

  外交大臣麦克林:“沙皇政府还是没有放下灭亡奥斯曼帝国的幻想,他们应该是担心下一次普俄战争爆发,奥斯曼帝国再捅他们一刀。

  不过维也纳政府已经妥协了,仅凭俄国人的力量想要灭掉奥斯曼帝国,他们还力有不及。

  沙皇政府是穷光蛋,他们的坚持最多也就拖上几天,给奥斯曼帝国制造一些麻烦。奥地利只是承诺提供年内的军需,最迟年底俄国人就会妥协。

  反倒是奥地利人在中东地区的做法值得我们警惕,维也纳政府打着保护圣地的旗号,宣布对当地土地休耕二十年,紧接着又驱逐了当地的奥斯曼人。

  同样的事情,十几年前奥地利人也干过。把奥斯曼人遣返回去,然后从国内移民,很快就可以建立统治。

  尽管耗费大了一点儿,但是后期统治成本低,目前来看效果很不错。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要不了多久奥地利人就会在中东站稳脚跟。

  现在我们对东地中海沿岸鞭长莫及,只能看着奥地利人不断扩张,占领耶路撒冷只是一个开始,在不久的将来奥地利人还会逐渐蚕食奥斯曼帝国。

  奥地利的野心如果实现,那就重现了半个罗马帝国的疆域。我们必须要保持足够的警惕,要不然这个庞然大物出现,那就是天大的麻烦。”

  格尔斯顿首相一脸愁容,国际局势越来越超出他们的控制,刚刚被法国人摆了一道,奥地利又不安分了。

  这一次欧洲各国联合施压让奥地利人退缩了,那么下一次怎么办?

  欧洲各国不可能永远都站在一起,一旦各国立场发生了分化,恐怕就压不住奥地利了。

  “你的意思是扶持奥斯曼帝国,让他们拥有一定的实力自保,打消奥地利的野心?”

  外交大臣麦克林点了点头:“没错,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奥斯曼帝国要是再不增加实力,迟早都都会被奥地利和俄国人瓜分。

  在法奥两国联合排挤下,这些年我们在地中海的影响力一天不如一天,现在是时候改变了。

  只要把奥斯曼帝国握在了手中,我们就多了回旋的余地。不过这需要和法国人联手,单凭我们的力量很难把奥斯曼人扶起来。”

  奥斯曼帝国已经烂透了,苏丹政府的有限改革,只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治标不治本,想要重新强大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偏偏奥斯曼帝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一旦倒下就会四分五裂,想要重建都不行。

  财政大臣拉路克·罗伊德:“扶持奥斯曼帝国没有问题,关键是怎么保证我们的投资能够获得回报。

  即便是拉上法国人分摊风险,这也是一笔高风险投资。一旦奥斯曼帝国完蛋,我们的投资就打水漂了。

  现在奥斯曼政府的财政已经破产,要把他们救回来,需要付出的可不是一笔小数字。”

  大英帝国有钱么?当然是:有!这个年代他们还是全世界最豪气的政府,即便是法奥两国也比不了。

  可是有钱也不能拿来打水漂,奥斯曼帝国就是一个烂摊子,拉路克·罗伊德不看好苏丹政府可以浴火重生。

  麦克林摆了摆手:“我们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了,近东地区就剩下一个奥斯曼有成为强国的潜力,总不能让我们扶持希腊人,制衡奥地利吧?”

  扶持希腊人,那就是一个笑话。一个人口不过百万的国家,不列颠再怎么投入,也不可能把他们变成一个强国。

  格尔斯顿首相:“扶持奥斯曼帝国可以,但是必须要把握好这个度,一旦发现事不可为,必须要及时止损。

  不过法国人该怎么办?现在西班牙政府亲法,法国人的西线稳定了,等他们完成了内部斗争,恐怕又要争夺欧陆霸权。

  以维也纳政府的作风,他们未必会和法国人对上,到时候很有可能爆发新一轮的大兼并活动。”

  这是最糟糕的结果,如果任由大国吞并小国,不列颠的超然地位就很难保障了。

  麦克林摇了摇头:“首相阁下,你多虑了。无论是法兰西,还是奥地利,短期内都不会对外扩张。

  随着民族主义的崛起,扩张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法国人就是一个例子,吞并了意大利地区,这么多年都没有消化掉。

  奥地利把统一德意志地区的口号喊得惊天动地,实际行动的时候却非常保守。如果不是他们一直在向德意志联邦渗透,我甚至觉得他们已经放弃了。

  即便是没有放弃,维也纳政府统一德意志地区的热情也不高。

  新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体系,虽然比之前的神圣罗马帝国更加严密,可是邦国权利仍然不小。

  德意志地区已经习惯了邦国政治,要是强行打破这种模式,反而容易出事。

  奥地利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新神圣罗马帝国至少拿走了部分核心权利,甚至篡改了帝国议会的投票规则。

  凭借体量上的优势,奥地利稳稳的压住了几个邦国。可要是剩下的德意志邦国都进入了帝国议会,那么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按照每个邦国最少一票计算,奥地利在帝国议会中的票数就无法占到绝对多数。那么就会出现德意志联邦帝国一样的情况,一群小邦国在议会中联手限制中央政府的权利。

  要是更改游戏规则,又会影响到皇权。对一名皇帝来说,屁股下面的位置,远比多占领一点儿领土更重要。”

  这些判断没有错,以目前的国际局势来说,确实是如此。等过上几年各国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情况又不一样了。

  别的不说,最近百年来德意志邦国在不断减少,就是一个现实问题。

  某些邦国君主绝嗣,王冠落入亲戚手中,通过联姻的方式实现了邦国合并。这方面哈布斯堡家族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奥地利帝国就是这么来的。

  除了每个邦国一票外,新神圣罗马帝国议会还有每三百万人口产生一票的规矩,实际上就是弗朗茨提前预埋的手段。

  奥地利人口增长速度很快,殖民地本土化后也是跟着中央政府直辖的,即便是加入一堆邦国,中央政府拿到过半的票数同样不难。

  不过外交要着眼于未来,更要着眼于现在。不把眼前的事情处理好,还谈什么未来?

  ……

第585章 近东条约

  事情没有出乎英国人的意料,时间拖到了1874年末,见奥地利没有继续战争的意思,可能是担心后面没人管饭,又或者是急着回家过圣诞节,沙皇政府就果断的选择了妥协。

  1874年12月18日,奥地利、俄国、奥斯曼三国在伦敦签订《近东条约》。

  条约内容:

  1、奥斯曼帝国承认战争失败,为这场战争负责;

  2、归还耶路撒冷王国,转让阿拉伯半岛主权给奥地利作为赔偿;(备注:不包括两河流域地区,但是含科威特地区)

  3、割让高加索地区给俄罗斯帝国,赔偿俄国人战争经费200万卢布;

  4、开放黑海海峡为自由海峡,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三国均不得封锁海峡;

  5、奥地利海军从即日起解除对奥斯曼帝国沿海封锁;

  6、条约签订之日起,双方在一个月内交换俘虏,三个月内撤出对方领土;

  ……

  条约传到维也纳宫,弗朗茨果断的批准了。奥斯曼帝国本身就是一个穷鬼,割地就行了,索要战争赔款那是浪费时间。

  俄国人努力争取了这么久,最后也就拿到了200万卢布赔款,对个人来说这是一笔巨款,但是对国家来说就微不足道了。

  这次战争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不是飞艇部队闪亮登场,也不是联军势如破竹,反而是阿拉伯半岛的天价转让费。

  条约上虽然没写具体折价金额,但是奥地利提出的30亿神盾赔偿金,还是被报纸报道了出去。

  这个标题新闻,最受吃瓜群众们喜欢。从30亿天价赔偿到阿拉伯半岛主权,这中间的价值差距何止是十倍。

  茶余饭后谈谈就行了,正常人都不会认为阿拉伯半岛就值那么多钱,更没有人认为奥地利就能够索赔那么多钱。

  漫天要价,落地还钱。本来就是谈判中的正常手段,最后的结果和最初的要求差距大也正常。

  弗朗茨不由庆幸没有要求在条约上写上抵偿赔款数额,要不然这个话题,能够争执到下下个世纪。

  作为近东战争的胜利者,奥地利最大的收益不是领土扩张,也不是经济利益,而是宗教影响力加强了。

  收复耶路撒冷的功绩,足以令弗朗茨在宗教史上留名,连带着他的头衔又变长了,比如说:“圣地收复者”、“圣徒”、“基督世界保卫者”……

  罗马教廷这次非常大方,荣誉头衔不要钱的批发,不光是皇帝有,参加耶路撒冷收复战争的官兵都没有落下,集体授予了“圣地收复者”的荣誉称号。

  如果不是顾及维也纳政府的反应,估计罗马教廷还会批发圣骑士。庇护九世已经带着一帮大主教亲临耶路撒冷,等着弗朗茨过去加冕,为了复兴教廷他们也是拼了。

  都是被逼出来的,最近这些年,罗马教廷被法国人打压的很惨,连梵蒂冈教廷总部都要受制于人。

  不要说特权了,现在教皇都必须遵守法国人的宗教管理法。拿破仑三世杀鸡儆猴的时候,还把触犯法律的红衣主教送进了监狱,完全不给教廷留面子。

  现在跑去耶路撒冷建立教区,那也是迫不得已。起码弗朗茨给他们开出更加优厚的条件,在教廷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内可以做主。

  中东地区情况复杂,没有一个在前面顶雷的可不行。耶路撒冷教区重开,未来背黑锅的就有了。

  维也纳宫,费利克斯首相汇报道:“这次耶路撒冷战役,主要是围困为主,城区内没有爆发大战,建筑物破坏并不大。

  王宫已经开始维修,最多两个月就能够修建完成,不会影响明年4月份加冕。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当地宗教冲突比较多,尽管我们已经遣返奥斯曼人回国,还是有漏网之鱼在搞破坏。

  政府准备实施治安严打活动,在当地实施身份实名登记,严查非法滞留在当地的破坏份子。

  ……”

  收复耶路撒冷,不等于事情就完了,弗朗茨这个国王还差最后临门一脚。在法理上,要到耶路撒冷加冕过后,才算是耶路撒冷王国真正的合法君主。

  弗朗茨问道:“教廷的人表现怎么样,有没有扶持的对象?”

  想了想后,费利克斯首相:“表现的中规中矩,看样子是被拿破仑三世折腾怕了,基本上在我们事先约定的范围内活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几位红衣主教表现的都差不多,扶持谁上位都一样。接下来是耶路撒冷修复工作,才是考验他们能力的时候。”

  耶路撒冷修复工作,可不仅仅只是修复受损的建筑物,还要重建被奥斯曼帝国破坏的古建筑。

  这方面教廷最有发言权,他们有完善的资料记录。修复圣地不是一家一国的事情,弗朗茨不准备当这个冤大头。

  欧洲最适合干这个的就是罗马教廷,所以募集资金、城市改建的任务也落到了教廷头上。

  圣地重建过后,耶路撒冷教区也需要一位有份量的宗教领袖,负责当地信仰教化工作,没有能力是不行的。

  弗朗茨点了点头:“耶路撒冷的重建工作,完全放权给教廷。如果他们干的不错,连管理工作也可以一起交给他们。

  我们负责收税和治安就行了,奥地利不缺一座小城市。政府的工作重心还是在土地休耕上,中东地区土地沙化严重,要是再不治理,要不了多久就彻底沦为了一片沙漠。

  如果在奥斯曼帝国手中圣地变成沙漠无所谓,要是在我们手中圣地变成沙漠,那我们就是罪人了。

  政府要尽快组织人手将当地的耕地变成山林、草原,并且在已经沙化的土地种植防风固沙的植物,资金主要从信徒手中募捐,或者是直接鼓动朝圣的信徒亲自动手。”

  弗朗茨对耶路撒冷兴趣不大,这座古老的城市即便是发展起来,也不过是一座旅游城市,但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就由不得他不在乎了。

  保护圣地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还是为未来开采石油资源奠定基础。现在中东的自然环境,没有后世那么糟糕,只要稍加保护就不会出现水比油贵的特殊情况。

  反正又不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当地人口被迁移离开后,土地全面休耕,沙化问题就解决了大半。

  再号召朝圣的信徒,参与植树造林这种有意义活动,每年增加百八十平方公里的绿洲,还是可以做到的。

  众人自然不知道弗朗茨在打什么注意,不过这并不影响大家执行。耶路撒冷既然到了奥地利手中,即便是为了面子,维也纳政府也不能让当地变成了沙漠。

  殖民大臣斯蒂芬提议道:“陛下,阿拉伯半岛也存在着严重土地沙化问题,殖民部建议迁移当地民众,同样进行土地休耕。”

  弗朗茨满意的点了点头,这学习能力就是快。阿拉伯半岛土地沙漠化更加严重,治理难度也更大,不过这不是重点,关键是半岛上的游牧部落不好统治。

  现在奥地利想要控制阿拉伯半岛,主要是看中了半岛的战略位置,并不指望从半岛上掠夺财富。

  半岛上的游牧部落穷得叮当响,主要经济支柱是养骆驼,就算是派人去收税,也不一定能够养活税务官。

  要是放任不管,只要有人暗中支持,这些部落又会威胁奥地利对当地的统治。这种背景下,迁移当地部落离开,无疑是降低统治成本的最佳方式。

  弗朗茨回答道:“阿拉伯半岛早就过度开发,为了保护自然环境,确实需要进行数十年的休耕。

  不过阿拉伯半岛可不小,半岛上还有不少小国,想要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殖民部做好计划了么?”

  阿拉伯半岛面积可不小,即便是地广人稀,至少也有两三百多万人口。不是耶路撒冷地区能够比的,要迁移当地民众离开也不是那么简单。

  (备注:不计算幼发拉底、底格里斯河流域人口密集区,这部分没有包含在条约内)

  殖民大臣斯蒂芬解释道:“陛下,阿拉伯半岛干旱缺水,人口分布都是沿水源地聚集的,我们只要控制了水源地就够了。

  殖民部计划,留下一部分青壮劳动力送往非洲大陆挖矿和修铁路,剩下的全部遣送回奥斯曼帝国。”

  缺水是阿拉伯半岛最大的短板,一旦水源地丧失了,游牧部落也游不起来了。

首节 上一节 378/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