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258节

  弗朗茨非常清楚,法国人的实力不弱。不能因为原时空拿破仑三世玩儿崩了,就想当然的认为法军战斗力不行。

  要知道普法战争双方兵力比是47:22,因为拿破仑三世的瞎指挥,第一次大会战——维桑堡会战中普军以十倍的兵力和法军交战;紧接着在两天后的沃尔特战役中,普法双方的兵力比又是13万VS4万,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后面的战役基本上也是如此,几乎每一次战役,普鲁士都拥有三倍以上的兵力,在和法军进行交战。

  别问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只有拿破仑三世才能够回答。反正历史就是如此,谁知道他为什么要指挥着部队送人头。

  巴黎,法国民众已经开始庆祝了。得益于报纸帮助他们普及战略知识,很多法国民众都认为这标志着法兰西地中海霸权的建立。

  尽管这还没有获得英奥两国的承认,都不能阻碍法国人民的狂欢。吞并意大利地区,已经成为了法国激进主义团体的共识。

  民间的庆祝,巴黎政府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很多人都担心,这次交易达成后,会引来英国人的敌视。

  亲英派官员认为这是奥地利挑拨英法关系的阴谋,这个猜测已经接近了真相,只不过不是阴谋而是阳谋。

  巴黎民众的反应已经告诉了他们,想要阻止这次交易——没门。

  “英法友谊”,这玩意儿存在过么?

  随便翻开一本法国历史书,都可以证明英法有仇恨就够了,友谊实在是太奢侈了。

  英法几百年的世仇,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消除的。实际上,巴黎政府从来都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努力。

  谁想要去尝试,请先做好这是接受“国贼”这个光荣称号的准备。政府虽然亲英派的人多,可是民间还是反英的人更多。

  拿破仑三世最近很烦,他突然发现政府中亲英派太多也不是一件好事,即便是他本人在立场上也亲英。

  可是利益面前,个人立场必须要让步啊!要不要进行一次官场大清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413章 英俄反应

  尽管六六条约只是暴露了冰山一角,伦敦政府已经睡不着觉了。现在约翰-罗素看着地中海的地图就头疼,法军以帮忙镇压叛乱的名义登上了西西里岛。

  奥地利突然放手,还有人能够限制法国人在意大利地区扩张势力么?

  答案非常残酷:没有。

  意大利地区一直都是法奥两国争夺的焦点,然而现在他们选择了妥协,这种矛盾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合作共赢”或许在解决国际争端的时候很有用,但是对大英帝国的欧陆平衡政策来说,完全就是巨毒。

  唐宁街首相官邸内,约翰-罗素严肃的说:“最近十几年法奥两国实力急剧增长,已经拥有威胁我们的实力。

  大家看这份最新的欧洲地图,奥地利兼并了南德意志地区,又在巴尔干半岛大肆扩张,这次和法国人交易后,他们的本土增长了近一倍。

  法国人也不遑多让,几年前拿破仑三世利用我们镇压印度叛乱的机会,吞并了撒丁王国,现在又把手伸到了南意大利地区。

  从法奥两国联手开挖苏伊士运河开始,他们就在地中海排挤我们。如果不想办法阻止他们继续靠拢,地中海很快就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了。”

  约翰-罗素的说法有些夸张,所谓的排挤完全是无稽之谈。大家势力范围扩张撞到了一起,为了利益自然要争夺了。

  遗憾的是在新一轮的争斗中,英国人失利了。

  为了保证苏伊士运河工程的顺利进行,英国人的苏伊士铁路项目、埃及推广棉花种植战略,在法奥两国联合干预下破产。

  除此之外,英国人在奥斯曼帝国、希腊等地区的利益,并没有受到影响,将他们赶出地中海根本就不在两国计划中。

  这不是弗朗茨不想干,关键是法国人面对英国人时太怂。除非利益足够大,不然很难说服拿破仑三世。

  然而利益一共就这么多,奥地利也不可能白干,根本就不够两家分。

  海军大臣爱德华指着墙上的地图说道:“法国人的触手已经伸到了西西里岛,突尼斯也被他们纳入了保护国。要不了多久我们进出地中海,都要看法国人的脸色了。”

  毫无疑问,爱德华在给外交部施加压力。皇家海军掌握着直布罗陀海峡,在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前,这里才是地中海最重要的地区。

  外交大臣雷斯林阴沉着脸回答道:“法奥两国靠拢,外交部是有责任,可何尝又不是我们给他们的压力太大呢?

  最近几年为了限制法奥两国,我们接连不断的动作,已经引起了两国的警惕。

  正在发生的普俄战争,也是促使两国缓和关系的原因之一。

  为了共同的利益,我有理由相信法奥两国准备结盟,或者是已经结盟了。

  意大利问题上的妥协,绝对不是这么简单。法国人想要吞并意大利不是秘密,奥地利想要统一德意志地区同样也不是秘密。

  在目前的情况下,各国互相牵制,他们都无法达到目的。然而法奥结盟联手就不一样了,两国同时采取行动,我们就算是想干涉也无能为力。”

  众人脸色大变,他们想到了更多。最近几年英法矛盾、英奥矛盾都在升级,为了限制两国的扩张,伦敦政府可是动作不断。

  约翰-罗素首相肯定的说:“普俄战争不能继续下去了,俄国人已经削弱的差不多了。如果普俄两国继续血拼下去,欧洲大陆上就再也没有制衡法奥两国的力量。”

  打击俄罗斯帝国是英国人的国策,伦敦政府做的非常不错,只是没有想到光顾着打击俄国人,就忽略了法奥两国的崛起。

  现在欧洲大陆上的三大帝国,实力已经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排名第一的俄国人,直接掉到了末尾,未来十几二十年都很难恢复过来。

  法奥两国的急剧膨胀,现在其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拥有挑战大英霸权的潜力。

  外交大臣雷斯林反对道:“现在想要制止已经晚了,普俄两国打出了真火。

  俄国人损失这么大,沙皇政府不可能轻易放过普鲁士人;同样普鲁士王国也不会和俄国人停战,错过了这个机会,他们的帝国梦就碎了。

  既然如此,不如一次性把俄国人打残算了,免得让他们缓过劲来又威胁印度。

  要破坏法奥两国靠拢很简单,俄国人丢掉了欧洲霸主之位,接下来就要在法奥两国中产生,矛盾的种子早就埋下了。”

  财政大臣阿加瓦尔质问道:“如果他们已经结盟了呢?”

  雷斯林霸气的说道:“那我们就加入联盟中,然后拆散这个联盟。”

  ……

  这场会议的结果,令雷斯林很受伤。或许是出于战略安全上的考虑,并没有按照他的计划进行,内阁决定先下手为强,拿下突尼斯地区。

  单纯从军事上来说,这是最好的选择。法军已经登陆西西里岛,皇家海军丧失了控制地中海第一大岛的机会。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拿突尼斯海峡下手了。皇家海军手中有马耳他和突尼斯,地中海仍然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至于因此得罪了法国人,这个问题不在众人的考虑范围内。自从法国人吞并撒丁王国后,英法关系就没有好过。

  除了近东战争中,两国有一段蜜月期外,大部分时间双方都是以对手的身份出现的。

  雷斯林没有功夫在这个问题上纠缠,现在他的任务是拆分俄奥同盟。这个联盟存在一天,都是对大英帝国世界霸权的威胁。

  谁知道沙皇政府会不会在欧洲大陆上扩张失败后,重回中亚地区向印度次大陆扩张?

  不要看俄国人损失惨重,就以为他们没实力扩张了。只要奥地利人肯出钱出力,这种情况就会变成现实。

  在英奥两国矛盾不断升级的情况下,维也纳都可以和巴黎政府妥协,又未尝不能支持俄国人呢?

  这个年代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都没有开发出来,要是丢了印度,大英帝国算什么霸主?

  真要是发生了这种情况,不出十年大英帝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就会被法奥两国取代。

  世界工厂也是建立在原材料和市场双重背景下的。没有了来自印度的廉价原材料,和庞大的消费市场,英国人的工业霸主地位立即就会丢失。

  工业革命进行到了现在,英国人已经丧失了技术上的优势,英法奥三国工业逐渐处于同一档次。

  ……

  圣彼得堡,亚历山大二世心态就要平和的多了。法奥靠不靠拢,现在都和他没有关系。

  普俄战争还在继续,因为投入兵力数量受到了后勤制约,俄军迟迟无法取得进展,他都快要愁白了头。

  理论上,这么耗下去俄罗斯帝国会是最后的胜利者。然而,这个胜利需要打个问号。

  瑞典是被稳住了,可是中亚战局已经糜烂,远东风云又起,他们已经自顾不暇了。

  外交大臣克拉伦斯-伊万诺夫汇报道:“陛下,奥地利人已经给出了答复,他们同意放弃法属巴尔干岛的大部分地区,不过需要我们付出代价。”

  这并不令亚历山大二世感到奇怪,尽管当初俄奥密约中有规定,可是法属巴尔干半岛是奥地利人花钱买回来的,自然不可能白白送出来了。

  亲兄弟都要明算账,何况还是盟友呢?

  亚历山大二世关心的问:“他们想要什么?”

  尽管错过了进去地中海的最佳时间,可是达达尼尔海峡的战略地位还是很重要,如果奥地利人的条件不过分,他不介意拿到手。

  外交大臣克拉伦斯-伊万诺夫回答道:“我们进行了初步交涉,维也纳政府认为这次土地交易案,除了经济问题外,他们还付出了政治上利益。

  他们的报价非常高,如果出资购买就要一次性支付2亿神盾。可以接受土地交换,他们要求按面积五比一交换。

  如果同意这笔交易,就算是最后谈判下来的结果打个对折,我们也吃了大亏。”

  显然外交大臣克拉伦斯-伊万诺夫是反对这种交易的,短时间内俄罗斯帝国根本就没有实力进入地中海。

  况且,现在地中海沿岸都被瓜分的差不多了,他们连立足点都找不到。

  留给他们的唯一选择就是奥斯曼帝国,然而这是一根硬骨头,根本就不是他们现在能够吞得下去的。

  沉思了片刻功夫后,亚历山大二世做出了决定:“既然如此,那就在价格上继续和奥地利人磨。我们不着急,拖上三年五载也无妨。”

  他清楚这是维也纳政府想要敲竹杠,或者说是奥地利人不想看着他们进入地中海抢地盘,毕竟现在的地中海已经被英法奥三国瓜分一空。

  要是再增加一个竞争对手,势必会打破地中海的平衡。因为俄奥同盟的关系,奥地利人无法独善其身,这会让维也纳政府在外交上陷入被动,尤其是法奥两国靠拢的时候。

第414章 殖民地本土化——相忍为国

  维也纳,经过长时间的政治博弈过后,1866年8月21日,非洲本土化战略终于以正式议案提交新神圣罗马帝国议会讨论,决定帝国命运的时刻到了。

  如果在帝国议会获得通过,那么非洲将成为神罗帝国的百年战略,甚至国家重心都有可能偏移。

  欧皇变非酋这么喜剧的事情,就要在19世纪上演了。

  弗朗茨没有变态,他做得已经够多了。非洲本土化战略一旦通过,给未来造成的影响太大,好的坏的都有,甚至这项战略还有可能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弗朗茨自然不会强行通过议案,这种事情最适合背锅的还是帝国议会。留下这么长时间就是让殖民地利益集团施展神通,说服各大邦国政府的。

  按照神罗宪法规定,这种重大国策,必须获得百分之八十的议员支持,这项提案才能够通过。

  毫无疑问,符腾堡、巴伐利亚、伦巴第三国肯定是支持的,只要他们还想要非洲大陆的棉花,就无法阻止非洲本土化进程。

  阻力主要来自于奥地利内部,非洲本土化最有可能受到冲击的就是匈牙利地区和罗马尼亚地区,这是奥地利的两大粮仓。

  帕克伦庄园内,推动非洲殖民地本土化的各方代表齐聚一堂,商业对策。为了换取反对派的支持,菲克尼男爵提出:

  “诸位,现在最大的反对派就是国内的农民,这个群体人数众多,帝国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意见。

  我提议在帝国议会上做出承诺,奥属非洲放弃向欧洲出口粮食的权利,换取国内农民阶级的支持。”

  不冲击本土的农业,这是菲克尼男爵冥思苦想出来的对策。目前奥属非洲粮食产量并不高,基本上也就自给自足,每年的出口额不足五十万神盾。

  这不是政府限制,主要是由经济效益决定的。种植经济作物明显更加有钱途,看在钱的份儿上大家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男爵阁下,现在奥属非洲劳动力缺乏,种植粮食的人不多,我们可以做出这个承诺。

  可是随着移民的增加,开发出来的土地也在日渐增加,如果放弃粮食这个产业,未来大家的竞争会非常激烈。”

  提出反对意见的是丹尼尔伯爵,他就是非洲大陆为数不多的粮食生产大户。不要看粮食利润低,可是胜在有保障。

  经济作物的价格波动很大,利润虽然比较大,可是一个不好就要滞销,反倒是粮食价格比较稳定。

  因为波兰地区沦为战场,俄国人少了一个粮仓,最近两年国际粮食价格还增长了八个百分点。

  涨价过后,粮食的利润已经赶得上经济作物了。丹尼尔伯爵正在扩充产能的,自然不想失去欧洲这个大市场。

  菲克尼男爵耐心的解释道:“这是未来的问题,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改变殖民地的地位,让非洲本土化法案通过。

  国内的人口增长很快,为了开发非洲大陆,维也纳政府还准备出台一部刺激人口增长的法案。

  人口的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假如本土人口增长一倍,那么不用我们推动,帝国政府会主动让我们输送粮食的。”

首节 上一节 258/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