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化肥没有被发明出来,菲克尼男爵的预言要不了多久就变成现实。以目前国内的人口增长速度,三十多年后帝国人口就会增加一倍。
直接后果就是奥地利将由粮食出口国变成粮食进口国,到时候除了俄国人外,全欧洲都要缺粮。
这美好的前景,就是刺激他们投资农场、种植园的动力。或许在利润上比不上工业,可是他们这是一项长期买卖,而一家工厂的生命周期不到十年。
在德意志地区一直都是地狭人稠,这种背景下大家非常重视土地,很多人都坚信土地是不会贬值的。
殖民地开辟过后,这一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不过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土地是最有价值的产业。
这也是为什么奥属非洲上面农场、种植园遍地,而其它欧洲各国的非洲殖民地大都是一片蛮荒。
不是各国政府不努力,问题是移民不愿意去种地,为之奈何?
犹豫了一会儿,丹尼尔伯爵点了点头表示默认。大不了削减粮食产量,改种经济作物,这个损失并不大。
为了非洲殖民地本土化,这点儿代价他还是愿意付出的。为了把终身制贵族变成世袭封地贵族,他已经投入太多了,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够出乱子。
……
1866年9月1日,就在帝国议会争执不休的时候,奥属非洲代表在帝国议会中做出承诺:非洲殖民地本土化过后,不向欧洲大陆出口粮食,冲击国际粮食价格。
转折点出现了,即便是最反对非洲本土化的议员,这个时候也没意见了。
只要能够保住国内的粮食价格不受冲击,那么一切都好商量了。至于别的产业,非洲殖民地还没有冲击奥地利的资格。
在维也纳的大移民战略下,奥属非洲可没有那么多廉价劳动力,人工成本比本土都高,基础设施才刚刚起步,根本就没有工业可言。
未来那就更加不用担心了。能够把非洲大陆发展到赶上本土的地步,弗朗茨估计做梦都会笑。
大不了欧皇变非酋,有那么大一片基业,足以支撑帝国的百年霸业,再往后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世界变化那么快,谁知道人类哪天就冲出了太阳系,又或者是运气不好文明提前夭折了呢?
最大的障碍不存在了,1866年9月1日,奥属非洲殖民地本土化议案在帝国议会全票通过。
代表团们的承诺,也被写入了法律中,成为了本土化的前提条件之一。
从此扫清了奥地利海外殖民地本土化的法律障碍,当然这只是第一步,殖民地本土化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不可能随便什么偏僻角落,都拥有本土化的资格。具体限制条件,这就需要政府仔细研究了。
帝国议会的决定通过报纸扩散了出去,从维也纳向欧洲、乃至全世界扩散。心情大好的弗朗茨提笔写了一篇《相忍为国》,高度赞扬了奥属非洲代表团的做法。
这是他的真实想法,这不是弗朗茨在幕后遥控,而是他们自己做出的决定。
这一让步,或许付出的代价不算大,带来的效果却非常明显,打消了国内农民阶级的担心。这个群体或许在政治上的发言权不高,可是他们人数众多。
现在奥地利的农业人口依然有近三千万人,只有这个群体稳定了,帝国才会稳定。
现在问题都解决了,只要不冲击粮食价格,广大农民自然不会反对帝国本土再扩大一些。
《相忍为国》的诞生,迅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追捧,风靡整个欧洲大陆,成为了很多国家的宣传口号。
这不是弗朗茨文章水平有多高,也不是在拍马屁。主要还是政治正确,有助于消除地域矛盾。
当然,这是建立在弗朗茨提出的前提下,如果是普通人提出来的,估计浪花都溅不起来。
这是成功者的特权,看看奥地利的地图就知道了,现在他已经是当代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第415章 激进派≠作死派
殖民地本土化是一项长期性国策,或许会持续上百年时间。维也纳政府不可能直接让奥属非洲并入本土,那意味着灾难。
统治成本、长治久安、文化、战略布局等方面都要考虑。
成本上来说,首先要当地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至少不需要中央政府往里面贴钱。
毕竟本土化后行政成本会增加,社会福利性支出也会大幅度增长,比如说:医疗、教育、交通……
这些都需要钱,如果中央政府从地方上收的税足够多,那么一切都不是问题。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政府的职能之一。
反之,地方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中央政府收不到税,那么要划拨这些建设款项,就存在问题了。
经济上满足了条件,接下来就要看人口组成了。为了保证长治久安,拥有神圣罗马帝国国籍人数,不得低于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
这个限制,对奥属非洲殖民地来说不算啥。当地基本上都是本土移民占主导,其次是来自北德意志地区的移民,来自欧洲其它地区的移民数量并不多。
这些人想要获得国籍很简单,都是开了后门的。只要没有犯罪记录,思想道德水平足够就不是问题。
人口结构满足了,接下来就看数量了。要求不算高,人口密度不得低于10人/平方公里。
人口数量是非强制要求,可以用其它条件弥补,主要目的是为了限制本土化后的行政区面积。
不然一次性上百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本土化,未来这些地方发展起来了,就会出现地方做大的情况。
有这个门槛限制,就不用担心了。整个奥属非洲都不到六百万人,就算是贵族、官僚想要扩大辖区面积,那也不可能做到。
让殖民地以碎片化的模式,加入本土才是最佳的选择。这个碎片化也是相对而言的,以十几万、几十万平方公里的行省做单位,实际上已经足够大了。
文化上要求,不是要求学历,仅仅只是要求使用德语。
大部分奥属殖民地都不存在问题,全民使用德语是基本国策,不会德语当地户籍都拿不到,根本就不算公民。
那怕是为了本土化,当地贵族也会把他们弄走。不要说什么廉价劳动力,这些人缺的是钱么?
如果想要捞钱,最好的办法是永远殖民地统治。在殖民统治下才可以肆意妄为,一旦本土化就考虑法律允不允许。
殖民地本土化,主要是老牌贵族想要更进一步,新兴贵族想要建立家族基业,资本家们把这看做是他们踏入贵族圈的捷径,殖民地官僚想要……
这是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在。这些限制条件,最后都是需要评分的。最后的总分越高,获得帝国议会批准本土化的几率越高。
前面都是必须条件,后面的自然条件、资源、战略地位,这些相当于附加分,如果前面得分不够,可以靠这些加分弥补。
这是现实需求,不然像利比亚之类的沙漠之国,永远不要想本土化,人口数量这一项满足不了。
这只是一个开始,满足了条件也仅仅可以进入议会讨论,通不通过还要考虑。
毕竟大家都没有经验,谁也不确定这里面存在多少漏洞。弗朗茨干脆留下最后一环,准备随时打补丁,不能让人钻空子。
很多东西都是可以造假的,比如说人口、经济,只要舍得砸钱完全可以制造一个区域的虚假繁荣。
不用怀疑,大富豪们有人干得出来。为了政治上的收益,些许投入算得了什么?
假如砸上一笔巨款,就可以让一片数万平方公里的沃土变成自己的家族封地,以贵族封地的形式加入帝国中,一跃成为顶尖贵族,估计没几个大富豪会拒绝。
显然,这种破坏游戏规则的行为,弗朗茨是不允许发生的。
开什么玩笑,国王也是可以滥发的么?几万平方公里、甚至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封地,和国王有什么区别?
所以圈这么多地可以,只要你有钱开发,弗朗茨不介意农业公司巨无霸。想要把这些土地变成封地,上哪儿去找这么大的功劳?
除非是世界大战突然爆发,化身为龙傲天一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建立无上功勋;要么重新投胎,直接出生在大贵族中,靠家族力量实现目的。
不然,还是老老实实一步一步往上奋斗吧!一步登天,对谁都不是一件好事,“德不配位”最后都是悲剧收场。
这个“德”可不仅仅只是“道德”不够,也不仅仅只是能力,更多的还是相匹配的眼界、人生观、社会观。
除此之外,还有社会人际关系。在这个“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年代,没有足够的抗风险实力,还是不要过分冒头的好。
乱世出英雄,不是只有乱世才有英雄,主要是只有乱世才能够容纳这些“英雄”。
殖民地本土化并没有像弗朗茨想象中的那样,引起全世界的震动,各国都不看好这项政策。
在很多人看来,开辟殖民地就是为了赚钱的。一旦本土化过后,就不能继续肆意掠夺财富,完全是得不偿失。
这是经营理念上的不同。奥地利开辟海外殖民地,首先在上面种地,走的是持续发展道路;而其它殖民帝国开辟的海外殖民地,只是单纯的为了掠夺财富。
法国人是例外,拿破仑三世也有意搞非洲本土化,只不过迈出的步伐要小一些。
弗朗茨的玩儿法,法国人根本就学不来。没有足够的人口,也没有义务教育的同化体系,限制了他们移民同化速度。
这一点,当初法国政府从巴尔干半岛移民过后,就暴露了出来。这些移民进入法属非洲殖民地后,依然保留了原来的文化传统。
由于缺乏足够的语言教师和配套的体系,法语的推广速度一直都不快,加上本土的移民数量太少,同化难度大大增加。
这是无解的难题。十万人同化一万人很容易;要一万人去同化十万人,最后到底是谁同化了谁,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
柏林,自从法奥两国在意大利问题上妥协过后,威廉一世就产生了浓浓的危机感。他可不认为,只是表面上利益交易那么多简单。
法奥两国一直都是竞争对手,为了意大利双方死磕了几百年,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呢?
能够让维也纳政府放弃意大利地区,那就只有更大的利益。毫无疑问,这个利益只有尚未被统一的北德意志地区。
凭借着手中简单的资料,威廉一世就差不多推出了事情的真相。这没什么好奇怪的,谁让普鲁士王国同时成为了法奥两国的敌人呢?
当然,这只是普鲁士政府自认为的,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资格被巴黎和维也纳当成生死大敌。
了解敌人是一项本能,柏林政府从来都没有放松过关注法奥两国动向。
当帝国议会通过“殖民地本土化”的消息传来后,威廉一世立即得出了新的结论——“奥地利的国策发生变化”。
这个结论和上一个结论自相矛盾,统一德意志地区和殖民地本土化可不是一条线,想要同时兼顾两项战略,几乎没有可能。
威廉一世期待的问:“你们觉得维也纳政府这是想要干什么?”
在法奥妥协的前提下,如果奥地利要统一北德意志地区,普鲁士王国就要倒霉了。
不同于别的邦国,普鲁士王国太强大了一点儿。尽管和奥地利差距太大,无法威胁到奥地利的地;可是之前他们的做法,早就引发了维也纳政府的不满。
这就意味着普鲁士王国要受到打压,并且还是狠狠的打压。容克贵族们不愿意和奥地利合并,实际上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弗兰克首相面无表情的说:“维也纳政府想要干什么并不重要,重要是我们想要干什么。
现在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机会,也有可能是一个陷阱。
在法奥妥协的情况下,我们提出和喜剧帝国合并,英国人应该不会反对,法国人可能会观望,奥地利人……”
说到了最后,弗兰克首相也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了。
他觉得这是一个陷阱的可能性非常高,普俄战争还在继续呢,要是奥地利再捅上一刀,他们就要完蛋了。
谁能够保证,奥地利开启“非洲战略”后,就会放弃德意志地区统一呢?
万一赌错了,他们就把战争借口送上了门去。顺便,还帮维也纳政府解决了“喜剧帝国”这个麻烦。
总参谋长毛奇冷笑着说:“奥地利的国策变化没有错,可是他们也没有宣布要放弃统一德意志。
没有采取行动,主要是顾及国际影响,担心引发各国的干预。
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我们还在和俄国人作战,他们可以把普属波兰割让给沙皇政府,就可以获得俄国人的默认。
法国人也有可能被收买了,或许说是在收买中,奥地利人现在只差一个对我们动手的借口。”
气氛一下子冷了下来,兼并“喜剧帝国”是普鲁士王国的长远规划。一直没有采取行动,那是遭到了欧洲各大列强反对。
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摆平英法了,然而没有任何作用,俄奥两国是不可能答应的。
俄国人还可以想办法解决,只要普俄战争结束,沙皇政府的立场就有可能发生变化,亚历山大二世同样不介意坑盟友。
最终的阻碍者只有奥地利,在这里问题上,就维也纳政府不会让步。
企图利用奥地利梳理法属巴尔干半岛,和推动殖民地本土化的时机采取行动,在毛奇看来这是一厢情愿。
他是激进派不假,可不是作死派。普俄战争还在继续呢,这个时候拆分喜剧帝国,不是给奥地利创造机会么?
尽管这么干,有一定几率引发欧洲大战,让奥地利战败沉沦下去;可是在此之前,普鲁士绝对会提前沉没的。
况且,喜剧帝国也不好欺负,从综合国力上来说,他们仅此于英法奥西俄普六国,欧洲排名第七。
他们的实力确实不如全盛时期的普鲁士王国,可是面对普俄战争中普鲁士,那就一点儿也不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