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257节

  而殖民地归新神圣罗马帝国所有,自然由中央政府拨款购买了。尽管对弗朗茨来说,这是左手倒右手的问题,该做的还是要按照法律程序做。

  帝国境内的各邦国都在殖民地中获取好处,这笔殖民成本自然也要由大家共同分担了。

  非洲殖民地本土化后,遇到的问题还会更多,现在必须要把这些制度明确下来。

  对这份条约,弗朗茨还是非常满意的。奥地利对意大利邦国早就丧失了控制,或者说从来都没有真正控制过。

  真要是兼并了意大利地区,不出十年,奥地利就会变成奥匈帝国的翻版,应该叫“奥意帝国”。

  要知道意大利地区可有两千五百多万人口,还是统一文化传统的民族,这个同化难度有多大,弗朗茨已经体会到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伦巴第-威尼西亚还有浓浓的意大利风味,反观奥地利其它地区,基本上都在日耳曼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

  没办法,让他们学德语、习德文容易,把小朋友们往学校一送就行了,可是要洗去当地的风俗文化,这还需要大量的时间。

  不管怎么说,每过一代意大利的印记,都会淡化几分,按照目前的进度还要两三代人,奥属意大利地区才基本上完成民族融合。

  而奥地利国内的其它民族,很多已经变成德意志人。

  比如说:捷克人文化上早就被同化了,除了语言文字不同外,受贵族影响当地生活、风俗习惯和德意志人没有任何区别。现在语言文字统一,最后的问题也不存在了。

  弗朗茨拿两千多万意大利人无能为力,那么就只能送去祸害法国人了。甭管短期内,能够让法兰西帝国变得多么强大,只要法意合并在一起,早晚都会步奥匈帝国的后尘。

  不要看现在法兰西的总人口已经有四千四百多万,这是吞并了撒丁王国带来了六百多万人口的结果。现在法国的主体民族包括:法兰西人、科西嘉人、布列塔尼人、意大利人。

  只不过法兰西人、科西嘉人、布列塔尼人已经完成了民族融合,而新加入意大利人则和他们格格不入。

  再吞并几个意大利邦国,那么拿破仑三世的大法兰西帝国中的第一大民族就变成了意大利人。

  这个问题估计他不会在乎,在皇帝本身就是意大利人的情况下,意大利人变成第一大民族,还算是问题么?

  谈这个问题还为时过早,现在对拿破仑三世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怎么吞并这些意大利邦国,而不是考虑吞并过后带来的麻烦。

  直接生吞,那是不可能的,欧洲各国不会放任这种事情发生。法兰西也不是神罗帝国,可以增加几个邦国席位。

  在法理上,撒丁王国都还是独立国家,他们和法国人共君国家,并不是法国的一部分。

  尽管巴黎政府掌控了撒丁王国内政、外交,依然无法改变这一点。法国人想要合并撒丁王国,都是任重而道远。

  拿破仑三世怎么想的弗朗茨还不知道,不过兼并意大利邦国的计划书,弗朗茨已经帮忙做好了。

  等到条件成熟了,就会出现在拿破仑三世的手中。办法非常简单:先组建意大利联邦,让意大利各邦国加入其中,然后让意大利联邦和法兰西组成新的联邦帝国。

  看上去是不是非常的熟悉?没错,这就是弗朗茨参考奥匈帝国,为拿破仑三世专门设计的。

  反正没有经历过,谁也不知道二元帝国会有多坑。就如同原时空,奥匈帝国的组建还被认为是哈布斯堡王朝伟大复兴。

  再加上拿破仑三世根本就没有意大利地区的法统,民间支持者凤毛麟角,现在只能靠武力上位,这个隐患就更大了。

  费利克斯首相忧心忡忡的说:“陛下,我们拿到了法属巴尔干地区,后面还有一系列的问题要处理,一个不好还会引来更大的麻烦。

  俄奥密约中有过明确约定,现在的法属巴尔干地区当年划给了俄国人。尽管我们是从法国人手中买来的,可是条约上的明文规定也是不小麻烦。

  尤其是达达尼尔海峡,俄国人一直都虎视眈眈。现在他们忙于普俄战争,或许不会说什么,未来这些都是俄奥关系的隐患。”

  兼并法属巴尔干地区,对奥地利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不但拔出了一颗背后的钉子,还把势力延伸到了爱琴海地区。

  可是带来的后患也不小,奥地利充当了欧洲门神,将俄国人堵在了黑海中,俄奥同盟势必会受到分化。

  西边有野心勃勃的法兰西和搅屎棍约翰牛,再和东边的俄国人对上了,奥地利未来的日子可不好过。

  弗朗茨无所谓的说:“没有关系,这是我们和法国人的交易。如果俄国人对这些地区有兴趣的话,可以出钱来买,价格乘以10就可以了。

  我们也可以接受换地,如果沙皇政府一心想要进入地中海,就让他们付出应有的代价吧!

  外交部可以和俄国人接触,除了波兰地区我们不要外,其它和我们本土接壤的地区都可以接受。”

  这是废话,沙皇政府要是这么富裕的话,当年就一口气打下整个巴尔干半岛,普俄战争在去年结束了。

  当时波兰地区还没有丢,军粮可以在当地解决大部分,有水路连通奥地利,后勤不是问题。只要舍得砸钱,百万大军一路压过去,普鲁士人早就跪了。

  没钱那就只能领土置换了,不要看俄国人家大业大,可是和奥地利接壤的领土,除了俄属波兰外,就只有西乌克兰地区。这几乎是在明晃晃的告诉俄国人,他们看上西乌克兰地区了。

  具体怎么换地,沙皇政府同不同意,这都不是重点。反正二十年来,俄国人是没有可能卷土重来的。

  二十年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了,到时候奥地利的非洲战略差不多也完成了,如果不发生意外法国人也跳坑了。

  运气好的话,没准法国人自己就玩儿崩溃了。拿破仑三世都快六十岁的人,身体已经不怎么好了,原时空1873年就挂了,现在还能够活多久也是一个问号。

  他的私生子有不少,然而合法的儿子只有一个。1856年才出生,如果拿破仑三世不多活几年,他的儿子可没有能力掌控帝国。

  二元帝国可不是普通人能够玩儿转的,没有足够的威望和手腕压住反对势力,那是说出问题就出问题。

  又在革命圣地巴黎,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发革命的地区,君主年幼那就是一场灾难。

  就算是没有灾难,也可以人为制造灾难,比如说:支持意大利人独立,或者是法奥战争突然爆发。

  只要干趴下了法国,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危局,俄奥就真的可以友好相处了。

第412章 合作共赢

  《六六条约》显然是不能见光的,法奥两国联手瓜分欧洲大陆的消息要是传了出去,伦敦政府还不要发疯?

  欧洲大陆要保持平衡,也不是这么一个平衡法。真要是让大法兰西和大神罗帝国出现,欧洲大陆就真的是三足鼎立了。因为到时候,欧洲大陆很可能会找不到第四个国家。

  如同潘多拉魔盒一般,野心这玩意儿一旦被打开,再想要收回去就难了。

  拿破仑留给法国人的不仅仅只是辉煌的战绩,还有一个大国梦。以法国民众的感性,扩张热情一旦被调动了起来,大半个意大利和比利时可不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

  再加上西班牙和葡萄牙不过分吧?当年,拿破仑就占领过西班牙地区,必须继承这优良的传统啊!

  法国人统一西欧、奥地利统一德意志地区,在这种背景下,夹在两个巨无霸中间的瑞士、荷兰还有得选择么?

  要么主动加入一方,要么被强行吞并,这就是小国的宿命。

  游离在外的北欧三国也不要想独善其身,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俄国人也不会放过他们。

  三大列强都向外扩张,英国人就只能傻眼了。想干涉也干涉不动,没准在大家翻脸之前,先把他们给清场了。

  甚至三国还有结盟的基础。完成了扩张过后,肯定需要时间消化,这意味着短期内欧洲大陆上打不起来。

  那么掌握了全世界最多殖民地的英国人就危险了。总不能跑去和美国人结盟吧,况且结盟也没用啊!

  当然,发生这种情况的几率非常小。吞并意大利和比利时过后,法国的内部矛盾就必须要处理了,根本就没有能力继续扩张。

  奥地利更不用说,统一德意志地区弗朗茨都只是当口号喊,瓜分欧洲大陆,这是没睡醒吧?

  现在民族主义已经觉醒了,统一德意志地区差不多就是奥地利在欧洲大陆扩张的终点。

  不过时代的局限性,很多人都认为奥地利统一德意志地区后,还会继续进行扩张。

  理由非常简单:比利时、瑞士、荷兰都是从神圣罗马帝国分裂出去的,同属于一个文化圈子,激进的大德意志主义者们把他们都计算在内。

  为了不引起大家恐慌,确保计划能够顺利实施,法奥两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高度保密,知道这份条约存在的人不少,知道条约内容的人就屈指可数了。

  奥地利知道条约容易的就只有三个,首相、外交大臣和弗朗茨自己,法国也差不多是如此。

  最近一些年法国经济发展的不错,拿破仑三世的皇位也稳定了下来,民众们建立大法兰西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这绝对是法国民众的呼声,弗朗茨最多只是引导了一下。这是有证据的:原时空拿破仑三世皇帝就干得很不错,只是因为战败了,无法满足民众们的大国梦,才被赶下台的。

  相比原主连败两次,还是坐稳了皇位,法国民众的大国欲望可见一般。

  真正促成这次法奥结盟的并不是拿破仑三世,而是广大的法国民众。他们在不经意间发出的呐喊,无形中向皇帝施加了压力。既然民选皇帝,拿破仑三世自然要尊重民众的选择。

  1866年6月8日,法奥两国外交部再次签署了一份《法奥两国关于意大利、巴尔干、非洲部分殖民地主权交易案》。

  这是对《六六条约》的掩饰,仅有第三条和第四条的领土主权交易。反正这是藏不住的,一旦两国开始交接,就全部曝光了。

  在欧洲本土都可以拿来交易,何况是宗主权和殖民地呢?你情我愿的交易,最多也就是英国人会不爽,给报纸制造一些销量。

  康拉德-霍尔曼是奥地利日报的编辑,偶尔也要串客一下时事评论员,发表一些官方意见。

  当然,作为商业性报纸,这种意见通常是非常隐晦的,一般都是从侧面出击。

  法奥两国领土交易案的消息刚刚传回来,康拉德-霍尔曼的工作就来了。毫无疑问,这种新闻肯定是要唱赞歌啊!

  转动着笔头,康拉德-霍尔曼陷入了沉思中。新闻肯定要博人眼球,对高度商业化的维也纳日报来说,直接的官面文章不讨喜。

  写得人多了,千篇一律如何能够保证报纸销量呢?维也纳日报可是日销十万的大报,这么玩儿会掉读者的。

  看着桌子上被风吹动的地球仪,康拉德灵机一动,提起笔在纸上书写了起来。

  标题:论法奥两国殖民地、宗主权交易带来的思考——合作共赢

  这已经不再是新闻,反而是一篇议论文。商业性报纸,只要符合奥地利法律,保证新闻真实可靠就行了,内容上怎么刊登,没有那么多的要求。

  康拉德直接从国际争夺说起,列举几个历史案例,再拿法奥两国的处理方案做对比。

  最后得出结论:合作才能共赢。顺便赞扬了法奥两国政府为世界和平做出来的努力。

  站在法奥两国的立场上,这次交易确实是双赢。

  法国人付出了一部分殖民地,换取了在中南意大利地区的绝对话语权,为吞意大利奠定了基础。

  在地中海战略上,法国人占据了主动。控制了西西里岛和突尼斯,必要的时候法国人可以把地中海一分为二。

  英国人在马耳他的战略布局被废掉了,这颗地中海心脏的战略价值大大降低。除非等飞机时代降临,才能够再次发挥出英国期待的作用。

  奥地利用可有可无的意大利邦国宗主权换取了法属巴尔干和西非部分殖民地,不但拔掉了一颗钉子,还巩固了西非地区的殖民霸权。

  顺带又增加了一颗和俄国人交易的筹码,达达尼尔海峡对沙皇政府还是很有诱惑力的,至少在他们放弃地中海之前是如此。

  写完了稿子,校对了几遍,修改了几处书写上的错误。见没有问题了,康拉德-霍尔曼把稿子交给了主编审阅。

  这种大新闻通常不会只有一篇新闻稿,一般是三五个人同时写稿子,主编选取其中最适合的一篇发表。

  偶尔还有可能开会讨论,不过因为新闻讲究时效性,这种讨论很少发生。

  没有出乎意料,康拉德的新闻稿通过了。“合作共赢”在立意上超过了其他人,新闻从来都离不开政治,“合作共赢”的口号非常符合奥地利眼下的外交。

  虽然政府没有公开喊出这个口号,实际上早就在做了。从俄奥结盟开始,就拉开了合作共赢的序幕。

  比如说:近东战争,俄国人拿到了保加利亚和梦寐以求的君士坦丁堡,奥地利统一了南德意志地区,顺便还吞并了巴尔干半岛部分地区。

  这就是合作共赢的体现,当然这个例子不能拿出来说,不然太拉仇恨了。

  不光英法要暴走,就连沙皇政府估计都会有意见。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们只是名义上的赢家,付出了惨重代价,收益仅仅只是政治上的胜利。

  这个战果,拿出去忽悠普通民众没有问题,沙皇政府高层还是非常清楚,他们在战略上失败了,丧失了进入地中海的最佳机会。

  拿这次法奥交易说事,那么就没问题了。反正法奥两国各取所需,随便一条理由就足以令国内的民众满意。

  “合作共赢”的口号被康拉德喊出来了,带来的影响却不是他能够预料的。

  随着新闻的刊登,很快就在维也纳引起了轰动,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口号变成了法奥两国的官方宣传标语。

  随着条约的签订,法奥两国外交关系也进入了蜜月期。很多人乐观的认为,法奥矛盾不复存在了。

  不管别人怎么想,反正弗朗茨是非常清楚,法奥矛盾只是在共同的利益下,被人为的压制了下来。

  这都不是重点,关键是奥地利可以从意大利撤军了。练兵的效果已经达到了,都和法国人切磋了一下,差不多也可以证明军队的战斗力了。

  剩下的意大利游击队,还是让法国人自己搞定吧!宗主权不仅仅只是利益,同样还意味着责任。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次不友好的武力切磋,也加快了两国结盟的步伐。战场上,法奥两国军队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战斗,双方的战斗力几乎是旗鼓相当。

  当然,这是冲突的地域面积太小、交战兵力不多的缘故,双方大都是在拼硬实力,军官们没有太多的发挥余地。

  这种情况,让法奥两国高层都心生忌惮。维也纳政府忌惮法国人的威名,法国人忌惮奥地利兵多。

  这是人口优势决定的,即便是吞并了撒丁王国,法奥两国人口差距依然悬殊。一旦演变成消耗战,最先受不了的绝对是法国人。

首节 上一节 257/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