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王室的声誉,这件事情注定只能够冷处理。政治头脑过硬的阿尔伯特亲王,很自然的选择了踢皮球了。
……
突然爆发的丑闻,直接影响到了伦敦政府的效率,拖延了开辟第二战线的时间,为俄国人创造了机会。
普罗夫迪夫的一座破败的小村庄内,保加利亚游击队正在秘密开会。
“诸位,刚刚我们受到了情报,奥斯曼帝国把围剿我们的军队撤走了,接替他们的是刚刚抵达的三万英国陆军。
这是挑战也是机遇,英国人的战斗力要比奥斯曼人强的多,没有两三倍的优势兵力,我们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
显然,我们没有那么多军队,这是我们即将遇到的挑战。
从俘虏口中我们知道,英国人和奥斯曼人之间也是矛盾重重,他们虽然是盟友,可是傲慢的英国人只是把他们当炮灰用。
这就是机会,既然他们存在着矛盾,双方就很难亲密合作。
英国人毕竟是外来户,他们对保加利亚地区的环境不熟悉,这个时候正在和奥斯曼人进行交接,短期内出现混乱是必然的。
根据内线传递来的消息,昨天普罗夫迪夫城内的五千奥斯曼守军撤离了,现在就只剩下了不到两千人,其中英军士兵只有八百人。
这是一个机会,如果我们几家联手一举攻克普罗夫迪夫,捣毁敌人这个物资中转站,索非亚前线的战争必然会受到影响。”
说话的是一个中年男子,他就是这几支保加利亚游击队联盟的主要领导者人迪米特尔。
不要看现在保加利亚游击队的人数已经不少了,就认为他们已经建立了体制,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统一起来,依然是各自为战。
扶持他们的俄国人,真实目的是为了给奥斯曼帝国添乱,可没有准备让他们真的独立,自然不会让他们统一起来了。
这个年代,保加利亚民族主义还没有觉醒,后世的保加利亚国父——赫里斯托·波特夫,还是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有幼儿园的话)
保加利亚人抵抗的动力,主要是源于奥斯曼政府的压迫,和宗教信仰上的迫害。
一名黑头发绿眼睛的青年军官站了起来,反对道:“迪米特尔先生,普罗夫迪夫距离阿塞诺夫格勒只有15公里,距离帕扎尔吉克只有30公里。
这就意味着,一旦我们向普罗夫迪夫发起进攻,敌人阿塞诺夫格勒的援军当天就会抵达,帕扎尔吉克的援军最多拖到第二天。
帕扎尔吉克还有三千守军,阿塞诺夫格勒也有两千守军,我要面对的敌人不是两千而是七千。
敌人刚刚撤走了五千守军,肯定会有新的部队换防过来,我们还没有收到这方面的情报,这非常的不合常理。
发生这种情况只有三种可能:第一、敌人的指挥官忘了,忽略了普罗夫迪夫的重要性;第二、我们的情报系统出了问题;第三、这是敌人的陷阱,故意诱使我们上当。
第一种情况,显然是不可能的。敌人没有那么蠢,不可能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看不到。
给我们提供情报的是各地保加利亚民众,大军行动是无法保密的,从我们收到的情报来看,现在还没有大股部队向普罗夫迪夫赶来。
那么这是一个陷阱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如果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占领普罗夫迪夫,最多三天时间周边的敌军就会蜂拥而至,把我们困死在这里。”
迪米特尔解释道:“塞普洛斯,你说的没错。这里很可能是敌人的陷阱,但是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都清楚,敌人在普罗夫迪夫囤积了大量的物资,就算这是一个诱饵,我们也有机会捣毁这些物资。
虽然我不确定敌人在索非亚囤积了多少战略物资,但是看敌人对后勤运输的重视,大致可以判断索非亚地区的战略物资,不足以支撑他们前线大军使用到战争结束。
毁掉了这些物资我们就跑路,至于普罗夫迪夫这座城市,还是暂且留给奥斯曼人吧,等这次会战结束过后,我们再回来。”
迪米特尔的分析是有根据的,战争进行到现在,索非亚地区的敌军兵力已经下降到了八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蒙特斯还抽调出来了一万五千英军士兵负责后勤运输。
由于后勤占据了大量的兵力,这才造成了索非亚前线,联军被俄国人按在地上揍的局面。
因为兵力紧张,蒙特斯才向国内求援的。迪米特尔急着破局,主要还是敌人的援军马上就要来了,再不打真的就打不赢了。
这是联军仓促应战的后遗症,俄国人事先有准备,前线的部队损失惨重,马上就退下来进行补充。
补充兵都送到了瓦拉几亚公国,没有直接送到前线来,那是因为后勤负担不起,只能在多瑙河边待着。
奥斯曼帝国直接玩儿了梭哈,现在就靠抓壮丁补充兵力,由于巴尔干半岛沦陷了大半,壮丁都没地方抓了,补充速度已经赶不上前线的消耗速度。
英法距离巴尔干半岛太远,想要补充部队必须向国内打报告,还要经过官僚们层层审批,一来一回时间就过去了。
从这方面来说,英国人准备开辟第二战线的确是高瞻远瞩,一旦克里米亚半岛战争开打,俄国人就要疲于奔命了。
就算准备的再充分,也不是没有极限的。国内糟糕的交通无疑是最大的敌人,制约了俄国人力量的投放。
一名中年男子冷笑着说:“迪米特尔先生,我们几支游击队联合起来也不过五千多人,武器装备怎么样你也清楚。
如果这是一个陷阱的话,敌人肯定会有所准备。表面上看来敌人有战斗力的部队,就是那八百英国士兵。
可实际上谁知道呢?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也不是没有能打的,如果都是一帮废物,我们早就复国了。
万一这一千多奥斯曼守军,是奥斯曼人的精锐部队,加上八百英国士兵,战斗力并不比我们差多少了。
我认为冒然对普罗夫迪夫下手风险太大了,就算是我们在城内有内应,成功的几率也太低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保加利亚游击队本来就分成了很多支,大都是按地域形成的,对于游击队的领导权很多人都在窥视。
迪米特尔只是这几支游击队名义上的领袖,对他不满的人也不少。只不过面对共同的敌人,这种矛盾被压制了下来。
“哈米尔先生有何高见?”迪米特尔淡定的问道
他听的出来,哈米尔并不是反对进攻普罗夫迪夫,而是另有打算。
哈米尔微微一笑说:“高见算不上,既然不确定这是不是陷阱,那我们就先试探好了。
先进攻三十公里外的扎尔吉克,那边的情况我们已经摸透了,三千守军都是奥斯曼人,战斗力非常的一般,我们联合起来吃掉他们不难。
如果敌人有陷阱的话,这个时候也就暴露了,他们不可能布置一个三十公里的包围圈。
要是没有陷阱,我们在抄近道直奔普罗夫迪夫。周边的敌军都被吸引到了扎尔吉克,我们突袭的成功率很高。”
迪米特尔想了想说:“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不过两地奔袭对游击队来说,压力还是太大了。
看来有必要联系一下鲍里斯他们了,由他们负责进攻扎尔吉克打破局势,我们先帮忙打援。
普罗夫迪夫和阿塞诺夫格勒的敌人一出城,就先干掉他们,为攻城降低难度。”
这不是保加利亚游击队的第一次攻城战,但这是他们在索非亚会战中被击溃后的第一次大反击。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修整,他们已经恢复了元气,虽然没有达到巅峰时期,可是信心已经打了出来。
这方面来说,撒丁军队也是有功劳的。要不是他们给保加利亚人创造了机会,现在这些游击队还在阵地上和联军死磕。
估计这个时候,他们早就伤亡惨重了。毛熊也不是好相与的主,一开始就把游击队当炮灰用。命令保加利亚游击队撕开联军的防线,穿插到后方前后夹击联军,明显就是想要借刀杀人。
可惜计划没有变化快,谁知道撒丁军队那么怂,居然真的被保加利亚游击队打穿了阵地,穿插到了后方。
俄国人根本就不相信游击队能够做到,没有能够及时策应,丧失了一次赢得战争的机会。
第203章 血的教训
雪花纷飞,又是一年冬来到。被裹上了一层银装的维也纳,在这个冬天变的格外怡人。
美泉宫
梅特涅汇报道:“陛下,英法两国公使向外交部转呈了奥斯曼人的停战谈判书,看来苏丹政府在准备善后了。”
这并不令弗朗茨感到意外,战争打了现在,损失最惨重的就是奥斯曼人,其次才是俄国人,英法的损失都是毛毛雨不值得一提。
没有实力一切都是虚的,未来奥斯曼人收缩势力范围是必然的,趁着现在有英法支持,提前结束同奥地利的战争,收缩兵力回去揍希腊人更加符合他们的利益。
弗朗茨想了想说:“按照我们的原计划进行,慢慢和奥斯曼人谈,先摸清楚他们的底线再说。”
“是,陛下!”梅特涅回答道
第二次保加利亚会战打到现在,双方都已经精疲力尽了。连日来的高强度作战,士兵们的厌战情绪与日俱增,交战双方的军心士气都不可避免的下滑。
除了刚刚参战的希腊人,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黑山人外,剩下的都是在强撑着。
明面上俄国人占到了上风,弗朗茨非常清楚这只是表象,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斗。
看看俄国人的伤亡就知道了,经过了四个多月的鏖战,俄军伤亡已经突破了十七万人。
这其中直接战死的只有不到六万人,剩下的的十余万伤员,因为没有及时得到救治、和缺医少药的原因,最后活下来的不足八成。
战场急救是不存在的,俄军中的医护兵是凤毛麟角,他们只能够保障军官们的生命安全,至于士兵对不住了,没空!
灰色牲口不值钱,受了伤只能简单的包扎一下,然后就靠士兵自己慢慢熬。
俄军没有进行过战场急救培训,与其说是包扎不如说是困绑伤口更合适。没有专业的医用纱布,没有进行消毒,随便找一块布裹上就算完事了。
重伤员不说,根本就不可能活下来,直接算到了战死人员中。
很多轻伤员,明明只是被子弹击中胳膊、大腿等非要害部位,本来只要经过妥善的伤口处理就可以活命,同样也因为救治不利一命呜呼。
在瓦拉几亚公国,弗朗茨开设的战地急救医院,现在就非常的忙碌,每天都有俄国人的伤兵退下来,然后第一时间就跑过来就医了。
“就医”这是贴金的说法,无非只是清洗一下伤口、消一下毒,然后重新进行包扎,随便开出一些功效未知的药。
真正救命的是清洗伤口和消毒,避免发炎感染,后面的药品主要是起心里作用,顺带好赚钱。
从前线到后方,撑了好几天都没有死,那就不是重伤员,只要伤口不发生感染,基本上都能够活下来。
这些俄国士兵是不知道的,他们只看到了急救过后,死亡率火速下降,就以为医院中各个都是神医了。
实际上,这些医护人员,大都是只进行过战场急救培训的士兵,弗朗茨是拿俄国伤员当小白鼠,锻炼他们的专业能力。
药品就要看情况了,一分钱一分货,天价药肯定是有作用的,这点儿节操弗朗茨还是有的。
廉价的药品就不用期待了,要么是各种实验药品,要么就是面粉+蔬菜制造出来的。
廉价药中最有效的就是汤药了,简单的来说,就是一锅清热解毒或者的中药。可惜这玩意儿被很多人认为是巫术,大部分俄国士兵都不愿意喝。
况且,这药本来就不是治疗伤口的,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就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尼古拉一世还算是好沙皇了,至少他还承担了士兵们的医药费,当然不要指望他花多少钱,打包价每个伤员十卢布,活下来了就给钱。(银卢布约合半两白银)
这点钱,自然不可能指望有什么好服务。除了有能力自掏腰包的少数人外,大部分人都是享受最简单的治疗。
比如要进行手术,取出伤口里面的弹片,没有一百卢布想都不用想。有能力做这种手术的人太少了,价格自然高。
本来弗朗茨还准备外包战场上急救的,不过考虑战场上的风险太大,沙皇政府又不肯花大价钱,自然就谈不拢了。
这么可怕的伤亡率,那怕后方在不断的补充,军队战斗力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理论上把这些伤员治好后,重新武装到战场上,都是老兵战斗力会更强。
可惜俄国人官僚做风严重,没有做好士兵的思想工作,大部分伤兵都不愿意重新走上战场,甚至还有人收买医护人员拖延康复时间。
俄国人都是如此,对面的联军就更惨了。奥斯曼帝国可没有能力提供医疗救护,那怕是本土作战也一样。
英军的伤亡不算大,没有引起国内的重视,那位开创战地急救先河的天使,还没有抵达前线。
没有战场急救,那就只能听天由命,靠上帝或者***保佑了。
这也是为什么英法指挥官,要逼着奥斯曼人当炮灰的原因。为了降低伤亡率,他们只能死道友不死贫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近东战争的经验教训,弗朗茨自然要吸取了。
这些乱七八糟的烂事,弗朗茨早就让总参谋部总结了起来,战场上的案例下发到了每一个指战员手中。
后勤上的经验教训,政府各部门也都是人手一份,还组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培养学习,总之同样的事情不能在奥地利发生。
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些问题,奥地利政府已经在后勤部门推行领导和直接负责人双重责任制,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相关责任人就一起上军事法庭。
弗朗茨慎重的说:“元帅阁下,总参谋部尽快把最后的西进作战计划确定下来,这次我们是在和时间赛跑。
军队必须要在一个星期内拿下慕尼黑,一个月之内必须要控制整个巴伐利亚,两个月内要横扫南德意志地区。
如果时间来得及,我们还要将触手伸到德意志中部地区,占领有利地形,为未来奠定基础。”
德意志地区的地形很复杂是:北德意志地区是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意志地区是山地,由东西走向的高地;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德意志地区是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