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都是我的! 第8节

  待赵驹走近,侯孝安定睛一看,只见那被押之人衣着虽有些凌乱,却难掩华贵,眼神中满是不甘与倔强,想来这便是土尔扈特部的小王子渥巴奇。

  再将视线投向赵驹身后,一位身着蒙古服饰的男子映入眼帘。

  侯孝安只瞧了一眼,便瞬间认出,这可不就是乌日图那宝贝独苗苗乌恩其嘛!

  侯孝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目光在乌恩其和渥巴奇身上来回穿梭,内心的激动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几乎要将他淹没。

  他紧紧盯着赵驹,声音因兴奋而不自觉地微微发颤:“赵驹,这两人……”

  赵驹单膝跪地,身姿如苍松般笔直,神色沉稳,沉声回道:“将军,末将幸不辱命!

  此番历经千难万险,不仅成功找回乌恩其,更是将妄图挑起草原纷争的土尔扈特部小王子渥巴奇一举拿下!”

  侯孝安仰头大笑,笑声畅快淋漓,满是欣慰,久久回荡在整个军营上空。

  “好!好啊!赵驹,你可真是咱们军中的顶梁柱,好样的!”说着,他快步上前,亲手将赵驹扶起,双手紧紧握住赵驹的胳膊,眼中满是赞赏与期许。

  此时,跟在侯孝安身后的几位百户纷纷围拢过来,目睹眼前这一幕,个个惊得目瞪口呆,紧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

  李玉堂激动得满脸通红,用力拍着赵驹的肩膀:“驹哥儿,你这回可是立了大功了!”

  侯孝安见在场人多,不是详谈的地方,大手一挥,下令道:“走,都回营帐去,咱们好好商讨后续的应对之策!”

  于是乎,众人簇拥着侯孝安、赵驹等人,浩浩荡荡地朝着营帐走去。

  众人簇拥着回到营帐,侯孝安神色一凛,对着身旁两名千户沉声道:“你二人即刻将渥巴奇押入专门营帐,务必亲自看守,不得有丝毫懈怠!

  土尔扈特部小王子身份特殊,若是出了半点差池,你们提头来见!”

  两名千户领命,带着几名士兵,小心翼翼地押着萎靡不振的渥巴奇退下。

  随后,侯孝安转身,满脸笑意,对着乌恩其拱手道:“乌恩其小王子,想必你也劳累万分,还请先去营帐好好休息,后续事宜,我们自会与你从长计议一番。”

  乌恩其见侯孝安这般“客气”地请自己回去,心中毫无意外之感。

  左右此刻已是没了性命之忧,抱拳回礼后,便是在士兵的引领下,稳步走出了营帐。

  待众人都安排妥当,侯孝安大步走到主位前坐下,扫视一圈营帐内的诸位百户,最后落在赵驹身上,沉声道:“赵驹,如今四下无其他人,你且将此次行动的详细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与本将军听。”

  赵驹双手抱拳,恭敬地说道:“将军,此次奉命行事,着实历经了千难万险。

  自我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便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

  待赵驹讲述完毕,侯孝安缓缓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赵驹,你所立下的功绩,本将军定会上报朝廷,为你请功。”

  赵驹闻言,心情稍稍激动,但很快就镇定下来,对着侯孝安问道:“将军,那乌恩其与渥巴奇二人,接下来该如何处置?是否需我等先行做些准备?”

  侯孝安轻轻抚了抚下巴上的短须,神色凝重:“赵驹啊,此事非同小可,乌恩其是杜尔伯特部的继承人,而渥巴奇更是土尔扈特部的小王子,二人身份皆极为特殊。

  关于他们的处置,本将军也不敢擅自做主,需得上报朝廷,请陛下圣裁。”

  赵驹点了点头,表示理解:“将军所言极是,末将只是担心,这二人若是一直留在我军中,恐生变故。”

  侯孝安轻轻摇头,眼中闪过一丝笑意:“你放心,本将军自有安排。

  渥巴奇已被严加看管,至于乌恩其,他此刻应也无心他顾,只想尽快返回部落,待上报朝廷之后,再做定夺不迟。”

  说到这里,侯孝安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赏:“不过,赵驹,你此次行动,确是立下赫赫战功。

  不仅成功找回乌恩其,还擒获了渥巴奇,这对于我大景与瓦剌各部的和平稳定,意义非凡。

  本将军定会在奏章中详细陈述你的功绩,请陛下重重赏赐。”

  赵驹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再次拱手行礼:“多谢将军栽培与信任,末将定当继续为大景效力,不负将军厚望。”

  侯孝安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后又与众将商议了一番后续的边防布置与军队训练等事宜,确保在朝廷的旨意到来之前万无一失。

第16章 急报,大景朝

  大景朝京城的清晨,在破晓的微光中苏醒,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绚丽画卷。

  朱雀大街上,青石板路被洒下的晨曦染上一层金黄。

  城门口,商旅的车队络绎不绝。

  驮着货物的驴子、马匹,缓缓走进京城,守卫军查验货物,放行的吆喝声与牲畜的嘶鸣声交织在一起。

  这时,远处忽有一队人马风驰电掣般冲来而来,马蹄声清脆如铃,卷起阵阵尘土,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正在和一商贩扯皮的守卫军看到这一幕,当即面色一冷,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揣测,估计又是哪家权贵家的纨绔子弟,在城外疯玩了一夜,此刻急着赶回京城。

  刚想带人将这队人拦下,便是听见那为首的策马之人大喊:“边关急报!八百里加急!拦路者死!”

  声音如洪钟般响亮,在城门口回荡开来。

  那守卫头子定睛一看,来人一身士兵打扮模样,面色疲倦,背上有一特制的竹筒,竹筒上绑有明黄色旗帜,腰间还挂着块金牌。

  守卫头子不敢大意,赶忙叫人大开城门,还将拦着路的商贩给拦下,怒声呵斥道:“你们是哪家的,这么不懂规矩?找死!

  没听到是八百里加急吗?耽误了朝廷大事,你们有几个脑袋够砍的!”

  那几个商贩吓得脸色煞白,哆哆嗦嗦地躲到一旁,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为首的信使朝着守卫头子微微点头,算是谢过,便一马当先,带领着身后的队伍风一般冲进城门。

  他们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匆忙,马蹄声在青石板路上敲出急促的鼓点,引得街边的百姓纷纷侧目。

  随着这队士兵的身影渐渐远去,朱雀大街上的百姓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原本被打破的喧嚣声又逐渐恢复,只不过此刻谈论的话题,全都是围绕着这突如其来的“八百里加急”。

  包子铺前,一位常来光顾的老主顾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这八百里加急,肯定是边关出事了。

  前些日子就听闻北方瓦剌大军压境,莫不是打输了?”

  旁边的年轻后生却满不在乎,哼了一声道:“管他呢,咱们小老百姓,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

  就算边关打仗,有朝廷的大军在,还能怕了那些蛮夷不成?”

  伙计在一旁一边擦着桌子,一边附和道:“就是,咱们京城离边关远着呢,只要不影响咱做生意就好。”

  茶馆里,气氛则更加凝重。

  一位穿着长衫的说书先生轻轻放下手中的折扇,神色忧虑地说:“八百里加急,绝非小事。

  若真是边关战事吃紧,恐怕朝廷又要征兵征粮了,这对百姓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同桌的几位茶客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一位老者长叹一声:“唉,只盼着能早日太平,莫要再让百姓受苦了。”

  -----------------

  大景朝自开朝至今,悠悠六十余载岁月。

  开国皇帝景太祖,出身寒微,却心怀壮志,于乱世之中崛起,如璀璨之星划破黑暗。

  彼时,中原大地饱受各异族的肆意掠夺与欺凌,百姓苦不堪言。

  景太祖振臂一呼,与十二位忠勇之士并肩作战,历经无数浴血奋战,终是将那些异族逐出中原,恢复了华夏大地的安宁。

  而后,太祖皇帝目光如炬,深知兵家必争之地的重要性,一举统一了数处战略要地。

  于顺天府,也就是如今繁华的京城,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政权,定国号为“大景”。

  为了犒赏那些在征战中出生入死的属下,太祖皇帝大肆封赏,那十二位跟随他打天下的忠心之士,便成为了如今赫赫有名的四王八公一脉。

  建国之初,太祖皇帝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深知兵事与文事需两手齐抓。

  他重开科武举,广纳贤才,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不忘休养生息,注重民生,轻徭薄赋,让历经战乱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在他的治理下,大景朝国力日益强盛。

  待国力充裕之时,太祖皇帝再度举兵,剑指那些曾经侵扰中原的异族。

  他的军队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一路将众多异族驱赶至极寒之地,方才罢休。

  经此一战,大景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威震四方。

  太祖皇帝驾崩后,皇位依制由嫡长子继承,新帝登基,立年号为“盛宁”。

  盛宁帝在位期间,太祖皇帝的余威仍在,国内太平,外无强敌,加上盛宁帝本身也算明智,将皇位给稳稳坐住了。

  在这几年时间年里,国家安定,百姓富足,一派繁荣景象。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盛宁帝在位没几年时间,就得了重病,不治身亡。

  盛宁帝去世之后,嫡长子景宁帝继位,许是被太祖皇帝那一代人打狠了,又或许是被打怕了,景宁帝上位之初,边境安宁,烽火皆熄,一片祥和。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四王八公为首的武勋集团逐渐失去了在朝堂上的话语权,文官集团开始崭露头角,主导了朝堂局势。

  然而,景宁帝并非庸碌之辈,他在太祖皇帝与盛宁帝的精心教导下,深知朝堂上文官一家独大的危害。

  为了平衡朝堂势力,他开始重用武勋家庭,给予他们更多的权力与机会。

  此举果然奏效,朝堂上文武两方各不相让,争斗不断,却也让景宁帝的皇位愈发稳固,得以舒舒服服地治理国家。

  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本开明的景宁帝竟开始逐渐迷失自我,陷入了贪图享乐的泥沼。

  他下令建行宫,大兴土木,耗费无数钱财;又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虽贵为大景朝的皇帝,享受一番本也无可厚非,可偏偏在这个时候,那些被赶回老家的异族,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竟是再度蠢蠢欲动,举兵南下。

  一时间,大景朝人心惶惶,百姓们又陷入了对战争的恐惧之中。

  面对异族的来势汹汹,享受惯了的景宁帝却不舍得动用国库中的银两作为军费,反而主张将一块偏远之地割让给异族,以换取一时的安宁。

  此消息一出,朝堂上下顿时一片哗然。

  众大臣纷纷表示反对,尤其是那些武官贵勋,他们深感屈辱,自己尚在其位,景宁帝却急着割地求饶,这无疑是对他们的轻视与侮辱。

  景宁帝的做法让众人深感失望,武官贵勋们更是迫切地想要寻找一个能够依靠的人。

  在他们的眼中,景宁帝的嫡长子,也就是太子,便成为了不二之选。

  在各贵勋的怂恿与支持下,太子决定起兵发动政变,他率领军队攻入皇宫,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景宁帝的寝宫。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不知是景宁帝事先得知了太子兵变的消息,还是他始终对太子以及朝廷众臣心存疑虑,皇宫内早已布下了重重重兵。

  太子的兵变事业最终中道崩殂,功败垂成。

  太子兵变失败后,景宁帝仅剩的两位嫡子看到了争夺皇位的希望,于是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

  令人不解的是,景宁帝对此却并未过多干预,任由他们争斗。

  最终,两人斗得两败俱伤,谁也没能讨到好处。

  就在众人都以为皇位之争将以悲剧收场时,景宁帝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他将皇位传给了庶出子,也就是如今的安朔帝。

  而景宁帝自己则退居龙首宫,专心修养身心,从此不再过问国事。

  安朔帝即位后,勤勉尽责,大力发展军事,誓要抵御异族的侵略。

第17章 朝议,良驹

  辰时已至,天际泛起鱼肚白,那如轻纱般的淡淡晨光,轻柔地穿透了大明殿的窗棂。

  殿内,摇曳的烛火与初升的晨曦相互交融,在地面与殿壁上洒下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光影,宛如一幅神秘而瑰丽的画卷。

  安朔帝身着金丝绣织的华丽龙袍,身姿挺拔且威严,稳稳地端坐于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

首节 上一节 8/32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