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平蜀灭唐,吴越献土,成就大宋至此百余年的基业。
往事已矣,当初那场军变,真相已经永远不可探。究竟是蓄谋已久,还是临时哗变,都已经不再重要了。
百余年后,陈桥镇已经稍嫌冷清,只有这三个字的名字,永远刻在了史书上。
但它仍然是汴梁通往河东路河北诸路的紧要路口,在陈桥镇南,有一大片黑沉沉的馆驿建筑,正说明了此处交通要道的地位。
当年太宗皇帝赵光义一场伐燕战事打下来,河北诸路残破,到今日都没恢复元气。
原本河北,是中原王朝手下,最紧要的一片土地之一。
到了大宋却成为了弃子。
眼见就是深秋将冬的季节,北地将开始寒风呼啸,大雪塞途,从北地往来汴梁的动静更是稀少。
这么一处汴梁北面的冲要之处,此刻显得相当冷清。陈桥镇中今日不逢集市,也没什么市声。而在旁边不远的陈桥驿,只有几个老军或在打扫,或在门外晒太阳发呆。
回想百余年前这左近万军鼓噪,最后打起的火把如龙,簇拥着黄袍加身的太祖急急回返汴梁,一举改朝换代的激动人心的景象,时人经行于此,当有恍若隔世之叹。
这地方因为靠近京城,都门左近驿站自然归都门禁军所管。在都门禁军手中,一切都发展到可以经营的,什么都能赚钱。
这驿站同样如此。
所以西军来河北时候,都避着这些驿站走。
因为西军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穷,穷的荡气回肠。
第二个就是军纪差,差的好像贼配军。
当初为了省钱,大军到了陈桥驿都是绕着走的。
此刻天色已近黄昏,一队人马从北边赶来,王禀策马趋前,想让队伍速度提起来一些,远远离开陈桥镇再扎营,省得太引人注目。
正在马上招呼队伍中诸人加快些脚步的时侯,他身边一名亲随扈卫一指前面,声音有些激动:“将主,前面等候之人,岂不是童宣帅?”
王禀浑身一震,举首望去。
果然就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荒凉的小山丘之上,两骑策马而立。
马上一人瘦削英挺,隔得这么远似乎也能感觉到他锐利的眉眼,不是抚边十几年的童贯是谁。
在他身边,也是一员武将打扮,王禀却没有认出来是谁。
秋风正烈,傍晚的风将童贯披着的斗篷高高扯起,为西落的斜阳一照,在地上拉出了长长的影子。
童贯对别人怎么样不提,对王禀绝对是有知遇之恩,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
这次更是一力作保,要他担任伐辽的先锋大将,未来功劳簿上,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没错,从童贯到王禀,再到下面的士卒,很少有人觉得他们伐辽会败。
大辽在他们眼中就是一间破房子,自己去踹上一脚,大辽就倒塌了。
王禀一扯缰绳,飞也似的驰出,身后十几名亲随扈卫都紧紧跟上。随行大队人马,虽然未奉号令不得擅自脱离行军队列,却都小声传着兴奋激动的话语。
“宣帅来了,定然是有大事!”
王禀靠近之后,在马背上抱拳道:“宣帅,不知召末将等前来,有何吩咐?”
童贯笑着摆了摆手,没有说话,从袖子里拿出一个黄色的布帛来。
拿到手里之后,他脸上的笑意一扫而空,变得冷漠无情,大声道:
“王禀接旨!”
王禀等人赶紧下马,单膝跪地,抱拳听旨、
“省枢密院急奏,京营禁军都统制何灌,阴结党羽,密谋举燧。朕闻震骇,如临渊壑。
夫禁卫者,社稷干城,朕素推心置腹。何期枭獍负恩,敢怀枭镜?此辈不诛,九庙奚安!
以卿忠贯日月,勇慑华夷。昔平夏贼于横山,今当靖难于畿辅。
特授虎符,总摄殿前司、侍卫亲军;凡京畿诸道兵马,悉听调遣。
可便宜行事,枭逆酋以儆效尤。所过州县,粮械立供,敢迟误者军法从事。
朕惟尔断鳌立极,速涤妖氛。功成之日,裂土侯封,朕不吝赏!
故兹诏示,星驰就道,想宜知悉。”
王禀一股热血翻涌,整个人难以收拾起自家激动的心情,起身上马拔刀:“兄弟们,进京平叛!”
——
汴梁城中。
汤汤汴河,从西水门入汴梁,经金梁桥过旧郑门,过龙津桥,过相国寺桥,最后自东水门而出。
在东水门外水道之侧,有一处已经颓塞的旧河道遗址,是数百年前汴河流经的所在。
几百年下来沧海桑田,只残留下一些当年修筑的土堤模样。
这是隋朝时侯留下的故物,此处景象,在汴梁城左近也算是一个有名所在。
汴水经行此处,每逢秋季,隐隐有呜咽之声,仿佛也在凭吊怀古一般。
汴水秋声,早就算在汴梁左近四十八景当中。每逢秋日天气明爽,四野层林浸染之际,总有人游就于此,或设宴,或赏玩,或踏秋,络绎不绝于途。
汴梁经过数次扩建,到了此刻,隋堤一带,也成了屋舍众多的所在。沿着汴河这里到处都是富贵人家的别业。将这秋日景致独到的地方菁华所在都几乎占尽了。
每逢秋日,这些别业处每日里游宴不休,少有虚日。汴梁城中这段时日也渐渐显得安顿下来,眼看就要进冬,秋日景象已然无多,这里的游宴就加倍的密集起来,仿佛就能挽留住这最后的秋景一般。
突然,一大队人马出现,将其中几个宅子护卫了起来。
众人纷纷侧目。
被护卫起来的,都是皇子们的住处。
当今官家搬出禁中,住到艮岳之后,就极少回宫。
皇子们也大多从禁中出来,单独有了宅子。
大宋重文抑武这么多年,大家在汴梁城内,对这些大兵也不害怕。
纷纷站起身来,指指点点。
有眼尖的瞧出,这些人的甲胄旌旗,分明是前些日子进城的胜捷军。
蔡京熟读史书,当然知道,在关键时候要防止禁军世家门狗急跳墙。
他们要是真敢反抗,那么也不会直愣愣地说造反,只会临时扶持一个皇子扛旗,找什么清君侧一类的理由。
所以,他提前让童贯把太子、皇子们甚至皇亲国戚都围起来。
——
此时此刻,在艮岳当中,更是被胜捷军层层围住。
穿着绛红纱袍,戴着纱帽的赵佶,端坐在龙椅上,看不出他的表情变化。
底下是一群心腹臣子,凑在一起,小声商议些事情。
其中一人赐坐在下,身材高大,白须皓然,正是蔡京。另外一人侍立在赵佶身边,显得更亲近一些,却正是梁师成。
这些时日,梁师成可以说是非常低调。相比于蔡京的大刀阔斧,频频出手,梁师成就跟消失了一样。
禁军中多次求到他身上,梁师成都是托病不见。
蔡京是什么盘算,他城府太深,外人很难看得明白。至于梁师成,就纯粹是避避风头,他所有的权势,都来源于皇帝,所以不管是否符合他自己的利益,梁师成在关键大事上,都必须支持官家赵佶!
至于王黼、蔡攸这些近臣,是到了今天,才知道官家和蔡相还有童贯在谋划什么大事。
前段时间的风波,他们只当是党争的火终于烧到了禁军,说实话没拿着当回事。
光惦记着怎么在其中捞一笔了。
至于赵佶,为什么能爆发出这样大的决心,并非是他远迈父兄的豪情壮志。
纯属是他真的很想继续挥霍,但是确也知道朝廷没钱了,不光是没钱了,还因为提前印发宝钞,将这个来钱的道也给堵死了。
蔡京以前给自己弄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到了王黼上台,那就是杀鸡取卵,而且这王黼还把卵吃了,给自己留下了些鸡蛋壳。
一旦没有了钱,赵佶自然就想着自己享用之事,他浑身难受。已经很长时间不治宫观了,赵佶每日里都很不安,怕妨碍自己修道长生之途。
就很是想花一笔钱出去!
所以,他爆发出了前面大宋君主都没有的魄力,要彻底解决禁军!
那禁军打掉,光是每年省出来的钱钞,就够自己挥霍了。
甚至还可以有钱去伐辽、灭夏,收回燕云十六州,让自己玩乐的同时,还能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本来这件事已经是板上钉钉,可是事到临头了,赵佶又有些担心。
禁军号称百万,实际估算着,也有三五十万。
这是何等庞大的兵力。
万一闹将起来,可如何是好。
似乎是看透了他的心思,童贯笑道:“官家,开弓没有回头箭,请官家放心,京营禁军这些年来被那些蛀虫祸害的千疮百孔,早就不复当年开国时候的勇武。”
赵佶点了点头,说道:“朕并不担心”
童贯此时,在这群人里,确实是最有胆色的。
因为他统兵十几年,是知兵的,都门禁军的战斗力在他看来,纯属是放屁添风。
而且你们平日里,喝兵血、吃空饷,把士卒不当人看,怎么会有人给你们卖命。
只要王禀顺利地把何灌拿下,然后按照自己给的名单,将将门世家的核心人物抓了,京营禁军调出汴梁,就彻底赢了。
接下来,就由满世界最会理财的蔡京来整理国家财计,自己伐辽大计,也会变得顺利起来。
——
太子东宫内书房当中,一片阴郁的景象,气氛在这个书房里面,绷得紧紧的。
地上是碎瓷片,却是刚才太子发怒,将摆设推倒造成的。
对于性子稳重的太子而言,这般举动,非常罕见。看来是心中郁愤难解,已经到了极点。
这的确也不能怪这位太子,一早起来,他竟然发现自己的东宫被围了!
历朝历代,但凡坐上这个位置的,都是最尴尬的。既要小心翼翼,不被自己那当皇帝的老子爹忌惮。
更得提心吊胆,提防明里暗里的兄弟们。一旦有所不慎,错过的不只是天地间最为诱人的权势,还有自己的小命。
他自认为已经足够小心了,可是什么错都没犯,照样被人围了起来。
他只能提心吊胆,却根本不知道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对于这位太子而言,他的心结本来就更重一些。赵桓的太子之位并不是很稳固,他有个三弟赵楷,风神气度,读书论文,父皇宠爱.哪一方面都在他之上。
他唯一占先的,无非就是一个嫡长子身份。在这个弟弟咄咄逼人的风头面前,赵桓不得不小心翼翼的稳住脚步,不敢有任何差错。
却一直看着自家父亲不断的加恩在这个三弟身上。每一次加恩的表示,都会让他心中一紧,睡不着觉好些时日。
一直在易储阴影当中战战兢兢活着的太子,私下里很有几天一改往日端重缄默的性子,私下设酒宴高乐了几日,很有些癫狂之态。原因无他,日子过得实在太憋屈了,不发泄一下会彻底疯掉。
这种折磨下的隐忍,终于在今天迎来了爆发,他觉得兵围东宫,肯定是父皇要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了!
突然,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赵恒吓得一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