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随着宦官通传,原来是自己的亲信来了,他赶紧整理了一下衣服,走了出去。
耿南仲、宇文虚中和吴敏联袂进来,先是给赵桓施礼,马上道:“殿下听说了么?”
“什么?”
“禁军谋反,陛下调王禀将军进京平叛了!”
赵桓也说不清自己是什么心情,只觉得脑子里嗡的一声。
好消息是父皇不是针对自己,调兵围住东宫,是保护自己。
坏消息是六十万禁军反了.
真打进来怎么办?
三人听到消息,几乎是立刻就奔往东宫,那些胜捷军的人也不拦他们。
只要不是禁军来,他们懒得管。
宇文虚中马上说道:“殿下,此乃天赐良机,殿下可以召集东宫的护卫,参与平叛,这外面的胜捷军将士,也可以用金帛收买,让他们为殿下所用。”
吴敏道:“不错!谁人不想建功立业,他们肯定听殿下的!”
赵桓怔了一下,心中属实畏惧,不愿意去面对叛军。
“孤孤王又不曾领兵,如何能退敌,万一被叛军捉了,反倒成了他们威胁父皇的手段孤还是在这里呆着吧。”
几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说什么好。
正在此时,外面的宦官又进来报称:“殿下,李.”
他话还没说完,一个高大文士迈步走了进来,“殿下!官家和蔡京,要对禁军下手了,此乃天赐良机!殿下快些拿把剑,我等护着你去捉了何灌!”
几人纷纷侧目。
来人是李纲李伯纪,正是他们一党当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少有文名,时人许之为将来必然入政事堂秉政。
政和二年在他二十九岁的时侯进士及第,短短三年就做到了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提拔的如此之快,即使在大宋也很罕见,时人都认为他必然前途无限。
等到了四十岁,必然可以拜相!
但是李纲一封议论朝政过失的奏章一上,顿时就丢官去职。
当时赵佶即位已经十余年,位置坐稳,就开始暴露本性。
蔡京当时在相位之上,也以丰亨豫大之名推波助澜。大治宫室,开始设立花石纲,立道官二十六阶……无数新奇古怪的花样拿出来。
当时朝中蔡京用一块元佑党人碑,把旧党打的不敢抬头,所以旧党对此都装作没看见。
这也是大宋党争的传统,失势时候就尽量低调,得势了就尽情猖狂。
就只有李纲这位入官才三年的家伙直言上书,奏折中对着赵佶啪啪打脸。用词之激烈,他们一党的官员们看到都心有余悸,李纲也毫不出意料的被赶出朝堂。
大家都是为他惋惜,尤其是旧党清流中人,都觉得他如此大好前途,说丢就丢了,是自己党内的损失。
第一次罢官,李纲好歹没有被追夺出身,还有做官的资格。又过了三年,总算起复回朝,还给了一个太常少卿,国史编修的闲官的去做。
既然当御史你总是直言无忌,让人生厌,那就且修国史去,看你还能折腾出什么妖蛾子出来?
照理说第一次罢官,算是你李纲胸中还有一腔热血在,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意气在。好容易起复回来了,就该踏实熬资历,将以前丢掉的时间追回来。
等到了五十岁,也未尝不是政事堂有望。毕竟他有文名,有声名,大宋就看重这个。
赵佶罢斥他三年还是将他召回来使用,也是盘算着这家伙性子磨好了,自己可以大用的。
却没想到,起复回朝不满两年。宣和元年李纲再一次上书,又言及别看现在大宋一团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模样。内囊里却是千疮百孔,处处都埋着莫大隐患。
还一条条一款款的将这些内忧外患都列了出来,生怕赵佶看得不分明,每一条都是指着赵佶鼻子骂。
他说东南应奉行事之酷烈,江南百姓之民不堪命。
朝中财政之窘迫,处处度支为难。宣和元年黄河大水引发了汴河决堤,原因竟然是在每年修河的时侯,三司竟然拨不出钱来了!
大宋兵事废弛,除了陕西诸路,其他地方的厢军完全没用。
而陕西诸路西军,也渐渐有尾大不掉之势,必须加以控制。
李纲还敏锐的注意到了发生在北地辽国和女真之间的战事,预言女真必然为大宋将来祸患。
必须在河北河东路诸路有所措置,为将来所备。这些地方都在在需钱,而朝中又窘迫万分。源头就在于赵佶享用无度,请求赵佶罢东南应奉,停花石纲,废艮岳,逐道官,修文治武备,以应将来之变。
大臣骂皇帝,这是前面几代大宋君臣的故事,以前的皇帝能忍,如今赵佶君权如此重,岂能惯着他。赵佶览奏,毫无疑问的冲冲大怒。
说起来赵佶也有些委屈,什么停花石纲废艮岳逐道官停宫室营造。都是私底下为人说烂了的。仿佛只要赵佶这般做,大宋顿时就大治,江山升平稳固,远人自然来服。这些话只要不摆明车马说出来,赵佶也向来装听不见。
赵佶的确是极其能花钱,东南应奉和花石纲,整个搅乱了大宋的财赋重地东南诸路也是事实。而且他用人行事荒唐轻易,经常绕过一个成熟的官僚体系自行其事,破坏了大宋统治体系的正常运转,使得国家大事,哪怕重臣也无法专其责,最后只能归于他赵佶按好恶进行裁断。虽然君权之重,在大宋百年来可称空前,却动摇了大宋整个的统治基础。这些都是事实。
但是单纯论起钱来,赵佶如此开销,一年皇室用度也不过就是七八百万贯。还要三年发一次內帑犒赏天下,边境但有战事,犒赏将士也多是内库出钱。三司度支但有为难处,求到赵佶头上请发内库,赵佶不论多少,能给一定给。
他又不傻,天下都是他的,只要一直有钱进来,该花就花出去。他藏着这些钱在内库里面难道每天没事数着玩儿?
奢靡过于前代是真的,但是你们这些士大夫,甚而都门禁军这些军将世家,谁不是豪阔万分?一个东南应奉,多少人贴在上面收好处?朱缅可不单单是应奉他天子一个,朝中人物,谁没吃朱勔的贿赂,当朕不知道呢!
而且朝廷按照惯例,每三年一次赏赐群臣,你们这些文臣士大夫都是毫不客气地收下。
谁也未曾体谅朝廷财政艰难,发扬风格,说是不要的!
怎么就在这个钱上面,揪住朕这个天子不放?
大宋的种种问题,都是百余年来制度性缺陷积累下来的。再加上中期以后越演越烈的党争,实在不是他赵佶一个人的过错。
这些深层次的东西,赵佶自然不会如后世一般看得分明。
不过他也有应对的法子,就是加倍豪奢,加倍地花钱,加倍地宣传如今是盛世。
身披大宋版的皇帝新衣,逢人就说大宋的富贵繁华,任何人想在这上头戳破这个泡沫,他赵佶是绝不容情。
李纲一下又撞在这个枪口上,赵佶也没对他客气,你也不用退职返乡悠游养望了。
去南剑州沙县这荒僻之地去监税去吧!
所谓监税,都是一些繁杂琐碎之事,而且责任还重。
虽然李纲算是南剑州左近的本地人,但是对于大宋士大夫而言,特别是在汴梁中枢任过职的,贬到这个地方来,已经是重得不能再重的处分了!
第二次被贬逐出了汴梁,也终于成就李纲大名。
前几天京师大水,他叔父不幸落水死了,李纲回来奔丧,没想到正好碰上了如此大事,顿时激动万分。
提着剑就来找太子了。
毕竟如今太子,是他们这些旧党的唯一希望,就指着他翻身了。
第118章 出兵西夏
李纲看着懦弱的太子赵桓,气不打一处来。
他瞪着眼睛,就要据理力争,赵桓是知道他脾气的,见状直接捂着脑袋说道:“孤头疾犯了,疼痛难当,先去歇息一会。”
太子一走,剩下的几个人大眼望小眼。
李纲失望至极,把手里的剑一扔,宇文虚中上前宽慰道:“国家整顿禁军,总归是个好事。”
李纲看了一眼周围,压低声音,说道:“官家在位,近二十年,君权之重是有宋以来的巅峰。已经练出了君王用人的一套平衡手段,当初重用蔡京,就是为了打着两任先帝一脉传下来的新党旗帜,来对抗天下人的质疑。
以蔡京稳固住地位之后,顿时就开始限制蔡京权柄,以为制衡,从没忘记用人牵制他。原来是寄望梁师成,但是这位隐相实在有点不争气。在蔡京面前折了好大的威风,顿时宠信大减。
现在朝中可以指望的,就是咱们这些被打压了这么些年的旧党士大夫之辈了。今日蔡京主持整饬禁军,风头无两,看似是他权势最盛的时候,却也是我等的大好机会,官家肯定要重用我等来制衡他,奈何.殿下他,唉!”
他这话说的十分露骨,传出去已经够判刑了。
宇文虚中等人,素来知道他的秉性,纷纷上前宽慰。
——
宥州,节帅府。
从幽静的园林走出,来到外宅,气象为之一变。
平坦宽阔的砖地、一排排的旌旗,充满了威严。
陈绍在门楼内,见几个文武从衙署里走出来,正弯腰避让在道旁。
汴梁的事,即将见分晓,在这个时候他不能无动于衷。
他得弄出点动静来,彰显自己的作用,并威慑对自己有想法的各方势力。
所以陈绍选择撩拨一下西夏。
顺便试探试探他们的实力,因为早晚是要打的。
童贯的伐辽大军,北上的那一刻,就是陈绍与西夏彻底开战的时候。
而且最好是抢在他溃败之前,就将西夏拿下!
历史上,童贯崩了之后,又花钱买了燕地几个大城,坚持了几年时间,宋金才彻底决裂开打的。
陈绍看了一眼自己的亲兵,这些宿卫在自己府邸外的人马,称的上雄武二字。
中军大旗上写的是四个字:伐罪灭夏
秋高马肥,正是厮杀的时候,宥州大军照部署开拔。
城内的十字交叉大道边、城门附近,聚集了无数的百姓,人山人海的。
陈绍怀疑全城的百姓、都出来送行了。此战关系到这些的生死安定,人们对胜负无不翘首以盼。
这还真不是乱说。
西夏和大宋打了这么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凡是宋人占据过的城池,西夏人夺回来之后就要屠城。
以此来威慑横山附近的百姓不要投降。
前面大宋打下来的城池不多,这个办法是有用处的。
如今陈绍一口气拿下了如此多的地盘,以前那个屠城的习惯,反倒起了反作用。
大家都怕被屠,只能铁了心跟陈绍到底。
大路上铁甲如洪流,旌旗如云,阵仗非常之大。
其实人数只有五千多,还有很多的文官也跟着陈绍,毕竟是他出征,不是一般的大将。
别管定难军的仗是谁指挥的,大家吃的是陈绍给的粮食。
西北的军汉很务实。
说太多虚的没用,得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才服你。
当初李元昊叛宋,也是一样,封官许愿,大肆笼络,事成之后杀了不少人很大原因就是以前许的太多了,真做了皇帝又不想给了。
宥州的战马、骡马、车辆都不缺,道路又平坦,打仗时候运输的压力不大。
盐州和宥州之间,因为以前的盐铁交易,道路平整宽阔,多年走下来车辙印很深,这些车辙印就像是铁路轨道,顺着走就行。
许多部落的蕃兵,也跟着一起出战,但是如今大家都穿着统一的袍服,从外面上看不出汉兵和蕃兵的区别来。
车辚辚,马潇潇,行人弓箭各在腰。
但是没有挥泪告别的场景,大多是正常地告别,在这个地方,打仗是常态,和平才是短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