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1250节

  而占据了多数、干农活的倭人,往往等上面的人拿完了,才能分到粮,而他们面前只有四十斤粮了,这个时候,公开公正,先到先得,可以开始领了。

  大明锐卒、倭人管事、采矿窑工,在这一百人里大约占11人,而这11个人往往要拿走160斤粮,50斤肉,只剩下40斤粮,分给干农活的倭人。

  就这,剩下这89个干农活的倭人,还要再分出个三六九等来。

  这一下子,一个一人分两斤粮、半斤肉的简单模型,无法执行下去。

  熊廷弼指令法破产,还不是分配不公,大明打下来这片地方之后,这七个城,一共加起来不到三万人,随着逐渐安宁,从出云城到长门城的丁口,快速增加到了四十四万。

  人这么多,熊廷弼就两个师爷,还有一个要专管银矿,这指令就很难下达了。

  算不清,算不明白,熊廷弼就不算了,直接换了玩法,那就是均田法。

  只要每年交够白银,熊廷弼就是可以为所欲为,他朝令夕改,所有人都得遵从。

  熊廷弼的均田法大获成功,而他的赋税也很低,三公七民,就是收成的三成要归代管所,剩下七成归民自用。

  因为之前的武士、名田主们都被沉了海,均田法和税赋,都能大体按照他的规划进行,倭人管事,当然会巧立名目,但也比倭国大部分地方要强太多了,毕竟倭国的税率是:八公二民。

  熊廷弼面前就有几个苦恼。

  第一就是极乐教的传播,哪怕是熊廷弼严厉打击,这极乐教还是不可避免的传播进来了,因为这七城都有大量的游廓,就是倭国娼馆,娼妓,是极乐教传教的主要途径之一;

  第二就是贫瘠的物质条件,实控区内能生产的东西不多,像棉布、笔墨纸砚书、绸缎、毛呢、香料、盐等等,都要仰赖大明供给,石见银山的白银,多数都换了这些东西;

  熊廷弼也试过本地生产,但是成本比大明货物到港的价格还要高,最后全都是不了了之。

  只要石见银山的银矿采完,实控区内的经济完全崩溃,就成了一个必然。

  第三就是游民过多,自从实控区采用均田法之后,因为倭国不稳定的局势,频繁的战乱,导致无数游民想要投靠大明。

  但实控区承载能力有限,虽然都是廉价劳动力,但廉价劳动力也是要吃饭的,显然实控区养不了那么多的人口,熊廷弼不得不下令,禁止游民进入。

  这个时候,毛利家武士们灵机一动,就开始做起了倭奴生意,就是把这些倭国游民全部抓起来,送到长崎去。

  管游民是什么人,只要按人头送到长崎,就能作为货款,换取大明货物。

  实行均田法的实控区,的确成了倭国的圣地一般的存在,也确实有资格称之为圣地,这里安宁、美好、阳光普照、应有尽有、充满希望。

  但同样,圣地也是个巨大的陷阱,但凡是投奔而来的倭国游民,都变成了倭奴。

  熊廷弼对此不为所动,他到倭国来,不是为了来拯救倭人,他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很明确,白银、倭奴、牢笼。

  他的职责是把倭国牢牢的看死在铜墙铁壁之内,作为一颗钉子扎在倭国,保证倭寇不会再侵扰大明,保证不会有成规模的倭寇肆虐,保障大明海疆贸易环境。

  倭人的命运,与他熊廷弼无关。

  “均田法的确是倭国的解法,就看倭人自己能不能把握了。”熊廷弼将手中的公文处理停当后,看着太守阁外的倭人穿行,这里看起来如此的繁荣,来往马车不分昼夜,住宅连着住宅,商铺连着商铺。

  一切美好都是梦幻泡影,一旦石见银山采完,一切都会戛然而止,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

  银山的产量正在逐渐下降,从最开始的一百五十万两,降低到了现在的一百四十三万两,而且还会累年下降,这不是管理的问题,而是600多个间步坑道,部分坑道已经无银可采。

  当初陛下给丰臣秀吉开了两个药方,闭关锁国和均田。

  就实践而言,这两个办法,都可以让倭国局面,从无序到有序,但丰臣秀吉真的做不到,如果丰臣秀吉能跟百姓一揆一条心,还有可能做到,但丰臣秀吉显然也不是很在乎这些百姓。

  “陛下来了圣旨。”师爷将一个密匣封好的圣旨,交给了熊廷弼。

  熊廷弼检查了火漆和沿途驿站印章,这个密匣从京师发到了天津州,从塘沽港出海,在济州岛中转对马岛,抵达了长门城,再送到了石见城。

  他打开了密匣,看到了皇帝的圣旨。

  皇帝陛下将今年大明发生的重要的事儿告诉了熊廷弼,尤其是张居正高压清党和反腐司的发展壮大,这涉及到了大明吏治的长治久安。

  皇帝还询问了今年银矿是否还能如数送到大明;其次询问了实控区内,需要多少军备、货物,来年四月一并运来;最后询问了熊廷弼的意见,询问他是否愿意带领大明遴选出的锐卒前往江户。

  “职责是逃跑吗?”熊廷弼挠了挠头。

  陛下给他的指示是,力有未逮,带着这三千锐卒逃出江户城回到大明,这些军兵也是在溃散演训中表现优异之人,可以做到溃而不散。

  这是大明的一次尝试,更加深入的干涉倭国,把钉子埋的更深,让倭人幕府如鲠在喉。

  蚕食从未停止。

  熊廷弼现在的官职,是代管奉行,是五品官,但也是个不常设的派遣,是个专人专岗的萝卜坑,如果转任,他将会是江户将军、佥都御史兼江户巡抚,以二十四岁的年纪,成为大明最年轻的正四品官员。

  他没有犹豫,明确回答了陛下,他愿意前往江户,成为江户将军和江户巡抚。

  石见银山这边,到均田这一步就足够了,再往下,这个地方也不支持他更进一步,筹划更多了,到了江户,反而能有更多的发展。

  至于逃跑,他不认为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有本事把大明京营逼到逃跑的地步,哪怕大明锐卒只有三千人。

  大明京营是全火器、线列阵的新式军团,大明对新式军团的开发仍然不足,但对上还在冷兵器时代的倭人军团,呈现出了断代式的领先。

第1020章 熊廷弼的尝试

  熊廷弼要出发前往江户,因为从长门城到出云城这片地方,不能满足他的谋划了。

  熊廷弼的谋划非常简单,丰臣秀吉做不到倭国上下全部均田,那就由他这个大明人来做!

  大明和倭国需要一个结果,将倭人全部杀死并不现实,但让倭国彻底消亡在历史长河里,却是可以做到的。

  熊廷弼看出来了,什么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统统都是一群废物,根本给不了倭国安宁。

  大明要的是海波平,要的是海疆安,倭国不安宁,就永无休止之日。

  从长门城到出云城,是一片山地,虽然非常适合防守,但是不适合进攻,因为这里粮食产量严重不足,哪怕是维持现有的结构,已经是有些捉襟见肘,根本无力支持征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片根基无法支持足够规模的征伐,就成了熊廷弼更进一步的阻碍,而江户所在的关东平原,可以满足熊廷弼对根基的一切需要,关东平原土地肥沃,河流众多,非常适合耕种。

  现在倭国有两个主要矛盾,第一个是因为战乱,流民众多;第二个矛盾是流民弃地,导致土地抛荒。

  这两个主要矛盾又相互矛盾,土地抛荒,那么多的流民去耕种,岂不是两难自解?但倭国现有制度,这帮废物也无法做到,让流民停下来,耕种这些抛荒土地。

  无法彻底把倭国根深蒂固的封臣制度消灭,倭国就永远是个粪坑。

  连倭国本地人都做不到,熊廷弼这个大明人就能做到了吗?

  答案是可以。

  因为熊廷弼已经从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找到了应对这两个根本矛盾的办法和先例,历史长了就这点好处,遇到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就翻翻历史书,就能找到答案。

  北魏时候有一代雄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继位时候,北魏已经立国七十年,这七十年是征战的七十年,也是混乱的七十年,彼时北魏也面临类似的矛盾,流民过多但土地抛荒。

  拓跋宏的祖母文明太后冯太后,是一名汉人,拓跋宏继位的时候,才刚刚五岁,文明太后临朝称制,开始推行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兴太学,设学校,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

  文明太后临朝称制十八年撒手人寰,二十三岁的拓跋宏正式亲政,几乎所有的鲜卑贵族,都在等待着这位鲜卑天子,能够回头是岸,拨乱反正,把文明太后的乱政悉数废除。

  但这位鲜卑天子,并没有遂了贵族们的愿。

  拓跋宏在祖母改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他以南下南齐为名义,骗了所有贵族随军南下,至洛阳,才告诉贵族,他要迁都洛阳。

  他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鲜卑人旧俗难消、旧弊难改,都是因为都城在平城,也就是山西大同,彼时山西大同都是草原,游牧习性不改,文化难改。

  拓跋宏迁都成功后,将平城的祖庙都拆到了洛阳,甚至不许贵族下葬到祖地,只能下葬到洛阳。

  轰轰烈烈,比文明太后更加极端的太和改制来了。

  拓跋宏下旨不许编发、只能蓄发;不许左衽,只能右衽;不能袴褶胡服,只能汉服,他本人更是从胡服改为了中原天子服;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就是不能胡言,只能汉话,否则罢官;

  再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以兴文教。

  拓跋宏亲政的第六年,太和二十年,拓跋宏更是下旨,鲜卑复姓废除,一律改为汉姓,他本人拓跋氏改为了元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等等。

  他的太和改制,被历史称之为孝文帝中兴。

  太和二十三年,拓跋宏亲征南下,于军中积劳成疾,驾崩于军中,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

  元宏留下了一套办法,两个文化完全迥异,如何融合的办法,那就是全盘汉化,而非守着‘子贵母死制’的陋规,在陋规中死去的办法。

  在元宏之前,太子册立之时,就会处死母亲,防止母亲亲族乱政,这就是子贵母死,类似的陋规,在全盘汉化之前,无处不在。

  在熊廷弼看来,没有什么王化,只有汉化,不肯汉化,就是不肯王化。

  他准备前往江户,关东平原,将实现他所有的野望和筹划。

  万历二十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大明船队抵达了长门城外捕鲸港,熊廷弼在长门城,见到了新任的石见银山代管奉行,移交了代管所所有公务。

  三天后,船队再次起航,前往了江户城。

  船队抵达江户这天是九月初四,熊廷弼站在游龙号甲板上,用千里镜看着已经开始沉寂的富士山。

  富士山将近两百年爆发一次,每一次爆发,都给关东平原带来了大量的火山灰,让土地更加肥沃,万历二十年,富士山山头已经有了些积雪,代表着这座火山重新安宁,也代表着关东平原将迎来新生。

  游龙号,一艘几乎不承载任何作战任务的旗舰,大明第一艘快速帆船,这艘旗舰是大明封舟,代表皇帝的礼器,证明熊廷弼代表大明,代表陛下来到了江户。

  船队并没有直接前往江户湾的江户城,而是前往了北条氏的居城,小田原城。

  这座城位于关东平原的西南角,是整个关东平原进出的要塞之地,其地位大抵相当于大明的山海关,只要这座小田原城在大明手中,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就是五十万大军,也难以征服关东平原。

  嘉靖四十年,有‘军神’、‘越后之龙’之称的上杉谦信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小田原城,久攻不下,无奈撤军。

  隆庆二年,有‘甲斐之虎’之称的武田信玄,再次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小田原城,仍然未能攻下。

  万历十八年,丰臣秀吉对北条氏不满,称其为逆臣,发动十七万大军,讨伐北条氏,这次围城,小田原城内人心惶惶,群疑蜂起、兄弟相疑、父子不睦。

  北条氏直是家督,但是他爹氏政,还活着,儿子不满父亲传位不传权,而父亲也不满儿子软糯性格,父子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小田原城这座城池,号称天下第一坚城,无论是上杉谦信还是武田信玄,都在这里碰的满头是包。

  武田信玄,曾经在三方原合战中,挫败过德川家康和织田信长的联军,也不是易于之辈,但拿这座坚城毫无办法。

  缺乏攻城手段的倭人,只能采用围困的战术,可是一个有水源、有三年粮食的坚城,围困是决计难以拿下的。

  丰臣秀吉自万历十八年开始围困这座坚城,其主要战略也是利用北条氏的内讧,父子不睦。

  父亲氏政不肯放权,儿子氏直不满父亲不给权柄,只要说服氏直开城投降,那这座天下第一坚城,就不攻自破了。

  事实上,丰臣秀吉的计策执行的非常成功,他策反了北条氏直的堂弟氏盛,在氏直身边游说。

  知子莫如父,氏政真的很了解自己这个耳根子软的儿子,氏直的耳根子实在是太软了,氏盛取得信任后,说什么,氏直就信什么。

  在氏直下定决心,要开城投降之前,忽然收到了一封箭信,这封箭信里的内容,让氏直放弃了开城投降,转而去父亲面前请罪去了。

  书信的内容很简单,是丰臣秀吉攻陷小田原城后,对北条氏的处理办法,氏政必须切腹自尽、氏直流放高野山;家督之位,由那个里挑外撅、四处散播谣言、挑唆父子关系的北条氏盛接掌。

  氏直完全不知道这封箭信的来源,但他很快就相信了这封箭信是真的,因为他已经无法指挥自己的武士,去开城门了。

  显然他的父亲已经知道了他要开城投降,迎接德川家康进城了。

  氏直见到了父亲请罪,氏政把他臭骂了一顿,没有过多责骂,而是让他带领武士,杀死北条氏盛。

  熊廷弼乘坐游龙号、三艘快速帆船、二十条五桅过洋船,领京营锐卒三千、水师六千,在九月初五,抵达了小田原城,派遣小船入港口,氏政、氏直父子,趁着夜色上船,抵达了游龙号。

  “拜见天使,遥祝上朝天子万岁万岁,万万岁,千秋永安,万寿无疆。”氏政、氏直父子上船,跪在了甲板上。

  熊廷弼错开了身子,他们是给陛下磕头,不是给他磕头,他摇头说道:“称陛下。”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氏政和氏直互相看了一眼,赶忙说道,的确已经投靠大明,上朝天子这个称呼,确实不合适了。

  “免礼。”熊廷弼这才让二人免礼。

  大明是帝制,和倭国的封建制度不同,倭国有点类似于泰西,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大明帝制,只有一个君王,那就是陛下,所有臣民都是陛下的臣民。

  按照高启愚的新礼法,北条氏政、直二人投效大明,那都是大明臣子,二人不必对熊廷弼下跪磕头。

  即便是远在江户城,熊廷弼依旧严格执行大明礼法,这是他要给整个倭国进行全盘汉化的根本和基础。

首节 上一节 1250/12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