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1244节

  “陛下刚歇,这是小驰道刚送来的。”赵梦佑点头,范远山是个聪明人,不擅长钻营不是不通人情世故,更不是愚笨,只是有些事儿,不屑为之罢了。

  “陛下,是真的勤勉。”范远山的眼神有些亮,这些日子没日没夜的忙,他心里多少是有些怨气的,但听说陛下也是刚忙完,这股怨气也就散了。

  同志同行同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赵梦佑想了想说道:“还有件事,你要做好准备,最多后天,你可能要转调都察院,从九品左账房司会,升任都察院七品监察御史,还在锦衣卫衙门里,不过是反腐司。”

  “这次咱们稽税院一共调去反腐司三十人,你是掌事,看好他们,别让他们走歪路。”

  反腐司衙门在另外一个院里,虽然隶属于锦衣卫北镇抚司衙门,但和五军都督府很近,已经不是一个衙门口了,日后,范远山就不归他赵梦佑管了。

  “嗯?”范远山眉头一皱,赵梦佑这段话的信息量实在是有点大,他需要好好消化一番。

  范远山消化了所有的消息后,才有些为难的说道:“能不去吗?”

  “你是九品升七品,是升官,又不是贬官,不去又是何等道理?”赵梦佑有些奇怪的问道。

  范远山叹了口气说道:“缇帅,稽税院里清净,清明、干净,没那么多的腌臜事,反腐司要跟官吏打交道,就没清净了,这兜兜转转,怕是要进左帐监的牢房了。”

  “在稽税院里,稽税的是乡绅、豪右、商贾,都是跟官选官之下的人打交道,我一个官选官,自然可以法不容情,可是这反腐司,要跟官选官打交道了,有些复杂了。”

  “我不是徐成楚那样的骨鲠之辈,守不住心中那点清明,恐怕死路一条。”

  范远山敢对陈记法不容情,就是因为他和武定侯都是官,都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你在理工院治学,治的莫不是阶级论?”赵梦佑惊讶的问道。

  大明士大夫对矛盾说很喜欢,对阶级论非常不认同,连皇家理工学院,几乎都没有多少人选治阶级论,都是选治矛盾说、公私论、生产图说这三种,甚至皇家理工学院,都没有专门讲阶级论的教师。

  这阶级论除了自学,就只能等陛下每月彝伦堂讲授的时候,听一听了,而且还不见得捞到询问的机会,毕竟陛下真的很忙。

  阶级论不是那么好学的,真的读进去,就容易出现阶级认同、道德、现实阶级之间的认知混淆,这种认知混淆十分要命,会产生太多的迷茫,甚至会对皇帝这个位置,产生一些疑惑。

  真的该有个皇帝吗?没有是不是会更好?这已经非常大逆不道了。

  按照赵梦佑的理解,真的能把阶级论学好的人,全是反贼,没有一个是冤枉的。

  “我的确选修了阶级论。”范远山左右看了看说道:“毕业考试的时候,考了满分。”

  范远山不仅仅选学,而且他学的很好很好,他们那一届学子,第一年选修阶级论共计283人,第四年毕业考试的时候,就只有23人了,考满分的只有他一个,剩下的全是刚到及格线。

  他还得到了陛下的一句朱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赵梦佑觉得眼前一黑,自己脑袋被大锤狠狠的敲了一下,嗡嗡作响,自己作为缇帅,眼皮子底下就有一个大反贼!还是心腹,还是稽税院左账房司会!

  “学到第几卷了?”赵梦佑有些失神的问道。

  范远山非常老实本分的说道:“第三卷斗争卷学完了,考的内容也主要是第三卷,书未竟,陛下说还有第四卷,不合适当下,就不传了。”

  “所以,我还是在稽税院做个账房先生合适。”

  赵梦佑猛的站起来说道:“不!陈记糖坊的案子办完了,就去反腐司报道!后天就不用来稽税院了。”

  这烫手的大山芋,现在转到了阁臣陆光祖的手里,而不是在他赵梦佑手里了,这范远山是陆光祖点名要的掌账房诸事的监察御史。

  赵梦佑看着身边的一名壮汉,面色严肃的说道:“陈千户,带两个人帮范司会把东西收拾好,范御史履任后,再回来听命。”

  陈千户立刻觉得自己压力好大,仿佛这次小小的转岗,事涉缇帅的身家性命一般沉重。

  “缇帅,我这不合适啊。”范远山还要再说,但赵梦佑带着另外一个千户急匆匆的走了。

  “范御史,这天色已晚,陈某护送范御史回家。”陈千户领了上峰的命令就要坚决执行,无论如何这个烫手山芋,都要完好无损的送出去,不能在稽税院出事儿。

  “谢过陈千户了。”范远山无奈的说道,连称呼都变了,稽税院显然留他不得了。

  范远山拿着房契回家后,妻子的喜悦自然不提,这陈记糖坊的案子,在某种莫名压力下,办的很快,一天就办完了。

  陈记糖坊本来还在挣扎,不知道从哪里听到缇帅下令严厉督办后,也不再挣扎,不等稽税院开票,立刻把1.2万银的税票,送到了稽税院。

  税票是一种有价票证,就是专门用来补税的,算是最后的体面。

  一旦启动稽税流程,吃一张催缴票,那就等同于被稽税院标记了,日后会严厉督查,但凡是做过生意的都知道,被衙门盯上的可怕,而且还是这等特务、暴力衙门;

  吃两张,要额外多交一倍的罚款,没有第三张催缴票,第三次逃税,是抄家。

  封建帝制,有人把手伸进了皇帝的腰包里,一个实权、皇威正盛的皇帝,是决计不会吝啬暴力的。

  手里没把米,叫鸡都不来。

  所以,多数势要豪右、富商巨贾被稽税院调查的时候,也会自查,稽税院也会稍微慢一点,这就给了补税的机会,稽税院没有足量的税票,就从别人手中购买,有人专门做税票生意,防止被稽税院盯上。

  稽税是个很复杂的事儿,而且稽税的成本不低,对于自己买税票补税这件事,稽税院也持正面态度。

  主动补税的不是敌人,是可以争取的对象,只要主动纳税的人越多,逃税的人就是少数,稽税院就能精准打击死硬分子。

  这符合稽税第一原则,条件概率。

  陈记糖坊挣扎的余地就在这里,补了税票,就不用启动稽税流程,陈记希望范先生,能够高抬贵手,能少补一点是一点,这案子结了,也不会再重启。

  衙门都这样,重启一个案子,是非常困难的。

  稽税院从一开始就是可以讨价还价的,这是朝廷为了节省行政支出的妥协,也都能体面一些。

  可缇帅都下令严厉督办了,陈记糖坊也不敢再动小心思了。

  朱翊钧拿到了陈记糖坊这个小案子的全部案卷,他对自己这个学生范远山,一直有关注,四十四个案子,朱翊钧全部看过,范远山已经对得起当初朱翊钧对他的投入了。

  “武定侯来了吗?”朱翊钧放下了案卷问道。

  一个小黄门赶忙说道:“回陛下,在门外跪了快一个时辰了,武定侯说陛下日理万机,国事繁忙,他跪着等陛下,陛下什么时候想起他,再宣不迟。”

  小黄门是打算主动禀报,但武定侯不让,武定侯就那么硬生生的跪了一个时辰,等皇帝处置完奏疏。

  陛下的繁忙,人人皆知,但凡是今日有些其他安排,这御书房的灯就会亮到子时,也就是陛下习武二十年,身体强健,才能如此操劳。

  “宣。”

  “罪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武定侯郭大诚跪在地上,颤颤巍巍的说道:“罪臣也是昨日才听陈记糖坊的东家说稽税院稽税之事,陛下容禀,实乃经营错漏所致,非故意为之,还请陛下宽宥。”

  朱翊钧摆摆手说道:“免礼吧,你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这陈东家没有你撑腰,敢去稽税院活动?还被人知道了,报到了朕这里来,丢人现眼!”

  “谢陛下!”郭大诚一听免礼,终于是松了口气,他可不想武定侯府步了武清伯府的后尘。

  郭大诚是第八代武定侯,嘉靖四十四年袭爵,嘉靖四十五年掌红盔将军,万历二年起不视事专门跟着三个大祭司(三个公爵),负责大明各类祭祀事务,代天子郊祭西山皇陵、南京孝陵、三山五岳、孔子庙等务。

  这陈记糖坊是他们家生意,陈记糖坊大东家的妹妹,是郭大诚妻子随嫁的通房丫鬟。

  就这么个通房丫鬟的关系,还是陈记求爷爷告奶奶,求来的,要不然陈记糖坊做生意,就会被处处刁难。

  这年头,但凡是个商帮,没人撑腰,做什么买卖,都是三伏天过火焰山,连个遮阴的地方都没有。

  按理说,就是陈记糖坊三次逃税被抄家,也抄不到武定侯府,郭大诚不该如此惶恐才对,但陛下追缉,素来不讲道理,只讲瓜蔓连坐,吃了多少都得连本带利的吐出来。

  郭大诚知道此事后,杀人的心都有了。

  一年十几万银的生意,几万银的利,偷那一万多两银子,简直是讨打。

  “不要为难范远山,范御史还有用。”朱翊钧专门提点了一句,这事儿到此为止了,若是还有后续,不要怪皇帝无情。

  郭大诚思虑了下才回答道:“臣惶恐,范远山乃是国朝少有的骨鲠正臣、循吏,国朝正值用人之际,臣怎么敢为难于他?”

  “循吏有,骨鲠有,二者兼备者少,官场官吏十二万,二者兼有者,掰着手指,都数得过来。”

  循吏、骨鲠,真没几个。

  朱翊钧见郭大诚是个明事理的人,才笑着说道:“你有这份心就好了,至正二十三年,鄱阳湖之战,营国公身负重伤,仍然死战不退,追击陈友谅,败贼于泾江口;吴元年,营国公在太原,夜袭王保保大营,险些将王保保一举生擒。”

  “武定侯府与国同休,武定侯府也是从洪武年间传到了今天,自有家训,千万不要自误。”

  武定侯王保保太能跑了,每次都是数骑走脱,要不然,也没有后来大明北伐,在岭北大败了。

  朱翊钧说的营国公郭英,太原一战,郭英奇袭王保保大营,差点就把这个传奇王跑跑给生擒了。

  郭英后来征云南、镇辽东,躲过了蓝玉案,建文年间,郭英也跟李景隆一起打过燕王朱棣,没打过,郭英死后,已经是皇帝的朱棣,赠了郭英营国公。

  “臣遵旨。”郭大诚赶忙再俯首,这次是教训,下次是惩处,第三次就是夺爵了,武清伯府就是没了的。

  郭大诚自然要吸收经验教训,只要不招惹陛下雷霆之怒,他们家就能这么一直世袭罔替下去,大明鼎盛,他们家就能一直如此煊赫下去。

  “臣告退。”郭大诚听完了陛下的训诫,离开了通和宫御书房。

  郭大诚走后,冯保将阁老陆光祖的奏疏放在了陛下面前,低声说道:“陛下,陆阁老要退货,让范远山回稽税院去。”

  “这可是他点名要的,这才第一天,他就要退货,国事是儿戏吗?他想怎样就怎样?!朝廷是他陆光祖的吗?”朱翊钧拿着奏疏,略显不满的说道。

  范远山在稽税院好好的,连官邸房契都捞到了。

  陆光祖要人,他自己不敢说,跑去找张居正,是张居正跟皇帝吵了几句,才要到手的。

  “额,朕要是陆阁老,确实得退货。”朱翊钧看完了奏疏,突然觉得陆阁老的要求也不太过分,因为范远山从稽税院转到了反腐司,就变了个人一样。

  范远山刚到第一天,就对所有反腐司的人说:

  【天不授人以权,地不假人以利。凡名位、资财、禄秩诸属,莫非人予人耳。非力作无以肇其基,非奋争莫能固其本。奋争所至,权分乃及;劳作所竭,利泽方至。纵生息存亡之常,亦非天锡,岂有神圣哉?】

  朱翊钧可是阶级论第三卷的作者,他完全看懂了范远山的意思:上天从来没有赋予过人类任何的权利,所有存在的人类权利,全都是由人赋予人的。

  任何地位、财富、名望等等,都是通过劳作和斗争才得以实现,斗争到哪一步,权利就到哪一步,人的权利,没有任何的神圣性,连生存都不例外。

  范远山不仅说,关键是他还做,他认为:

  反腐要发动吏员、发动百姓反腐,从万民之中寻找线索,铸鸣冤铁箱万口,放置于天下州县闹市街口,每月验看,有司胆敢阻挠,则以同罪连坐。

  各巡抚、巡按、都察院御史巡检,纳入考成。

  反腐司的初衷是遏制贪腐规模,范远山这么搞,阵仗比当年朱元璋的动静还要大。

  这铁箱放在了闹市街口,就是众目睽睽之下,一旦地方有司阻挠,百姓自然知道,巡抚、巡按、御史开箱查验,自然就可以直接禀报,而且还要同罪连坐。

  连坐可是要连累家人的。

  朝廷里,山头一个又一个,甚至于,一个官员跟几个山头都有瓜葛,而地方也是如此,朝廷也好,地方衙门也罢,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

  这官场就是天下最大的名利场。

  地方衙门狗斗的凶险,甚至超过了朝廷,一旦确定同罪连坐,这口铁箱,就是斗争的漩涡,斗争的工具,无数双眼睛盯着,稍有风吹草动,都会被人知晓。

  范远山的办法,是利用人性,有一定的实现可能,但不能用。

  这口铁箱真的派下去,人人自危,地方衙门什么都不用做了,都内斗去吧。

  “范爱卿确实有点极端了,但他的想法很好啊。”朱翊钧倒是对范远山的办法,非常认同。

  他倒是觉得可以试试,比如在京师安排几百口,在应天府、在松江府安排几百口,试试效果。

  “陛下,万万不妥!”冯保赶紧拉住了跃跃欲试的皇帝陛下,可不能这么做,这么干,党争四起,大好的维新局面,恐怕都要变得危机四伏了。

第1016章 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关键问题

  冯保是为了大明好,这口铁箱真的派不得,就是地方有司配合,那也不行,因为光是诬告就顶不住。

  而且地方有司一定不配合,或者把这口铁箱变成斗争的工具。

  皇宫和通和宫就有类似的铁箱,里面最多的就是诬告,宫里好办,宫里是皇帝的家,在家里捕风捉影吊起来打,就解决问题了,可是放眼天下,就是胡闹了。

  其实范远山清楚地知道危害,他就认为既然斗,就狠狠的斗,放到明面上斗,把这青天大老爷的皮拔了,让百姓好好瞧瞧,这都是些什么东西。

  “光在顺天府放几百个也不行?”朱翊钧认真思索,询问冯保的意见。

  “陛下,总不能什么都查吧,万一真的查出点什么来,怎么办?”冯保回答了陛下的问题。

  政治要有弹性,就像稽税院稽税,也可以通过有价票证的税票进行讨价还价一样,政治一旦失去弹性,就会直接兵戎相见,这非常要命。

首节 上一节 1244/12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