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1231节

  一:它不被人的意志所左右,哪怕是孙克弘,也是这股意志的奴隶,而非主人,朝廷也有些投鼠忌器,消灭这个庞然大物,等同于消灭产业,等同于消灭匠人们的生计;

  二:它不容挑衅,它不允许在这个市场内,有相同的生物存在,它会对任何出现的后来者、中小工坊,展现其残忍,它不允许后来者出现,也不允许中小工坊生存下去;

  三:它会无限制的扩张,兼并和吞噬中小工坊,无限制的扩大规模,把更多的人圈进为它的奴隶,进而抵抗可能的危机——来自朝廷的绞杀;

  四:它的根本是逐利的,当它占领市场后,不会提供物美价廉的市场,而是对一切进行标价,具体表现为:供应价格极高,但质量较差的商品。

  申时行当初在松江府,也未能看到这个庞然大物的所有特性,他只看到了这四个特性,因为当下大明,这个庞然大物仍然处于水面之下。

  资本雄厚的大工坊,仍然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依旧有大量的小工坊甚至是个体农户的小作坊存在,甚至因为环太商盟的建立,原本完成的市场集中,也在分散。

  本来这个时候,这个庞然大物,就应该凭借着压倒性的规模和成本优势,对这些中小工坊展开全方面的兼并,突然而然,环太商盟来了,让这个庞然大物再次潜入了水下,等待时机。

  只完成了市场集中,掌控了绝大多数棉纺口,还没有完成生产集中(兼并)、资本集中(商帮)的庞然大物,还没有展现出它的全貌。

  可即便只看到了一点,但申时行对这个庞然大物,仍然十分忌惮。

  申时行对这个庞然大物有一种既视感,他总觉得这个家伙不是新东西,有一种让人恍如隔世的熟悉感,申时行回京之后,就知道这种熟悉感不是假的,它早就出现过,而且更加庞大。

  早在南北两宋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那就是官营酒坊。

  大明人都这样,在迷茫的时候,总是希望从历史中寻求答案,还真让申时行给找到了。

  宋朝的官营酒坊,影响极其深远,任何人酿酒,都要通过官营的正店购买酒曲才能酿酒,而这些购买酒坊的小店铺,就叫做脚店,脚店卖酒,但不卖炒菜,多数都是卤菜和冷餐,而正店提供热菜,炒菜等。

  《清明上河图》就有正店和脚店之分。

  宋朝官营酒业这个庞然大物,发展到最后,已经不受朝廷政令影响了,所有既得利益者竭尽所能的阻止制度发生任何的改变,而且两宋朝廷,对这个庞然大物无能为力。

  因为这个庞然大物,发展到最后,已经不是酒家那么简单,米粮的粮商、酿酒的正店脚店、卖酒的娼妓,围绕着酒家经营的赌坊等等,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这个庞然大物,随着大宋的落幕、随着神州陆沉,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而现在,随着松江府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个庞然大物,再次慢慢浮出水面来。

  不仅是棉纺、木材、桐油、造船、粮油等等,都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高启愚回到了家里,稍事休息后,从拜帖里找到了孙克弘,请孙克弘会面,孙克弘本来打算在太白楼宴请,但高启愚把孙克弘叫到了府上见面,而非太白楼。

  “宴请自然不必,申侍郎介绍你来,其他人,我就不见了。”高启愚在孙克弘见礼后,示意他坐下说话,高启愚没有太过于傲慢,而是和孙克弘聊了很多关于棉纺的事儿。

  申时行这家伙,除了性格柔仁之外,能力没的说,让申时行如此忌惮的事儿,高启愚自然也要忌惮。

  “王篆之事,是先生在清党,和孙商总无关,商总不必过分担忧,我明日去通和宫御书房面圣,也会提及此事。”高启愚倒是给了一个明确的回复。

  孙克弘已然两鬓斑白,叹了口气说道:“不瞒少宗伯,这趟入京,我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来,如果得不到庇护,松江远洋商行,我可能真的控制不住了。”

  “我这人素来心狠手辣,再加上圣上圣眷,这些商帮的豪客,不敢拿我怎样,但一旦我失去了圣眷,恐怕出了京师,就是千刀万剐的下场了。”

  孙克弘这次是真的有点害怕了,皇帝一旦收回圣眷,他和他们家,就彻底完了,甚至都不需要陛下亲自去动手,商帮这帮人,更加吃人不吐骨头。

  “陛下都没夺你的九品商总官职,你不必自扰。”高启愚笑着说道,同样对申时行所言的庞然大物,有了一种新的感触,这东西,确实得陛下镇着。

  当下大明天下,还真没有能镇得住这东西的衙司。

  驻跸松江府,势在必行。

  孙克弘走后,高启愚去了通和宫面见皇帝,他等在西花厅,因为陛下在见大明反腐司反腐御史徐成楚,陛下暴怒的声音,从御书房传到了西花厅,搞得高启愚都吓了一跳。

  “133万银,他一个小小的彰德府的磁州知州,短短七年,贪了足足133万!四个王篆了!”朱翊钧站在御案前,走来走去,王篆十几年捞了三十多万两银子,这个磁县知州陈礼珍七年就搞了133万,足足两个先帝皇陵还有的剩!

  徐成楚低声说道:“磁州有煤田,他收这些田主的银子,才收了这么多钱。”

  贪腐来源非常简单,煤,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里,柴字当头。

  自从大明采矿技术不断发展,这各地都在挖煤,取代过去的柴,为了柴百姓把整座山整座山砍的光秃秃,现在煤又耐烧,火又稳,价钱也不贵。

  磁县知州陈礼珍贪得银子,全都来自于煤田,他不是受贿,是让自己的弟弟去亲自经营煤田。

  这挖煤断不了会出现一些事故,而陈礼珍都压了下去,这短短七年,矿上死了千余人,终于纸包不住火,被巡按御史发现。

  可这陈礼珍是张党门下,虽然不是嫡系,巡按御史不敢检举,就一直压着,这次张居正大肆清党,这巡按御史一看张居正连王篆都清算了,知道张居正来真的,就弹劾了陈礼珍。

  “他还搞了个煤帮!他也配当朝廷命官?!”朱翊钧看着手中的奏疏,气不打一处来。

  这133万银,除了煤田之外,最大的营收,就是城中煤帮了,这年头城外山匪,城内恶霸,手上都带着百姓的血。

  作为知州,陈礼珍就是磁州的父母官,青天大老爷,他亲自扶持煤帮,搞得治下可谓是鸡犬不宁。

  “押送京师严加审讯,下章河南,严厉督查此案,其党羽要一网打尽,还百姓一份安宁!”朱翊钧下了严旨,这可是133万银,绝不是小数目。

  徐成楚犹豫了下说道:“臣发现,河南彰德府,也不是很干净,这133万银,恐怕有平账的嫌疑。”

  作为反腐经验十分充分的老吏,就是有煤田、煤帮这些东西,一个知州,七年时间,顶了天也就是五十万银,这133万银的庞大数目,太像是在平账了。

  他办的案子多了,就慢慢产生了感觉,一个知县贪了多少,背了多少锅,光看数目,他就能猜个七七八八了。

  都是陈礼珍干的,都是他的错!他哪有那么大的能耐,办那么多的事儿?

  徐成楚跟着海瑞反腐已经反了好些年了,多大的官职就有多大的能量,都是陈礼珍做的,徐成楚觉得不可能。

  显然,一个知州这么庞大的数目,八成是背了整个彰德府的锅。

  但是继续追查,可能会追查到了张居正的身上,所以徐成楚要问问陛下的决策,是否继续追查,还是不再扩大影响,到此为止。

  反贪不要反得天下皆敌,要持续性的反贪,反腐司的职责是,严厉遏制贪腐规模,保证吏治的高效运作。

  贪墨横行,行政效率为零,但一点都不允许,很多事又办不成。

  “徐卿好生督办此案,过了线,就一并办了。”朱翊钧当然听得明白徐成楚为何而来,划了个线儿,过了线就一并查处,没过线,就不必过分追究。

  五万银,就是触发反腐司反贪的线,再多那就得到反腐司喝杯茶了。

  徐成楚告退后,高启愚觐见了皇帝陛下。

  朱翊钧让冯保把凌云翼书帖之事,从头到尾的讲了一遍,虽然高启愚已经从申时行处得知了部分的细节,但冯保讲的内容更多。

  包括凌府管家如何被收买,太仓凌氏如何删了凌云翼的族谱又回头舔。

  为了一个进士,太仓凌氏花了足足七万银,而凌管家只拿了二百两银子,真正拿这笔钱的,还是凌云翼的小儿子,这才是这件事难办的地方。

  凌云翼根本说不清,只能致仕归隐。

  凌云翼的儿子把他父亲一生的荣耀,用七万银卖了。

  这让高启愚有些感慨,当年严嵩可称无敌,但严世蕃索贿裕王府,把一切都毁了。

  “这个案子压一年,凌次辅明年致仕,次辅已经举荐了你做次辅,你也做好准备。”朱翊钧倒是没有隐瞒凌云翼举荐之事,这次辅的位置,太多人盯着了。

  “臣遵旨。”高启愚倒是对这个次辅之位,没什么太大的感触,他做到礼部尚书,已经非常知足了,但没人会嫌自己官大就是了。

  “陛下,孙克弘因为王篆案入京来,都打探到了臣这里,臣觉得有必要见一见,就问了问他的难处。”高启愚奏闻了会试之事后,说了孙克弘入京之事。

  “仔细说说。”朱翊钧询问,高启愚不喜欢商贾,既然见了,那肯定有所图谋。

  高启愚俯首说道:“观其豪商富贾嬗变,始则百舸争流,欣欣向荣;继则竞相倾轧,利薄如纸;终至众者凋敝,巨擘独揽。此等兼并之势,酷烈尤甚田土。”

  “此等庞然大物,手握市集命脉,操弄百工生计,其势难遏,其欲难填,朝廷若不早图,任其盘根错节,恐其挟业自重,尾大不掉。”

  “臣以为亟需绸缪,或明立章法以束其行,或另辟商途以分其势,更须广布耳目,深植爪牙于诸省商埠,断不可使此等庞然之物,游离于庙堂视野之外,任其野望滋长,终成心腹之患。”

  高启愚之所以愿意见见孙克弘,其目的就是广布耳目,深植爪牙,不能任由这个东西,把大明商品经济给毁了。

  人不是这个东西的主人,而是奴隶,这才是关键问题。

第1006章 炉火照夜江山铸,薪火相传百年成

  高启愚将申时行的担忧,告诉了皇帝陛下,对于这个庞然大物,大明上下内外,都表现出了严重的不适,大明没有针对这方面的经验。

  朱翊钧翻找出了几本奏疏,递给了高启愚说道:“之前弹劾王谦搞校规校训的几个御史,抵达松江府后,都对王谦的政令表达了深刻的赞同,甚至认为王谦做的根本不够。”

  “应该定期把所有的学子,都送到水师去仔细训练一番,甚至这几个御史,都认为应该用忠诚去对抗这种物化的侵蚀。”

  “这有些太极端了。”

  王谦对松江大学堂、松江三级学堂进行校规校训,对所有物料进行统一采买,防止竟奢攀比之风吹进校园,朱翊钧起初也觉得王谦做的有点过分,看到小黄门打扮后,立刻认同。

  这几个御史,反对王谦对学子的规训,也反对张居正的恩情叙事,但到了松江府后,御史们表现出了极度的恐惧,甚至认为,朝廷应该警惕这种侵蚀,立刻从极端保守派向极端激进派转变了,甚至要用恩情叙事对抗物化对人心、伦理道德、公序良俗的侵蚀。

  申时行、高启愚的警惕,御史的反应,都是严重不适的具体体现。

  大明没有应对的经验,商品经济蜕变带来的秩序变化,让大明上到朝廷,下到万民,无所适从。

  金钱在商品经济蜕变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几近于无所不能的能力,只要拥有金银、黄金宝钞等货币,就可以买到世界上所有的商品,如果买不到,那就是钱不够。

  金钱这种魔力的作用下,让人们对万事万物都开始标价,至此,对一切进行物化、商品化、货币化开始了,甚至连品德都可以明码标价,这让人们无法接受,进而惊呼其为恶魔。

  大明是一个先天财税体制都不完善的国朝,甚至到今天,连田赋都折腾不太明白,这种体制,注定和这种变化天然抵触。

  高启愚看完了这几篇奏疏,心情不是很好,这些奏疏都证明了,申时行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深切的看到了可能的危机。

  “不必过分担忧,眼下仍然没有逃脱田土兼并的范畴,朕不会允许这个庞然大物浮出水面。”朱翊钧笑着说道,并且给了高启愚一份让他安心的承诺。

  “陛下圣明。”高启愚松了口气,他讲这些,就是希望引起陛下的警惕,一旦需要的时候,陛下要牺牲自己的名声,对这个庞然大物重拳出击。

  高启愚更加庆幸,他怕身居九重的陛下不懂这其中的厉害,但陛下连掀桌子的准备都做好了,显然是知道其中厉害,并且高度警惕。

  大明当下的垄断资本经济体,仍然在萌芽的状态。

  即便是完成了市场集中、生产集中、资本集中的垄断资本,仍然在大明可理解范围,因为垄断资本,尚处于资本的初级阶段。

  自由竞争、竞争异化导致的价格战、利润向成本逼近、微薄利润、高昂成本双重挤压、中小工坊主破产、市场完成集中、市场与渠道被少数人控制、兼并与收购发生、少数资本胜出、生产开始集中、兼并导致资本高度集中。

  最终形成市场渠道集中、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资本。

  田土高度集中,和垄断资本形成的过程,展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

  垄断资本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因为这个庞然大物,仍然畏惧朝廷或者统治阶级的绞杀,以及新技术进步带来的市场变化。

  申时行总结了四条特性是对的。

  垄断资本这个庞然大物为了自己活下去,会竭尽所能的阻止新技术投入市场,或者此项新技术必须对我有利,或者重金收购技术,对技术封存,或者干脆用自己的规模、成本优势和舆论优势,对新技术展开围猎。

  为了活下去,这个庞然大物,会无限制的扩大自己,对所有新出现的工坊进行兼并,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直到生产出现过剩。

  无论是收购技术,还是收购工坊,都需要海量的金钱的支持。

  这个时候,垄断资本就会和钱庄、金钱持有者,互相矛盾且互利互惠,在长期的博弈中,金融和垄断会产生合流,互相交叉控制,形成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资本的中极形态。

  到了这一步,金融资本已经不再畏惧新的技术对市场的干扰了,因为无论多么新的技术,只要想要达到一定规模,都需要金钱的助力,作为金融资本,他们对新技术不再畏惧,更多的是进行金融投入,同化新技术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但金融资本依旧畏惧来自权力的绞杀。

  金融资本更进一步,是和权力互相矛盾且互利互惠,在长期博弈中,完成垄断、金融、权力的合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蜕变为官僚寡头资本。

  我即是权力,权力即是我,自此,就不必畏惧来自权力的绞杀了。

  官僚寡头资本,是资本的高级形态,但仍然不是资本的最终形态。

  完全控制所有人命运的‘终产者’,是人们幻想的资本最高形态。

  (大概脉络示意图)

  当下,大明松江府仍然处于中小工坊还没有破产的边缘,即便是申时行这样的人中龙凤,他能看到的也就是垄断资本的身影,这不是申时行才能不行,是他真的没见过这些东西。

  朱翊钧是亲眼见过,所以他对这些事儿,心里有数。

  “或明立章法以束其行,或另辟商途以分其势,更须广布耳目,深植爪牙于诸省商埠。你说的这些,都很好,少宗伯你这几个办法,都很好,此事也不急,慢慢筹谋就是。”朱翊钧给了高启愚一个任务,这事儿,一点点的做。

  维持中小经济体的活跃,有利于市场的高效运转。

  看不见的大手固然厉害,可大明看得见的大手——大明军,是物理层面的厉害。

首节 上一节 1231/12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