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1208节

  杨俊民回京这几年,真的是兢兢业业,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但顺天府衙门从上到下,全都是贵人们的门生故吏,京师风气变成这样,八成的原因都是因为这些虫豸。

  杨俊民还不是王希元,真的得罪不起这帮贵人,王希元是元辅帝师的门生,皇帝的同门师兄弟,还有前往云南巡按的功劳在,简在帝心。

  杨俊民有他父亲的关系,可杨博当年是斗败致仕,再说人走茶凉,杨博走了好些年了,当年那些人脉关系,还有多少有用?晋党都已经彻底散伙了。

  顺天府丞,这个活儿,是真的不好干,多头受气,有苦难言。

  “臣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戚继光龙行虎步的走进了通和宫御书房,俯首拜道。

  “朕不安,戚帅坐,朕与戚帅细细分说。”朱翊钧和戚继光仔细说了下顺天府的乱象。

  朱翊钧诉苦之后,才面色凝重的说道:“这顺天府六房、衙役不能被这些个豪强把控了,这些奏疏里,每一件事都是真的,但杨俊民不是祸首,朕就是把杨俊民砍了,京师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朕想法是让京营派出六房书吏和锐卒,接管顺天府六房。”

  “陛下,万万不可。”戚继光听闻皇帝的想法,立刻说道:“此举恐怕引起朝野沸腾。”

  沸腾的原因很简单,这就是皇帝在自掘坟墓。

  司马懿兵变的全过程,告诉了所有人,宫变三要素,控制城门、控制武库、控制文渊阁。

  控制城门就控制了人员的进出,控制了武库就解除了全京师武装,控制文渊阁就代表着皇帝政令走不出皇宫,解除了皇帝的行政权,即便是衣带诏血书也无用了。

  戚继光可以军管天下任何的郡县,甚至为了度过天变,可以对多地进行全面军管,就像李如松去容城一样。

  但大将军,唯独不能接管京师。

  皇帝放心戚继光的人品,但戚继光还害怕有人要搞黄袍加身,奉国公足够传家了,戚继光才不想做司马懿,狗都不做!

  大军可以临时征调入城,但绝对不可以常制入城。

  “戚帅,朕的意思是一半一半。”朱翊钧又不是小孩,他赶紧解释了下,不是全部。

  “那也太多了,顺天府衙役八千众,就是十分之一,八百京营锐卒,足够镇杀他们所有了,不行不行。”戚继光连连摆手说道。

  八百锐卒可当八千边军用,就顺天府衙役那帮虫豸,说一打十夸张,一打二十绰绰有余。

  “哎。”朱翊钧也知道戚继光不会答应,才继续说道:“那退役军兵如何?”

  “陛下,京营退役军兵,也是军兵。”戚继光说了一段莫名其妙的话,了解京营,就不难理解这句话了。

  退役了,不代表着京营锐卒和京营没了关系,京营锐卒的家人会在京营居住三代人,第四代才会脱离军籍,附籍京师民籍。

  而且多数京营锐卒的后代,也会参加京营遴选。

  朱翊钧也考虑过外乡人这个选项,选择从外面调拨六房书吏、衙役充任,并且给京师大学堂吏举法的名额就行奖赏,但稍加思虑就知道不可行。

  京师这地方,一砖头下去,全都是贵人,京师这些贵人们,确实只能贵人去管。

  “朕计穷也。”朱翊钧一摊手,承认自己无能,除了京营,他真的想不到好办法了。

  戚继光一看陛下如此说,赶忙说道:“陛下,这事儿若是有办法,历朝历代,那么多的京兆尹,早就解决了,汉时迁富户守陵,就闹出了五陵少年的纨绔,横行无忌。”

  关己则乱,在戚继光看来,陛下太想解决京师‘百一’的问题。

  从历史的纵向尺度来看,这根本就是个无解的问题,五陵少年到现在的西城豪奢;

  而从横向尺度来看,法兰西三亨利之战,就是集中在巴黎地区搞内讧。

  京师这种首善之地,古今中外都这样,无解难题。

  皇帝是天下少有明君,但这种亘古未决之疑难杂症,想彻底根治,几乎不可能。

  杨俊民之前的顺天府丞,王一鹗、沈一贯、王希元,个顶个都是贤臣,要有办法,他们早就提出来了。

  “说难听点儿,臣在前线打仗的时候,最怕收到京师不知哪个贵人的来信,陛下,不光是臣,还有宁远侯李成梁、泗水侯殷正茂、鹰扬侯张元勋他们也怕。”戚继光心有余悸的说道:“像马林那样,贵为阳城侯,还要披坚执锐,身先士卒的将帅,其实不多。”

  戚继光这话不难理解,大意就是:神通广大的贵…人,一封书信至前线,就会造成无数的麻烦。

  马林是阳城伯马芳的儿子,马林在前面打仗,不是戚继光拦着,恨不得每个山城都跟着赵吉、骆尚志冲进山城里。

  打仗是要死人的,是直面生死的,贵妇人的儿子是儿子,其他人就不是娘生的?搞优待影响士气。

  戚继光擅长练兵,他一点都不喜欢京师这些少爷兵,一点都不,他宁愿要矿工窑民出身的老实人。

  “元辅没有什么办法吗?”戚继光眉头紧蹙的问道。

  “没有。”朱翊钧摇头说道:“元辅说,他也计穷。”

  “那元辅最擅长吏治,如果连元辅都没办法的话,那怕是真的没办法。”戚继光由衷的说道,张居正最擅长的就是吏治,连张居正都没有好办法,其实没必要费那个劲儿了。

  京营镇着京师,也不会出什么意外。

  “陛下,臣倒是有个办法。”戚继光忽然灵光一闪,想到了某种可能。

  “哦?戚帅有何良策?”

  戚继光目光炯炯的说道:“陛下,匠人!”

第989章 辽宁,则天下宁

  大明的监察体系,都察院的御史,其实有着非常鲜明的上管下特色。

  京师之内,看起来是七品监察御史的言官小吏,弹劾元气大臣,典型的就是谭纶朝日坛咳嗽,被言官群起而攻之,但当时的礼部尚书陆树声也咳嗽,却无人弹劾。

  这完全表明,在万历维新之前,都察院御史早就在长期的朝堂争斗中,变成了大臣之间相互斗争的武器,这些言官小吏背后站着的是元气大臣。

  张党和晋党决战中,现在的应天巡抚王希元,还有曹大埜、刘芬庸等人,也都是张居正的武器。

  看似是言官小吏,其实是元气大臣互相争斗,所以仍然是上管下。

  而在京师之外,巡抚都挂着京堂的副都御史、六部侍郎、尚书在地方履职,京官高两级,自永乐年间初创巡抚制度,到万历年间,一百七十多年的发展,巡抚已经成为了实际上的一方之长,总管手下的布政使、按察使、指挥使等。

  而地方巡按,管不到三司衙门,巡按主要监察的是府州县等官吏。

  被朝廷直接管辖、监察的省级官员及以上,就是朝廷直管官吏,被地方御史监察的则是地方省管官吏。

  这里面的差距很大,就像一条鸿沟一样,只有跨过这条鸿沟,被朝廷直管,在官场上,才能算是真正的朝廷命官。

  朱翊钧、张居正计穷,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这个上管下的问题。

  京师是个很特殊的地方,这里面生活了太多的达官显贵,以至于顺天府无论做什么都束手束脚,而且衙门里都是这些达官显贵的家丁奴仆。

  张居正说他解决不了,朱翊钧想要让京营直接接管,被大将军戚继光否定,这太危险了,政治中心的剧烈波动,会造成一股恐怖的政治风暴席卷大明全境。

  戚继光灵光一闪,提出了让京师四个官厂的匠人,充任衙役和六房书吏,来解决这个问题。

  戚继光越想越有可能,猛的站了起来,而后思索良久,才说道:“陛下,官厂的住坐工匠,绝不是穷民苦力。”

  在阶级的划分上,大明常常把匠人划分到穷民苦力之上,但是根据新的士农工商的划分,住坐工匠应该划分到农,也就是有生产资料的这一阶级,因为很多住坐工匠现在都有了身股,他们是官厂的主人之一。

  京师四大官厂,西山煤局、永升毛呢厂、永定毛呢厂和永平机械厂,四大厂的住坐工匠高达10万余众,这些匠人,是以官厂为中心的庞大集体。

  戚继光面色严肃的说道:“陛下,虽然大明士林对阶级论非常抵触,认为矛盾说,治国完全足够,但是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还是要把阶级论拿出来用,要取代一个阶级,是要用另外的一个阶级代替。”

  “如果从阶级论切入,臣发现,顺天府衙门的六房、衙役,其实都是士绅阶级培养出来的打手、家丁。”

  “要取代士绅阶级在京师的特殊地位,不是京营锐卒,而是匠人。”

  戚继光说完之后,立刻清晰了起来。

  京营是跟皇权完全绑定在一起的,皇权因为京营的壮大而愈发强横,但同样,京营对皇权有着致命的威胁,这是一个对立且统一的矛盾体,所以京营不能军管京师。

  但匠人可以,匠人个体或许弱小,但他们的集合体官厂,拥有莫大的威能,爆发出来的力量,连皇帝都要侧目,朝廷需要的一切,几乎都可以从官厂生产,甚至是粮食。

  水肥、精绝盐的增产效果有目共睹。

  匠人出身的六房书吏、衙役,可以让顺天府丞少受来自下属方面的夹板气,解决部分问题。

  匠人前段时间刚刚下山过,没人能够忽视官厂匠人的力量。

  “戚帅此言甚是有道理,甚是有道理!”朱翊钧眼前一亮,坐直了身子,对着冯保说道:“快去文渊阁请先生来。”

  朱翊钧让张居正把把关,有好用的人才,自然要多询问,制定政策时的每一分郑重,都会让政策更加顺利的执行。

  张居正很快就来了,冯保把奏对的全过程说于张居正听。

  张居正听到皇帝要军管京师,略显感慨,他对弟子很了解,顺天府百一这几个字,都快成了皇帝的心病了,所以做决策,才会显得有些急切。

  其实以皇帝陛下对京营的控制力而言,紧急情况下这么做,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张居正曾经设想过戚继光造反,大将军和皇帝火并的画面,那个画面简直没法看。

  因为皇帝只要往城门口一站,就没有锐卒会对皇帝陛下动手。

  陛下是一个从不克扣军饷、喜欢找理由发赏银、对军兵极好、每天操阅军马、逢年过节都会去看望军属、太子扶忠烈灵柩从天津州回京安葬的君王。

  当然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的京营锐卒,完全值得这份礼遇。

  五代十国,谁的拳头大谁当皇帝的混乱时代,那个年代的军兵,都没有得到过如此的礼遇和尊重,那个时候的军兵,不过是争权夺利的工具罢了。

  五代十国,哪位天子,愿意让太子扶普通军兵的灵柩回京安葬?

  文斗和武斗,都是斗,对国朝元气损害的恶劣性质,完全相同,没什么区别,武斗看起来更加惨烈一些,但是文斗,江山社稷要付出的代价也很重。

  皇帝陛下是个活生生的人,对顺天府百一这件事,有点急眼了,要军管,要掀桌子,在万历年间是可以有效运行的。

  可是万历之后呢,大明朝这日子过不过了?大明难道要向着暴力完全失控滑落不成?还是如同陛下从未公布的第四卷一样,直接消灭帝制?

  生产力没有达到某种界限之前,消灭帝制绝非一个好的选择,陛下写完第四卷,都不肯公布,陛下也知道完全不是时候。

  戚继光的不认同,是为了长治久安考虑,戚继光本人和皇帝关系非常好,戚继光也是皇帝的武道老师,也是帝师,但下一任的总兵是李如松,李如松和皇帝关系就没有这么亲密了。

  戚继光现在答应,下一任总兵李如松,怕是只能,自刎归天。

  张居正听到了皇帝说计穷时候,也产生了一种无力感,他其实也没办法。

  当匠人两个字出现的时候,张居正眼前一亮,而后越来越亮,他猛的站了起来,焦急的在御书房内走了三圈,才赶忙俯首说道:“陛下,臣失态了。”

  “陛下,通了,一切都通了!”

  “先生坐坐坐。”朱翊钧示意张居正先坐下,不要急着表达自己的态度,孔夫子说要三思而后行,显然张居正才经过了一思,现在他的想法还不是很成熟。

  而且这个时候的张居正看起来有些激动,在情绪激动时候坐下的决策,很容易犯下重大错误。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汉武帝打赢匈奴,彻底奠定了中原王朝的根本基业,不是靠的愤怒,而是长远的谋划。

  朱翊钧能主持万历维新,不是靠着满腔激情,也不是靠自己,而是大明国朝万万百姓的齐心协力,万夫一力,才有了今日之局面。

  张居正坐定后,思索了足足一刻钟,又喝了一盏茶,才开口说道:“陛下,没有哪个进士,金榜题名时,就想着自己要做个贪官污吏,千军万马闯独木桥,为的是治国平天下,国泰民安。”

  “但很多时候,到了地方履职,就不得不和光同尘,不得不同流合污,时日一久,权力、美色、金钱的异化之下,就彻底变成了一个奸臣佞臣,满肚子的算计。”

  “这也是为何翰林院翰林直入内阁参与机密的原因,因为不去地方的翰林,不会被这些彻底异化,但只修书的翰林,又太缺乏地方主政经验,很多事只能凭空想象了。”

  “现在,官厂匠人,可以成为重要倚靠了,戚帅所言,打通了吏举法的最后一步,吏员出身。”

  张居正足足讲了一刻钟,才把自己的想法讲完,戚继光在一旁听了许久,有些愣神,他提出匠人这两个字,完全是为了君上分忧,别无他念,但张居正却立刻从京师想到了地方,从匠人二字想到了吏举法。

  住坐工匠出身考取吏员,吏举法入大学堂进修获得官身,进而获得了完整的晋升通道。

  这一点是戚继光完全没想到的。

  果然,吏部尚书一定要擅长吏治!

  就像万士和这个礼部尚书,真的很擅长礼法一样,时至今日,大明很多事,都要引用当年万士和的话去解决。

  如果地方也有了官厂,这些官厂的工匠培养出了足够的书吏,而匠人子嗣们也能够充任衙役,不用多,只要能有一少半,那么履任地方的朝廷命官,就不用倚靠地方士绅培养的书吏、衙役了。

  而匠人,最是守规矩,戚继光最喜欢的兵源就是匠人、矿工,因为不把官厂法例当回事儿的匠人,一定会出生产事故,很多法例条规的背后,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首节 上一节 1208/12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