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1197节

  也不是大司马曾省吾悲观,不相信后人智慧,实在是曾省吾也不知道如何去相信后人智慧。

  万历十三年,大明开始对火铳换装,永乐年间营造的火铳、手铳、抬铳才彻底换成了新式鸟铳。

  永乐造火器,用了足足一百七十多年!这些都已经不能称之为武器,都算是文物了!

  趁着现在大明能攒下老本,就多攒点。

  朱翊钧拿起了翰林院的一本奏疏,翰林院的老学究们,不是白吃朝廷的饭,他们最近破解了一大批的甲骨文的字义。

  比如宜这个字,其实是切墩,就是把肉切好,然后挂起来;

  翰林院奏疏,主要讨论的是教这个字。

  教这个字,在大明士大夫解读是:上所施下所效。学问高的闻达者,向学问低的蒙昧者,展示、传授经验。

  但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教这个字,右边的‘攵’,其实是人拿着一个棍;左边下面的‘子’就是孩子;上面是一个‘爻’,爻是一种摆放草棍计数的方式。

  所以教这个字的本来含义是:老师举着教鞭,督促孩子学习算数。

  当破解了教这字的甲骨文后,翰林院的翰林学士们,由衷的有些迷茫了起来。

  算学这东西好像自古至今都特别重要,甚至教这个字,都是教孩子学算学。

  但是从什么时候起,算学变得可有可无,甚至成为杂学,学算学就是不务正业的呢?

  甚至要王国光发动一场‘度数旁通’的变革,才让算学重新恢复到其本该的位置。

  翰林院学士们首先就认为,这又是朱程理学造的孽,因为在朱程理学之前,唐朝的科举,也是有算科的。

  但很快翰林院排除了这个答案,这不是主要答案。

  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探究,翰林院发现,主要原因是宋明易代,导致大量算学的典籍散佚,在度数旁通这一变革之前,大明找一本《九章算术》都很困难。

  胡元国祚不足百年,但文明的确出现了不连续,最终导致了算学的断代。

  如上种种原因,都造成了大明缺乏对算学的重视,缺乏对算学人才的培养,也缺乏算学的交流,最终导致了算学在大明的整体缺位。

  哪怕是《大统历》在正统年间已经开始失准,但依旧没办法进行修正。

  从教字开始说起,到算学的断代,都证明了一件十分可怕的事实,那就是:

  文明需要连续存在,如果无法连续存在,则会出现断代;而一旦某些方面出现断代,就会呈现不可逆的退化。

  当退化累计足够多的时候,无论多么坚韧的文明,都会消亡。

  日月幽而复明,大明在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带领下涅槃重生,但文明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断代和退化。

  甚至到了万历年间,国祚已然两百余年,大明人依旧没有意识到算学缺位,这种断代和退化造成的可怕影响。

  朱翊钧拿着手中翰林学士吴道南的奏疏,笑着说道:“翰林院这帮老学究啊,终于干了点活儿。”

  “再不干点活儿,户部不给他们批钱了。”冯保低声说道:“自从翰林院学士李长春致仕后,翰林院到户部,就要不到银子了,连俸禄都三个月没发了。”

  “翰林院要的有些急了,大司徒就骂街,大司徒骂的可凶了,问翰林院的翰林有什么用,又不肯做监当官,又不肯与时俱进,整天抱着一群破书吊书袋!”

  “陛下知道的,大司徒对每一厘银子都很重视,翰林们也只能嘟囔了两句有辱斯文。”

  李长春致仕后,翰林院连发俸禄都难了,户部不给银子,还骂这些翰林,在以前,翰林们直入内阁参与机密时,哪里轮得到户部如此嚣张?

  但现在,国帑有了银子,户部势大,翰林们只能生受了这个委屈,并且赶紧表现了一番,无论如何,要表现出自己的价值来,怎么也要把该拿的俸禄拿到手。

  “该发的俸禄还是要发的,他们的探究很好,继续探究就是。”朱翊钧斟酌了一番,还是给户部下章,把该发的俸禄发下去。

  养这些学士,绝非养闲人,翰林院在万历维新中,也是有贡献的,尤其是在一些聚谈上,讨论社会问题,起到了公众监督的作用,绝非一无是处,当然这个衙门的问题还是很大,清贵清谈之风,仍然是主流。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让高爱卿管一段时间翰林院吧。”

  “少宗伯不愿意理他们。”冯保斟酌了一番,为高启愚说了句话,高启愚哪有功夫搭理他们,丁亥学制的推行都忙不过来。

  其实户部不给俸禄,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翰林院不能直入内阁参与机密之后,已经逐渐失去了价值,连养才储望都做不到,那就没必要存在了,翰林院国子监,逐渐被京师大学堂取代,才是趋势。

  户部也在通过这种方式,在逼翰林院自我消亡。

  “翰林院还是有必要的,让高爱卿管一段时间,等到礼部右侍郎站稳了脚跟,再让右侍郎接手就是。”朱翊钧最终还是做出了决策,麻烦一下高启愚。

  李长春致仕已经超过了六个月,礼部右侍郎迟迟空悬不绝,朱翊钧数次下旨内阁要求内阁推荐,但每次都无法任命,主要就是这个棘手的翰林院不好管。

  本来,隆庆二年进士于慎行,已经要做礼部右侍郎,但是一听说兼掌翰林院事,立刻称病了。

  于慎行在隆庆二年中了进士后,就进了翰林院做了庶吉士,让他整肃翰林院,他是真的整肃不了。

  高启愚就没这个顾虑了,他一个三甲同进士出身,对翰林院有种天然的敌视,一朝得势不饶人,让高启愚整肃翰林院就正正好,他愿意接手,于慎行就可以走马上任了。

  “臣遵旨。”冯保只好让司礼监太监拟旨,准备下章了礼部。

  “陛下,墨西哥、秘鲁、智利总督府的总督们已经顺利抵达了松江府,算算日子,明天就该到天津州了。”冯保找出了松江巡抚李乐的奏疏。

  三个东太总督快到了,主要是为了签订《环太商盟通商章程》。

  使者们跟随潞王就藩的船只返回了各大总督府,如果总督们对《章程》不满意,不认同,自然只派使者继续沟通,而不是总督亲自前来。

  事实上,礼部制定的《章程》虽然霸道苛刻,但还在总督们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甚至总督们还觉得大明对家养的狗,真的是太好了!

  《章程》里的许多条款,居然考虑到了总督府的利益,大明朝廷真的是太有道德了!

  墨西哥总督府绍西托银矿,一年六百五十万两白银,留在总督府的还没有五十万银,其他的全都被珍宝船直接带回了本土。

  夷人的骚乱一波接着一波,他们总督府拼死拼活,银子只留下那么一点,喂狗不是这么喂的。

  反观大明。

  大明要吃肉,吃了大头,居然还给总督府留了小份的肉,甚至还愿意协商解决一些贸易问题。

  “陛下,元辅说让申时行督办接洽总督,大宗伯的浮票也是认为可以由申时行督办接洽。”冯保低声说道。

  只剩下最后的签字盖章了,甚至《章程》里的部分条款,已经在今年贸易里生效了,现在,张居正来给申时行讨功劳了,连沈鲤都认同。

  “仍交由高爱卿处置。”朱翊钧想了想,还是把环太商盟的事儿,交给高启愚督办。

  高启愚忙了这么久,瓜熟蒂落了,摘果子的却是旁人,朱翊钧做不出来。

  “先生那边朕自己去解释,不必担心。”朱翊钧摆手说道:“先生当年教朕赏罚分明,这庆赏威罚,决计不可胡来。”

  朱翊钧有回旋镖。

  张居正之所以跑来给申时行抢功,其实目的也很简单,打压高启愚。

  高启愚当年犯的错,谁都可以原谅,唯独张居正不能原谅,否则他张居正就是意图谋篡皇位的逆臣。

  无论如何张居正都要做出这种姿态来,这就是个解不开的死结。

  “臣遵旨。”冯保再次俯首领命。

  高启愚在礼部当值坐班,他处理了一大堆丁亥学制的问题,尤其是各地师范学堂已经开始陆续招生,并且新的师范学堂也在营造。

  十八座大学堂,数百座师范学堂,各府州县的三级学堂也在营造之中,丁亥学制有条不紊。

  师范学堂是整个丁亥学制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没有足够的教师,丁亥学制推行不开。

  高启愚处置完了所有的公务,将书桌收拾干净,看着面前的空白宣纸,忽然重重的叹了口气。

  今天早上廷议之后,沈鲤在左顺门和高启愚说了,话里话外,这内阁的意思是,环太商盟事到如此,后面的事儿,就不归他管了。

  高启愚不怨张居正睚眦必报,张居正的脾气,天下皆知。

  可事到临头,他有点不服气,环太商盟筹建一年多,到了瓜熟蒂落,申时行来了,他真的不服气,申时行的确很有才能,但他高启愚也不差。

  哪怕不是申时行,是王家屏、王一鹗、沈一贯、周良寅,高启愚也认了,但唯独不能是申时行。

  先生在拉偏架。

  “礼部左侍郎少宗伯高启愚,接旨。”徐爵带着圣旨来到了礼部。

第981章 绝对不能让老鼠上桌

  高启愚听到有圣旨到,立刻整理了下衣物,赶忙站了起来,走出了房门准备接旨。

  摘桃子这种现象,实在是太多了,多到高启愚都亲眼见过好多次。

  你忙前忙后忙了那么久,克服了那么多的困难,等到收获的时候,突然跳出来一个颇有背景之人,一伸手,把你的果子拿去,你还要感恩戴德。

  这种事不仅仅在衙门里,在民坊,在宗族也是时有发生,并不稀奇。

  环太商盟的章程,都是高启愚拟的,谈判、吵架、有辱斯文、霸道的骂名,也都是高启愚在承担,但这份功劳,最终要归申时行了。

  这就是现实,高启愚只能接受的现实,胳膊拧不过大腿,张居正要为难他高启愚太简单了。

  “臣接旨。”高启愚十分恭敬行礼,甚至面色没有任何的异常。

  徐爵一甩拂尘,拿着一张纸说道:“陛下敕谕:”

  “翰林院掌院学士一职,虚悬已久,成何体统?朕思量再三,少宗伯才具练达,识卓见远,近来于丁亥学制、师范兴办等务,调度有方,精勤王事,着即可起,兼掌翰林院事。”

  “翰林院积弊深重,清谈敷衍之风弥漫,须赖尔以刚毅务实之风整饬,既知其病根,便要用心革除,导其归于有用之途。莫负朕望。”

  “钦此。”

  高启愚再拜,恭敬的说道:“臣谨遵圣诲,领翰林院事,不负陛下期许。”

  该来的还是来了。

  高启愚对翰林院的问题也有过关注,毕竟急圣上之所急,才是他这个独臣的生存之道,翰林院言甲骨教字,谈到了算学废弛,谈到了文明断代之弊,言宋元鼎革神州陆沉,胡元肆虐,典籍散佚,色目篡替,层层祸乱,致天文历算之精妙,几近湮灭。

  程朱理学造成的那点破坏,跟神州陆沉相比,实在是太少了。

  这篇奏疏,算是翰林院这些年少有算得上是有用的奏疏了。

  翰林院的翰林们多是抱残守缺、空耗钱粮之徒,就是有圣上恩德,也难堵悠悠之口,白吃饭,总是遭人唾弃。

  翰林院的问题要解决也不难,除积弊,需要下狠手,高启愚思量翰林院之务,就是陛下为《翻身》做序时候讲的六个字,唯自强,有新生。

  高启愚已经想好了一连串整肃的手段,这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一把火,先去反腐司请徐成楚来,对翰林院进行反贪整肃,把翰林院里的害虫除掉,要实现这一步并不难;

  读书人的手段很多,也不见得必须要走司法,才能把人赶走,高启愚有九种法子,在不惊动法司的情况下,把人逼走,怎么说,他也曾是张居正的门下高徒。

  翰林们,文章写得好,得到了陛下认可,就加官;文章写得差,被盖了‘清谈无用’,那就严厉整肃。

  第三把火,则是外派,翰林院翰林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清谈务虚,遣翰林到甘肃、绥远、辽东、朝鲜等地做巡按御史,五年为期,真抓实干的积累些实践经验,而后转六部衙门继续升转。

  烧完这三把火,后续继续慢慢调整就是。

  陛下的要求是发挥翰林院应该有的作用,养才储望,翰林院没了前途,是翰林院当下所有积弊的根源,围绕着前途和进步二字,打造一整套整肃方案,并不困难。

  但是,这个活儿,是个得罪人的活儿,高启愚是个独臣,他做这件事就正合适。

  只是让高启愚有些无奈的是,自己终究是没能拿到《环太商盟通商章程》的功劳,全都被申时行给拿走了!

  简直是气人!

  不是元辅先生拉偏架,申时行绝对不是他的对手!

  一个端水大师,就是在松江做了几年巡抚,依旧改不了那个端水的臭毛病,事事都想折中,都想周全,怎么可能事事周全。

  高启愚就完全不同了,他做事,根本没有后退绥靖可言!

  “礼部左侍郎少宗伯高启愚接旨,陛下敕喻:”徐爵再甩拂尘,拿出第二张高丽贡纸来,陛下尚节俭,不太重要的圣旨,都没有锦缎装裱,只有一张纸。

首节 上一节 1197/12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