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第217节

  张韩嘴角一扬,颇为明媚的笑道:“依然要黄忠。”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贾诩轻轻点头,道:“如此,就要兵行险招了。”

  ……

  许都,曹操收到了张韩的来信。

  近日无大事,除却每日要处理的公务之外,最多的就是来自荆州的军情。

  突发大战至今,粗略算下各部送来的战损军报,大致已经损去了一万余人,不过其中精锐之师不到三千,曹操依然可以稳坐于许都,且心绪极其平稳,丝毫不曾慌乱。

  看得书信到最后,曹操更是开怀大笑起来,张韩果然写了一首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张韩西临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曹操想了想,把“张韩西临”四个字划去,改成了“窗含西岭”,如此更加符合一些,于是将此诗收录到了自己所作的诗歌之中。

  又立即命郭嘉和自己一同入朝,前去面见天子,为张韩请一道诏书,甚至是写一道檄文。

  春风得意的曹操入了广德门,在大校场上走着,可远眺司马门的笔直宏伟,拾级而上,禁卫无不拜服。

  刘协已早早的在大殿等待,见到曹操进来,连忙起身相迎,面含笑意。

  曹操刚行礼,刘协立刻笑道:“丞相可是为了荆州战事而来?”

  “不错,”曹操愣了片刻,立即点头,但是却没有继续说下去,他在等刘协的下文。

  既然陛下已经知道来意,肯定是提早有消息传到了他耳目之中,所以欲要下令。

  这种时候,要给他一点薄面。

  刘协手腕一抖袖子,伸手拉住了曹操的手,到案牍上来拿出一份奏章,道:“这是荆州别驾蒯越、荆州都督蔡瑁,差人冒死送来的奏章,其中明言与伯常应只是误会,想让朕与丞相为其议和,大汉忠臣之间,不可交战内耗,令贼寇占得便宜。”

  “朕,思来想去,今日便想请丞相入宫来商议,没想到爱卿来得如此之快。”

  “误会!?”曹操眼神一虚,旋即笑道:“是如何误会?微臣听张韩送来的书信说,乃是荆州不愿让他进驻南阳,故而出兵驱赶,此乃是对陛下大不敬也。”

  “他们这书信,是何时送来的?”

  “三日之前。”刘协略有不悦的答道。

  曹操笑了起来:“这就对了,五日前,伯常大破荆州兵,斩杀将领十四名,其中有一人还是号称零陵上将,一战震慑荆北。”

  “呵呵,故此他们才立刻送了奏章来,”曹操眼角一瞥,颇为不悦的道:“若是他们得胜,陛下伱想想会否有这道奏章?”

第223章 先打个酣畅淋漓再说

  刘协脸色一变,到嘴边的话又生生制住,的确,若是他们得胜的话,也许就不会有这一道奏章了。

  曹操看他不说话,冷笑了一声,道:“陛下,如此我可大胆的说一句,而今这请求议和的奏章,是伯常以及我麾下兵马用性命打出来的。”

  “当下局势,不该立刻答应他们,令这些荆州士人可予取予求。”

  刘协叹了口气,平视远方,心中深深思索,他竟不知如何反驳,按照以往的经历来看……

  应当是朕错了,朕不太明了前因后果,也未曾关注各地的军情消息。

  “丞相,这些军情日后可多拿来给朕看一些,否则蒙在鼓里,难以思索……”

  “遵旨,”曹操躬身而下,面色和蔼,道:“陛下近几年才学,到如今已经通晓前后史鉴,又明内治之事,而军事之能,则不必太急……嗯,慢慢来吧,陛下要深明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圣人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刘协知晓这句话,也明白是圣人说过的道理,军事之时急不得,也不可强逆丞相的想法。

  毕竟现在整个境内的大军,所有军情以及与各地诸侯的交错关系,只有丞相心中最为清楚。

  刘协面色一软,又向曹操笑着问道:“丞相,那依你看应当如何是好?既然荆州送来的奏章请朕主持议和,现在丞相说不答应,我们该当如何?”

  曹操笑了笑,柔声道:“陛下,议和不应该是他们一句话就能得到的,此时陛下应该展示您的威严,议和没问题,但必须让荆州各族、刘表之子,到许都来为质。”

  “嗯,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刘协听完之后中意的点头,茅塞顿开。

  “我堂堂大汉帝王,如何能任人拿捏?”

  曹操终于满意的点点头,笑了:“不错,陛下圣明。”

  这才有些许帝王的气质,这样才配得上是坐在帝位上的人。

  “那就请陛下决议吧,早些将旨意发下去,让伯常早些有底气继续和荆州对峙。”

  “同时,还请陛下再下一道诏书,拜张韩为南阳太守,让他可以名正言顺的稳固在南阳,可以治理新野,我也会将屯民、流民送去数十万,只需一两年,便可让南阳重回当初温饱鼎盛之时。”

  “陛下,那里是南阳,曾经百万人丁的大郡。”

  “好。”

  关乎张韩的事情,刘协一向都颇为宽仁大度,其实曹操不用说方才那一大段话,直接一来就说给张韩一个南阳太守,刘协也会毫不犹豫的答应。

  并且亲自督尚书台去落定此事,亲力亲为得如同自家亲戚兄长一般。

  此节此情,乃是存于刘协的心中,其余之人尽皆不曾知晓。

  ……

  新野。

  张韩在睡觉,忽然就被典韦叫醒了,两人睁开眼对愣了片刻。

  “干什么?”

  “诏书来了。”典韦眨了眨眼,道:“陛下拜君侯为南阳太守。”

  “你说什么!?”张韩憋不住笑的快速起身来,“我还捞了个南阳太守!?”

  这地方富饶啊。

  若是在十几年前,多少大族子弟挤破了脑袋都不一定能当上这太守。

  即便是已被战乱损毁,但只要肯花心思治理,最多三年,就可以富饶起来,那时候可以捞多少钱?

  呸,捞个屁,我张韩岂是这种人!!可以造福多少百姓!

  张韩现在马上就有了一段算计,当初得陈登广陵的收益就已经不算少了。

  南阳一旦恢复当年文汇盛景、商贸通行、人丁兴旺之繁荣,起码是广陵的十倍之多。

  而任太守,则意味着所有功绩均归于自己。

  张韩长舒了一口气。

  太守,一地之天青也。

  “应该是丞相亲自去请陛下下旨的,据说陛下亲自到了尚书台,看着荀令君初拟此诏。”

  张韩起来来回走了好几圈,满脸高兴之色,“真好真好,还能捞个南阳太守,我以前真以为不能任太守等地方要员了,我本来应当避嫌的。”

  毕竟自己只是女婿,不是亲儿子,当然岳父要是把自己看成亲儿子倒是也勉强能接受。

  南阳这种重要的地方,当然是亲儿子,哪怕是宗亲来呢,现在还能落到自己头上。

  这说明什么?说明义父他信任我啊!

  哦不是,是岳父。

  “走,咱们出去见一见使者,是何人来,他还说了什么!?”

  “来人是御史中丞华歆,并未在此停留,他叫人送了诏书之后,说君侯欠他一顿饭回来再吃。”

  “去哪儿了?”张韩愣道。

  他和华歆没什么交情,这人也是因为江东孙策势大,当初下令让江东送功臣名录时,最近才征辟到许都来的。

  “说是去襄阳了,陛下不光给了你封官,还对襄阳刘表等人下了一道命令,据说乃是回应荆州送去的议和之请。”

  “嘿嘿,”张韩轻松地笑着,“议和?不可能议和,如今局势宛如天赐,一定要在彻底对峙,不可再进之前,占据足够多的便宜。”

  “不然就是亏!”

  “是,”典韦挠了挠头,“所以君侯伱赶紧穿上裤头,咱们去军营了。”

  “好。”

  张韩换了衣服出来,贾诩等人早已在等待,前方送来军情,一切都已布置妥当。

  贾诩等到张韩来,一路走出衙署大院的路上,到近前快速说道:“马通果然上当,我们已将前方布防的军队后撤,同时沿途逐渐减少灶火的洞坑。”

  “在新野城内,以及外十余里,都安排了数百人驻守,立旌旗于隐蔽之处,带马通军发现前方后撤,定会追来。”

  “待他们追到临近新野之地,便会发现两侧与城上均有伏兵旌旗的影子,到时自然就会停滞犹豫,此为疑兵之计。”

  张韩满脸堆笑,伸出手在贾诩的肩膀头上拍了拍,“多些文和,此计甚好,如此我便可以率领骑兵奔袭沔水,可侧击黄忠兵马,亲自生擒之。”

  “不错,”贾诩自信满满的笑着,“在下建议请子龙留下镇守新野,子龙胆大心细,勇猛无双,正适合驻守此地。”

  “不不不,”张韩拍了拍他的手背,“兵马不足,子龙和部曲都必须跟我去,我留下八百人给你,由文和亲自镇守。”

  “啊?我……”贾诩一愣,正要推脱,他不是不敢守,就是有点恐惧,总归来说新野只是布疑兵而已,城内是空虚的,真要说底气,没有底气!

  压根就站不住脚。

  但张韩气力稍重的捏了一下他的手,眉头紧锁,严肃道:“文和,子龙必须随我去,方才有把握擒下,而新野城本在这些年筑得坚固,即便是他还想要率军试探,也绝不会立刻大军压境,你自己的计策,难道还没有自信吗?”

  “在下有信心,但是……”贾诩一时语塞,不知怎么回答,主要是没有子龙、典韦他们,迟到会被看出端倪,坚持不了多少日。

  至少要有一人才行。

  张韩道:“你若肯守,且能守住,我记你大功在心,一万金。”

  “我……”贾诩愣住,“君侯你这话说来就有些直白了,老夫岂是那种贪恋钱财的人。”

  “外加保你一命,让玑儿能任一处地位稳固,风险不高的官职。”

  “这个倒是可以……”贾诩听完此话,脸色微微一变,当即点头应下来,旋即又补了一句道:“但是那一万金还是要给的,那都是君侯的心意,我还可用这一笔钱,犒赏随我一齐驻守新野的将士。”

  “犒赏、抚恤,可以买来他们舍命保卫,如此行事,其实也足以让新野城守住了。”

  张韩愣了一下,然后咬牙道:“这么说,你早有信心能守住此地?”

  贾诩目光重回平静,拱手道:“可保四日无忧,最多六日,君侯需要快去快回,而且一定要赶在黄忠兵败的消息传回朝阳时回来。”

  张韩能听得懂贾诩这些话的所有潜台词,故而很明白如果没有回来会是什么结果。

  他忽然发现,自己和这些真正的老狐狸还是有差距,城府上不在一个层面。

  贾诩如此,曹老板其实也是如此,出道至今,自己可以这般风生水起,实际上是因为背后这些老家伙一直在暗中相助。

  “好,那就仰赖文和先生了。”

  “君侯武运昌隆,提什么仰赖,”贾诩爽朗的笑出声来,眼睛都眯成了月牙一般,又道:“到了穰城,张少君侯的兵马也已蓄势待发、严阵以待,他们早就想要立功了。”

  这个张少君侯,自然是说的张绣,贾诩和张绣的关系也非同一般,贾老儿虽说宁伤天和也不伤文和,但对张绣也会时常照顾。

  “故此,老夫敢断言,三日之内,君侯必定能建功而回!”

  ……

  沔水,黄忠领八千部曲行军于此,日夜赶路,想要越过期间两城防备,直接威胁到穰城境内。

  预计之路程,大致在明日的清晨时便可到达。

首节 上一节 217/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