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第141节

  他是嫡长子,日后曹操的大业恐怕都会在其手中,此刻刘勋点了点头:“大公子所言极是。”

  曹昂接着道:“袁术篡汉自立,实为天下之首恶,昔年高祖白马之盟,如今仍旧传于世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我手持天子檄文,至东南讨逆,不忍见大汉忠良为袁术所拖累,望你自行考量。”

  “此时为我们谋得舒城,归于大汉,日后还可荣归故里,不负祖上荣光,若是死在了战场上,那就当时盖棺定论,恐怕史中留下的名声,与本意大为不同,你族中之子嗣,又该如何自处?你军中兄弟,都会以乱党论处。”

  “太守已败,但我却依旧将抉择交托于太守之心,尽供抉择,是死是降,全由太守自己做主。”

  “我降!”

  刘勋听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做出决定了,只是不敢打断曹昂的话,耐着性子让他将话说完,而后立即点头,“舒城上所留,都是我部忠心耿耿的兵士,只要携我的兵符配剑,交托给副将或参军送至城中,他们自然会开城门投降。”

  “希望,大公子善待我等。”

  曹昂松了口气,笑着将刘勋扶了起来,并且亲自为他松了绑,才拉着手道:“世叔放心便是,伯常兄长是我妹夫,同样也是曹氏之人,此军虽然由他率领,却是同样与我曹氏大多兵马一样,以仁德为主。”

  “对,”张韩也站到了刘勋身旁,此时已经是满脸堆笑了,“小侄也是曹氏的人,之前多有得罪了。”

  “唉,少年英豪,长江后浪,伯常和大公子,年纪虽轻,但也已有人杰之相,仁德美名广播于海内,令人敬佩,”刘勋由衷的感慨道。

  他虽无显赫的功绩,没有滔天的名望,但是自问懂一些兵法,带兵虽骄躁,但是在面对张韩的时候已反复提醒自己切莫冲动,定要冷静沉着,谨慎而动。

  却还是因为一念之差,上了他的当。

  输得不冤,但就像曹昂说的,曹氏兵马一直以仁义为主,当年徐州之战,以害父之由而兴兵,竟然都能对徐州百姓秋毫无犯,乃至是开仓放粮、收治流民,简直是匪夷所思。

  徐州甚至有百姓称曹操是文王在世,张韩领曹操之兵,当然也是行仁义之道。

  “多谢,二位心有仁义,令我可以保全性命,寿春所谓仲家不能长久,是当回归汉廷方才是正途。”

  “好说,”张韩和刘勋同行,道:“太守,让你的兵马先行放下兵刃,将马匹牵过来,除去身上战甲,先行委屈一番,等到了舒城,再登记造册,重新分发军备。”

  张韩和善的笑着:“都是为了军纪严明,军备统一下发,便于管理。”

  “嗯,甚好、甚好。”

  刘勋根本没有怀疑,任由张韩吩咐,他则是马上派亲信前去后方告知兵马,尽皆归降大汉正统,不再为袁术篡逆之举卖命。

  很快,如同长龙般的军队卸下了兵甲,放下武器,待高顺、张辽率众前去收取,将他们归于降卒。

  这个时候,张韩趁着曹昂陪同刘勋前行,而其余将士均在打扫战场的时候,他拉着典韦到了一棵树后,轻声道:“刘勋的兵马,虽不是精锐,但也是老兵,其中还有不少贼寇出身的奸滑之人。”

  典韦抬手打断了他,神色认真的道:“越过这些话,直接说目的,君侯想干什么?”

  张韩眨巴眨眼睛看了他好一会儿,然后道:“把他军中的战马都占为己有,然后以选拔精兵的名义,先筛去一批老弱残兵,遣散回家。”

  典韦上身后仰了一下,好像想要隔远一点,好看清张韩似的,轻声道:“俺早知你会这么说,之前已经派伯骁去办了,孝父和文远,将战马和军备清点好之后,都会先行占住。”

  “占住干嘛啊?!”张韩眼睛一瞪,“全都拉回来啊,先拉到我们手里再说!”

  “诶,好!”典韦快速前去。

  等刘勋到达舒城,命麾下参军持其剑印和兵符,到城上去说明状况,且让刘勋在城下露面,很快,城上的将校就在面面相觑之下,开城投降,迎曹军进城。

  而一进城内,张韩立刻派兵下了原本防守士兵的军械,将他们当做降卒来处置,归聚于特划分出来的营地之内,只是每日供给面饼、麦饼和米饭。

  同时让自己的亲信,控制城内的军械储藏库,以及占据各处要道,谨防兵变,张韩选拔之后,遣散了数千兵士,选出五千精锐入营,充实于曹昂帐下。

  最后向曹操中军大营所在,飞骑传书告知战报。

  数日,得到回应。

  “君侯,司空回信已经来了,他已派遣三万兵马星夜行军,赶往舒城,还请君侯在这几日之内,稳住舒城不可使发内乱。”

  “三万兵马?”

  张韩听完之后,诧异的看着贾诩,表示疑惑,都到这个时候了,上哪儿弄三万兵马分兵过来,难道正面战场已经没有压力了吗?

  不过,此刻倒是不宜当面商量,他连忙转身回来,眉飞色舞的对刘勋笑道:“太守你可听见了,主公的大军马上就会到达舒城,到时你的这些兄弟,便可以解除降兵身份,再得军备,上阵立功。”

  刘勋在侧位喝水,长舒一口气点了点头,事到如今,也只好无奈应下来。

  主要是,这段时日,自己这些弟兄的处境,和张韩、曹昂之前所说都略有不同,但是乱战之时,以求稳为主,倒是也无可厚非。

  所以今日他本来是打算找张韩说道说道,让他履行当初重新分配军备的承诺。

  君子重诺,张韩虽善用计谋,但为人应该颇为慷慨才对,毕竟年轻才俊,脸皮应该不会那么厚。

  “快了,刘太守切莫着急。”

  张韩淡笑着,并不将话说得那么满。

  等刘勋走后,张韩才叫贾诩到近前来,仔细询问三万兵马的来路,“主公人已经到下蔡凤台,估计很快就可临寿春,此时,应当正在和纪灵大军交战。”

  “他怎么分得出三万兵马来?”

  贾诩眼睛一亮,嘴唇嚅动了几下,好像有什么难言之隐般,但最终还是叹了口气,道:“张绣,在汝南有三万精锐,一直未曾派遣出动,而今君侯打通了庐江之道,他可率军顺流而下,直奔舒城,接下来入合肥,便可一马平川。”

  “绣之兵,日夜操练、士气高涨,此时更是精力充沛,能建立大功,在下估算过,淮南一乱,袁术必定收尾难顾,又可以取合肥将孙策阻隔在外,如此,孙策必定放弃扬州争夺而回江东据守。”

  “此乃是,大胜之机。”

  “哦,”张韩恍然大悟,脸上浮现出了一种似笑非笑的表情,但眼里却有些森然之意,沉声道:“我千辛万苦取舒城,而后让张绣踩在我的肩膀上,攻下淮南,是吧?”

  “是,”贾诩拱手而下,马上又改口道:“哦哦,不是,不是……”

  “呃,在下觉得,应当是司空心忧君侯疲累,这可是四百多里征伐之途,将士们早已精疲力尽,是该休养生息了……”

  “说得不错,”张韩倒是没有多想,就是觉得贾诩好像太过高兴了,于是盯着他深深地看了几眼。

  贾诩也能感受到张韩的目光,于是心虚的避开了去,看案几上放着的书信。

  ……

  凤台北山下的曹营。

  曹操在寿春北面三十里驻军,已将城外的袁营营寨近乎于全数拔除,正是稍作安歇,以庆功绩之时。

  军中主帐之内。

  曹操和郭嘉已将军情商议完毕,聊起了张韩在舒城之计。

  “诱敌出城,因此建功。”

  “伯常倒是比之前更为狡诈,用兵正该如此,虚实难测,才能让人捉摸不透。”

  郭嘉闻言拱手笑道:“主公留有张绣这一后手,与伯常交替而攻,倒是易于攻占淮南,但真不怕他们打起来?若是在下没记错的话,当初在宛城,张绣可是被伯常搜刮得一文不剩。”

  “怕啊,”曹操面色一改,颇为严肃起来,“但,这是深思熟虑许久的决断,而且我听子脩说过几次,贾诩看似畏惧伯常,实则内心早已不再动摇。”

  “此刻,我兵力不足,唯有让张绣前去相助,而伯常麾下仍旧有近万精兵,他自舒城选精锐,也瓦解了刘勋的威胁,局势可掌控于手中,我相信他绝不会出错。”

  曹操说到这,还是哀叹了起来,“我儿亦在舒城,若是我有心为之,又怎会让他也深陷危机之中?”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信张绣,也信伯常。”

  “我给伯常的书信也说得恳切,而且,我并没有给他设限,他自然会明白如何对待张绣,以张伯常的才智和性子,还有他麾下一堆能人,我不信他会吃亏。”

  郭嘉久久不语,默默点头。

  最后这句话,太有道理了。

  不愧是你,主公。

第155章 世侄放心!我定帮你弄他!!

  寿春。

  袁术接连惨遭大败,纪灵、张勋等人已无力阻挡曹操大军攻进,唯有撤回寿春驻防。

  而他现在,也已动了要迁徙到淮南,修建新城合肥为都城的想法。

  自寿春至合肥,有湖、河与平原,可堪得两路进发,方才能守住根本,待到明年,一切都能好起来。

  可是,现在才四月中旬,兴战也不过才三月余而已,如何能撑到冬日。

  袁术,心慌意乱。

  已无力决战,短短数月,已经死伤六万多人,其中不少是在小规模战败之后,直接逃散。

  军心何其动摇,他做梦都想不到,去年还号称五十万大军雄踞江南,能以此问鼎天下。

  今年年初开春祭天,祭完了直接全部崩碎,这种落差好似被人敲了一闷棍,袁术到现在都还没缓过来。

  “求援的飞骑,可有放出去?”袁术驱走了许多文武,单独留下杨弘询问。

  杨弘深知其心思,拱手道:“陛下,向北的路途早已被曹操堵死,而南方唯有荆州可以求援,但,荆州刘表乃是汉室宗亲。”

  “我们去游说孙策一党的人,也都被驱回,右曲阳也被刘备攻破……河流被孙策截断,寿春即便是多年高筑,兵马众多,但也不可断言能支撑一年之久。”

  “我看……现在恐怕已很难再稳住局势了,不必再想求援的事,我们没有援军。”

  远交近攻那一套,从陶谦被曹操灭后,就已经再也玩不起来了,反倒是曹操可以一边和扬州交战,一边从南阳不断派兵来袭扰我境西南。

  因为,曹操在南阳放置的兵马,非常高明。

  他可以用天子诏挟制刘表和荆州众士族,从而安然调离大量军队,只用数千驻守要地即可。

  因为刘表只要一动,他的声名就将遭到动摇,天子诏会毫不客气的将他打入一败涂地之境。

  由此可见,真实的情况完全没有按照袁术的想法来发展。

  他原以为,汉室已经气数全尽,只要有人举起大旗,自立盘踞,不奉朝廷之诏,自然会有更多的诸侯立起大旗。

  大家都自立后,就不用再向着汉室而受钳制。

  他的想法,其实是对的。

  只是不合时宜。

  如果当初,在弘农没有人去迎接天子,那现在肯定是人人称王,甚至称帝,不会再管刘协的生死。

  可偏偏曹操去了。

  一个手握二十余万重兵,治下有近千万百姓的大诸侯,迎奉天子于许都,两相合虑之下,没有人敢直接称不臣之心。

  或许,再过几十年人心对汉室早已疲惫的时候,袁术所想的局势就会顺理成章的出现。

  比如一人称帝后,割据另一方的诸侯也会随之准备,称帝治民,瓜分天下,再战一统。

  “陛下……”杨弘面容心疼,苦涩动容,略显绝望的轻唤了一声。

  他此刻才深刻感受到,袁术的时机之所以不对,乃是曹操强行为汉室又续了一命。

  都说时势造英雄,他这是一手撑住了大汉,以英雄之躯造出了时势。

  真乃当世豪杰也。

  “大势难逆,只有紧守,但陛下绝不能慌乱,一定要紧守本心。”

  袁术听完此话陷入了沉默。

  他现在已经知道阎象是对的,杨弘他们可能是错的。

  但是,这话却又说不出口,他不能认错,只能偷偷改错。

  “守,”袁术轻声呢喃,“如何守得住呢,朕听说,公孙瓒在大败退走之后,揽境内之辎重、钱财,建造了一座易京,以为兵城抵挡袁绍。”

  “这座寿春,现在就是朕的易京啊!!”袁术狠狠地捶打了几下大腿,愤恨不已。

  “将所有钱财辎重,缓缓收回,聚于寿春城内,死守北、东两面城池,同时将百姓驱于南门,随时准备撤离。”

  袁术捏紧了拳头,血丝遍布的双眸平视前方:“曹孟德是非战不休,只因他手中有天子大义!”

首节 上一节 141/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