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第123节

  “董国舅,彪有一言,不得不说……”

  “司空,胜董卓百倍也。”

  董承听完此话,默不作声,腮帮微微鼓起,拂袖先行而去。

  杨彪在后乐呵的笑了笑,又和左右一同慢行。

  他知道就是自己评价对了所以董承才会反应这般大,曹操胜董卓不说百倍,十倍怎么都有了。

  曹操对朝堂的这一套,可令上下皆无话可说,陛下又亲近赞赏曹操,下面百姓只闻其威名仁义,广播功德。

  而他本人,对陛下更是嘘寒问暖,暗中教导,从未试图如董卓一样去强行把控朝堂时局。

  自己想要的建议也都是徐徐图之,这一次宛城大功,收回了张济三万兵马在汝南操训,陛下恐怕还以为是他能调动的兵。

  “唉……”

  杨彪敏锐的察觉到,可能并非如此,张绣肯从宛城挪步调防,说明已经是完全归顺曹操了,这三万人,一定都是归心于他,而不是降汉。

  此消彼长,他们又少去数万助力,原本以天子诏招降,就是要让张济旧部感念当年长安时的天子恩德,继而成为在外钳制曹操的一股力量。

  眼下看来,曹操不光化解了这等局势,甚至还一口吃下了这些兵马,又再壮大一分。

  满朝公卿的期待又输一阵,而曹操变得更加可怕,杨彪仔细思索了许久,此时觉得大势在曹,难以逆也,家族也不能吊死在汉,或许应当早做准备。

  司空府不知还缺何职,可让修儿去见一次曹公……

  ……

  许都春耕后十日,颇为安稳,许都越发的繁华。

  而且传出了许多青年才俊之名,其中以杨修最为出众,名门望族子弟,才学兼优,少有盛名。

  据说其人有过目不忘、口若悬河之能,又是年轻才俊,儒雅名门,当即被曹操征辟去了司空府,做主簿。

  曹操的主簿,不简单。

  坊间传闻,张伯常、郭奉孝两位,都是从主簿做起,最终能得大名。

  换句话说,能做曹操主簿的人,无一不是当世真正的才俊。

  这个职位,是来刷声望的,杨彪送子征辟去司空府,又代表了很多态度转变。

  这或许,是弘农杨氏已经认可曹氏的信号,由此整个许都公卿蛰伏得更加隐秘,不敢再冒头。

  这段时日,可谓真正的一派祥和。

  ……

  张半城府。

  郭嘉已经缺席了宴席半月有余,今日终于到来,刚来就说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消息。

  “趁此机会,当起用校事府,以监察百官,重设大理寺,命钟繇任寺卿。”

  郭嘉眉飞色舞的说着,这段时日忙碌之事,便全在此节上。

  诉讼廷狱之度,可彰显法治,由此来钳制许都各层,“许都府尹则是推荐满宠,满府君一向公正,铁面无私,且忠诚不二。”

  “而校事府,伯常觉得何人最为适合?”

  郭嘉在席上放下酒觥,离张韩极近,这一道法度的推行、各级官署的开治,对接下来的出征讨伐意义都极为重大。

  而且,再也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了,他一直心念的校事府监察一旦开设,便可令皇城之内的情报权益都在自己掌控之中。

  同时,去年陛下回归许都之后所让出去的各大内官、卫戍皇城的武职,都可以因此一点点的拿回来。

  真正完成“以退为进、内外掌控”的战略,这是冬日围炉时众谋商讨而出的方案。

  所以在校事府府君的选人上,必须是慎之又慎,精挑细选。

  校事府的府君,必须是曹操最为亲近的人,好处自然是无数,不必多言。

  但坏处,同样也很明显。

  这位府君是为曹操监察百官,收集情报,甚至抓人私审、必要时用私刑。

  可以说,郭嘉等人主张设立的校事府,将会成为曹操的鹰犬爪牙,为他暗中做很多见不得人的事。

  身居此机构的首领,岂能是心智纯良的人,必须是忠心耿耿,并且才智绝顶的谋者。

  最重要的是,这机构针对的是天下名族,确切的说乃是在天子周围的名族。

  日后若是情势翻转,此人势必要声名尽毁于史书之中,这是必然之事。

  一听见这个话题,本来就缩在角落里的贾诩,很自然的往后挪了挪,尽可能的将自己的身影隐藏在暗处……

  他已最先感觉到了危险,看到此位的不利之处,这是个风口浪尖的鹰犬之位,功劳巨大但不能名扬于世,还要背负历史的骂名,最后来为主君清洗污名顶罪。

  这是妥妥的牺牲位置,何等情怀才肯欣然赴任?

  张韩笑道:“不知道何人适合任,但知道谁人不适合。”

  “昂弟不适合、公仁不适合、文若兄长不适合、我不合适……”

  他侃侃而谈,悠然转向而言,说完后不经意间看到了典韦,慌忙道:“哦哦,还有典韦,典韦也不合适。”

  典韦:“???”

  “俺为何不合适,为何你说这些人都不合适?说个理由?”

  “我大舅子是曹氏嫡子,万不可行监察百官之责;董公仁深得士族所喜,各处通达,浪费;文若兄长行得端,坐得正,一生奉公守纪,不会做此官职。”

  “至于我,我不行,我为人正派、知书达理,实在干不来这等事……”

  “那我呢?”典韦非常期待的眨了眨眼,盯着张韩看。

  “你没什么文化,动辄打杀,容易引起朝堂公卿不满。”

  典韦脸色一变,“呸”了一声垂下脸去。

  此时郭嘉一只脚立起,仰脖饮酒,尽显豪态,饮罢后,在灯火莹光之下,光影交错于其侧脸。

  郭嘉咧嘴笑道:“此位,舍我其谁?”

  今日,戏志才也不在这里,郭嘉先行向司空进言,遣戏忠去忙碌于淮南情报,并且设计请天子诏书再予袁术压力。

  这是宛城安定之后第一大事,戏志才绝对不会怠慢,夜以继日奋力谋划。

  所以郭嘉来了。

  此时堂上为之一静,片刻后张韩道:“所以,你今日来,是为了——”

  “不错,”郭嘉转过身来,拱手道:“便是请诸位,一同为我进言,让我坐上校事府府君之位。”

  张韩、董昭、孙乾乃至曹昂等人,全都相互对视,眼中精彩万千。

  末了,张韩面色一松,眉开眼笑的直接向曹昂、典韦伸出手:“来来来,输我五十金,立刻兑现。”

  典韦骂骂咧咧的掏了一块金子在桌上,愤恨道:“就这么多!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郭嘉左看右看,面色错愕不已,方才丰神不羁之相荡然无存。

  “什么意思,你们什么意思?”

  “什么五十金!?”

  “张伯常,你把话说清楚,到底在说些什么!”

第139章 君侯真下头,天天霸凌我

  张韩看了看他,眼见郭嘉急了,寻思他应该也猜到了不少。

  于是拿起酒觥喝了一口,笑道:“这件事,我帮不了你,在座的各位都帮不了你。”

  郭嘉深吸了一口气,同时缓缓闭上了双眼,“为何?”

  张韩笑道:“因为在七日前,祭酒到宴席上,畅饮到深夜,我们已经答应了他,进言主公表他为校事府府君。”

  “我父亲,已经答应了。”曹昂也看了郭嘉一眼。

  这五十金,他觉得自己输得也挺值的。

  当时张韩深信不疑两人之间的情谊,和众人说:“信不信,郭嘉一旦忙完了来宴席,也是要争这校事府府君之位。”

  “但此位,凶险万分,士族一派若是杀不掉主公,其目光定然望向这校事府,毕竟是曹公麾下第一鹰犬。”

  当时的话,引起了一众猜测,曹昂、典韦觉得祭酒虽有此心,郭嘉未必能提前料到。

  所以郭嘉虽会因为情义而牺牲,但有可能他会后知后觉方才能想到此事,毕竟郭奉孝一向是放荡不羁之人。

  不会细想如此。

  张韩则是坚信不疑,认为郭嘉定也会和祭酒一样,暗中请在座的人进言,要撇开祭酒自己去担任此位。

  可以说,两人都为对方所想,暗中谋事,恰巧就碰到了同一批人这里。

  但,总得有先后之别,他们已经答应了戏志才,而且戏志才的理由,更让人无话可说。

  “为什么呢?”郭嘉虚着眼,狐疑的看向张韩,“我是志才推举,方才自颍川而出,到达兖州与诸位结交。”

  “若非是他的书信一次次相劝,我与在座诸位未必是朋友。”

  “就凭此,难道不该我去做这风口浪尖之位,为司空扫清障碍吗?”

  “该,”张韩等人尽皆点头,的确是应该,若是这么算的话,戏忠与郭嘉之间不光是兄弟情义,甚至有举主之恩。

  “但,你说的该,乃是情理,若是祭酒自愿为之,且说辞我等都不能拒绝,该当如何?”

  郭嘉一时急了,忙道:“何等说辞,且说来我听听。”

  “我便不信能有不可拒绝的理由,伯常,说来我听听?”

  “啧,伱甚至不愿叫我一声君侯。”

  “伯常君侯,说来我听……”

  “他说,”张韩回忆起来,话风一转,挑着眉道:“诶,不对,你方才那话不对,你是祭酒举荐的,难道我不是吗?”

  “须知当年我部众全数死去,换我一人逃生,军中还有不少人,说我贪生怕死,不敢死战舍命。”

  “实际上,是军中兄弟用命保我出来,我则照顾他们家人,否则我的下场也就和小白兔一样了。”

  “小白兔?”

  “眭固。”张韩纠正了一句,让郭嘉想起了这位……因为奔逃的时候没有跑过属下将士而被张韩所杀的河内郡部将。

  张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道:“后,我不敢死,也就不能再冲锋于前,因为背负了许多人的遗愿。”

  “也是祭酒,一眼看中了我,保举为文学掾,后才被主公辟为主簿,随行左右,若没有他,我现在可能也是一堆枯骨撒在某处。”

  “你说,他的话,难道我还能拒绝吗?”

  郭嘉眉头一皱,胡须耸动了许久,催促起来,“速速说,志才到底说了什么?”

  张韩也不逗他了,笑了笑,轻松的道:“他说,数年空虚其身,几乎已死,且落下了病根,这些年身体虚弱,需静养,已经不能跟随行伍出征。”

  “医官说过,他的身体太虚,需要多年固本培元,只能和文若兄长一样,镇守后方,以保全安定。”

  “由此,祭酒便算如同断去了一腿,这条腿,应当由谁来接上呢?”

  “你说说看,郭祭酒?”

首节 上一节 123/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