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第124节

  这是他们围炉客所能感受的,独属于颍川三杰之间的浪漫,所以他们不打算掺合,戏志才所言极是,听他的便是。

  至于郭嘉?祝他继任祭酒,前途无量、名扬四海,得证当年豪言轻河北的壮举。

  此刻,郭嘉脸色一寒,沉吟着张韩所说的这些话,甚至脑子里能浮现戏志才的神情。

  他这些年,的确身子不好,不可追随主公南征北战,甚为遗憾,此时欲将此机会让与我。

  让我来接任其位,他则在后方为校事府府君,为主公扫清敌障,此为文士舍身,与武者同义也。

  郭嘉心中翻涌,百感交集,想得越通透越是觉得愧疚,只因慢了一筹令志才得先,而他已无法挽回。

  心中愤懑之下,又倒一觥酒满饮,全数吞下其苦辣。

  这酒本浓厚,酿造得法,于是有些微的灼烧感,自喉咙一直烧过了心底。

  “他怎能如此,不讲道理!”郭嘉思绪万千,却想不到可逆转此局的说辞,“主公既已答应,说明我之前忙碌之时,他就已经在争此位,早在我之前。”

  郭嘉主张校事府,忙碌于构建之事,同时上下通达禀报官吏,其中有不少要通过荀彧、董昭、陈群、钟繇的人脉去奔走同言。

  说明,他们也看出了其中隐患,甚至可能全都知道戏志才的想法,这么说来,我居然是最后一个知晓!

  一叶障目!

  郭嘉紧咬着牙齿,喝了一夜的闷酒,张韩赚了一百金,笑得合不拢嘴。

  典韦、曹昂等人也都各自邀饮,聊起了现在的许都附近农耕之事。

  热络之中,张韩忽然抬头,惊恐的四处相望,并大喊道:“贾文和!文和何在!?跑哪去了!”

  “在在在,我在!”贾诩连忙从角落阴影里出来,满脸的无奈。

  我不善饮酒,你们商谈之事跟我毫无关系,我也没有可聊的!!

  你为什么总是会这般抽风似的忽然想起我!?

  能不能别总是盯着我!

  我没有得罪过你!我没得罪过你们任何人!老夫一生如履薄冰,为何现在遭此盯梢!

  “你刚才在干什么?为何一言不发?郭祭酒和戏府君的情义,难道不曾感动?如此冰冷无情,难道是最近到许都见了不少西凉旧人,又在暗中思些阴谋诡计,欲害我等?”

  贾诩脸色大为震撼,想了很久没想明白张韩是怎么忽然联系上这虚无缥缈之想的。

  但熟练到令人心疼的连忙摆手:“不是不是,真的没有,君侯错怪在下了,方才听得祭酒、府君之情,想起了春秋时期的管鲍之交……实乃互为知己也,此情义深厚,诩此生未有一友如此。”

  “故而,心中忧愁,方才到角落去,至于君侯所说的……阴谋诡计,那真的是错怪我了,诩岂是这种人!?”

  我苍天,这个张伯常怕不是个疯子!我想发火又打不过他,这堂内堂外几十人,最小的便是军中都尉,又全都以他为尊。

  仔细想想,我这个西凉党来的谋臣真是……势单力薄,孤苦伶仃,天天被他霸凌。

  这苦日子何时是个头啊,我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得罪张韩的……

  “那你说说看,方才那番商议如何?我看你是否有听进去,若是没听定是在想别的阴谋,”张韩面色微醺,直接蛮横霸道的下了定论,让众人目光都颇为精彩的看向了贾诩。

  商议?刚才在商议什么……

  贾诩背心冷汗顿时就出来了,方才他喝了酒觉得困顿,已经在打瞌睡了,所以根本就没听到多少。

  好在是曹昂悄悄在张韩一侧,给他使了个眼色,嘴唇一动,悄悄示意道:“扬州袁术。”

  大公子仁义!

  贾诩心中一阵感恩,连忙深思,一瞬间想了非常多扬州当下的现状,连忙拱手道:“君侯,在下认为,扬州淮南现在看似雄壮,地盘广阔,百姓众多,但实际上都是虚而不实。”

  “袁术号称三十万兵。”

  “五十万,”有人当即纠正道,而今得到的情报,袁术的确是号称扬州兵马数已有五十,但实际上谁都知道这是虚数。

  一旦大战、鏖战,还是要看能拿出多少精锐之师,光是数量其实并不足够。

  贾诩慌忙改口:“五十万五十万,但实际上,他所辖之领地,多来自于同盟。”

  “贼寇之心思不坚,追随求势大而非是求大义小义,须知,追随者因大义则坚,因小义则忠,但此两节袁术均不占,固其势易崩解,一旦有所动,看似强大广袤之地,就会撞而散碎。”

  “其人所倚仗,便是袁氏之命,以及当年门生故吏,保举之恩而已,所以袁术一旦失大义,则同盟不保,他的地盘会在顷刻间分崩离析。”

  “在下建议——”贾诩并指伸出,在案几上敲了敲,双眸精神的扫向众人,缓慢道:“若是以天子诏,催钱粮朝贡,再封其部将官吏,分散其军心。”

  “将投奔于他的那些乱事旧贼,都一一封赏,甚至,将江东诸地的官职重新划分,这样一来,可令他不悦愤怒,仿佛如囚桎梏,左右掣肘,这个时候,他定会不满。”

  “不满,则乱,乱则易不忍,一旦他不忍,便可扣上篡逆贼寇的帽子,无论何种,都能逼迫他步步犯错,最终到……众叛亲离的地步。”

  贾诩说到此处,其实思绪已经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他甚至想起了在去年,袁术曾经交上来一份立功的将士名录,用于许都请赏。

  当即说道:“以那份名录为由,封赏上可以下功夫,再辅以催促朝贡,压榨淮南,袁术性子急烈,定会气急败坏。”

  “他实则……又不像北方袁绍那般富庶,底蕴雄厚,肯定很难大放相赠,如此施为,定有好处。”

  张韩深以为然,听得入了神,而后清了清嗓子,“咳咳,你果然……一直在默默深思,却又一言不发,其心必异。”

  “典兄,带他去跑圈。”

  “诶!”

  典韦吃得也差不多了,拍了拍手上来就提贾诩,在一众人的注视下,被推搡着出了大堂。

  一直过了许久贾诩的声音依旧还在回荡。

  “君侯,君侯您不讲信义,日后恐遭人非议!”

  “贾某就算饿死,也绝不屈服!”

  “哎哟,典司马轻点……”

  ……

  第二日,上朝晨议,张韩当即提出了袁术驻防向徐、兖两州以及汝南的情报。

  “其兵马增派约五万,其中,所领将军大多是当年因乱而武装自保、不奉朝令的人。”

  “董贼当时留下的隐患,的确太多,他劫掠圣驾,致以天下不奉汉廷之旨,而现在这隐患却依然被袁术利用,举兵向许都,是何意?!”

  “此为,谋反篡逆也。”

  这番话,引起了诸多大臣的议论,令刘协的脸色也很不好看,却又无法劝说什么。

  当前局势,各家诸侯奉诏领官,但是又绝不臣服,已成定局。

  袁术却又是第一个直接陈兵边境以固守的人,他定是在江南已站稳脚跟,势力逐渐壮大。

  早已打了很多对袁氏心存侥幸之人的脸,所以刘协愠怒,沉面示下方百官。

  当然,此刻也有不少人议论纷纷,在张韩身后、身侧指指点点。

  还是由董承笑着道:“校尉此言,或许有些武断,或许增设兵营,只是为了长治久安呢?”

  张韩等的就是他,立刻向天子拱手而拜,朗声道:“董将军所言极是!是在下武断了!依董将军之意,应该是再试探一番才是。”

  “臣附议!以催取今年朝贡,向扬州下诏,以试探袁术之意!”

  “臣附议!”

  “董将军所言极是!”

  “董将军心思细腻,令人敬佩!”

  “臣附议。”

  董承嘴角一抽,下意识慌乱的指着张韩:“你……”

  “陛下,臣的意思是——”

  “好了,”刘协抬手止住了他,笑着看向张韩道:“准卿所奏,如今也的确该朝贡了。”

  “去年,今年,益州都未曾朝贡,应当派遣使者再去催促。”

  他特地点了益州,不过想来入蜀中的道路十分艰险,非数月半年不可达,估计川蜀的朝贡也很难送上来。

  刘协只是把话题引走,越过方才对扬州下诏的提议,毕竟已经答应了张韩所奏,没必要继续争论了。

  董承悻悻地走向一旁,暗中盯了张韩一眼,他那说辞好似早就准备好了一样,自己还能被他利用。

  日后传出来,对袁术下手是自己殿上主张,不,说不定传出去的话可能不是“主张”这么简单,要被人传成长乐殿上“据理力争”,这不就显得自己和他袁术作对吗?

  接下来,朝堂之上说起了讼狱革新之事,重启大理寺、廷尉之则,立金吾卫守皇城,以许都尉守内外城。

  卫戍京都附近的各大营地轮值,都可有机会到许都来任职,可上达天听。

  这些都好。

  就是说起校事府的时候,太傅、太尉、司农、御史台尽皆反对,各处其言,企图让刘协知晓其害。

  因为一旦设立,他们将会永无宁日,但他们又不敢太过强硬的反对,因为曹操现在正是如日中天。

  一直到最后,吵得不可开交之时,刘协才看向身旁的曹操,矮身凑近询问道:“爱卿觉得,校事府如何?”

  曹操回头去看他,也轻声道:“陛下可自行决断,微臣不敢掺和,若说不好……恐日后皇城贪赃枉法之事,扰乱了治安民心,心中罪孽深重;若说好,又得罪了董国舅他们的利益,要被人暗中排布许多,最好是不蹚浑水……”

  曹操说完,乐呵呵的笑了笑,然后老实的转过了身去。

  刘协咂了咂嘴巴,感觉曹公很轻松自然,的确不像掺杂了私欲。

  倒是这些公卿……还没开设,就已经像是被人抓住了尾巴似的。

  而且朕还听闻过,许都有些官吏,家宅大如宫闱,有半城之广,此等风气怎能不治?

  当查此类巨恶之首也……

第140章 曹爱卿他,着实是个好人

  “准卿所奏,设立校事府,肃清法度,言察渎职、贪墨、德不配位之人。”

  刘协想了想,又接着道:“司空主张唯才是举,得贤士众多,至以如今门庭若市之景,应当再以督察之事严于约束,方才能相得益彰……”

  “陛下圣明!”曹操满脸笑容的转过头来,双手伸入广袖之中,大为震撼的行礼。

  “陛下,圣明!!”

  “臣等甚是喜悦,乃至心中畅怀,陛下能有此论断,当真是天纵奇才也。”

  杨彪当即夸赞,话语由衷,应当是此刻极有感触,当初刘协在长安几乎不敢言,也不敢思,面对董卓、李傕郭汜等贼将,从小时是畏惧惊恐。

  而到逐渐年长时却又只能韬光养晦,说是如此,其实是闭目塞耳,什么都不让他知晓,只将刘协当做金丝雀养在笼中而已。

  现在,刘协竟然已能看懂曹操主张的缺陷,并且顺着这缺陷能够说出自己的见解,用法度来补全任用人才时缺少的察举,也是一种方法。

  杨彪心中明白,天下士族贤者,都不会归顺曹操,而是喜投奔袁绍,次之则是向荆州去奔投刘表,极少有人愿意主动归附曹操,荀彧……恐怕是个异类。

  他当初主动弃袁绍而走,来归附于曹操麾下,助他稳固了兖州的领地,可谓眼光毒辣也,或许这份眼光,亦是当世少有,曹操素有仁义,又主张唯才是举,已让士族的份量降低了许多,得到了天下寒士、白丁贤出身贤的人拥趸爱戴。

  如今,能得这等君臣和谐的光景,也是颇为难得。

  散朝之后,董承悻然而行,一个人沿着阶梯向下,武职之中,如今只有伏完愿意和他结交,其余的大多是西凉旧将,其中两人属校尉,在许都附近握有兵马。

  除此之外,也就没有别的文武愿意和董承太过接近了。

  百官散去之后,天子独独留下了司空曹操、中书令荀彧旁听,选校事府府君人选。

  刘协,直接明言表示想要张韩来担任,“爱卿,伯常素有文武之才,又是救驾功臣,在朝堂上地位特殊。”

  “而且,他还是你曹司空的女婿,这等身份其实再适合不过了。”

首节 上一节 124/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