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沙俄当皇帝 第211节

不过土耳其人知道俄国不会放过自己,所以他们乞求英国人和美国总统威尔逊可以大发慈悲主持土耳其和协约国的停战商谈。

第二十章,土耳其退出战争,其上

协约国针对奥斯曼帝国的联合攻势就像是对付保加利亚一样的摧枯拉朽。

1916年英军在美索不达米亚战役中的昏庸无能让伦敦大为震怒,于是新上任的战时首相劳合乔治撤换了所有相关的高级官员,新首相换上了新的印度事务大臣、新的印度总督和新的印度军队总司令,并且任命了一位新的司令官统率远征军。

斯坦利·毛德少将非常了解在美索不达米亚作战需要怎样的后勤供应。他在1916年12月重启战端,率领底格里斯河流域的英国和印度军队进攻美索不达米亚,随后稳扎稳打,于1917年3月夺取了巴格达。

埃德蒙·艾伦比将军也从失利的西线战场调任埃及战区,负责执行首相的新指示——拿下巴勒斯坦。通过新修建的铁路以及与阿拉伯的劳伦斯进行合作,艾伦比将军在1917年夏季占领了耶路撒冷。

这一时期,俄国高加索战线承受了奥斯曼大部分军队的猛攻。恩维尔帕夏认为重新夺回1916年的失地,创造有利于土耳其一方的有利防御态势可以解放被尤登尼奇军团牵制的有生力量——在1917年,土耳其70%的军队都深陷一千多公里的高加索战区中。

尽管土耳其人已经替换了他们军官团中可能算是最好的将领凯末尔,但是将领的才华不能弥补奥斯曼帝国在兵员、物资和国力上的劣势,恩维尔帕夏期望的毕其功于一役的战役并没有发生。尤登尼奇明白俄国的优势在体现在处于上峰的综合国力和协约国终将取胜的大势上,所以时间拖得越久战略优势越大。因此在战役的具体布置中他依旧保持着正合奇胜的打法,通过神出鬼没的奇袭迫使凯末尔不能将规模处于劣势的俄军拖入正面消耗战中。

恩维尔帕夏认为,俄罗斯军队之所以能够在亚美尼亚高原上具有土军所不能及的机动优势是因为当地的亚美尼亚居民都是带路党,是潜在的俄国间谍。恼火于战役发展不能尽其所想的情况下,他在凯末尔以及一部分军官反对的声音中下令动用军队的力量铲除战区及其附近的亚美尼亚民族。

此举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反而促使所有战区中的基督徒都成为了亚美尼亚游击队同仇敌忾的同盟,而且极大地败坏了奥斯曼军队的军纪,士兵干多了杀人放火的勾当就不愿意上战场和俄军硬碰硬了。

随着保加利亚王国投降,大约有十多万保加利亚军队在几乎没有多少反对声音的情况下完成了与俄军的合流,调转枪口开始准备进攻土耳其的东色雷斯地区,这敲响了奥斯曼帝国倒台的序曲。

与1916年英军的消极表现不同的是,劳合乔治非常热衷于摧毁奥斯曼帝国的协约国联合攻势。对于伦敦其他颇有远见的政府高层来说,由于法国在今年出乎意料的政治混乱与和平主义思潮泛滥,已经无法履行1916年塞克斯-皮科-萨佐诺夫协定的精神,成为瓜分中东的帝国主义一分子。因此不论是从战争本身出发,还是为了战后的中东格局,英国都有必要在奥斯曼政权灭亡之后抢到中东的控制权,建立起一道抵御俄国南下的“防火墙”。

多种因素齐管而下令英军一反过去消极不配合的态度,主动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在巴勒斯坦北部、叙利亚南部地区,英军部署了6万军队,与之对垒的土耳其军队也有6万人的规模。但是英国军队中不少士兵都是刚从西线战场撤下的老兵,已经会熟练地使用步炮协同、渗透和弹性防御战术,而土耳其军队虽然在德国军事顾问长官奥托·利曼·冯·桑德斯将军的领导下还有一支军队的模样,但已经因为物资匮乏、多年征战,军心浮动,难堪一战。而且英国人的大炮有600多门,土耳其人一共只有37门大炮。

9月中旬,在艾伦比将军的指挥下,土德联军遭受了灭顶之灾。凌晨,协约国的大炮以每分钟1000发的频率向同盟国军队倾泻骇人的钢铁风暴。英军的炮击规模对西线或者东线主战场来说连一次大型攻势都排不上号,可是对土耳其士兵来说无疑是一次“降维打击”,令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土军的防线在炮击中几乎灰飞烟灭,随后英国与加拿大军队乘势冲锋,土军顺势土崩瓦解。进攻开始的第一天中午,土军就已经开始成建制投降,残

部四散而逃,在英国战机的扫射下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第二天,英国和澳大利亚的2个骑兵师堵住了土军残部向北逃窜的退路,在之后4个小时骑兵部队和空军部队的配合下,阻击战变成了单方面的扫射和屠杀。

经此一役,英军在损失5000人的情况下,将6万土军打得灰飞烟灭,5万人被俘,伤亡千余人,其余四散而逃不知所踪。

俄军响应了英军的战斗呼吁,他们面对的土军更多,但也随着败局已定而人心浮动、不堪一战。通过抢修的一条新的联通南北高加索的战地铁路投入使用后,尤登尼奇也可以放开手脚使用更大规模的炮击作为进攻的前奏。

与英军的战局类似,在密集轰炸之后,即使凯末尔想要令土军做些什么也于事无补——在过去几个月的战斗中,土军早已疲惫不堪,因为高额的伤亡而士气低迷,于是俄军步兵和亚美尼亚民兵一拥而上,土军便连战连败,随后50多万土军一路南逃、士气崩溃,许多土军残部干脆化整为零,从军队变成了土匪流窜各地,带来了安纳托利亚半岛的大混乱。

高加索战线的大溃退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是奥斯曼帝国各条战线的全线崩溃,几乎所有人都明白了土耳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种急转直下的情况下,穆罕默德五世的唐突驾崩和穆罕默德六世的火速登基已经引发不了多少波澜了。

10月14日,一艘快艇载着土耳其特使抵达了位于希腊的利姆诺斯岛,这里是英国地中海舰队在爱琴海一带的指挥部。

土耳其特使通过当地指挥部的电报告诉了伦敦,奥斯曼新任苏丹与新一届内阁都愿意与协约国议和,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明确表示奥斯曼帝国政府只愿意与英国商谈,而非协约国其他成员。

为此伦敦专门召开了一场特殊会议,根据劳合乔治的说法,土耳其特使在电报中强调说:“土耳其人特别想要与我们商谈,而不愿意与俄国人洽谈。”

首相劳合乔治还说,他一直在重温《赛克斯-皮科-萨佐诺夫协定》的内容。他得出的结论是,这一协定的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环境,从英国的角度讲这完全是一个不利的协定,因为这份协定把一个野心勃勃的强国安插进了英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内部。

外交大臣贝尔福则提醒说,根据先前协约国外交官们商议达成的协定,协约国夺取的土地都应当被放入一个共有的“池子”里,而不应被哪个国家抢先占下就收归己有。

最后,英国内阁还是起草了一份停火协议的草案并带去了彼得格勒。在劳合乔治交给斯托雷平的信中,前者提议说,应当由一名英国海军将领在君士坦丁堡完成海上入城式。斯托雷平之后几天回信拒绝了他的提议。

斯托雷平认为,俄国黑海舰队应当第一个进入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他指出,俄国应当在与土耳其有关的事务上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俄国在高加索战区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协约国在土耳其的胜利都是基于俄国军队的重大牺牲换来的。

此外还有一项争端。根据保加利亚停火协定的先例,英国认为既然保加利亚首先找到俄国作为协约国阵营的成员国请求停火,而俄国也全权负责进行了停火谈判。那么土耳其人率先联络了英国。在伦敦白厅看来,英国不仅应当参与停火谈判,而且应该作为协约国的唯一代表参与停火谈判。

这件事令斯托雷平大为光火,认为英国人在玩一些危险又愚蠢的“小把戏”。于是英国内阁又把米尔纳子爵派往彼得格勒,英国方面的说法是,他们担心俄国对土耳其提出各种苛刻的索求,从而推迟停火协议的达成,甚至让停火协议难产。

许多俄国外交官深信不疑的另一种解释是,英国人就是打算公然食言,撕毁先前承诺的一系列协议。

10月20日,米尔纳赶到彼得格勒,拜访了上次因为疗养未能谋面的斯托雷平,两人之前的气氛很是紧张。他们先是聊了聊欧洲的局势,然后谈及奥斯曼帝国的停火谈判。

斯托雷平直接询问米尔纳说:“你们在担心什么?”

米尔纳很尴尬,不知道说些什么。过了一会儿他才打破了沉默说,他的首相大人想要拿到《赛克斯-皮科-萨佐诺夫协定》中法国人的那一份战利品。

斯托雷平进一步询问说:“是因为石油吗?”

米尔纳只好回答说,“可能是印度问题”。英国内阁中部分人士深信,英国的战略目标就是要阻止任何强国切入通往印度的道路

“摩苏尔和叙利亚都是如此吗?”

“是的。”

“那么这扇通往印度的大门可真是太远了!”

米尔纳只能沉默,实际上他也认为英国所谓保护印度的地区实在是距离印度八竿子打不着,太远了。

然后斯托雷平退了一步

,他说自己不反对英国拿走法国的那一份利益,因为法国已经破坏了协议还将之公之于众,令英俄政府十分尴尬,但是希望英国可以遵守原先协议的精神,维护俄国的利益。米尔纳承诺说会说服他的同僚履行协定。

之后萨佐诺夫也接待了米尔纳,他询问米尔纳,假如俄国在中东问题上对英国让步,在其他立场上英国是否可以支持俄国?米尔纳含糊地说,可能会。

不过这次的秘密外交可不只是英俄两国之间的会晤,在彼得格勒的美国特使与代表,豪斯上校也参与了进来,努力发挥华盛顿的影响力。

第二十一章,土耳其退出战争,其中

1917年时间进入到8月后,威尔逊深感时间紧迫,必须为理想和现实做出一份美国式的宣言来完善过去数年中自己不断提出的种种观点。

美国总统威尔逊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面怀有理想主义,认为战后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杜绝世界大战的风险并实现永久的和平与正义。而这种理想实现的方式是一个由民主国家组成的国际联盟。

简单来讲就是,威尔逊认为,全世界都成为民主国家,那么这场世界大战就将会是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了。

引导威尔逊走上这一方向的是他的首席顾问爱德华·豪斯上校,此人曾为得克萨斯州的数任州长出谋划策,颇见成效,故而被威尔逊委以重任。豪斯的雄心壮志不在于高官厚禄,他想做的是华盛顿的幕后操盘者。

这名体格单薄的顾问乐于在威尔逊伟岸的身影之下生活,他提供的情报翔实可靠,提出建议也尽量委婉体贴,经常用沉默来表示异议,而且十分懂得作为参谋恰到好处的距离感,从来不会坚持己见。因此是威尔逊总统不可或缺的心腹。

豪斯说服总统尽快在土耳其停火商谈付诸实现之前把美国的和平主张尽数公布出来,如此一来美国参战的目的就完全可以与原协约国区分开,让美国的形象变得无比高尚且光伟正,还能把协约国各成员国的人民团结到美国强大的号召力下——此举虽然会招惹协约国各成员国政府的不快,但是能够令接下来的和平谈判不得不顾及美国的影响力。

在豪斯的鼓动下,威尔逊从海量的资料与建议书中抽丝剥茧,构建出美国版本的和平宣言,更胜于约瑟夫·卡约的主张,

时间进入10月,当奥斯曼帝国已经摇摇欲坠时,威尔逊总统的和平主张已经大体完成并以演说的方式在国会发表,引发了热烈反响。

“……所以说,我们的计划就是实现和平,而且我们认为,这也是唯一可行的计划。该计划……”

威尔逊的要求包括公开外交、海上自由、裁减军备、公正调整殖民地要求、撤除所有外国境内的德国军队等等,他的演说话语惊四座,当他说到下一点,即归还包括普鲁士在1871年占领的阿尔萨斯-洛林在内的全部法国领土时,听众自发地欢呼起来。参议员、众议员们跳到椅子上,好像是在观看一场足球赛。

威尔逊说,协约国愿意为“从根本上纠正错误和伸张公理”而战斗到底。协约国毫不嫉妒德国的强大。

“我们不愿伤害德国,或以任何方式遏制德国的合法影响或权力。我们不愿意用武力或敌对性的贸易措施来对付德国,如果它愿意在合乎正义和法律以及公平交易的公约这一基础上与我们及世界上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联合一致的话。”

威尔逊最后总结说美国人民“愿意奉献出他们的生命、荣誉和所拥有的一切”以维护这一公正对待所有人民及一切民族的原则,“这个最高的道德考验,争取人类自由的最后且最有决定性的战争已经来临了,他们准备把自己的力量、自己最崇高的目标、自己的坚贞和虔诚,付诸考验”。

对威尔逊的这场演说,全美上下各政党的第一反应是一致的。

西奥多·罗斯福最爱唱反调,此时难得地表示赞同;社会主义者和反战人士同样如此;平日激烈批评威尔逊的共和党报纸《纽约论坛报》则称“十四点”演说不亚于第二个《解放宣言》:“就像半个世纪前林肯解放南方奴隶那样,威尔逊先生如今保证国家将战斗到底,去解放深陷战火的旧世界……总统的话是一亿欧洲人的心声……如今,全国上下与总统一道前进着,对政治领袖、对国家大业都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不过,英国人对威尔逊所呼吁的“海上自由”毫无热情,伦敦《泰晤士报》对“正义的统治触手可及”表示怀疑。

巴黎倒是十分赞成美国的和平倡议。“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各项条款,”法国社会党《人道报》评论道,“可谓争取民主和平的伟大斗争中的一次伟大胜利。我们希望,在这场斗争中,美国人民会是我们的真诚盟友。”

彼得格勒的态度呈现出和伦

敦一样的怀疑。

“这是向着世界和平迈出的重要一步。”斯托雷平用流利的英语对美国记者说,“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篇演说很好……只是欧洲的各种问题有悠久的历史,不是美国总统口说一句富有魔力的话语就可以化解的。”

至于意大利政府,则对威尔逊要求的“意大利的疆界……依照明晰可辨的民族界线予以重新调整”颇有不满——他们想要更多的领土。

显然,除了已经退出战争的法国以外,美国的欧洲盟友们根本不准备接受这份充满理想主义的计划。德国当然也不会响应威尔逊的号召,去参加一个“爱好和平的民主国家”组成的联盟。

10月17号下午,当豪斯上校从邮轮上下来,抵达摩尔曼斯克的港口时,一封急电就给他带去了确切的信息——土耳其已经开始与英国人接触并商议停火协议了。于是他连忙跳上火车赶往了彼得格勒试图干预这场在威尔逊演讲后至关重要的和平商谈。

爱德华·豪斯虽然是个得克萨斯人,但从外表上一点也看不出来迪克西风格。这个人身材矮小,面色苍白,谦谦有礼,身体还有些虚弱。因为怕冷,彼得格勒的寒风差点让他发高烧,所以豪斯坐着的时候要在膝盖上搭一条毯子。

10月18日,抵达彼得格勒的豪斯吃过热乎乎的早饭后躺在沙发上盖着厚毛毯休息,眯着眼睛在脑海中整理思绪。在他看来,重中之重在于如何使协约国各个成员国接受“十二点原则”,并认可总统日后提出的条款。此事若顺利,便可奠定和平之基石。

之后豪斯与俄国外交大臣萨佐诺夫共进午餐。进餐时,萨佐诺夫透露说,不论是俄国、英国还是意大利,或多或少都对“威尔逊十二点原则”持有异议。

经过一些争论,豪斯询问萨佐诺夫,俄国的要求是什么?萨佐诺夫希望豪斯可以重新复述一遍威尔逊总统的“十二点原则”。

“签订公开的和平条约,以达到……”

听到这里,萨佐诺夫就打断他说:“我不能认同永不缔结私下协议或秘密协议。”

豪斯解释说这个提议并不是指要完全公开会议内容,公开的只是结果。

萨佐诺夫语气缓和了一些,但态度仍然反对:“我们没有必要作茧自缚。”

又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后,萨佐诺夫说,威尔逊的倡议听起来很美好,但许多说辞都十分模糊,这会给想要和平的民众一种错觉,那就是他们的期望被放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可一旦和平结果不如他们的愿望——很大概率是不可能满足的。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这不就是在玩火自焚吗?

豪斯稍作退让,说我们可以将讨论出的条款传达给威尔逊,在获得他的认可后修改应用于实际的和平谈判。

10月20日,当米尔纳子爵赶到彼得格勒后,英、俄、美、意召开了一次协约国高层会议。

当米尔纳得知威尔逊的第二条,即要求海上航行自由的内容时,米尔纳几乎是喊出来的:“这一点,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接受。这意味着我们会失去封锁对方的力量。我们之所以能压制德国,封锁起到的作用完全不亚于几百万军队。任何国际条约都不能阻挡英国捍卫自己的国土。正因为有了封锁,德国才无法从荷兰和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国家那里获取一切维持战争的物资。”

豪斯这次没有退却。他说所谓海上航行自由,并不是指废除封锁这一原则,而是指给战时的海上私人财产以豁免权。英国干预美国贸易,可能会把美国推向英国敌人的怀抱,不管这个敌人是谁。

两个人剑拔弩张,俄国外交大臣萨佐诺夫在二人之间周旋,搞得自己疲惫不堪。他提议:“我们可以先讨论对土耳其的停火谈判。”

结果争执的矛盾又从英美转移到了英俄之间,两人都希望由本国的海军上将来接受土耳其军队的投降。

意大利人也加入到争论当中,倒不是他们担忧奥斯曼帝国的瓜分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几乎反对“十二点原则”的全部内容。

这正是豪斯决心避免的状况。他表示如果协约国坚持不接受“十二点原则”的话,威尔逊总统就只得告知敌方说:“协约国没有同意我所提出的和平条件,目前的谈判到此为止。”

接着豪斯又表示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总统就可以重新考虑这个问题了。而且,对该不该继续遵从协约国的原则而战一事,美国也可以另下决断了。

萨佐诺夫十分震惊,他问:“你的意思莫非是你们要单独媾和?”

“可能会发展到这一步,这取决于对你们的批评程度。”

气氛变得越发危险而紧张了,米尔纳只能做出退让,把自己提出的矛盾给解决。他说,英国强烈反对的只是第二条原则。但这令俄国和意大利对英国积极配合美国的行为感到

不满。

之后会议虽然缓和地进入了休会阶段,却笼罩着一种局面不定的氛围。

第二十二章,土耳其退出战争,其下

当协约国各个成员国的代表怀着不同利益和诉求而纷争不休的时候,土耳其的局势变得越发混乱而不可收拾,呈现出战争中最残酷的一面。

在1914年土耳其投入战争以后,激进而年轻的恩维尔帕夏就多次试图通过战争行径来掩盖他对奥斯曼帝国境内基督徒的酷烈行动,包括但不限于限制部分地区的粮食输入来饿死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利用穆斯林居民组成民兵队对基督徒进行宗教仇杀活动,乃至于到了1917年以后不顾德国军事顾问的强烈反对,动用土耳其军队的力量进行种族清洗和大屠杀。

这种种的疯狂行为就是希望借着战争名义净化恩维尔帕夏与其他土耳其高层早就看不顺眼的少数民族。但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当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分崩离析,亚美尼亚、基督徒组成的游击队欢迎俄罗斯军队进驻埃尔津詹至迪亚巴克尔一线的亚美尼亚城镇时,酝酿已久的民族仇恨和宗教仇恨很快就爆发了。

当俄国军队开进城市后,一些曾经在战争期间一直为青年土耳其党人服务的民兵队被集中关押到了一起。作为报复,亚美尼亚民兵冲进集中营,强迫他们向城外移动。一旦有俘虏掉队,他就会被刺刀捅死,后面跟着的几个人接着被杀。这些俘虏全部在之后的几小时内遭到处决,尸体草草地埋进土里化作无名冢。

在接收土耳其溃兵投降的俄国军官报告说,他们目睹了几具遇害的土耳其人尸体被切碎丢在野外。当地的亚美尼亚民族主义团伙受到这些行为的鼓励,他们与许多幸免遇难的基督徒回想起在战争期间所受到的压迫和残害,开始在穆斯林街区掀起暴行,肆意杀人、伤害、抢劫和强奸。每天的混乱中,都有几百名穆斯林平民和士兵被杀死。

俄军占领区的紧张事态正在逐步蔓延。每一天尤登尼奇的高加索战区指挥部都可以收到关于基督徒民兵、游击队和穆斯林民兵、游击队针对平民暴行的重复报告,包括到处发生的杀戮和强奸。

一部分亚美尼亚内陆城镇在听闻土耳其战线土崩瓦解后,当地的基督徒迅速组织了起义武装试图与俄军取得联系,但是偶尔也有土耳其残兵在撤退过程中联合当地的穆斯林民兵发动反击并进行了更为残酷的镇压。

等到土耳其军队逃亡,俄军姗姗来迟后,基督徒民兵武装相仿土耳其人展开的暴行,以牙还牙进行类似的屠杀活动,纵火和残害穆斯林街区的居民,新的暴力和报复周而复始。

据一名俄国军官回忆:“我们包围了城市,越是接近,尖叫声、枪声和手榴弹声就越密集,宛如地狱。土耳其正规军在撤退,但民兵还留在那里,对亚美尼亚人进行屠杀、掠夺和折磨,围捕女人以满足兽欲……”

“在一个亚美尼亚街区中,所有家庭的男女老少全部在家中被害,只有寥寥数人幸免遇难。十字架和圣经被毁坏,上面还有尿液和粪便。教堂里堆着一些背朝上面目全非的尸体。水井里也塞满了尸体……”

“……等到我们接管了城镇后,报复开始了——清真寺被纵火焚烧,阿訇的胡子被汽油点着,裤子被扒下来,臀部被塞入枪管开枪……一名亚美尼亚神父拿着刀在街上走来走去,他见到人就提着他们的头发割喉放血,好像最熟练的屠夫。土耳其人轮奸并杀死了他的妻子和女儿……所以他发誓绝对不会留下任何活口,甚至连穆斯林眷养的狗也不例外……”

俄国黑海舰队派出海军陆战队接管了特拉布宗、本都以及其他黑海沿岸的土耳其城市,这里还有不少希腊人社区。根据奥斯曼帝国的官方统计,本都的基督教人口有53万人,而穆斯林则近100万人。就和内陆的混乱与暴力情况一致,这里也遭到了土耳其民兵武装的残酷暴行。

一个本都的希腊幸存者逃到了俄军的军营告诉他们说,他的村庄被穆斯林民兵拿着枪支和斧头袭击。“他们把人们赶到村子中央,把孩子分开到一边,剥去他们的衣服,把他们扔到井里,然后再往井里扔石头,井里传出叫喊和哭泣的声音。他们把成人塞进教堂、学校和谷仓并塞入可燃物纵火焚烧。”

在这一地点的希腊社区可能有3万人口,至少有8000人被死于虐待。所以剩下的希腊人全都逃入了山林中,组成游击队用同样的手段报复当地的穆斯林居民。

尽管俄军对已占领的城镇及周边地区采取了军事戒严的态势,俄军官方也公开呼吁尊重当地居民的个人自由和宗教信仰,但是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导致亚美尼亚民兵相信俄军是站在自己这边的,于是有恃无恐,暴力活动只增不减。

尤登尼奇的实际想法也非常残酷

,出于有效控制亚美尼亚高原的设想,他认为通过“物理的非常手段”提高基督徒在当地居民数量中的占比很重要,所以他不仅没有遏制基督徒的报复行为,甚至还在暗中鼓动和利用基督徒组成的非正规武装进行血腥的清洗活动。

首节 上一节 211/2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