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沙俄当皇帝 第239节

克伦斯基看到保罗大公出现,神情中不免闪过一丝失望,他还盼着沙皇本人可以与他一同出席典礼,令公众对他的支持率有所回升——与党内保守派割席、与过分激进的青年左派割席令克伦斯基的政治地位动摇,他只能被迫与古契科夫这些右翼人士合作,也只能在部分问题上对右派让步。可惜皇帝夫妇似乎在皇储受伤后就一心牵挂于彼得的恢复,看起来对外界不闻不问,所以很多时候都是保罗代为出席。

不过政客的基本素养就是演技,克伦斯基在一瞬间的失望后马上堆起了满脸的笑意,乐呵呵地携手与保罗一同庆祝雄伟的方尖碑落成典礼。

在干净利落地念完由皇帝办公厅制作的演讲词后,保罗与克伦斯基二人对现场上万名欢呼的民众熟练地挥手致意,以示政府和皇室的团结。

“吉姆,接下来我们去哪里?”

保罗钻进车里后对黑人司机问道。当年爱德华七世送给尼古拉的12个努比亚卫兵成为了罗曼诺夫皇室的一个小“传统”,现在这名保罗的黑人护卫兼司机是当年努比亚卫兵的延续,吉姆全名叫吉姆·赫拉克勒斯,是美国南方黑人奴隶的后代,人高马大、忠心耿耿,还拿过弗吉尼亚州拳击比赛的冠军。

“大公殿下,您接下来要回到皇村去。”吉姆用英语回答说,保罗现在的英、法、德语都熟练掌握了,“伊丽莎白伯爵夫人说,有重要的事情等着您。”

一听到皇村,保罗的手指就烦躁地点着翘着二郎腿的膝盖,他知道彼得现在正位于皇村的亚历山大宫疗养、治病。从1919年遇刺后开始,全世界的医生——不管是科学的还是神秘主义的,化学药物、

电击疗法、草药、火烤、针灸、放血、祈祷、水疗……五花八门的治疗让保罗有时候感觉这不是在治病,而是在折磨人,可皇后亚历山德拉对此无比执着——她一定要治好彼得,甚至有时候变得行为偏激,对身边人造成了许多无意中的伤害。

“落成典礼怎么样?克伦斯基有对你说什么吗?”

两个小时之后,保罗见到了体型消瘦的尼古拉二世,神情中有说不出的疲惫。保罗张嘴想先问点什么,可又咽了回去,一五一十地转述了克伦斯基的担忧,关于农民暴动、党派分裂、政府丑闻、英俄冲突的问题。

“你做得不错,这些事让克伦斯基去烦恼吧。”

尼古拉走在前面,保罗乖乖跟在后面,二人的身影在走廊中被斜阳拉得长长地。

“彼得怎么样了?”

沉默了一会儿,保罗试探性地询问说。

“走,我们坐一会儿。”

尼古拉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带着保罗在夕阳下的御花园中找了一处长椅坐下,二人都点着香烟,一边抽一边谈论,最后他叹了一口气说道。

“好了一点,但还不够……”

听到这句话,保罗就感到有些难受。虽然他有时羡慕、嫉妒彼得的地位和形象,但两人其实是很要好的兄弟,他已经接受并乐于自己的位置,所以他无比反感那些在彼得受伤后朝他靠近的谄媚之辈,任何权力的风吹草动都让这些虫豸趋之若鹜。

保罗只是平庸,不是愚钝,从皇储遇刺到现在这么长时间,俄国上层语焉不详的变化他还是能感受到的。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你必须负担起更大的责任。”

父亲的话让保罗默默地点点头,可他很快就从沉默和顺从的态度中惊醒,他诧异地抬起头,看到了尼古拉肯定的眼神。

“接下来我希望你能够接过你哥哥的职责,成为俄罗斯帝国的皇储。”

保罗已经不再奢求父亲对他的关注,因为他等待这一天已经太长太久了,他已经忘记曾经那个想要与彼得比肩的保罗是什么模样,已经习惯了自己的“位置”,这样的保罗还能负担兄长的职责吗?

1922年复活节后,征询了俄罗斯正教公会、彼得格勒中央政府以及国家杜马上下两院的意见后,保罗大公殿下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推动下取代了彼得大公殿下,成为了新的俄罗斯帝国皇储,引发不小的争议。

第四十六章,道威斯计划

1923年,似乎欧洲人陷入了美国国务卿查尔斯·休斯所谓的“混乱苦果”中,他认为随着俄德僵局的出现将会为美国的介入提供良好的契机,可他低估了克伦斯基的决心,也高估了德国人在极端的经济混乱面前保持无谓毅力的决心。

随着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亲自前往彼得格勒卑躬屈膝,他努力强调说,现在为了民族气节宁死不屈是对德意志国家和民族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是迎合一小撮极端民族主义的民粹情绪。德国终究是要生存下去的,哪怕为此付出尊严作为代价。

可德国的投降也意味着欧洲大陆即将彻底沦为俄罗斯帝国肆意摆布的游乐场,这种灰暗的前景令英美两国再也坐不住了,开始谋求介入危机的国际协调。

美国介入西里西亚和但泽的军事占领从经济上分析有很多理由。

众所周知,美国在欧洲有很大的贸易和投资利益。受危机的影响,1919-1923年,美国对欧洲的商品出口额从51.88亿美元急剧下降到20.83亿美元。同时,美国对欧洲的贸易盈余从40亿美元下降到7亿美元。

美国虽然从战争结束起就不断产生孤立主义情绪,但是欧洲混乱的状况显然会导致协约国无法偿付战争债务。对此,美国工商局和金融界人士就无比担忧地指出:“我们的利益与欧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除非我们看到欧洲一切都恢复正常了,否则我们国内事务不会健康发展。”

长期关注欧洲局势的美国国务卿查理斯·休斯在纽黑文商业集会上发表讲话,呼吁美国应该介入解决西里西亚危机。休斯在演讲中说:“欧洲经济状况引起美国极大的关注。从经济角度看,我们的市场和信贷与欧洲经济联系在一起;从人道主义角度看,美国人民的心是与处在灾难中的欧洲人在一起的。我们不能将这些问题仅仅当成欧洲问题,它们也是世界问题。我们也无法摆脱这些问题对我们造成的损害……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在于解决赔偿问题。”

休斯事实上已经明白,欧洲人把债务和赔款完全划上了等号,即使美国不承认他们也坚持如此行事。因此美国只能在承认现状的情况下,对赔款问题入手。

此时的英国保守党政府首相是斯坦利·鲍德温,他对外交事务很反感。因为鲍德温认为英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它仍必须全力解

决自身经济恢复以及失业等问题。不过他的同僚劝说他并指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减少失业,取决于出口市场的恢复,出口市场的恢复取决于整个欧洲经济和财政的健康运行。

因此英国也必须介入欧洲局势,为欧洲整体的经济恢复克服障碍。而这一障碍,毋庸置疑,便是讨论多年悬而未决的赔款问题。

鲍德温给克伦斯基写了一封信,用以劝说英俄进行密切合作以解决欧洲的赔偿问题。他在信中肯定地说,他理解俄国在以“正当的理由”寻求条约体系的严格遵守。但他认为克伦斯基应该认识到挑动军事占领行动导致了欧洲经济市场的持续混乱。这种混乱对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来说都是致命的。为此他希望损害两国之间相互信任的所有问题可以通过“坦率和有勇气的交流”来澄清。

与此同时,英国也不忘从经济层面对俄国进行施压。由于欧洲市场陷入混乱,俄国的农产品出口很大一部分进入了大英帝国的消费市场。鲍德温在信中尤其强调了“英、俄两国关系的不确定性将导致两国贸易的剧烈波动”。他还严重警告了俄国政府为东欧唆使的军事活动支付大量资金,却没有偿还在战争期间向英国所借的贷款。六九.四九三.六一三五

除此之外,时间进入1923年6月后,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的农业工人总罢工,上西里西亚12万矿工、冶金工人和五金工人举行总罢工,还有几万名建筑、木材工人罢工,此起彼伏的罢工活动让俄国政府也开始担忧亲俄的施特雷泽曼政府的紊乱将导致第二次德国革命乃至国家整体崩溃,所以克伦斯基再三考虑后选择接受国际调解。

于是克伦斯基不久就对鲍德温的来信做了回答,在信中他否认了俄国寻求从政治和经济上破坏德国的做法。他认为彼得格勒政府并没有傻到想把德国债务人弄到经济无以为继的地步。他说俄国外交政策受两个合理的目标所制定:解决债务问题从而弥合战争带来的经济创伤;基于(俄国)国家利益建立和平基础。

前者是解决困扰俄国财政许久的债务问题,后者是为以俄国为核心的中欧经济圈做铺垫,这也是从斯托雷平生前就已经做出规划的外交路线,只不过克伦斯基在审时度势的抉择中用不同的手段达到同一个目的。

英国显然已经明白,假如不帮忙解决俄国的债务问题,那么俄国肯定还要大闹一场,所以它只能满足俄国的第一点要求。至于第二点要求,鲍德温内阁私下协商后发现,短期内德国经济的复苏对各国都是有利的,至于中长期来看,一个经济恢复的中欧大国会成为俄国的马前卒还是俄国的挡路石……这也不是现在英国政客们可以预见的走势了。

因此很快,经过英美协商后,美国国务卿休斯建议由英、美、俄三国代表共同制定新的德国赔款原则,并且休斯还承认了在德国支付赔款的前提下,欧洲各国才必须按时还债。所以俄国的债务问题就转化成了,如何让德国按时还款的问题上。

美国政界仍旧不愿意以官方身份涉足欧洲局势,他们明白英国人热切拉拢自己是想借着英美同盟的噱头来帮助英国压制俄国的外交政策,可这与美国的孤立主义氛围有所不容。

之后美国挑选了两名民间人士来作为美国代表:首席代表查尔斯·道威斯是一位来自芝加哥的共和党银行家。位居次席的欧文·D·杨格是通用电气的董事长,由于其姊妹公司AEG,他与德国有着密切的关系。休斯之所以选择道威斯和杨格,部分原因是因为,尽管他们在欧洲有利益牵扯,但他们两人都从未主张取消协约国内部的债务。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磋商后,在1923年末1924年初,以道威斯的名字命名的计划被制订出来。这一计划的经济设想十分复杂,但手段总结起来就是:帮助德国实现财政盈余并以此来偿还赔款。虽然这个协商委员会不能改变德国的800亿金马克赔款总额,但是同意再次延长赔款年限并且在未来五年时间内先减少赔付金额再增加赔付金额,从而减少德国负担。

克伦斯基之所以愿意接受这个道威斯计划的其中一部分理由在于,俄国利益也在于德国经济不会陷入总崩溃中,德国在中欧经济圈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俄国因为紧缩政策导致市场缺乏信心无法及时提供给德国用于经济重启的热钱,因此美国资本不可或缺。

随着外部环境逐渐稳定,施特雷泽曼政府新任命的德意志帝国银行总裁亚尔马·沙赫特开始大刀阔斧地消灭通货膨胀,并且令德国民众的平均工资降低了至少20%,稳定了经济秩序。失业率开始下降,工厂重新开工,贸易进出口皆出现增长,更重要的是美国资本大举进入德国市场,提供了恶性通货膨胀后市场极其匮乏的信心。

所以道威斯计划

对英、美、俄、德皆是共赢,所有人都能从经济复苏中获利,那么谁付出了代价呢?是那些因为恶性通货膨胀一贫如洗的德国民众?还是因为军事占领活动丧失性命的德国工人?作为国内动荡的政治代价,德国政界被左右两种极端化的情绪所牵扯,因为道威斯计划以及之前一切的协约国各大国政策都是建立在对德意志民族尊严的羞辱之上。

不过眼下,随着德国经济重整旗鼓,中欧经济引擎的轰鸣很快就带动了欧洲各国贸易循环,美国资本带来的资金流水逐渐流动到了欧洲各国再通过债务和赔款方式流回美国。

一个新的繁荣时代近在眼前了。

====

首节 上一节 239/2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