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鲲虚世界 第314节

  【此时,有丫鬟已经在一旁细细研墨,准备妥当。】

  【桌上的瓜果被全部搬走,换上了整洁的纸张,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彰显着文人雅士的风范。】

  【你目光落在桌上的文房四宝上,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感慨。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被誉为文房四宝之首,此刻齐聚一堂,实为难得。】

  【湖笔,以其缚齐圆健的四大特点而闻名,分羊毫、狼毫、紫毫、兼毫四大类。此刻,桌上竟摆放了十几支湖笔,各类别齐全。】

  【你家中的毛笔还是在学堂之中谢家子弟弃之不用的,练字极其耗笔,以现在你和梧桐的月钱根本不够。】

  【一支恐怕都十几两银子,都快顶的上你们半年的开销,你倒是第一次见如此之多地位毛笔。】

  【徽墨,是以松烟,橘桐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稠而易散最佳。】

  【铺在桌上的宣纸,宣纸分生熟两种,生宣渍水渗化,作写意画较好,熟宣经过巩凡加固不渗化,宜于工笔。】

  【桌上还摆放着一方紫色砚台,其上利用石眼花纹雕刻的砚台更是价值连城,有言“端石一斤,价值千金”,可见其珍贵。】

  【此时,四人围坐,纷纷从盅中取出纸团。】

  【书写的桌子摆在暖炉一旁。】

  【胡芸娘率先伸出她那芊芊细手,笑语盈盈:“奴家便来给各位抛砖引玉了。”】

  【她心中暗自思量,这几人皆是饱读诗书之辈,若是在后,只怕风头早被他人抢去。不若第一个作诗,也算讨个彩头。】

  【胡芸娘轻轻展开纸团,其上赫然一个“秋”字,她微笑着将纸团展示给众人。】

  【谢轩见状笑道:“胡大家,你这可是正中我下怀,正是我所写的那个字。”】

  【苏云闻言,也不由得附和道:“看来大家出的题目都不难,莫不是要以一年四季为题?那便有趣得紧了。”】

  【言罢!】

  【李书婉与张云芝相视一笑,花容月貌间,一颦一笑。】

  【这画面,直教对面的苏云眼神一滞,竟不由自主地看痴了去。】

  【胡芸娘略作思索,而后缓缓吟道:“聊秋总是形瞑哀,我道金风始未开。悠云暖日两相和,汴京温存悲安彻?”】

  【其声如珠落玉盘,清脆悦耳。】

  【苏云抚掌赞道:“胡大家此诗甚妙,颇有我言秋日胜春朝之意境。”】

  【李书婉亦是附和:“胡大家果然名不虚传,汴京十八家之风采,此诗秋色不悲,正是一个好秋。”】

  【胡芸娘闻言,盈盈一礼,脸上难掩自得之色,却又极快收敛,谦逊道:】

  【“倒是让诸位见笑了,奴家献丑了。”】

  【现在当是记下来。】

  【众人都是凑近而书桌。】

  【谢轩冷哼一声,他知道苏云是个极其重诗词笔墨之人,又见多识广,寻常书法,怕只会丢人现眼,难登大雅之堂。】

  【胡芸娘也是伸长玉颈,一双妙眸看来。】

  【张云芝脸色期待。】

  【李书婉看着云芝姐姐脸上的神色,心中想到,莫非这谢观真有实才?】

  【你走上前,执笔。】

  【一瞬间,“笔中有神”,“胸中静气”的天赋触发,还在湖中的见二先生的院字,更是触类旁通一般。】

  【气质越发不俗!】

  【只是握住笔,就令胡芸娘眼前一亮。】

  【笔墨染纸,黑色的墨水浸上白纸。】

  【一字一句,缓缓写下,笔走龙蛇,顿点连笔,飘逸洒脱。】

  【字字如同龙腾虎跃。】

  【挥毫列锦绣,落纸如云烟。】

  这大观园剧情好像走一周了有的有点长了这两天爆更写完,

  月中了义父们求求月票!

第278章 鹏北海,凤朝阳

  【此时几个丫鬟纷纷睁大眼睛,苏云也只觉得这行楷身姿宛若行云流水,行笔潇洒,跌宕有致,别具风致。】

  【谢轩眼中原本的不以为意,也悄然间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越发的阴翳。】

  【只是在场众人的注意力,都被其吸引,没有注意他眼中的阴沉。】

  【李书婉更是一双美眸睁大,似乎不敢置信。】

  【亭中少年执笔,笔锋起落,犹如云烟缭绕,飘渺不定。】

  【只有张云芝心有所感,觉今日之字较之几日之前的往昔,更添几分飘逸之姿,字笔中渐渐要生出魂魄之感。】

  【你最后停笔,写下最后一字。】

  【原本胡芸娘一首好诗也被夺了光彩。】

  【苏云不由自主地出声赞叹:“好俊的字!”】

  【他本就是一位风雅之士,能书善画,这字迹,已然是登堂入室,比他院中那些清客所书还要出色。对于这等有才情之人,苏云向来是不吝夸赞。】

  【他细细端详着纸上墨迹未干的字迹,忽而眉头微皱,又迅速舒展,轻声道:“这字,似乎有几分……二先生的风骨。”】

  【张云芝不由一恍神,想起之前谢观所写,又想其书院之中二先生的墨宝,细细看来还真是如此。】

  【胡芸娘的脸上也满是惊叹之色,由衷地赞叹道:“果然如芝小姐所说,这字真是极好。”】

  【谢轩不愿几人以谢观为中心,他在盅杯中抓出一个纸团。】

  【上面写着一个“春”字。】

  【谢轩不由笑道:“不知这是何人所写,上一个是秋,这又是春,真是一年四季了。”】

  【众人这才慢慢从你的字迹回过神。】

  【只有胡芸娘看向你放下笔,脸上没有因为几人赞扬有一丝自得之色。】

  【脸上从始至终都是如同这湖边之水一般,波澜不惊。】

  【谢轩沉思了一会后,自吟道:“雀儿懒修羽,白玉兰香凝,庙龙一喷嚏,旧叶开新枝。”】

  【苏云也是笑道:“写的妙,也写的巧,全文没有一个春字,却已知春来报。”】

  【“倒是有春来发几枝之意,一动一静倒是相得益彰。”】

  【李书婉也是点头,这谢轩明显在诗词上的功底就比胡芸娘要好。】

  【谢轩也是满意,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主题,算是写出了新意。】

  【你默默提笔,将谢轩的诗句工整地誊写在纸上。】

  【苏云见状,脸上的兴致愈发浓厚,今日这诗会的氛围日渐高涨,他自是高兴。】

  【胡芸娘见状,轻笑一声,道:“要不我给大家抚琴一首,也算助助兴。”】

  【苏云笑道:“有芸娘在,今日算是有福咯。”】

  【胡芸娘的丫鬟闻言,赶忙抱着琴走来,小心翼翼地将琴放在亭子内的另一处桌上。】

  【胡芸娘端坐于琴前,双手轻抚琴弦,一时间,空灵之音缭绕于亭中,如泉水叮咚,如春风拂面。】

  【曲子悠扬!】

  【一众下人也是听的如痴如醉,胡大家的琴声果然是名不虚传。】

  【按照汴京男子所说,汴京十八家,都是天上的仙子落了凡。】

  【捧在手心里怕坏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可人儿。】

  【亭中,暖炉里的碳火烧得红透,散发着丝丝暖气,驱散了秋日的凉意。秋日的下午,阳光透过云层洒下。偶尔有风袭来,吹动湖中波涛,泛起层层涟漪。】

  【惠风和畅!】

  【胡芸娘手指拨动琴弦,长裙轻摆,风资动人。】

  【谢轩凝视着胡芸娘,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念头,若能得此佳人相伴一生,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一旦成为胡芸娘的入幕之宾,不仅能抱得美人归,更能一举在汴京声名鹊起,收获风流才子的美誉。】

  【胡芸娘这些年于西凤楼中积攒的钱财,即便是按照四六分的账目来算,其数目之巨,也足以令人咋舌。】

  【西凤楼中那些声名远播的姑娘们,皆以卖艺为生,守身如玉。除了待价而沽,更是因为西凤楼背后站着汴京的贵人。】

  【九大族的长辈们早已耳提面命,告诫族中子弟,在西凤楼中切莫滋事生非。】

  【汴京十八家之中有三位已经委身他人,其余都是名花无主。】

  【若是有她们垂青,名利双收也。】

  【此时!】

  【苏云伸出手从盅杯拿下一个纸团。】

  【翻看其上写着“明月”二字,他倒是一笑,已胸有成竹。】

  【咏月,是千古不变的话题,不知道多少文人骚客寄以咏志。】

  【“这明月是谁所写?”】

  【他看向剩余三人,张云芝,李书婉和胡芸娘,心中猜测是谁人出的这题。】

  【苏云在亭子内履步,走出七步后,看向湖中之倒影的婆娑,眉头舒展开来。】

  【“有了!”】

  【他缓缓道:“谁执云中月,应逐琉光来。临湖弄姿态,青樽酒未开。”】

  【张云芝闻言,也是轻轻点头,心中暗自称赞。她深知苏云的才情,在汴京都是有些名声的,此诗一出,他们五人中,苏云的诗作应该是最为出色的。】

  【谢轩更是赞道:“苏兄大才!云中月与琉璃光彩相映成趣,真是世间美好之物的绝佳写照。难怪书院的先生们都夸苏兄有诗才!”】

  【胡芸娘也是微微一笑,道:“云公子此诗,就算是在汴京的中秋诗会上也定能夺得三甲之资。这临湖弄姿、青樽未开的意境,真是令人陶醉。】

  【她打趣道:“还请问云公子,这临湖照影的是沉鱼落雁的女娥还是醉玉颓山的男子?”】

  【苏云听后却并没有太理会二人的称赞,他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李书婉身上。】

  【他想知道,这位才情出众的女子,自己钦慕的女子对自己的诗作有何评价。】

  【李书婉面色沉静,低头复诵着他方才所作之诗,仿佛在细细咀嚼其中的韵味。】

  【苏云仅仅目睹这一场景,脸上便满面春风,喜不自胜。】

  【何其有幸,竟能得见心仪女子吟诵自己的诗篇。】

  【张玉芝窥见苏云的神情,心中暗自思量,倘若这位苏府公子知晓今日书婉踏入谢府,实则是为了与谢原的相亲之约,不知他会是何等反应,想来定是极为精彩。】

  【苏云出身显赫,身为苏氏第三代中二房之长孙,地位尊崇。】

  【其祖父苏景,书院四先生,如今位居中书令,亦是当朝丞相,权倾朝野,与后宫太后更是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

首节 上一节 314/5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