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第193节

  但胜在工整,不多时,半背半改,就写了两页。

  “呼……我就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当初下的功夫,迟早能用上。”赵都安感慨。

  抬起头,发觉屋中的讨论,还在继续。

  “积弊已久,非三两月之功,在下仍坚持原定看法。”

  “我不赞同,依我之见,吏治终归要落在监察二字上。”

  “扩充言官?多命巡行御史下去?可御史终归不可在地方常驻,底下必然糊弄了事,反而劳民伤财。”

  “或可在考核之法上下功夫?”有人提出,“人只能官一时,要时时刻刻,还要靠法。”

  “此言不错,但……如何改?祖制已是完备……”

  七嘴八舌的讨论还在继续,但激烈程度渐趋于缓和。

  说明这些学士,已将自己的看法阐述完毕。

  赵都安发现,女帝和董太师始终没表态,女帝只旁听,似乎不准备开口。

  董太师不时询问几句,大多时候,仍是沉思。

  这会,见暂时达不成共识,也不意外,想了想,道:

  “吏治且放在一旁,关于国库空虚,徭役过重,财政枯竭一题,你等有何谏言?”

  赵都安挑眉,想起方才莫愁说过,大虞朝新政,最主要想解决的,就是财政问题。

  随着董太师开口,空气忽然安静下来。

  众人都没急着说话。

  之前发言较多的,吏部尚书之子王猷也闭上了嘴巴,似乎不想在这个话题上多说什么。

  董太师见状,锐利的视线投向身旁的韩粥,朝他示意。

  而后扭头看向女帝,说道:

  “韩粥此前为财税一事,写了一份十分完备的奏疏,拿给老臣看过,或可一听。”

  徐贞观闻言,微微颔首,视线也投向对方。

  太师亲口推荐……这是在做背书么?

  赵都安也好奇地看过去。

  只见,雅号半山,传言中的“京城第一才子”,谦谦君子模样的韩粥起身。

  朝女帝与太师相继行礼,这才捧出一份厚厚的奏疏,双手呈递上,口中说道:

  “臣观今日虞朝财政弊病,症结所在,非是开支过多,实乃生产甚少,究其根本,乃民贫力薄,为何?一在徭役过重,二在豪族兼并!”

  “臣昔日走访地方,听谚云‘豪民有田无粮,穷民摊派受病……”

  “豪族隐田,户籍混乱,每逢灾年屯粮兼并……由此,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

  房间中,韩粥声调义愤,字字如锥。

  陈词中,赵都安苟在房间的角落,竖起耳朵听,也借此了解财政状况。

  说白了,还是封建王朝逃不过几大弊病。

  朝廷每年有太多事工事要做,水利,道路,边防,采矿……如此,徭役总要落在百姓身上,影响生产。

  再者,大虞的税收也是五花八门,按人头收税。

  

  这年月,收税往往交的是物,层层转手,统计上也极复杂。

  再加上地方豪族兼并土地,为了少缴税,又隐瞒人口,造成账目上大量隐田……一团糟。

  赵都安偷瞄在场众人,发现学士们神色平静。

  显然,对以上的分析心知肚明,关键在于,新政如何改善。

  这时,韩粥也说到正题,朗声道:

  “臣为此,书策十条。”

  “其一,春秋两税法……每逢青黄不接时,可由官府向百姓借贷,半年去利二分……随春秋两税归还。”

  “其二,免役之法……”

  “其三,分田之法……”

  这位略有些文弱的读书人,一条条策略抛出。

  每丢出一条,在场的年轻学士们脸色就变化一分。

  精通财税,逢人便笑的郭解元坐直了身体,飞快在心中默算贷利。

  门阀士族出身,贵公子气度的王猷脸色发沉,却是一言不发,只是嘴唇紧抿。

  其余学士,也是面色各异。

  有的惊异,有的赞叹,有的沉凝,有的面露担忧……

  却无人注意到。

  角落里,捧着纸笔偷听的赵都安表情逐渐变得古怪起来。

  这十策,虽有许多细微差异,但这隐隐的熟悉感是怎么回事?

  赵都安皱眉思索,久远的记忆渐渐清晰起来。

  青黄不接,分两税……

  等等!

  赵都安呼吸一窒,他想起来了!

  怪不得这样熟悉,什么“春秋两税”法,分明不就是改了名字的“青苗法”么?

  还有丈量土地,划分上中下三等的……虽有不同,但不也是均田法的变种么?

  赵都安越听越耳熟。

  对方这些策略,好几条,都与他熟悉的宋代王安石变法相近。

  不过,相比于王安石那套,韩粥的策略,虽有几条相似,但在具体细节阐述上,却要温和许多。

  且尤其强调:

  “务必徐徐图之,且任用贤才。”

  显然,这位第一才子心中也清楚,所提出的部分策略存在弊病。

  若操之过急,或用人不对,哪怕成功扭转大虞的财政危机,但留下的坑,也不会小。

  “嘶……玩这么大?”赵都安轻轻摇头。

  任何未曾经过验证的策略,都没人知道具体的结果。

  所以,这十条策略,纸面上,的确对扭转朝廷危机有极大功效,这应该也是董太师提及的原因。

  韩粥这人,也的确不简单,以区区翰林编修之职,能搞出这十策来,足见智慧。

  可惜……赵都安轻轻摇头,知道这套法度,本质乃是搜刮天下财富入国库。

  违背客观规律,只怕难成。

  手中毛笔,先在纸上依次写下韩粥十策的名字,然后,在“春秋两税”和“分田法”后打了个×。

  也在科举改良法等几条策略后打了个对号,这几条倒可采纳。

  然后,他又翻了一页纸,懒得再听。

  而是刷刷刷,在纸上先写了“一条鞭法”四个字,之后想了想,又划去。

  抄都抄了,索性一步到位,他另起一行,写下“摊丁入亩”四字。

  而就在赵都安回忆相关内容的同时。

  董太师等人,也针对韩粥十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显然,这份奏疏造成的轰动颇为不小。

  韩粥凭借此奏疏,也坐实了修文馆中第一青年学士的位子。

  只是女帝始终一言不发,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

  董太师也深知这方法虽有效,但弊端也不少,干脆放任学士们议论,群策群力,共同商讨。

  时间在讨论中流逝的极快。

  董太师看了眼沙漏,惊觉已经快到中午,轻轻拍了拍桌案,众人也都朝他看去。

第163章 赵都安的手稿

  “各位,”披红色大学袍的耄耋老者敲了敲桌案,吸引众人注意,说道:

  “陛下日理万机,已到午时,今日议政,便暂告一段落。

  待明日,便须在馆中处理政务,至于新政……不急于一时,且将自己今日提议,留在桌上,之后陛下与老夫会仔细察看。”

  话落,众年轻学士才惊觉,已经过了这么久,转眼已经正午。

  顿感口干舌燥,肚腹饥饿。

  虽说还有些意犹未尽,但董太师都发话了,自然纷纷起身相送:

  “恭送陛下。”

  同时,一个个的,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厚厚的奏疏,放在桌上。

  可见,虽今日出风头的主要是韩粥,但这帮读书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无需多礼,今后,家国大事,还要你等劳心。”徐贞观起身,微微颔首。

  整个上午,她几乎就是个摆设,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因为身为帝王,任何的举动都会被无限放大。

  她今日到来,本就不是决断什么的,而是象征意义更大。

  “臣等必为陛下,为大虞肝脑涂地。”读书人们异口同声。

  角落里。

  正在沉思的赵都安被这伙人的喊声惊醒,这才回过神。

  惊讶发现,旁边的录事官,已经放下笔,正在揉搓发酸的手腕。

  散会了吗?

  是了,都中午了……赵都安肚子咕噜噜乱叫,成为高品后,他更容易饿了。

  低头,看了眼手中洋洋洒洒的,十几页纸,他思忖片刻,终究没有开口说什么。

  本来,他是打算人前显圣一波的,但方才仔细思索细节后,却发现没那么容易。

首节 上一节 193/9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