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天尊也不嫌多,但凡来的是有点名儿、又有师承的先生,不带二话,一概全收。
镇元子酒楼的大堂里,便这么添上了十几位说书先生。
这些个老先生凑在一块儿,又不用按班儿说书,酒楼又冷清,干脆开起了茶会。
起初只是聊上些家长里短,坊间小话,之后瘾头起了,就着说书交流切磋起来。
按说这说书的行当,平日是极少有切磋的——怕精妙叫旁人学了去。
只是这十几位老先生,个顶个都是说书的名宿。
出师前随着上一辈师父在各处游艺讨师过,彼此颇识些根底,方才这般开诚布公。
如此过了月余,眼见瘟疫将将是要过了,如此茶会才罢歇。
老先生们说书的功力个个大进,又是几个月没起堂,看着酒楼渐有了人气,自然卯足了劲儿开说。
一般的酒楼,也就请上那么一二位说书先生,一位先生一天最多说上三场,算不得长。
要是想听书,得掐好时辰赶着去,晚了便听不着。
这镇元子酒楼可倒好,十几位先生,一天轮着班儿说,能从大清早直讲到夜市。
老先生们谁也不服谁,用堂彩较着高低,万不敢坠了师门。
待得一段讲有时两位老先生彼此较起劲来,看官便算是有福了,能连着见两位说书名宿使出浑身解数表演压箱底的段子。
待得一段讲完,喝彩声整个兴平坊都听得着。
短短几日,镇元子酒楼的名号就响遍了京城,大堂里每日人不见少。
只是这看官却不是客官,来人皆是冲着听书,并不叫菜吃喝,只是要些小食茶水,还有给说书先生递赏钱。
元始天尊是个头脑活络的,一连几天见着这般情况。
心知酒楼再这么着是开不得的,却又舍不得这人场与十几位老先生,思来想去,干脆狠心把厨子也辞了。
灶房改作后班房,将酒楼整个变作了听书的地界。看官若想进得门来,得按场给赏钱,再点些小食茶水。
如此下来,每日的进账竟还比之前长了不少。
元始天尊此处暂且按下不表,却说那朱墙之内。
天帝自瘟疫横行以来,便下了罪己诏,日日吃斋祷告,沐浴自净,已清减极多。
如今瘟疫渐息,当亲自出巡以昭告天下。
只是出巡何处,倒犯了难:此次出巡当与民同乐,自不可去各方行宫。
平日去往酒楼自然最是上佳,只是天帝定下廉俭的规矩,怎好教打破?
去处又不可过于流俗,否则有失龙颜,这当如何是好?
一旁的小内侍机灵,上前稽首道:“小人斗胆进言:近日听闻兴平坊内,一酒楼改作听书所在,寻常百姓皆可去得。”
“陛下可屈尊且去那处听二段评书,则天下百姓必定纷纷仿效出行,如此天下幸甚!百姓幸甚!”
皇上闻之大喜,重赏那内侍,当日便吩咐下去,择好行程,出宫巡游。
巡游当日,旌帜蔽空,仪仗丛立,百姓夹道欢喝,一派盛世气象。
龙辇自皇宫一路行至镇元子酒楼前,元始天尊早得了消息,领着一班老先生在酒楼外跪拜相迎,各看官也俱跪于道旁,不敢动弹。
止等到天帝宣免礼平身,众人方才抬起头来,恭请皇上入馆听书。
那酒楼之内,早不同以往,彩幔帷灯,熏香名挂,不在话下。
便是果品茶汤,也非俗物。
台上说书的先生,更是使出了吃奶的劲头,醒木舞得上下翻飞,诗曲唱词如水银泻地,滚落不绝。
声振若高山刚毅稳瀚,言叹似流水婉转清绝,说到起兴处,根毛倒竖,目眦欲裂,臂语手话叫人拍案言绝。
直说得诸看官耳不暇闻,目不暇接,如痴如醉,不知归返。
只惜那日自皇宫至兴平坊一线的百姓,皆不得外出。
夹道欢喝者,与陪听书者,楼外围观者,俱是大内禁军与亲眷扮作,由是民间并不识当日说书的精妙。
天帝也为这评书所倾倒,津津有味地连听三场,有他牵头,旁众才敢随着鼓掌呼喝。
书听罢了,天帝召来那三位先生,俱给了赏赐,又专命人唤来元始天尊。
“朕听说,你是在瘟疫期间,招来了这些先生啊。”
皇帝望着跪作一团的元始天尊问道。
“回天帝,当时小人见那些个先生可怜,便收了来权作行善,未敢想有今日之气象。”
元始天尊说得诚惶诚恐,汗已湿了内襟。
第六百五十章 分道扬镳
“可曾薄待了这些先生啊?”
“便是在瘟疫时,也未敢短了一文。”元始天尊的身子又躬下了些。
天帝闻言大笑:“好!以德待人,以诚营商,依朕看,你可比商祖陶蠡、范朱啊。”
元始天尊这才松气,又得着皇上褒奖,登时喜不自胜,身子也打起颤来:“小人鄙贱之身,怎好与先贤等列。”
顿了顿,他接着说道。
只不敢忘天帝教导天下万民的训言,日日躬行而已。”
天帝闻言又是大笑,问元始天尊要什么赏赐。
元始天尊略一思忖,答道:“小人这陋铺,如今已不贩酒菜,称不上酒楼了。”
“愿天帝赐名一条,题作牌匾,小人必将传于子孙,世代不忘天帝恩泽。”
天帝欣然应允,仆从早备好素绢湖笔,立时呈了上来。天帝思索片刻,题下“云林书馆”四字,旁人无不称绝。
元始天尊连连叩头拜谢,忙将皇上亲题的匾好生收起,以留作传家宝。
临到末了,天帝登上龙辇前,又回望书馆,戏说道:“这书馆,真可是天下独一份了。”
众人皆喏喏附和。
从此,镇元子酒楼改作云林书馆,风头一时无二。
便是京郊、地方的贩夫走卒、行脚商人,上京赶罢市集,也要去听过两场,以示此行不算白来。
十几位老先生又俱各收了徒弟,按字排辈,延续师门。
这些徒弟皆是贫苦出身,拜师来讨口饭吃。一旦入了师门,出师前的吃穿用度皆由师父所出。
要打要罚,也全凭师父做主,这是千百年来的行规。
如今,这些徒弟便在书馆做杂役跑堂,不需工钱,活干得还出力,又叫元始天尊的账簿省下不少开除。
再过几年,大字辈的徒弟渐好上台打磨了,老先生们也渐从大堂退了下来——转去了楼上的雅间。
说是雅间,却也不是专候公子、接引道人的所在。
一般公子、接引道人是极少来书馆听书的——瞧不上这下九流的俗艺。
只是禁不得堂下未识事的小公子、小接引道人喜欢。
每日总有些个小贵人,或独自,或三两结伴而来,吵着要听连书,不听碎的。
于是元始天尊又拾掇出几座雅间,请老先生来说。
这活儿比起在大堂按班儿说可清闲不少,赏钱却不短,真个是享清福的好所在。
只可惜世上有人便是闲不得的,白风先生就算一位。
老先生已年过花甲,却不服老,每日仍是打寅时起在院里吊嗓子,劲头直赛过徒弟。
老先生在雅间说了几个月,便不是味儿了,嫌静得荒。
自来寻镇元子的商量,把自己调回大堂,让门下的大徒弟顶过缺位上得雅间来。
这可让元始天尊犯了难:“嗨,白风,我也不瞒您,这些个小祖宗啊,有一半倒是冲着您来的。”
“雅间十几位老先生,独缺不了您。”
“您那大徒弟,在大堂还成,怎好上得雅间台面?”
“当然您去大堂说书,那准没话讲,可我这掌柜的生意上也有难处不是?”
“您看要不这样,您还在雅间说,待瘾头实在犯了,再下得大堂来顶您徒弟的场子,如何?”
白风先生只得暂且应下。
谁知这白风先生顶着徒弟说了两场,瘾头竟越讲越大,一人连着直说了小半天,毫不见歇歇上楼的意思。
大堂的看官正嘀咕几个月来不遇着老先生的趟儿,忽见白风下了来连说多场,个个欢呼迎喝。
捧得老先生红光满面,中气比得寻常更足十分。
那头大堂阵阵欢喝,雅间的书算是说不下去了。
小接引道人、小公子们干脆出得廊道,凭栏听白风说书。
白风说得精彩绝伦,更胜寻常,教人心里猫挠似的痒痒。
小贵人们唤来元始天尊,问可否请白风上得雅间来。
元始天尊心知此刻不能扫了众兴,只得连连回旋谢罪。小贵人们也不恼,只纷纷盘下白风的场子,便作罢了。
那日闭馆后,元始天尊唤来全馆老小,当众与白风作下了规矩:日后白风至多三日才得在大堂说一场,容不得他不答应。
白风嘴上虽应了,心下却是不服:镇元子到底是营商的人,就算背得说书行当内里三规五条,又那里晓得其中精妙?
如今自己已颇有些积蓄,怎又瞧上那点铜臭?
再一想,如今门下徒弟羽翼渐丰,个个又出息懂事的紧,不短人手。
人手、钱财俱全,干脆离了这书馆,再立一脉,自己也乐得自在。
由此白风便起了他心。
此后数月,白风日日在雅间说书,却教门下众弟子在外筹措打探。
又恐分立后缺了名头,扎不稳脚,私下里还请了恩师出山。
白风先生的恩师冥河老祖前辈,当年便是名头响亮的先生,如今将近期颐之年,更是全京不二的说书泰斗。
整座京城的说书行里,寻不出第二个和他老人家辈分一般高的。
老前辈养生有术,到了这般年纪,腿脚利索,不犯半点糊涂。
加上又是和白风一个性子,爱徒一来相求,立时满口答应下来。
不单答应了,还变卖了些个家财,领着徒孙们打理物色。
最后在景升坊寻着一处,附近热闹,又是在京城另一头,立了书馆包准红火。
白风先生也作了狠,直待到万事俱了,这才拍下一纸辞书,当众领着门下徒弟收拾包袱出得了馆外。
拜过街坊邻居,便浩浩荡荡望景升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