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来到二月末,科举日期也已经定下,学堂给所有备考学子下发了通知,就在三月三。
是个不错的日子,春暖花开,正是一年万物勃发的时候,莘莘学子读书多年一朝验证所学,算是应个好兆头吧。
在开考的前几天,玉山先生便让陈宣他们放下书本,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用这样的方式让他们调节一下考试前的紧张心情。
毕竟该学的都学了,临时抱佛脚也没太大意义,反而会把自己整得紧张兮兮乱了分寸。
随后两人带着轻松的心态返回高家。
虽说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都有的心愿,但他们回去之后,高家上下绝口不提学习上的事情,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环境。
然而高景明作为高家大少爷,未来的接班人,这种大事儿谁能不上心呢。
高老爷来信询问高景明最近过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想要的,他下次归家带回来,只字不提科举方面的事情。
高小姐都不远万里写信前来,说有时间让高景明过去玩儿,顺便看看他的小外甥,如今小锦麟都四岁了,最是顽皮的时候。
放下信件,高景明看着陈宣摇头道:“阿宣,本来我是不紧张的,师父教了那么多挺有把握,可你看看,家里都成什么样啦,爹爹和姐姐都来信,他们越是不提科举的事情就证明越在意,整得我都有点忐忑起来”
“他们也是用心良苦,少爷不用在意就是”,陈宣笑着安慰道。
高景明则叹息一声说:“话虽如此,可若是接下来考砸了,我都觉得对不起他们啊”
现年十二岁的他已经开始懂事明理了,不再是当初那个没心没肺的小屁孩,陈宣偶尔看他都有一种莫名的老父亲心态,毕竟朝夕相处了几年,看着他一点点长大。
“少爷难道对自己没信心吗?”
陈宣一句话就让高景明恢复了信心,他一脸自信道:“说的也是,莫说这一年来师父的耳提面授,就是阳县的教学质量哪儿能跟玉山学堂比,所以这次的科举我还是很有把握的”
说的也是,相当于他们是重点学校的和乡村学校的同场考试了,较真起来是有点欺负人的。
但没办法,科举就像独木桥,是需要去争的,桥只有那么大,你不争别人就过去了。
科举考试的前两天,陈宣单独去了高家账房支取了五两银子,这是他的工钱,几年来一直存在高家,可以随意支取,是属于能自由支配的部分。
这笔钱他当然不是用来胡乱消费的,而是打算给自己置办一身行头。
去考场总不能还穿着高家发的下人套装吧,再怎么样也得穿体面点不是,为此陈宣足足花了四两五银子,一套青衣长衫,穿上之后,再把平时当装饰实则是武器的普通折扇撑开,颇有点玉树临风的样子,就是个头差了点意思。
然而让他无语的是,自己花了四两多银子买的衣服,面料还不如高家发的下人套装呢,高家给他发的可是质地上乘的丝绸锦缎,就是款式不咋地。
事实是陈宣作为高景明的书童,其实不用一直穿下人套装的,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其他仆人丫鬟可没这待遇,穿着高家的套装外人好区分身份。
但陈宣平时没这方面的要求,也就不在意那么多了。
而今为了科举考试,他算是破例狠狠消费了一次,四两多银子呢,自己一个多月的工钱都搭进去了。
衣食住行衣排第一,想要穿的体面点是真心不便宜,若是整点粗布麻衣就另当别论了。
只要高景明这次不翻车,接下来玉山学堂的学习生涯算是结束了,没办法,不管陈宣自己这次能不能上榜,只要高景明上榜,他作为伴读书童都不可能再回玉山学堂去学习的。
花自己的钱,穿新衣,算是迎接接下来全新的生活吧。
毕竟高景明一旦上榜,以后就要去更高级的学府深造了,甚至回高家的时间估计都很少,他这样的家庭自然不可能宅家寒窗苦读,名师指点才能快速进步。
长大就意味着远行啊……
第116章 深谋远虑
考试这天,陈宣他们半夜三更就被叫醒了,以防迟到错过了考试,为此小彩她们一夜没睡,整得比要考试的陈宣两人还紧张。
其实她们如今已经不小了,十四五岁的年纪已然张开,练武的缘故身材都很好,小彩俏皮可爱,小叶文静温柔。
估计是高家伙食好的缘故,才十四五岁的她们某些方面就已经相对突出了,尤其是小彩,颇有点童言那啥。
这样的年纪,寻常人家都已经开始谈婚论嫁,甚至已经结婚生子的都大有人在,简直造孽。
此间女子,天葵到来便已算作成年,可以生孩子了,寻常人家可不讲究那么多,女儿是赔钱货,早点嫁出去就能省一份口粮,虽不乏疼爱儿女的父母,但大多数是这样的。
陈宣和高景明都有内力傍身,莫说半夜三更被叫醒,就是一夜不睡都能神采奕奕。
整个高家大院都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不知道的还以为出啥大事儿了呢。
“少爷的笔怎么准备好了吗?多准备两支”
“还有墨条,也多备两块,磨墨的水也不能少,昨天专门去庙里求的福泉,放哪儿了?”
“纸,纸……这个不能带”
洗漱完毕的高景明看着忙上忙下的两人,自己却颇为老神自在道:“慌什么,不早就准备好了吗,况且这会儿还早呢”
“哎呀少爷,这可是大事儿,再检查检查,以免落下了什么,进入考场就没有弥补机会了”
算了,随她们去吧。
人家大少爷有俩贴身丫鬟忙上忙下,陈宣只能自己准备,其实按道理来说帮高景明准备考试时的东西还是他的工作,可她们主动揽过去也插不上手啊。
考场规矩在学堂的时候先生们就嘱咐过很多次了,只能带笔,墨,砚台,水和食物,其他的都不能带,防止作弊,一旦作弊被抓住会取消科举资格,永久那种,后果很严重。
此外不能喧哗影响他人……,反正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
再三检查确定没有任何遗漏,吃了早餐陈宣他们便出发奔赴考场了。
高夫人何管家他们亲自送去考场,可见对这事儿的重视,途中只嘱咐了好好考,倒也没说太多制造压力。
陈宣他们是坐牛车去的考场,大概也有一份希望他们稳重的寓意在其中吧。
考场就在阳县县城内,倒是不远。
已经起得够早的了,可当他们到考场外的时候,半夜三更这里就已经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车辆根本就挤不进去,这种时候高家的牌面都不好使。
灯火照耀中,现场有诸多衙役兵丁维持秩序,陈宣还敏锐的发现,很多地方甚至安排了弓弩手,可想而知,若是这个时候有人破坏考试是什么下场,严重点满门抄斩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入考场需要先经过检查一关,除考生之外不得靠近,陈宣他们只能作别高家送行之人前去排队。
无数人殷切期盼的目光中,考场外已经排起了几条长长的队伍,稍作打量,陈宣惊讶的发现,单单是已经排队的考生就超过上千了,还有四面八方源源不断的涌来,这参考人数不得几千之众?
须知这次童生试只取最多二十人,当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
其实这么多人也正常,毕竟光阳县县城就有数万户人家,治下只有这么一个考场,十里八乡想科举的都会来到这里。
而且参考的也不只是陈宣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半都是成年人,明显读书多年还想搏一搏,长年累月下来,这次科举如此多的人数也正常。
其中陈宣还看到了一些熟面孔,除了极个别在玉山学堂见过之外,还有高景明的二弟,周林他们也在其中。
然后还有原本医馆坐堂的大夫,酒楼说书的,街边卖画的,甚至还有明显武艺傍身的江湖中人……
好家伙,一次科举,简直牛鬼蛇神都跑出来了。
但也正常,但凡良家子,来历清白,有人作保,都是有资格参加科举的,谁不想搏一搏这命运翻身的机会呢,纵使考上童生也做不了官,但很多隐形福利就足够让人趋之若鹜了,比如免除三役就能省却多少烦恼?
“阿宣,我先进去了,努力啊,我们争取一起上榜”
轮到陈宣他们的时候,高景明还不忘给他打气,因为一旦进入考场就没有了交流的机会。
“好,我们争取一起上榜”,陈宣认真点头道。
他们的对话没人在意,因为谁都抱着上榜的心态而来的,可一些考过多次的‘老人’几乎都麻木了,科举上榜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
入考场检查是在一个封闭的单间进行,十来个考生一起,否则工作量就太大了,那么多考生什么时候才能忙完?
但被检查得很仔细,带的东西都有专业的人检查,连吃的都仔细翻看,馒头都得掰开。
而且所有人都得脱光衣服,屁股都要给你扒开看看,没办法,规矩就是如此,忍忍就过去了。
和陈宣同一批的有几个成年人,他们紧要牙关死死闭着眼睛承受这样的羞辱,咬牙都没用,嘴巴都得张口看看。
关键你还没法记仇,因为检查之人都蒙着脸呢,男女都分不清,估计也是怕这些读书人将来报复吧。
陈宣倒还好,莫说骨龄才九岁,上辈子去医院割皮包办健康证体检,哪儿没被看光?皮燕子都被免签捅过,所以羞耻心没其他人那么强烈……
顺利通过检查,收拾好过了两道兵丁看守的门就真正踏足考场了。
考场居然是露天的,在一个巨大的校场上,每隔两米一张桌子,足足摆了几千张!
其实这里是阳县县兵平时操练的场所,陈宣是知道的,甚至还和高景明来过,临时被用来当考场了,想想也正常,若专门修建一个几千人的考场,两三年才用到一两次意义不大,还劳民伤财。
只是这露天考场若是遇到刮风下雨……,想来早就考虑到这种问题了,专门挑的好天气,月朗星稀,压根没有下雨的兆头。
根据考号早到自己的位置,一千多号,坐下后陈宣便默默等着开考,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考场上每隔十米就有兵丁站着,是以哪怕还没开始也没有人交头接耳,一种无形的压力笼罩全场。
高景明在他左前方百多米开外,自然没法交流,传音入密那是先天境界才有的手段,纵使会也不敢贸然尝试,谁知道考场周围有没有高人盯着。
这场童生试只进行五个时辰,差不多一个白天吧,是以很多考生都带了吃食的,总不能中途饿着肚子,当然,你也可以提前交卷,但那得多自信?万一给考官留下个狂生印象就不好了,而且谁不想成绩好一点,一天时间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不够用呢。
朝阳初升,闭场钟声敲响,迟到的就只能等下一次了。
片刻后又是发卷的钟声,一辆辆牛车拉着成堆试卷游走发放,到手足足三张考卷,每张都有近一米来长。
是没有草稿纸的,直接在考卷上作答,用有经验的先生说法,这叫一锤定音落笔无悔,就跟人生一样,哪儿来那么多可以重来的机会?
所以需得三思而行,笔记落于纸上就没法更改了。
虽说这有点像是故意设下的坑,但规矩就是这样的。
考卷到手,还没传来开考的命令,只能先检查有无错漏以便及时更换。
一百道题分布于三张试卷之上,陈宣浏览了一遍,前面二三十道都是些填空题,死记硬背的东西,接下来一二十道是些造句解释意思的题目,然后还有十来道判断题,接着是十来道断句题目,再次是一些算数方面的题目,最后是一些阐述题。
看完之后陈宣心中大致有数,前面都是些送分题,难度在后面,可谓处处都是坑。
整一百道题下来,涉及了天文地理农耕水利行军打仗乃至婚丧嫁娶,巧妙的以出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几乎涵盖了君子六艺的礼乐书数射御内容在里面。
其中婚丧嫁娶就涉及到了礼,什么样的场合需要什么样的礼仪礼器,行军打仗关乎射御,农耕水利涉及数,数不仅仅只是计算那么简单,古时还包涵气数天气原因在里面……
反正考试的难度还是有的,哪怕陈宣自问学得扎实也没十足把握能上榜,几千人只取一二十呢,其中大多数哪个不是学了十年以上的?
只能尽量吧。
不过陈宣以他的眼光,却是从考卷中的字里行间发现了点有意思的东西,那就是内容几乎将读书人束缚在了一定的条条框框之内,忠孝仁义这几个字可谓润物无声。
对此他只能说当权者当真是深谋远虑,为啥,因为读书人安分了,国家就安定了啊,有头脑的人做坏事和莽夫做坏事哪个危害更大?
纵观历史,农民起义有几次能成的?
试卷检查的差不多,随着咚咚咚的三声鼓声响起,考试正式开始。
原本鼓声大多用在战场,可这考试不就相当于读书人的战场嘛……
第117章 开心
走出考场已是日落西山之时。
离场考生百态不一,有人神情麻木,有人状若癫狂,有人沉默不语,有人眉开眼笑。
不论如何,考试已经结束,考得好与不好都成定局,结果如何,五天后的放榜自然明了。
考场外,陈宣看着天边夕阳轻轻呼出一口气,虽是伴读书童,但几年的学习生涯要说不在意成果那是假的,他已经尽最大努力去考了,是否上榜他没太大把握,事已至此,他也只能抱着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心态,总归几年学到的东西是真实的。
自问不负韶华,虽说他这个‘年纪’提这几个字有些不合适。
外面依旧有无数人等候着不曾离去,他们似乎比考试的考生更加煎熬。
陈宣一眼就看到了高家的人,他们亦不曾离去,明显在考场外等了一天,处于醒目位置。
不待过去,就见马车上小彩蹦跳着招手大声道:“少爷这边,少爷我们在这边”
就跟个活泼的小兔子似的,引得很多人注目,见不是叫自己默默收回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