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迎接新的时代(大结局)
2012年,10月30日。
这是一个足以载入世界体育史册,却又显得无比诡谲的深秋之日。
北美大陆的每一座城市,从寒冷的明尼苏达到温暖的洛杉矶,从风城芝加哥到绿军波士顿,本应在这一天被重新点燃的篮球热情,却陷入了一种奇异的集体性静默。
NBA新赛季的揭幕日,联盟官方赛程表上,空空如也。
没有卫冕冠军的热火队领取戒指,没有湖人与凯尔特人的宿命对决,没有德州内战的硝烟再起。
耗资数百亿美元打造的二十九座篮球馆,在这一天被勒令熄灯。
仿佛整个庞大的体育帝国,都在为某个人举行一场庄严的斋戒。
这并非因为劳资纠纷,也并非源于任何突发的灾难。
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最高规格的致敬。
全世界的目光,如同被一个无形的巨大引力场吸引,都聚焦在了同一个坐标——
纽约,曼哈顿中城,宾夕法尼亚广场。
篮球的麦加圣地,麦迪逊花园广场。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摩天大楼的缝隙洒在第七大道上时,这里就已陷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拥堵。
黑色的林肯、凯迪拉克与迈巴赫组成的豪华车队长龙,从广场入口一直延伸到数个街区之外。
纽约市警察局不得不出动史上最大规模的警力来维持秩序。
来自全球超过五百家媒体的记者,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将广场外围的每一寸空间都塞得水泄不通。
长枪短炮林立,闪光灯如同白昼的星海,每一次此起彼伏的亮起,都意味着一位篮球世界里声名显赫、跺一跺脚就能引发地震的大人物的到来。
比媒体更疯狂的是球迷。
他们从世界各地不远万里奔赴于此。
他们没有门票,明知无法进入那座神圣的殿堂,却心甘情愿地聚集在广场周围的每一个角落,将时代广场变成了一片流动的海洋。
他们高举着各式各样的海报与横幅,上面无一例外,都是同一个沉静的东方面孔。
有的海报上,是陆远在山猫队夺冠后,在漫天彩带中平静微笑的照片,下面用英文写着:“The Last Dance, The Greatest Ever.”(最后的舞蹈,永远的最佳。)
有的海报上,是他身穿华夏队教练服,在伦敦奥运会决赛场边运筹帷幄的侧影,下面是鲜红的汉字:“民族荣光。”
更有一群来自杜克大学的年轻学生,他们拉着巨大的蓝色横幅,上面是老K教练的一句名言:“He didn’t teach us basketball. He taught us how to win at life.”(他教我们的不是篮球,而是如何赢得人生。)
今天,这里不举行比赛。
今天,这里将举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加冕典礼。
一场为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历史上最年轻的入选者,也是有史以来惟一一位以纯教练身份,在退役当年即获全票提名通过的传奇——陆远,所举办的专属盛典。
上午十点,一辆黑色的劳斯莱斯幻影在无数镜头的疯狂追逐下,如同一艘破冰船,缓缓驶抵贵宾通道的红毯尽头。
车门打开,首先走下车的,是刚刚卸任联盟总裁,但影响力依旧笼罩着整个联盟的“教父”——大卫·斯特恩。
他满头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一身剪裁精良的意大利手工西装,脸上挂着那标志性的仿佛一切尽在掌握的微笑。
紧接着,一位亚裔男子从另一侧下车。
他就是新上任的联盟总裁,被斯特恩精心培养多年的接班人——马克·塔图姆。
他今天表现得异常低调,恭敬地站在一旁,如同一个称职的副官,将所有的光环与焦点都心甘情愿地让给了今天真正的主角。
最后,陆远从车里走了出来。
他一如既往,穿着一套近乎朴素的黑色西装,没有打领带,白色衬衫的第一颗纽扣随意地解开,露出了些许写意的洒脱。
他没有人们想象中刚刚率队征服世界后那种意气风发的模样。
他的表情依旧平静如水,眼神深邃得像一片不起波澜的湖泊,仿佛周围山呼海啸般的喧嚣、震耳欲聋的欢呼,都只是与他无关的背景音。
“感觉怎么样,陆?”大卫·斯特恩笑眯眯地走到他身边,亲昵地拍了拍他的手臂,用一种老朋友的语气调侃道。“为了你一个人,让联盟停摆一天,损失的转播费和门票收入足够买下一支小球市球队了。这个待遇,连迈克尔·乔丹在他的巅峰时代都没有享受过。”
陆远抬头,看了一眼广场上那片望不到尽头的人海,和那一张张因为激动而涨红的真诚脸庞,他微不可查地叹了口气,轻声说道:“太夸张了,大卫。我只是一个教练。一个已经退役了的教练。”
“不,你不是。”斯特恩的笑容隐去,他的眼神变得无比认真,甚至带着一丝肃穆。“你是一个时代的定义者。一个时代的开启者,也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者。今天,你不是来接受一项荣誉的。你是来让一个属于你的时代,变得名正言顺,变得完整。”
马克·塔图姆在一旁适时地补充道,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发自内心的敬畏:“陆教练,这是整个联盟董事会三十位球队老板一致的决定。他们都认为,这是您应得的。没有您,NBA不会是今天的样子。它可能更富有,但绝不会像现在这样伟大。”
陆远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微微颔首,然后迈步向场馆内走去。
他的身后,是两位联盟的最高掌权者。一个代表着辉煌的过去,一个代表着崭新的未来。
而他,就是连接这两个时代,独一无二的,那座金色的桥梁。
当陆远穿过长长的球员通道,踏入麦迪逊花园广场内场的那一刻,他才真正理解了大卫·斯特恩那句“让时代变得完整”的真正含义。
这里根本不像是一场名人堂典礼。
这里更像是一场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奥林匹斯山众神的盛大集会。
场地的中央,搭建起了一个典雅而庄重的讲台,背景是巨大的名人堂标志。
而台下,那些曾经在不同时空、不同球队、彼此作为生死之敌的传奇们,此刻却真实地坐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让任何一个篮球迷见了都会瞬间窒息的画卷。
第一排,最核心的区域,被一群特殊的男人占据。他们彼此间熟稔地开着玩笑,气氛轻松而热烈,仿佛一场时隔多年的同学聚会。他们是阿伦·艾弗森、特雷西·麦克格雷迪、文斯·卡特、保罗·皮尔斯、本·华莱士、理查德·汉密尔顿、肖恩·马里昂、贾森·特里、埃尔顿·布兰德、安德烈·米勒、沃利·斯泽比亚克。
夏洛特山猫队的“最终乐章”阵容,时隔一年,再度聚首。
艾弗森已经剪去了标志性的垄沟头,穿着一身得体的范思哲西装,看上去像个成功的商业精英。但他看到陆远时,还是习惯性地咧嘴一笑,露出了那口招牌式的白牙,眼神清澈得像个大男孩。他第一个站了起来,给了陆远一个用力的拥抱。
麦迪则慵懒地靠在椅子上,他看到陆远,只是微微抬起手,做了一个飘逸的干拔跳投姿势,眼中尽是只有他们两人才懂的默契。退役后的他,似乎真的找到了内心的宁静,那双著名的惺忪睡眼,如今只剩下通透和释然。
卡特和皮尔斯坐在一起,两人似乎还在为某个话题低声争论着,但看到陆远后,立刻停止了争论,同时起立,致以最真诚的微笑和掌声。
他们的身后,是陆远执教生涯中,那三个璀璨王朝的缩影。
在左侧,是来自芝加哥的“后乔丹时代公牛王朝”的代表。他们或许名气不如其他人,但身上却带着一种铁血的纪律感。
他们是陆远入主NBA后亲手培养的第一批弟子,是在乔丹离去后,为那座风城重新带来三座总冠军奖杯的功勋。
他们看着陆远,眼神如同士兵看着他们的将军,充满了绝对的服从与信赖。
在右侧,则是星光熠熠的“纽约尼克斯王朝”的核心。
凯文·加内特、史蒂夫·纳什和德韦恩·韦德。
加内特穿着一身黑色风衣,即便是在这样的场合,他那“狼王”的气场依旧迫人,但当他的目光触及陆远时,那份桀骜瞬间化为了尊敬。
纳什则留着一头飘逸的长发,微笑着向陆远点头示意,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陆远允许他在场上自由挥洒进攻才华的岁月。
韦德则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对着陆远比了一个“冠军”的手势。
他们三人的组合,曾被认为是无法共存的,但陆远却让他们完美融合,在纽约这座苛刻的城市拿下了三连冠的伟业。
紧挨着他们的,是“金州勇士王朝”的年轻基石。姚明、德里克·罗斯和斯蒂芬·库里。
姚明的身躯依旧如山,但脸上的线条柔和了许多。
他坐在那里,就是一种无言的威慑。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是陆远,在他遭遇毁灭性伤病、被全世界认为职业生涯已经完结时,如何让他重返巅峰,并最终成为联盟无可争议的第一中锋,率领勇士开启了一个新的王朝。
他看着陆远,眼中是超越了师徒情谊的感激和敬重。
在姚明身边的,是罗斯和库里这两名陆远的关门弟子。
而在这些王朝的对面,坐着的是一群“失败者”,一群被陆远亲手挡在冠军门外的宿敌们。
科比·布莱恩特独自坐着,他没有和任何人交谈,身姿挺拔如松,像一头孤傲的黑曼巴。
他的目光从陆远出现的那一刻起,就从未离开过。
那是一种最纯粹的,棋逢对手的审视,一种超越了胜负的武者间的尊敬。
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里,他击败过无数的对手,唯独在面对这个东方教练时,他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那种智力上被完全压制、仿佛每一步都被预判的无力感。
他来这里,是想亲耳听一听,这个男人最后的“战术”是什么。
沙奎尔·奥尼尔坐在姚明旁边,两个曾经在禁区内翻江倒海的史诗级巨人,此刻像两个和蔼的邻家大叔。
奥尼尔不停地在姚明耳边说着什么,逗得姚明哈哈大笑。
当陆远走过时,奥尼尔立刻收起了他那标志性的搞怪笑容,他那庞大的身躯缓缓站起,和陆远来了一次亲密的拥抱。
他知道,如果没有陆远,身边的姚明,可能永远无法达到让他都感到棘手的高度。
他同样知道,如果没有陆远,他和科比的“OK组合”,或许能多拿一两个冠军,而不只是在公牛王朝稚嫩的第一年拿下那一个。
在人群中,有一个人格外引人注目,也显得格格不入。
勒布朗·詹姆斯。
他并没有被安排在第一排的贵宾席。
他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搞到了一张位置相对靠后的票,戴着一顶压得很低的棒球帽,穿着连帽衫,试图将自己隐藏在人群中,但还是像他那标志性的秃狮冷箭一样显眼。
他的表情有些复杂,既有不甘,又有好奇,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
在他那被媒体誉为“天选之子”的辉煌职业生涯里,他创造了无数的记录。但他有一个永远无法抹去,如同阿喀琉斯之踵般的“污点”——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里,他所率领的球队,无论是在公牛,还是在波士顿,他从来没有赢过陆远。
哪怕一次,哪怕是季前赛。
都没有。
而现在,他脑海中更多的是庆幸。
庆幸这家伙终于退役了。
属于勒布朗·詹姆斯的未来,终于要来了!
当陆远从他身边走过时,似乎不经意地看了他一眼。那眼神平静如水,没有任何情绪,却让勒布朗感觉自己瞬间被看穿了。他下意识地将帽檐压得更低了。
最后,是教练席。
杜克大学的“老K”教练迈克·沙舍夫斯基坐在最前面。
他看着自己一生中最得意的弟子,眼中满是无法掩饰的骄傲。
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995年的那个秋天,当他因背伤不得不暂时离开球队时,那个年仅二十出头的东方少年,是如何接过杜克的教鞭,开创了一个四年不败的蓝色王朝。
从那一刻起,他就知道,这个年轻人将会彻底改变这项运动。
菲尔·杰克逊、拉里·布朗、帕特·莱利、杰里·斯隆、格雷格·波波维奇……所有在NBA历史上留下过深刻印记的战术大师,几乎都到齐了。他们放下了门户之见,放下了昔日的恩怨与竞争。
波波维奇,这位以治军严格、不苟言笑著称的马刺教父,此刻正用一种研究的目光看着陆远。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两个人让他感到无法看透,一个是他的弟子蒂姆·邓肯,另一个,就是陆远。
这是一场篮球世界的终极盛宴。他们齐聚于此,只为见证一个人的封神,和一个时代的落幕。
下午两点整。
麦迪逊花园广场的穹顶灯光缓缓暗下,只留下一束圣洁的聚光灯,打在场中央的讲台上。
全场数万名观众,和场外数十万的球迷,以及电视机前数以亿计的目光,都在这一刻屏住了呼吸。
典礼正式开始。
在万众瞩目之下,走上讲台的,不是任何一位球员,也不是任何一位教练。
是奈史密斯名人堂的终身主席,是NBA前任总裁,是这个商业体育帝国曾经的唯一帝王——大卫·斯特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