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第310节

  房产增值的速度可以“一时”超过GDP增长的速度,但怎么可能“一直”保持超过GDP的增速呢?

  毕竟,房子本身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是国家刺激经济的一个手段罢了。

  虽然房产有实物作为担保,不算是庞氏骗局。

  但和旁氏骗局还是相似的,当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总是要有人去接那最后一棒的。

  这也是最近国家三令五申“房住不炒”的原因,因为房地产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回到科研这里,情况也是类似的,“以SCI文章论英雄”似乎也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2000年左右,国家刚刚开始大兴科研建设的时候,拿出SCI文章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比较容易量化的东西作为激励是很有效果的。

  而且,在那个时候,哪怕是在SCI期刊上纯粹的水文章,也可以提高种花家在国际期刊上的话语权,先把量做起来也是好的嘛。

  现在呢,量已经做起来了,种花家每年发表的文章数量已经仅次于漂亮国,成为世界第二。

  这个时候,就要开始考虑质的问题了。

  PS:求月票。

  

433 期刊编辑的工作(求订阅)

   接下来,档次比较高的文章,就只剩下一篇基于ITIC分子结构进行改性的JACS工作。

  他们将ITIC中央D单元的一维线性共轭结构IDT和IDTT,变更为具有二维共轭结构PC和DTPC,末端的ICIN单元并没有改变。

  最终,得到两种名为PCIC和DTPCIC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这两种受体和PCE10给体材料结合的器件,最高效率可达10%以上。

  虽然器件的性能不是特别拔尖,但也算是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合成思路。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Alex K.-Y. Jen,这个人许秋还是有一些印象的,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名字比较有辨识度。

  另外,当初许秋看到Jen的某篇文章时,发现文章标题下面除了他以外的全部作者都是国内的。

  当时,许秋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国外的课题组,因此他的第一反应是:“莫不是这个老外有特殊的癖好,喜欢收集国内的学生?”

  然后仔细一看,Jen这家伙的工作单位居然是友校魔都交通大学,原来是特聘的外籍教师。

  虽然过去几年科研圈的总体趋势是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往国外跑,但也会有其他国家的人往国内跑的,就像国内有“美分”、“精美”的人,老外也有亲华的。

  当样本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就能够观察到具有各种各样想法的人。

  不过,在魔都综合大学,除了英语系以外,其他专业的外教数量还是比较稀少的。

  比如材料系就只有一个外教,而且还是挂靠在别人课题组名下的一个小老板,没有太多的存在感。

  余下的非富勒烯受体相关文献中,都是弱一区和二区的期刊。

  其中,基于ITIC分子结构进行改性的工作只有一篇,不过他们的效率没有做上来,只有8%,发在了JMCA上。

  另外的大多数文章都是基于现有的商业化材料,比如ITIC系列材料,还有徐正宏的IDTBR系列材料,买回来混一混,搞一搞,效率方面也没有取得突破,集中在9%-11%。

  也因此,这些文章的档次都达不到一区顶刊的层次。

  看完全部文献后,许秋跑了趟218,和魏兴思商议再投一篇《焦耳》的想法。

  许秋侃侃而谈:“刚看到徐正宏的《焦耳》文章,他们……我们组现在陈婉清学姐在做的工作……《焦耳》期刊……因此,这个工作我觉得可以试着投一下《焦耳》。”

  “嗯……”魏兴思听完后,思考片刻,点头同意道:“可以先按照《焦耳》的格式写起来,等投稿前我把草稿直接发给《焦耳》的总编,让他帮忙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正常情况下,除了文章投稿时的Cover Letter外,编辑和投稿人之间是没有直接交流的。

  不过,如果和编辑混熟了的话,有事也可以发邮件交流一下,比如约个稿,咨询一下近期领域内的热点方向,或者不走正式的投稿流程,私下里把稿件发给编辑,让对方提提意见什么的。

  私下投稿的有不少。

  一方面,可以得到编辑的针对性指点,反复修改稿件,直到把稿件修改到编辑满意后再正式投稿。

  而通过正式投稿渠道进行投稿的话,一来稿件不一定能到你认识的编辑手里,二来编辑收到稿件后就只有两个选项,要么直接拒稿,要么发给审稿人,稿件就不能改了。

  当然,如果是巨佬,可能还有隐藏选项,不经由审稿,就直接发表的那种……

  另一方面,私下投稿没有投稿记录。

  没有投稿记录,就意味着不会有拒稿记录,就算反复修改后的稿件编辑还是不满意,那也可以退而求其次,投稿到同个期刊公司旗下档次更低一些的期刊上。

  可如果是正式投稿被拒了的话,同一个期刊公司的内部会有拒稿记录,再次投稿该期刊公司的话,中稿几率就会有所下降。

  当然,想和编辑搭上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尤其是想结识到顶刊级别期刊的编辑,就更困难了。

  要么是在对方成为编辑前就有私交,比如曾经是同学之类的关系,要么你本身就是业内大佬,不然就算主动去找编辑,对方大概率也不会搭理你。

  大多数期刊公司的总部都设在欧美,现在随着种花家在科研圈子里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很多期刊公司也在国内设立了分公司,一般都在一线城市。

  比如魔都就有Wiley旗下AM系列期刊的一个分公司。

  里面的主编当然是老外,不过也会有几个国内的小编,编辑团队不大,只有十几个人。

  前不久,AM编辑张于德还来魔都综合大学做过一次报告,许秋当时也去旁听了。

  张于德看起来还蛮年轻的,大概三十岁出头,他的报告一共半小时,包括20分钟的PPT汇报,和10分钟的现场答疑。

  PPT汇报中,他主要讲述了AM系列期刊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准备新出的期刊,还有一篇稿件具体的审稿流程,包括Cover Letter撰写的注意事项,期刊编辑会怎么选审稿人,投稿时填写的建议审稿人有没有用,文章在什么情况下会接受,在什么情况下会建议转投之类的……

  当时的会场去的人非常多,不少人都希望露个脸,和编辑搭上线。

  不过,大多数人都只是拿到了一个邮箱,而这个邮箱本来就是公开的,没什么用处。

  会议结束后,张于德专门到魏兴思课题组拜访了一下,这也是他日程安排之一。

  毕竟今年组里给AM贡献了不少高质量的文章,其中许秋就有两篇大满贯级别的AM文章。

  张于德和魏兴思喝茶聊天的时候,许秋也在场。

  闲聊之间,许秋了解了张于德的履历,他开始是在漂亮国读博,博士毕业后没有选择继续做科研,而是入职了Wiley公司,接着在漂亮国的总部工作了四年,担任过AM子刊AFM的编辑,后来转岗回了国内,担任AM的编辑,到现在已经在魔都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

  另外,编辑这一行也是熬资历的,张于德表示因为国籍的原因,想要继续往上升,成为主编的难度还是不小的。

  平常的工作就是正常的办公室坐着,审稿,偶尔会出来到一些高校做做汇报,或者回漂亮国总部述职,虽说是驻扎在魔都,但也要不时的在全球各地到处跑。

  一番交流下来,给许秋的总体感觉,AM期刊编辑还是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

  首先,期刊编辑在学术圈内部的地位天然比较高,因为文章能不能过,编辑的话语权很大。

  其次,工资大概率也不会低,虽然张于德没有透露,但估计是对标漂亮国那边的薪资水平,也就是赚的是美刀,人在国内花的是软妹币,就算月入只有4000刀,年入5W刀,换算下来也有30W软妹币了。

  最后,期刊编辑这个工作相对来说也比较稳定,只要没有出现收受贿赂、滥用职权等问题,一般不太会被裁。

  当然,待遇好,入行的门槛也高,博士学历、国外科研经历、非常好的英语能力、对至少一个科研领域的研究进展非常熟悉,这些都是基本要求。

  不仅如此,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对一个领域的理解,以及评审文章的能力。

  周五,许秋收到了交通银行的短信,表示:

  “信用卡已经办理完成,可以到申请信用卡的站点取卡,审批下来的金额,分别是软妹币账户1W2,美刀账户2000。”

  到办公室后,许秋问了下吴菲菲和韩嘉莹,得知她们两个的信用卡申请也都通过了,看来三个人是一批一起通过的。

  不过,两个妹子信用卡软妹币账户的金额上限都比许秋高,吴菲菲是1W4,学妹是2W,美刀账户倒是没有区别,均为2000美刀。

  许秋没想到申请个信用卡,居然还被差别对待了,是看不起男性的消费能力吗?当心,男拳警告!

  不过,他仔细想了想,觉得可能是因为自己平常没有留下什么的信用记录,比如从来没有提前消费过,也没有用过花呗、白条之类的软件,在信用这方面的记录就是一张白纸。

  银行的风控系统难以界定许秋的违约风险,于是就采取了较为谨慎的策略。

  中午,许秋三人前往交通银行取卡,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他们填了一些材料,还下载了一个手机APP软件“买单吧”,并在软件上面绑定了刚刚到手的信用卡,这才拿到信用卡。

  随后,三人重新返回材一216。

  田晴正在办公桌前划水追剧,看到吴菲菲她们后,主动招呼道:“信用卡都办好啦?”

  “办好啦,”吴菲菲点点头,询问道:“对了,我们还下载了一个买单吧APP,这个APP有什么用?”

  “噢,这个呀,还是有些用处的。”田晴解释道:“可以查看每笔支出的明细,还可以设置权限,比如限制不能消费,或者设置一个单日单次支付上限,然后到消费的时候再打开,不然有可能会被盗刷。当然,被盗刷的几率也不高就是了。”

  顿了顿,田晴自顾自的说道:“另外,你们好不容易出趟国,肯定会有人找你们做代购的,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先给你们提个醒,代购能不做就不做,像我们这种非职业代购,买到的东西,可能价格不比国内便宜多少,如果一定要帮人代购的话,记得一定要在机场的免税店买……”

  说到这里,田晴戏精附身,抽抽了两下才继续说道:“我第一次出国去代购,帮人买一款科颜氏的白泥,是在漂亮国商业区找实体店买的,结果回国后发现价格比淘宝还要贵20%……”

  

434 莫文琳的下意识反应(求订阅)

   弄好信用卡的事情后,许秋开始规划接下来的工作任务。

  现在他手中待发表的文章,只有一篇,也就是学姐正在做的那个“全溶液法、半透明、多彩器件”工作,拟投《焦耳》。

  对于现在的许秋来说,这一篇文章他很快就能写完投掉,因此,是时候开展一波新的工作了。

  而且,马上要申请的重点项目基金,也需要一些前期工作来支撑。

  其实,许秋在很早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新工作的雏形,并且在模拟实验室中也有过一定的预演。

  然而,由于现实中各种各样的事情要忙,一直都来不及展开。

  主要有三条思路,都是经由系统验证过的,大方向上都是行得通的:

  首先,是制备结构简单、合成步骤少、生产成本低的聚合物给体材料,同时还要满足与ITIC系列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相匹配,光电性能好的条件,暂定为PTQ系列,这个思路主要是试图解决有机光伏领域的成本问题。

  其次,是通过引入氮原子的方法,对ITIC系列非富勒烯受体分子中的D单元进行改性,力图打破当下ITIC系列材料的光电性能上限,将有机光伏器件的光电转化效率突破到14%、15%。

  最后,基于半透明有机光伏器件的前期工作,制备叠层器件,这样做的目的同样也是为了突破当前器件的效率上限,达到14%、15%。

  前两个工作是计划写在重点项目申请计划书中的。

  因此,最好要赶在魏兴思邀请龚远江他们过来参加会议前,把初步的工作完成,这样才好和龚远江那边进行对接。

  而会议是十二月份召开,现在已经是十一月中旬,时间上并不是很充裕。

  另外,之前许秋投稿的三篇文章,一篇《自然·能源》,一篇AM,和一篇《焦耳》综述,它们都已经投出去一个月了,文章意见随时都可能返回。

  要是遇到一个大改,估计就得折腾个三五天,遇到三个大改,基本上一个月不用干活了。

  再加上手里还有一篇《焦耳》文章要写,下下周还要去签证面试……

  仔细一想,事情是真**的多啊……

  好在许秋的抗压能力比较强,几个深呼吸过后,便恢复了镇定。

  而且,许秋是有团队的,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陈婉清在帮他做《焦耳》的实验工作,韩嘉莹和邬胜男那边他已经提前知会过了,下周将带着她们一起去合成PTQ系列给体和Y系列受体。

  剩下的就是叠层器件的工作,要找一个帮手帮忙的话,学姐、学妹和博后学姐都用过了,再用她们不合适,田晴同样不合适,而几个新来的本科生让他们跑跑腿,送送材料还行,实验方面的事情,暂时也指望不上他们。

  思来想去,那就只能找莫文琳了。

  此时的莫文琳正在里间实验室做实验。

  就在许秋做出决定后,她似乎有所感应,心中突然一悸,手套箱中操作的手动作一顿,连双腿也不由的夹紧起来。

  其实这并不是玄学,纯粹是因为莫文琳听到了许秋的脚步声。

  就像吴菲菲判断魏兴思脚步声非常准一样,莫文琳判断许秋的脚步声也非常的准确。

  在听到许秋脚步声的一瞬间,莫文琳条件反射般的在心里已经脑补出很多内容:

  ‘现在在里间实验室的人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人全是钙钛矿团队的,那么许秋肯定是过来找我的。’

首节 上一节 310/3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