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第257节

  不过,话说回来,仪器还好说,试剂中可是有不少像正丁基锂、浓硫酸、锡试剂、氟试剂、有机氰化物之类的危化品,搬运起来可不容易,到时候就不知道学校或者院系会怎么处理了。

  周四,莫文琳那边已经完成了许秋指定的任务,“对六种新的非富勒烯体系进行性能摸索”,给体材料她用的是H43和J1,得到的结果和许秋在模拟实验室中的结果趋势相近,当然总体的效率数据比模拟实验室中低0.3%-0.5%左右。

  于是,许秋再次拉着有机光伏五人团队讨论了一番。

  许秋首先起了个高调,侃侃而谈道:“我们的运气还不错,六种材料中,三种侧链优化的体系性能都提升了,另外三种中,IT-M的性能也比之前IT-DM高,可以有好几篇文章写。”

  随后,许秋话锋一转:“进一步的优化,我打算合成IDIC-4F以及IDIC-M,这个任务交给邬胜男你来完成,没问题吧。”

  邬胜男稍微犹豫了一下,便点点头道:“没问题。”

  许秋内心给博后学姐点了个赞,她还是蛮听指挥的嘛,随后继续说道:“至于这六个新体系文章的归属,我一个人肯定吃不下,打算分给你们几篇。”

  对此,莫文琳、陈婉清和韩嘉莹倒是没太大的反应,她们现在每个人手头平均都有两三篇文章在写。

  邬胜男顿时来了精神,她可是博后,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大概率要在科研圈混一辈子的,文章肯定是多多益善。

  毕竟,博士毕业后如果不找工作,而是找了博士后岗的话,就会少了一轮关键的校招,之后再转行的难度就比较大了,基本只能自己社招海投简历或者内推。

  按照正常的时间来算,大一18岁入学,四年本科,六年硕士、博士,两年博后出站,等出站了人已经30岁,这个时候没有丝毫工作经验,又没有家业可以继承,基本只能走高校教职的路子。

  高校教职,自然是学术成果越多,越容易进好一点的高校。

  虽说现在对于普通科研工作者来说,科研圈子算是红海,想要去好一些的高校,比如重点本科、双一流之类的,招聘模式都是类似国外“助理教授”那种,六年达到XX条件,非升即走,但是没有学术成果的支撑,连进入这些高校的门槛资格都没有,可能只能去二、三本或者专科挂职混一混了。

  而科研这个行业,一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如果教职找到了二、三本、专科里,且不说能不能招到研究生帮忙干活,因为不是所有高校都有硕士点、博士点,就算能招到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大概率也比不上重点本科、双一流。

  没有好的生源,想要出成果,就只能靠导师自己,就会非常的困难,文章多半难产,文章难产就无法晋升或者跳槽,然后生源一直差劲,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总的来说,导师、学生都是互相成就的。

  这也是平台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说高考是改变命运的一次重要机会,因为只要考的好,就能搏到一个高的起点,身边都是优秀的人,自身变得更好的几率比较高,近朱者赤嘛。

  像魏兴思组里的段云、田晴、陈婉清包括新来的孙沃,虽然看起来好像有些混,但那是和组里许秋、吴菲菲这样顶尖的人才进行比较,如果放在普通课题组的话,可能也是顶梁柱的级别。

  

355 “修罗场”(求订阅)

   许秋开始规划几个新体系的文章分配事宜。

  “首先是IT-M、IT-2F这两个体系,因为之前已经写过类似结构的IT-DM、IT-4F,所以新意略显欠缺,不过……”许秋话锋一转:

  “再加上IT-2Cl和IT-4Cl,那就是四个体系了,我们这四个效率破10%的体系,合在一起冲一篇AM应该还是有机会的,邬胜男,你来负责这篇?””

  “可以啊。”

  既然许秋已经主动提了,邬胜男便直接应下,顿了顿,她提议道:

  “不如拆开来发几篇JMCA、CM之类的文章,万一中不了AM怎么办?”

  “先试试呗,”许秋语气轻松道:“再不济AM被拒了,如果能转到AEM,还可以考虑直接转过去,如果转不过去,直接被拒,或是要我们转到什么莫名其妙的新刊,到时候也可以再拆开发嘛,这也不影响,最多耽误一两个月的时间。”

  “这倒是。”邬胜男点点头,同意了许秋的投稿思路,要是能发AM,她肯定是倾向于发AM的。

  顶刊毕竟是顶刊,像研究者们一般出去宣传的话,都是说我发了几篇AM、EES,几篇JACS、Angew这样的,很少有人会说我发了几篇JMCA、CM的。

  JMCA、CM还是稍微有些拿不出手。

  “剩下的IDIC、ITIC-Th和m-ITIC三个体系,IDIC体系我打算自己做。”许秋继续说道:

  “至于另外ITIC-Th和m-ITIC两个侧链调控的工作,大概率也能各发一篇AM、JACS级别的文章,毕竟是最早做ITIC体系侧链调控的,新意还是比较充足的,你们四个谁有兴趣来接手?”

  众人一阵沉默。

  陈婉清首先站了出来,摇了摇头:“我还是算了吧,我现在有IEICO-4F、IEICO-4Cl两个体系,估计还要忙一阵子,此外还要撰写毕业论文,处理蓝河那边的事情,没精力再开新坑了。”

  接着,莫文琳也大大方方的说道:“我的身份比较敏感哈,就不凑这个热闹啦。”

  她说的确实是事实,莫文琳要是拿了一作,工作就不算是魏兴思课题组的,这就很尴尬了,给她二作还好一些,一作许秋也不能随便给。

  这个时候,莫文琳突然有点希望自己不是交换生,就是魏兴思的学生,那样的话,估计拿文章的机会,会比现在多得多。

  但反过来说,客观上她也没办法找魏兴思读博士,因为今年魏兴思博士生的招生名额已经被许秋给占据了。

  韩嘉莹有些犹豫,文章嘛,她当然是想要的,但直接出口讨要,终归感觉不太好。

  邬胜男也是沉默不语,之前她已经占了一篇可能能够发表AM的“多合一”工作,现在再主动要一篇,就显得有些贪心了。

  ‘想要就直说嘛,都还扭扭捏捏的,又不是不给你们。’许秋心中吐槽了一句,随后看了看学妹,又看了看博后学姐,说道:

  “学妹,你接下来J2、J3体系的合成难度都不大,时间比较充裕,可以负责一篇;另外一篇,博后学姐你来负责吧,刚好最近你也没有其他文章要写,就多担负一些任务吧。两个工作差不多,具体怎么分你们自己决定,反正你们俩最近都在张疆做合成嘛,交流也方便。”

  “好呢~”“好。”韩嘉莹和邬胜男开心回应道。

  把几篇文章的归属确定好之后,许秋也是轻松了许多。

  之后他还有J2:IDIC-4F体系,近红外、叠层器件,甚至开发新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等一系列工作要做,这个时候对于一些边角料工作,就没必要大包大揽,哪怕这些边角料也是能发AM、JACS顶刊级别的。

  毕竟这么多文章,许秋自己一个人也写不过来,而且放假前连着肝了四篇文章,现在一提起写文章,就有些头疼。

  抓紧时间做实验,向前进发,保持领跑优势,才是他现在最该做的事情。

  另外,这里的给文章,并不是说我把文章全部写好了,然后你过来直接挂名一作的那种,而是只给一个体系和效率数据,剩下的其他一切测试、表征、写文章都是由一作自己负责。

  虽说效率数据是有机光伏领域的工作中的核心数据,但单纯论工作的量的话,器件制备加上J-V曲线的测试,可能只占一个工作总工作量的10%。

  当然,效率数据这10%工作量的贡献权重很高,可能有40%的权重吧。

  看到邬胜男喜提两个新工作,韩嘉莹也有一个,陈婉清倒是没什么感觉,莫文琳就有些羡慕了。

  莫文琳的异状,许秋自然是看在眼里,不由暗想:‘她这也太明显了吧,不会是故意演给我看的吧。’

  但不管怎么说,莫文琳作为交换生,现在很听话,也尽心尽力的帮课题组做着贡献,包括之前跑到京城出差,最近天天帮忙做器件,日后可能还要拜托她再跑去京城NIM送样,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能太冷落了。

  想到这里,许秋说道:“莫文琳,现在我们组里开发出来的材料越来越多了,关于三元共混体系,选择的空间也变多了不少,比如采用性能更好的IT-4F、IDIC、IEICO-4F这些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给体呢,也有H22、H43、J1,以及之后的J2、J3可以选择,甚至还可以再加入富勒烯衍生物受体PCBM,反正现在非富勒烯三元体系几乎没人做嘛,你可以多尝试一些体系……”

  许秋通过模拟实验系统,当然知道哪些体系是相对比较好的,不过这个时候也没必要点的太明显,反正让莫文琳自由发挥,三个三个的组合,多试几次,总能碰到几个好的体系出来。

  这就是开拓出新细分领域的优势,对许秋他们来说,三元非富勒烯共混体系就是一片蓝海,哪怕无脑排列组合,也很容易出成果。

  “是噢。”莫文琳眼前一亮,组里每开发出一个新的给体、受体材料,她都可以拿来试一试三元共混体系。

  而且,有机光伏领域五个人,各自有分工,许秋现在已经把三元体系完全交给了她,要是三元领域能发文章,那就都算是自己的。

  虽说这个领域,如果没有新材料被开发出来的话,很难得到太大的突破,能发表的文章,顶天也就是AM这样的级别,但是稳着点,在二区、弱一区、中等层次的一区期刊上灌灌水、捞几篇文章还是不难的。

  自己硕士的时候工作也不出彩,只有两篇二区一作,现在正是多拿文章的好时机。

  反正只要自己数据不造假,灌水怎么了?

  灌水发的文章,就不是文章了?

  先发一些文章,把自己的面子撑起来,之后的路怎么走都好走。

  继续深造,走学术路线就不说了,文章是硬指标。

  就算出去转行找工作,简历上挂着历史文章发表的记录,有五篇、十篇SCI二区以上期刊的一作,其中还有一两篇、两三篇AM、JACS,只要用工单位的HR对学术圈有点了解,都会高看你一眼的,这含金量可比班长什么的要高多了。

  不同层次的研究者,在做研究时的目标不同。

  对于许秋、魏兴思来说,他们现在考虑的更多是怎么在工作中取得重大的突破,让文章突破AM、JACS、EES这一级别的顶刊,向上往CNS主刊或者《自然》大子刊上投。

  而对于莫文琳、邬胜男来说,二区就是不错文章,能捞到一区更好,要是能发JACS、AM、EES那就是赚大了。

  邬胜男、韩嘉莹和莫文琳都得到了好处,陈婉清盯着许秋一直猛看,仿佛在说:“我的呢,我的呢?”

  许秋无奈说道:“你手里那两篇文章,写好后,我帮你好好改一改。”

  陈婉清顿时眉开眼笑:“一言为定。”

  许秋长呼了一口气,总算把她们都应付过去了,怎么感觉现在自己的处境有些像是修罗场呢。

  GALGAME、轻小说里面的修罗场,标配不就是男主和四个个性迥乎的妹子嘛,或是腹黑,或是傲娇,或是软萌,或是冰山……

  不过,咱可是很专一的。

  

356 低温实验(求订阅)

   许秋近期的目标体系是J2:IDIC-4F,而这两种材料还没有合成出来,他就有些无所事事。

  当然,划水是不可能划水的,许秋翻了之前搜集到的偏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献,整理了激子结合能以及激子扩散距离的测试方法。

  他打算先在ITIC上试试水,到时候可以直接同步应用到IDIC-4F体系中。

  这两个实验还是比较重要的,是他用来冲刺《自然·能源》或《焦耳》的底牌之一。

  如果最终的结果和他料想的一样,把这两个结论拆开来,估计发一篇NC、一篇AM应该都没太大的问题。

  但现在需要把两个重要结论,外加效率13.5%的J2:IDIC-4F体系合起来冲刺一篇《自然·能源》或《焦耳》。

  没办法,想要突破AM这个级别的界限,达到《自然》大子刊级别,就是这般困难,尤其是对不算太热门的有机光伏领域来说。

  两项测试中,激子结合能不需要额外购买材料,许秋便先从这项测试入手。

  激子结合能,指的是有机光电材料在产生激子(被束缚的电子/空穴对)后,激子拆分成为自由电子/空穴所需要的能量,类似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概念。

  对于传统富勒烯体系来说,给体材料是主要的光吸收材料,受体材料的激子结合能没有意义,因为不吸光嘛,聚合物给体材料,比如P3HT、PCE10等材料的激子结合能通常在0.3电子伏特左右。

  这也是为什么传统的有机光伏体系中,给体材料和富勒烯受体材料之间要有至少0.3电子伏特的LUMO能级差,就是用来克服给体材料本身的激子结合能,确保产生的激子能够被拆分,这也使得传统有机光伏体系的开路电压天生就少了0.3伏特左右。

  这个0.3电子伏特左右的LUMO能级差,也被称为“驱动力”。

  对于ITIC等非富勒烯体系来说,情况就有所不同,受体材料因为吸光,激子结合能就有意义了。

  而且,之前学妹的H43:IT-4F体系,发现了当H43和IT-4F之间的HOMO能级差在0.1电子伏特时,也能表现出高效、快速的电荷拆分、输运。

  这表明ITIC非富勒烯体系,在传输电荷的过程中,似乎并不需要“驱动力”。

  因此许秋猜测,造成这样现象最可能的原因,就是ITIC非富勒烯体系的激子结合能比较低,在0.3电子伏特以内。

  毕竟激子拆分是个热力学过程,激子结合能(Eb)的表达公式,类似于活化能的阿伦尼乌斯公式,k=Aexp(-Eb/RT)。

  在正常的太阳光照度,常温条件下:

  假设激子结合能为0.3电子伏特时,产生的激子大约90%为被束缚的状态,10%为自由的电子/空穴,这种情况下,需要额外的能级差作为“驱动力”;

  而假设激子结合能为0.1电子伏特时,产生的激子大约10%为被束缚的状态,90%为自由的电子/空穴,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激子已经变成了自由的电子/空穴,自然也就不需要能级差作为“驱动力”了。

  如果ITIC非富勒烯受体体系的情况是后者的话,也就可以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不需要很大的HOMO能级差,也能进行高效、快速的电荷拆分、输运。

  当然,在测试结果没有出来之前,这些都是猜测,具体结果是怎么样,还是要通过实验来证明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在文献中,低温荧光发光(PL)测试是最常见测试激子结合能的方法。

  具体的操作,就是测试同一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PL强度,然后通过拟合,得到激子结合能。

  理论上,高温PL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

  不过,相对于高温测试来说,低温测试更加准确一些,因为温度越低PL强度就越高,实验误差也就越小。

  至于获得低温的方法,自然是用液氮冷却了。

  大多数的低温实验,采用的都是液氮。

  因为液氮太好获得了,直接可以从空气中制取,成本很低,基本就是掏点电费。

  在常压下,液氮的温度为零下196摄氏度,也就是77开尔文。

  热力学拟合计算中,用到的温度单位都是开尔文(K),其中,绝对零度为0K,0摄氏度约为273K。

首节 上一节 257/3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