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第218节

  【开启SCI文章自动兑换积分系统,以第一作者/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文章,每1影响因子可自动兑换500积分,第二作者/第二通讯作者衰减为1/2,第三作者/第三通讯作者衰减为1/4,以此类推。】

  【历史发表文章共计折算积分62281分……】

  【每周任务的积分奖励增加至2000积分/任务。】

  【检测到宿主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太阳能电池。】

  【获得进阶任务(三选一):打破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光电转换效率世界纪录,增幅需超过0.5%,(当前世界纪录为12.21%,目标值为12.71%,宿主当前最高值为11.11%);以第一作者/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一区文章10篇(宿主已发表3篇);以第一作者/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学》、《细胞》任一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任务奖励:20000积分,权限等级+1。】

  【模拟实验系统I(LV5):

  可以扫描一定空间内的实验设备、耗材,并在系统空间中将其完全模拟出来,宿主可以在模拟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每小时消耗100积分。

  当前可扫描的空间上限1000000立方米。

  模拟实验室内开启内置加速功能,当前开放倍率1/16-16倍,使用该功能时,消耗积分为100*倍率积分每小时。】

  【模拟实验系统II(LV2):

  基本的模拟功能等同于模拟实验系统I,但时间流速与现实一致,且不可加速。

  允许宿主创造2个模拟实验人员,其各项实验技能等同于宿主自身,可以对其下达实验指令。

  每个模拟实验人员在执行实验指令时,每小时消耗100积分。】

  【科研辅助系统】

  权限等级:6

  积分:12.3万

  ……

  ##

  许秋盘点了一番此次升级的收获:

  首先,积分直接突破10万大关,而且开放了SCI论文自动兑换积分的功能,发表一篇AM这样的文章就有一万积分左右入账,再加上每周完成任务还能有固定的6000积分入账,可以更加放开的使用模拟实验系统了。

  其次,模拟实验系统II新增了一个模拟实验人员,工作效率直接翻倍,虽然积分消耗当然也翻倍了,但现在不缺积分,对自己来说是大大的利好。

  最后,是新的进阶任务,三选一的任务,不过难度着实有些高。

  第一个任务,打破世界记录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何况还要超过0.5%,达到接近13%,PCE10大约是六年前开发出来的,世界记录是基于PCE10:PC[70]BM体系的,这个记录实际上已经保持了三年的时间,迟迟没有取得突破。

  许秋估计突破口多半在非富勒烯领域,但目前非富勒烯领域最高值也不过《自然·材料》那篇的10%,距离13%还有不小的差距。

  第二个任务,再发表七篇一区一作,怕不是得累死……

  虽说第一通讯作者也算,但现在自己博士还没毕业,第一通讯基本就不用考虑了……

  第三个任务是最难的,在《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一篇一作文章,比发表十篇一区一作都要难的多,不谈大佬灌水,寻常科研工作者想要发一篇,包括做实验、写文章、审稿、修改,平均要准备两年的时间。

  据许秋所知,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系近几年来,就发表过一篇《自然》,是林庆辰团队发表的。

  林庆辰是“长江”学者,以高压PUSH出名,导致本校的保研生没有人选择他,招到的都是外校的学生,这篇《自然》工作是他手下的一名博士生做出来的,博士二年级开始项目,为了这篇《自然》,一共忙活了两年,最终直接延毕了一年,然后又留在本校做了博后。

  算来算去,三个任务中,好像打破记录是最容易做到的?

  容易……容易个锤子哦,那可是保持了三年多的世界纪录啊。

  不过,反正三选一,实在不行,就按照第二个任务,慢慢磨呗,总能完成的。

  内心吐槽了一会儿,许秋从洗手间出来,和韩嘉莹汇合,前往材一。

  上午九点四十,众人汇聚在材一218。

  魏兴思今天的起色看起来非常好,扫视了众人一圈,用振奋人心的语气说道:“首先,我们恭喜许秋发表一篇NC,大家鼓掌。”

  掌声响了十多秒,渐渐停了下来,魏兴思又说道:“这次我没有来得及准备现金,我直接把奖金转账给你吧……许秋,三千块,收到了吧。”

  “收到了。”许秋看了眼手机回应道。不知为何,他有些怀念之前发的现金奖金,沉甸甸的软妹币似乎更加有感觉一些。

  “许秋,吴菲菲,你们看到邮件了吧,三篇文章的中文汇报,尽快弄好给我。”魏老师嘱咐了一句,随后说道:“组会开始吧,吴菲菲你来。”

  吴菲菲起身汇报,那篇“基于异丁胺有机间隔层的二维钙钛矿光伏”文章已经投出,中瑞STINT项目也暂时告一段落,吴菲菲规划了接下来的实验方案。

  “我的思路是继续做二维钙钛矿材料,同样是参照文献中的结构,他们使用的是PEA,也就是苯乙胺,我打算采用对二苯乙胺取代苯乙胺,从功能上来讲,一单位的对二苯乙胺可以起到两单位苯乙胺的作用……”

  许秋在下方直嘀咕:“感觉吴菲菲越来越‘陈婉清化’了啊,一直在模仿大佬的工作,不过似乎还蛮有效果的,果然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时期,要采取的策略需要不同。”

  段云的实验进程,如同便秘一般停滞了,有实验数据出来,但是没有向上突破的进展。

  田晴还在写综述,进度差不多七八成,就快要完成了。

  陈婉清汇报了器件性能,基于新体系IDT-T(EH)-ICIN的效率为6.7%,另外一个IDT-T(6)-ICIN的效率为5.5%。

  学姐周六才拿到材料从张疆回来,然后直接趁其他人不在偷偷摸摸的做了一批器件,许秋当时就没有把材料复制到模拟实验室进行摸索,今天进阶任务完成,不缺积分了,许秋就帮学姐安排上性能优化,让两个模拟实验人员同时工作。

  接下来是许秋,他明天就要答辩,便在组会上再次预演了一遍,这回他只讲了绪论和AM那篇工作,然后就直接跳到结论部分,将另外三个工作简单讲讲,一笔带过。

  这次许秋的语速正常,时间也控制的刚刚好,九分五十秒,非常的完美。

  韩嘉莹的H1x体系表征数据已经齐全,因此汇报了这周的合成规划,H21和H22两种分子,它们在H1x分子的基础上进行改进,BDT单元的侧链上同时引入噻吩单元和杂原子硫、氧。。

  邬胜男的钙钛矿量子点材料换了个体系,用热注入法制备的不是很顺利,决定暂时停止,集中精力先把另外两个方向的工作完成,也即钙钛矿量子点综述以及两种电致荧光变色材料。

  

290 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我当然是全部都要(求订阅)

   组会后,许秋着手准备他那两篇AM和NC文章的中文版本新闻稿。

  在魏老师转发的邮件里只提了个大概要求,一千字左右的文字,加上一张图片,没有固定的模板,需要自由发挥。

  不过,对于有过撰写各种论文、材料经验的许秋来说,这种新闻稿自然难不住他。

  许秋略作思索,便想好了一个思路,先从还热乎着的NC文章开始,翻译、复制、粘贴一条龙……

  首先写一段话作为引言,突出非富勒烯材料的优点,然后引出组里最近发表的这篇工作,接着介绍这篇文章具体的工作,最后挂上文章的链接,再把几张具有代表性的表征图片通过PPT拼接成一张图片,成功搞定。

  许秋又花费十多分钟,如法炮制的完成另外那篇AM文章的新闻稿,检查了一遍错字,通过邮件将两个文件发送给魏老师。

  下午,韩嘉莹去张疆做合成H2x系列分子。

  陈婉清则留在了邯丹校区,她找到许秋,说道:“学弟,你说我是基于现有的体系开始撰写文章呢,还是继续对分子结构进行优化呢?现在这个IDT-T(EH)-ICIN体系效率是6.7%,估计最多能达到7%。”

  学姐的新体系体系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尝试了两个想法,合成了四种材料,如果整理结果发表文章的话,还需要花费一个月以上时间,如果她的器件效率能进一步优化到7%,运气好一些能发AM的子刊AEM、AFM这样中等水平的一区期刊,运气差点可能就是弱一区或是二区文章了。

  这就是她的纠结之处,如果把现有的成果落袋为安的话,文章可能发不了太好的,可如果继续优化,再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或许还是无法进一步突破,这一个月的时间就白白浪费了。

  做有机合成相关的研究就是这样,周期非常的长,一个运气不好,东西合成不出来,就要拖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时间。

  而且学姐文章写作能力实在有些捉急,自带投稿成功率降低20-30%的DEBUFF,就算每次许秋都会帮忙改稿,每篇Article格式的文章接近5000个单词,他也不可能每个词句都仔细斟酌,最多是稍微润色提高一些。

  就像网游里强化装备一样,白板武器,底子差,强化到+15,也比不上同样级别的金色传说+8、+9。

  许秋斟酌了一番,说道:“如果是进一步的优化路线,我或许还能提一些建议,这种事情……”

  随后,他摊了摊手说道:“我听说当人犹豫不决的时候,可以抛一枚硬币来决定,在硬币抛起来的那一瞬间,结果就已经注定了,要不学姐你也来试一试?”

  陈婉清纠结了一会儿,也没有抛硬币,说道:“我还是先写文章吧,这个体系效率有机会上7%,还是有机会发一区的。”她最终还是决定按照学妹的套路,把数据拿到手后,一边展开新工作,一边整理撰写文章,算是平衡了一下两种选择。

  “7%,肯定没有问题的。”许秋抽空查看了一下模拟实验室的结果,学姐的IDT-T(EH)-ICIN新体系,效率最高值为7.22%,在模拟实验室II中新增了一个模拟实验人员后,性能摸索的时间并没有显著降低,还是花费了4个小时才完成。

  对于这个现象,许秋首先想到的是《人月神话》中提及的问题,“一项复杂工作由10个人进行,需要10个月,扩展到100个人,时间并不能缩短到1个月。”因为对于复杂的项目来说,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时间成本是占比很大的,人数越多,这方面消耗的时间越多。

  许秋仔细一想,两者并完全不一样,毕竟他这里的两个模拟实验人员之间,可以认为是没有沟通成本的,但实验本身是存在许多固定的时间成本,比如蒸镀时间是无法免除的。

  “对了,许秋,”陈婉清突然问道:“我们之前讨论的有四条路径,你答辩之后应该也要做实验了吧,你打算从哪条路径开始,拓宽D单元的共轭长度,修饰D单元的侧链,还是朝A单元ICIN下手?”

  【看书领现金】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还可领现金!

  “我嘛……”许秋摸了摸下巴,开玩笑般的说道:“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我当然是全部都要。”

  “这么猛的嘛……”陈婉清愣了一下,不过却下意识的相信了许秋的说法,轻笑着说道:“那到时候就要仰仗你啦。”

  许秋点点头,他和学姐的体系类似,假如他新开发出什么新的结构单元来,完全可以同步应用在学姐那边,这就是多人合作,多点开花的好处。

  现在系统刚刚升级,相关的药品他都已经提前买好,许秋准备把接下来答辩的事情处理完毕,就大干一场!

  六月一号,周二。

  系里的毕业论文答辩被安排在了这一天。

  材料系大四这一届一共八十多名本科生,现在三个专业分开进行答辩,各自由对应的教研室主任负责主持。

  主要是学生的人数实在太多了,哪怕分成了三组,每个专业也有近三十人,每个人正常报告需要十分钟,答辩专家提问需要五分钟,按照一个小时四个人的话,要一整天才能完成。

  辅导员于强按照学号,给每位学生安排了答辩顺序,从早上九点钟开始,一直到晚上六点钟,中途休息一小时,让答辩老师吃口盒饭。

  因为时间要持续一整天,学生也不可能一直在现场等待,所以现场由每个专业的小班长负责,他们需要一直守在各个答辩地点,负责实时汇报答辩进度,并及时联系最近几场答辩的学生。

  在大四期间,人们都非常的忙碌,班级活动几乎为0,班长们基本没什么作为,现在也算是发挥一下作用。

  许秋查看了自己的答辩安排,他的学号比较靠前,被排在了第四位,也就是上午九点四十五分到十点整的时间段,地点是熟悉的先进材料楼二楼会议室。

  这次不像之前的保研面试,毕业设计答辩基本上就是走个过场,再加上许秋有非常丰富的报告经验,因此他毫无心理压力,提前十分钟到达现场,和小班长打了声招呼,悠哉悠哉靠在墙边,打开起点,看起了小说。

  很快,会议室的门打开了,上一个答辩的人出来,还是许秋熟悉的人,孙一凡,他只来得及朝孙一凡挥了挥手,就被小班长叫了过去:“许秋,这边。”

  拿着小班长塞给他的激光笔,许秋深呼一口气,进入会议室房间内。

  他初略的扫视一圈,答辩会场的结构和平常上课时差不多,报告人在讲台上,操作激光笔,通过投影仪汇报,下方的答辩专家们坐在第一排座位上。

  一共有六位答辩专家,周数学是组长,坐在最中间,魏兴思坐在他的右手边,今天他的着装格外的正式,衬衫西装加领带,辅导员于强坐在魏兴思的右边,他是材化教研室的,因此一般什么活动,都会参与材化这边的。

  周数学左边也有三位老师,许秋都认识,虽然名字他也都能叫的出来,但是一看到他们的脸,首先想起来他们教授的课程,而非名字,比如一位《高分子化学》、一位《高分子凝聚态物理》、还有一位是《材化化学》,这些都是开设专业课的老师。

  高校里的每个老师都必须开设一门课程,这是硬性规定,连系主任也不能例外,不过老师们如果不喜欢参与学校活动或者讲课的话,也是有办法的,要么找个人共同授课,要么选择开设选修课程,比较水。

  而选择开设专业课的,一般都是喜欢参加学校活动的,也因此在各种院系活动中经常可以见到人。

  这里面比较特殊的就是魏兴思了,他一般是不太喜欢参加这种面向学生的学校活动,因为事情多还没什么好处,去年田晴毕业答辩他就没有过去,这次单纯是为了许秋过来的。

  答辩现场是有电脑的,答辩PPT文件,在开始答辩之前已经统一提交给班长,负责保存在电脑桌面上,可以直接启动,为了防止意外,许秋还额外带了一个U盘,里面有一份拷贝。

  不过,许秋试了试电脑上的文件,没有问题,可以正常打开。

  按下F5开启放映模式,许秋开始汇报:“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材料科学系材料化学专业的许秋,我的学号是1xx……,指导老师是材料科学系魏兴思教授,今天我毕业设计答辩的主题是……”

  

291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求订阅)

   答辩前,许秋打印了六份毕业论文出来,提前交给了材化的小班长,由他负责分发给几位答辩老师。

  学校的打印店比较便宜,双面打印只要八分钱一张,要是放在外边的打印店,价格得翻上十倍,不过论文的封皮用的是特殊的纸张,比较贵,要十块钱一份,光是打印这些论文,加起来许秋一共就花费了一百多软妹币。

  台下,几位答辩老师每人拿到了一本许秋的毕业论文。

  周数学作为材化教研室主任,又是魏兴思的朋友,之前在元旦聚餐的时候还见过许秋一面,对许秋还是比较熟悉的,他看到厚厚的一本毕业论文,虽然诧异,但稍微考虑了一下,就想明白了,应该是放了好几个工作进去;于强作为辅导员,对许秋的情况也是很清楚;魏兴思就更不必说。他们三人都很淡定。

  不过,另外的三位老师就没有那么淡定了,他们一边翻看论文,一边小声交流着。

  教《材化化学》的老师说道:“本科生毕业论文怎么有这么厚?比上一个答辩的同学厚了有两倍之多吧……我看看,居然有120页啊!”

  《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的老师目光停留在毕业论文的目录上,补充道:“刚才看他PPT上说有四个工作,我还以为看错了,原来是真的。”

  《高分子化学》老师隔着周数学,朝魏兴思说道:“魏老师,你这学生?”

  魏兴思笑了笑,骄傲的说道:“其实,许秋还不止这四个工作呢,他最近刚发表一篇《自然·通讯》,还有一篇ACSEL上的综述,没有放进来。”

  “本科生,就六篇一作,六篇二作,而且一作文章还有AM、《自然·通讯》这种级别的……”《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的老师感慨道:“这学术成果,比我们组几个博士生都强上不少啊。”

首节 上一节 218/3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