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故土家族探秘 第23节

大家被毛泽东的风趣逗乐了,一边吃饭喝酒,一边谈笑,气氛非常愉快热烈,就像平常在自己家里团聚一样。

“主席最喜欢吃什么菜呢?”毛先梅好奇地问起毛泽东的嗜好。

“主席三哥最喜欢吃红烧肉。”毛泽荣1953年来过北京,多次和毛泽东同桌共餐,已经了解了毛泽东的不少喜好,他抢着回答。

“主席有空回韶山,我们餐餐搞红烧肉给你吃。”文炳章说。

“那好,那好!”毛泽东很兴奋,略一停顿,他随意问道:“你们现在条件好了,能经常吃到肉吗?”

这可把乡亲们问住了,大家沉默着,半晌没有做声。事情一言难尽,毛泽荣写信要求来北京,原本就是要来“告御状”,可“主席三哥”今天情绪这么好,现在该不该向他讲呢?生性直率的毛泽荣终究有话憋不住,他首先打破了沉默,令毛泽东大吃一惊:“主席三哥,莫说吃肉,好多人家饭都冒得吃哩!”

当时,全国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粮食普遍增产增收,但是,为了保证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成,保证国家工业化的需要,规定每个农民每天定量1斤外,其余全部由国家统一收购。1斤米对于一个作田汉来说,一餐还凑合,一天哪里管用?加之一些农户吃粮没有计划,到4月青黄不接的时候,韶山有40多户人没有饭吃。

毛泽荣向毛泽东如实反映了这一情况。毛泽东深感问题严重,当即打电话请在家的中央领导人来听取毛泽荣的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办法,并在来年

的工作中得到了有效的纠正。

50年代,毛泽东多次给韶山亲友写信,请他们带着乡间急待解决的问题材料进京,交待他们是“作为参考之用,不是为了直接解决乡间问题”。但是,当地有些干部出于某种考虑没有这样做,乡亲们到了北京,只好据自己所知,如实向毛泽东反映一些他们所了解的情况。毛泽东勉励他们说:“你们放肆讲,你们的意见好,我作参考;你们的意见不好,就只我一个人听了。我不是韶山冲里的主席,我是全中国的主席。你们每年写一封信来。给中央办公厅写,我收不到,就给王季范写,由他转交给我。”

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到来,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同样波及了韶山。毛泽荣邀了毛泽东表弟文东仙从韶山出发,再次进京告“御状”,毛泽东热情接待了他们两人,高度重视了他们反映的不正常情况。就在毛泽荣汇报情况一个多月后,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指示坚决纠正“共产风”,坚持按劳分配,允许社员经营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11月28日,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一个批语中又写道:“毛泽东同志……他自己说,他是同一切愿意改正错误的同志同命运、共呼吸的。他说,他自己也曾犯了错误,一定要纠正。”翌年3月,毛泽东派胡乔木率中央工作组作实地调查研究,不久,韶山乃至全国的公共食堂被陆续撤销。

通过进京来访的故土亲友了解乡间情形,明察下情,是毛泽东走群众路线,改进党和政府工作偏差和失误的特殊工作方法。毛泽东总是不放过任何一次家乡亲友来访的机会,向他们详细了解各种乡间情形,并对桑梓之地倾注了无限深情。

1956年10月,表兄文运昌、文涧泉、文枚清等征得毛泽东同意,又一次从家乡来到中南海丰泽园作客。一见面,毛泽东开门见山地说:“这次请你们来,不是为了别的,是想从你们身上了解农村的有关情况。”

当时全国合作化运动已进入高潮,翻身农民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毛泽东问文涧泉和文枚清今年粮食收成情况怎么样。文涧泉说,“今年粮食是丰收了,但六月(指古历)天冒下雨,干得要死,到处都车水抗旱,累就硬累哒。你晓得的唐家圫前面六亩滩那丘有名的干鱼脑壳田,要五六梯水车才车得上水,好多人屁股都磨起了泡!”

毛泽东被乡言土语说笑了,向站在一旁的两个年轻人说:“你们听到了吗?这是从书本里学不到的!没有农民种田,我们就冒得饭吃。”接着,他又问道:“乡里组织入社的情况踊跃不踊跃?你们都入了社吗?农民对政策有不有反映?是好还是不好?”

文家兄弟众口一词:“都很好,一声号召,全都入了。”

毛泽东听了家乡的喜人变化,心情十分愉快,又发出了一连串提问:乡里还有不有种油菜和拖泥豆的习惯?农民想不想喂猪?仔猪、架子猪和肉猪的行情分别怎么样?……问题很多,也很细,文家表兄逐一回答。

毛泽东还记起儿时从韶山冲到唐家托外婆家,过滴水洞后要经过一个叫芭蕉潭的地方,那里有一片油茶林,问还在不在。当他得知还在时,高兴地说:“还在就好,油茶栽一次管用几十百把年,一劳永逸,不像油菜每一年种一次。油茶要大力发展。”毛泽东谈兴很浓:“韶山山多,要靠山吃山,还有棉花和苎麻,农林牧副渔都要发展,只有稻谷加稻草就不好。”

毛泽东还问乡下春节还耍不耍龙灯、狮子灯,并说:“初一崽,初二郎,

初三初四拜团坊。从前一个保一个庙都有灯,早的初一,晚的十一,都会出来玩灯,那才热闹啦!”他沉浸在青少年时代难忘的回忆中,然后说:“闹新年、闹元宵,玩龙舞狮,是农民的一种娱乐活动,还可以锻炼身体。”

会谈在十分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不觉到了晚餐的时候,毛泽东留客人一起用餐。客人们感到这一餐比往年那几次要丰盛,席上除了一般的荤菜和蔬菜外,还特意上了海参,备了茅台酒和葡萄酒。

“今天冒办别的菜,就是有点海参,大家多吃点。”毛泽东说。韶山客人以前只听说过海参,乡里最好的席面是“蛋糕席”,“海参席”是他们心目中最丰盛最高档的筵席,今天有幸吃到,大家很是开心。

谈笑间,毛泽东问:“仙女峰那个庵子还在不在?”

仙女峰是韶峰的别名,半山腰有座“仙女茅庵”,其周围有名之曰韶峰四绝的飞来船、四方竹、白石泉、六朝松等名胜,是韶山八景之一。毛泽东少年时代随母亲去进过香,至今记忆犹新。文枚清告诉他庵子还在,只是有些破旧了。

“我还想上去看看哩!回韶山,我一定要去爬仙女山。”毛泽东爽朗地笑道。

“好啊,主席。我们接您,陪您一块去。”

“那好,我们来个登山比赛,看哪个爬得赢些。”毛泽东心情十分快乐。

秋天的北京,天气一天比一天冷,文运昌一行于10月初进京,因毛泽东工作太忙,直到10月底亲人们才得以团聚。毛泽东见他们穿着单薄,饭后叫秘书请来裁缝,给每人定做了一套棉衣棉裤。11月8日,毛泽东为亲人饯行,又从自己稿费中开支,让他们为唐家托生活贫困的亲友带去1千多元救济款。临别时,毛泽东对在部队工作的堂弟毛泽全说:“泽全,你不是在华容、安乡做过长工吗?你明年秋收后到那里去。”又对在中南矿冶学院工作的表侄文凤良说:“凤良,韶山是湘潭、湘乡、宁乡三县交界的地方,你明年放暑假回去走一趟。”然后郑重吩咐这两位年轻人:“你们下去后要详细了解一些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包括他门对党的方针政策有什么意见和牢骚,再来向我报告。”

毛泽东热情邀约乡亲们进京,据统计,从1949——1965年间,受到毛泽东邀请或征得他同意上中南海丰泽园作客的韶山乡亲达60余人次,其中毛宇居、毛泽连、毛泽荣、文运昌、文涧泉等前后去过很多次。每一次,毛泽东无一例外地以礼相侍,但这并不能了却他的思乡之情,尽管工作繁重,他仍无时不想抽空回到生养他的故土走走、看看。1958年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时,塾师毛麓钟之子、时任湖南省计委副主任的毛泽普在会议期间到丰泽园看望毛泽东,毛泽东向他悄悄透露了自己的心愿:“泽普,我有一件事情要托你办一下,你回去后告诉你们省委书记周小舟,我准备回家乡看看。住的地方简便一点好,有个卫生设备就行了。”毛泽普一听,高兴极了:“好啊,乡亲们早就盼着您回韶山冲呢!”

六、三十二年后,领袖还乡,没有煊赫的车马仪仗,只有游子的诚朴和

童心旧情

自1927年1月,毛泽东视察罢这里的农民运动,最后离别韶山,直到1959年6月25日,也即建国10周年前夕,他才抽出余暇,又投入了故乡的怀抱。这一别就是32年。

关于这次回乡,多有文献介绍,我们只来着重看一看毛泽东三天行踪中一些耐人寻味的细微之处:

单身只影。随同毛泽东到韶山的有公安部长罗瑞卿、湖北省委、湖南省委第一书记、书记王任重、周小舟、徐启文,但没有一个亲人——当他坐的小车一进入银田寺,他让司机放慢了速度,他是不是想到了一幕往事?34年前的1925年,他、他的妻子杨开慧、大弟毛泽民、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合家回乡过元宵节,那是多么的温馨……可是,现在,当年在银田寺一同上岸的5个人中,只剩下两个了,即他和多病的幼子岸青,而岸青却没能同来。

但是,他在沉思与伤感中依然感到踏实,因为,他的面前,是一派喜人的景象:已开始黄熟的稻子在夏风里荡起千重浪万顷波,农民,在田垅中平和而安闲地杀草,扯稗子,开沟排水,人民的幸福使他忘却了个人的哀愁……

拜谒父母。毛泽东回到韶山冲,在与毛氏宗祠一水相隔的卢家湾松山1号安顿下来。26日清晨5点,茂密的林子里,鸟儿啾啼,除此之外,一切静谧如画,毛泽东独自悄悄起来,走向父母安眠的地方,他走了好远,人们才追出来。

象鼻山上,曾被何键士兵烧光的树木,柴草又长了起来。在灌木丛中穿行了近半个小时,他到了父母墓前——这两位操持了一世的老人,如果还在世,该分别为89岁和92岁了。

毛泽东一生中一桩憾事,也许是他认为对父母没有尽到孝心,两老临终,都没有见到长子。现在,当毛顺生、文七妹两老的66岁的儿子站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在天之灵当会理解儿子的一切了——尽管他们牺牲两个儿子,两个媳妇,两个孙子,但他们仍旧会为儿子建立的伟大功业而骄傲。

毛泽东深深地向父母鞠躬,又将一把松枝插在坟头,盖住坟顶上那个大洞眼,说:

“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乡情亲情。毛泽东从父母墓地下来后未径直往上屋场去,他慢慢踱到土地冲最里端的李家。毛泽东少年时上山看牛、砍柴,总要到这户邻家玩耍。他在这里坐了好一会,他问到人们的吃饭问题,深为温饱之虞忧虑。即使对“四大扇”亦流露出可怜之情。原来,1925年毛泽东在故乡闹农民运动,触犯了本家族内一些士绅的利益,被称为“四大扇”的毛棠圃、毛明德、毛吉成、毛鸿初,与毛泽东势不两立,甚至向成胥生告密,为许克祥、何键的士兵带路,捉拿毛泽东。当他听乡人说4个人中只剩了毛鸿初仍在守庙,其余都死了时,便叹了口气。在李家,毛泽东还见到他最近的邻居、儿时好友、南岸同学邹普勋的儿子,但邹普勋本人却已去世了,毛泽东忆起往事,说:

“好久不打牌了。过去,我经常和你父亲打牌,他还偷我的铜角子呢!”

毛泽东与众乡邻合了一张影。

在上屋场。从遥远的北方“紫禁城”来的毛泽东,站在这栋土砖青瓦的凹字形建筑前,格外感到一种温馨。17岁以前的岁月,跨过清代光绪到宣

统两个皇帝统治时期,上屋场是一本暗色封皮的书,写满了毛泽东童年、少年的喜怒哀乐;这部书的作者,便是祖父、祖母、父母、弟妹和他自己。

场面颇有些特别:韶山冲各姓氏的人们站在地坪里欢迎,毛泽东在自己家门口倒成了客人。

毛泽东走入上屋场的大门。他站在堂屋里,望着墙壁的神龛出神——那儿曾有供母亲信奉的观音和父亲信奉的财神以及毛家的列祖列宗。

到了灶屋,毛泽东凝视着里面的陈设:弧形的土灶,黑色的饭锅、菜锅、木盖的瓮坛,呆头呆脑的瓦壶,方形的地炉,长板凳、碗柜子、饭篮子、茶叶篓子、水缸……每一样东西都让他忆起与父母、弟妹朝夕相处的日子。

在父母的卧室,他呱呱坠地的地方,伫立在父母像前,眼睛湿润了……他深情地抚摸着架子床,大布青纹帐、蓝色印花被……

在他自己的卧室,他也伫立了好一会。

之后,慢慢地出了大弟弟泽民的房间,便到了屋后。

一颗童心。毛泽东离开上屋场,由一个小学生领着,顺了塘边柳荫下的小径,经过他读过私塾的地方——南岸,到了一座小桥上。

在这位巨人的脚底,溪水清清亮亮地潺潺穿过,绕到韶山嘴下,继续往东北而去。几缕炊烟袅起,毛泽东对着远处的仙顶峰,深深吸了口清新的空气。

一群孩童,从张家山树丛中拱出来,簇拥着他往山上走去。在操坪里,他弯下高大的身体,小学生蒋含字将一条鲜艳的红领巾,系在他的脖子上——这位寻觅到了童心的老人,被一张张笑脸包围了,仿佛有无数的花朵,怒放在一株伟岸的大树上……

首节 上一节 23/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