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国外见闻与人生思考--一位新中国培养的驻外大使的回忆 第35节

点击:

二、第一个与以色列缔结和约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萨达特

我在埃及出任大使期间,曾多次去埃及前总统萨达特墓凭吊。1981年10月6日,在“十月战争”8周年阅兵典礼上,萨达特总统被伊斯兰极端分子刺杀。死后就安葬在他生前最后一次阅兵的检阅台的对面、金字塔形的“十月战争”无名战士纪念碑旁边。他的墓简朴庄重,用长方形的白色大理石砌成,墓碑上镌刻着:“萨达特总统,战争的英雄、和平的英雄,他为和平而生,为原则而死”。

我在埃及期间,听到不少萨达特指挥“十月战争”的故事,读了许多有关这场战争的评述,多次自己或陪同他人去参观按原貌保存下来的苏伊士运河前线阵地。深感萨达特无愧于“战争英雄”的称号。他领导埃及人民在“十月战争”中一雪“六五战争”的大耻,大长阿拉伯人志气: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经6天战争,埃军遭受严重伤亡,阵亡1.15万人,伤者三万多人;3/4的空军力量——304架战机被毁;丧失整个西奈半岛6.1万平方公里土地,苏伊士运河被迫关闭。1970年萨达特执政后,卧薪尝胆,把解放被占领土作为首要任务,他提出“渡过运河,葬身战场,要比接受1967年失败后蒙受的奇耻大辱光荣千百倍”。1973年10月6日在萨达特指挥下,埃军迅速突破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控制了运河东岸10~15公里的狭长地带。16小时内,全歼以3个装甲旅、1个步兵旅,击毁以坦克300辆(占以坦克的86%),击毁以军战机1/3,毙敌数千人;而埃及仅损失20辆坦克(占埃投入的2%)、5架飞机(占埃投入战机的2.5%),死280人(占投入兵力的0.3%)。后来主要由于美国对以色列的大力支持,形势逐渐对埃及不利,埃被迫接受停火。但整个战争致使以军死2838人、伤8800人,远超前两次中东战争死伤的总数,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以总理梅厄夫人惊呼,十月战争对以色列来说几乎是一场灾难、恶梦,令她永生不忘。

我所知道的中东和平进程先驱者的业绩与精神

埃及在十月战争中取得成功,有军事和政治两方面的因素。

从军事上说,以中了埃的疑兵计,也是它骄傲自满的恶果。1973年5月和8月,埃在前线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和调动,以均作出了反应,军队两次动员,花费两千多万美元。10月,第三次军事演习和调动中,埃及对以色列发动袭击。以总参谋部认为又是“狼来了”,最初接到前线紧急通报还不相信,以为又是演练。当时任以总参谋长的达扬后来承认,以色列确实没有想到,埃及会在“六五战争”仅过6年之后,就对以开战,原本估计埃至少要一二十年才能重新爬起来。埃及的这次突袭取得了与以色列发动“六五战争”一样好的效果。埃方的220架轰炸机在20分钟内摧毁了以在西奈的军事指挥部和雷达中心、导弹基地和炮台,以及90%的军事设施。这里我要特别提一下,穆巴拉克当时任埃空军司令,他在重建埃空军,指挥这场战役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渡河战役是“十月战争”的重头戏。1967年以占领西奈后,在苏伊士运河西岸修了一条170公里长的防线。这条防线分几层:最前面沿河岸用沙子垒起一道高17米的土屏,作为阻止埃及坦克登陆的主要障碍;后面是钢筋水泥炮台,配备各种现代化武器,周围又有铁篱和深沟,构成立体火力网,以当时总参谋长的名字命名为“巴列夫”防线,宣称它是埃军渡河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但出人意料,这个不可一世的堡垒,在埃军进攻下迅速崩溃了。战争开始,埃方空军猛烈轰炸之后,又以200门野战炮攻击以阵地,扫清前进障碍。随后,4000人的先头部队开始渡河,他们坐橡皮艇,携带70组高压水枪,冲向对岸,用水枪喷射沙堤工事,使之顿时化为烂泥,从而打开了70个宽6~7米可容坦克通过的缺口。最后8万步兵在坦克掩护下经过浮桥,冲上运河东岸。这样,埃军仅用16个小时就突破“巴列夫”防线,取得渡河大捷。这反映埃军有相当高超的指挥和组织水平,极其良好的素质和训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埃及保密工作做得好。埃方用水枪破以沙堤工事的模拟训练,在埃西部沙漠中多次进行,一直没有被以察觉。但我听到一个令埃及虚惊一场的插曲,即当埃方向西德购买大批水枪时,曾引起人们的猜疑——怎么埃及突然成为世界火灾多发区了?只是以的麻痹大意帮了忙,才没有因此让埃及的秘密武器露了馅。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驱车从伊斯梅利亚穿越苏伊士运河隧道,到对岸参观当年的“巴列士”防线,见到了被埃军摧毁的碉堡,以及以军逃跑时留下的坦克残骸。

政治上的准备主要是摆脱苏联控制,使埃能放手准备和发动“十月战争”。苏联利用1967年的“六五战争”,向埃提供军援,派出大批军事顾问,同时培植亲苏势力,进行政治渗透。苏支持埃与以色列进行“有限”的军事行动——消耗战,但同时拖延交付军事装备,拒不提供或反对使用进攻性武器,阻止埃对以正式开战。这样,苏既可避免与美对抗,又能防止埃以媾和,继续保持埃以这种“不战不和”局面,对自身控制埃及、向中东扩张最为有利。纳赛尔晚年多次访苏,要求增加军援并给予对以开战权,均未果,使他“欲战不能,欲和不成”,郁闷至极,心力交瘁,终于1970年9月心脏病突发身亡。所以,人们说纳赛尔实际上是被苏联逼死的。

萨达特执政后,苏联采取同样的政策,引起他的极大不满和反抗。1971年3月,萨达特访苏,要求提供进攻性武器,柯西金答应给一些战斗机,但条件是只有苏联同意才能使用。萨达特予以拒绝,表示作出使用武器决定的只有他总统本人。同年5月,萨达特发动“纠偏运动”,逮捕了埃及社会主义联盟总书记萨布里、国民经济部长法齐、内政部长戈马等亲苏集团主要成员。1971年5月、10月,1972年2月,萨达特又三次访苏,对苏拖延交付武器表示不满,重申不要苏军参战,也不介入美苏冲突。1972年4月,萨达特再次访苏,要求提供先进武器,苏方允许供给,但7月6日,苏驻埃大使转达苏共中央口信,却又食言,并声称不让埃及进行任何战斗。萨达特勃然大怒,宣布辞退1.5万名苏军事顾问和专家。8月30日萨达特致函勃列日涅夫,指出:他先后四次访苏,研究反抗以侵略,等待苏武器,但始终没有结果;只要苏专家在埃及国土上,就谈不上开战;与以三年消耗战,也没有打出结果。接着,萨达特到埃及夏都——亚历山大办公,拒绝接见苏大使、听取苏解释,却作出决定,同意埃安全事务顾问伊斯迈尔去见基辛格。同时加紧准备与以开战。后来的事实表明,当时萨达特已决定摆脱苏联,放手准备对以战争,同时转而依靠美国压以让步,通过和谈收复失地,与以媾和。基辛格在他的回忆录里说,他于1973年11月初,第一次访问开罗时,萨达特就对他直言,他发动“十月战争”,不是要战胜以色列,而是为了在“尊严基础上”与以媾和,从单独解决推向全面解决,希望美国能从中斡旋。这次秘密接触,美摸到了埃“联美压以”促和的意图。后来,萨达特为了靠向美国,于1976年宣布废除《埃苏友好合作条约》。这是冷战时期苏联在中东最惨重的失败。

我所知道的中东和平进程先驱者的业绩与精神

萨达特确实又是一位“和平英雄”。他是一位敢作敢为的人,继摆脱苏联控制,发动“十月战争”后,他对外采取了第三个震动中东以至世界的行动:实现与以媾和。1973年11月5日至1974年1月18日,基辛格三次穿梭于中东进行访问,促成埃以第一个脱离接触协议。后来由于1974年至1976年间美统治集团内部争吵,发生“水门事件”,美无暇顾及中东,埃以和谈陷于停滞。1977年11月,萨达特排除一切阻力,毅然前往耶路撒冷与以总理贝京会晤,打开埃以直接对话渠道。1978年9月,在美国斡旋下,埃以签署戴维营协议。协议规定:①埃以签订和约,以撤出西奈半岛,埃同意以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②关于巴勒斯坦,5年内,由埃、以、约(约旦)同当地巴人民代表讨论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归属问题。次年,埃以两国签署和约,1980年实现建交,互派大使。至此,埃及结束与以色列长达30年之久的战争状态,并逐步收回全部西奈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