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知识产权保护并不完善,不少人将我的技术带到其它地方,摇身一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不仅生产出与长城钛金一样的产品、设备,为了争夺订单,还不断打价格战。技术的大量扩散致使中国钛金业不断发展、壮大,也形成了中国钛金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竞争,但也众志成城。在建筑材料钛金装饰领域,全世界都得听中国人的声音,中国人享有决定钛金材料价格的话语权。一直到今天,全世界用钛金装修的东西,绝大多数来源于中国,或者说根源是在中国。全世界镀金的手表,有70%出自中国钛金人的手。
2011年兔年春节,王殿儒(前排右四)和钛金老员工合影
有人把我称为中国钛金群“黄埔军校的校长”,他们认为是我造就了这么多人,而很多人最终却站在了我的对立面。我不是很赞成这个说法,从正面来理解,大家毕竟都是人才,都在做事,同仇敌忾。但从另外一方面,钛金人分裂成好多派,“校长”当得也不光彩。值得欣慰的是,他们走出去之后,哪怕在跟长城钛金竞争,对外仍然会自称是长钛人。
长城钛金二百六十多人,断断续续有五百多人次从我这儿进进出出,像黄埔军校一样,长城钛金撒的种子遍地都是。大家说我现在不是“钛金之父”,已经是“钛金之爷”了,下面一辈一辈都出来了。
长城钛金原经营部部长晏双利就非常感念在钛金的经历: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当时我正在北京一所大学当老师。当年7月,经朋友介绍,我来到北京长城钛金公司短期试工(第二年从大学辞职调到钛金公司)。当时的钛金公司在王殿儒总经理的领导下经过几年创业已初具规模。作为中关村最早的一批民营企业之一,虽经营艰难但也颇具影响。公司研发的等离子镀膜技术在当时绝对是国内领先水平。1988年8月,试验区评选新技术企业,长城钛金公司与著名的“两通两海”同列第一批,证书编号为新准字第10010号。当我手捧高新证书返回公司时,受到了公司全体同仁的列队欢迎,强烈感受到公司的凝聚力和美好前景。1988年10月国家科委发布第一批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钛金公司的技术名列其中。王总审时度势,为了充分发挥国家政策优势,决定派出几路推广队伍奔赴全国。我当时任经营部部长,负责此次推广的具体工作,在王总的支持下决定以经营部人员为主,又从生产部、技术部抽调得力人员,穿插配合,以一人或两人为一路,直奔省级科技厅成果处,送文件、交资料、留样品,联络感情。我是一个人一路,去了新疆和青海。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决策非常正确、非常重要、非常及时,在此后的几年里,很多用户都是通过当地科技主管部门推荐来洽谈的,并且大部分用户都得到了国家科技贷款的支持。这个经典案例一直在影响着我,也教育着我。1992年我到深圳创办废油再生公司,公司的絮凝法废油再生技术在1998年被列入科技部“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天津客户就得到了大额国家科技贷款支持。2006年我创办中科联碳科技公司,从事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和产品研发,同样得益于在钛金公司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总结,没有当年对物理气相沉积技术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就很难理解和从事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的研究和生产,每念于此,深怀感激。
长城钛金的困难和收获
中关村群体获肯定
2010年,王殿儒和中关村老企业家群体合影
左起:陈庆振、楼宾龙、倪振伟、段永基、王殿儒、彭伟民、秦革、王小兰
中关村创业群体少说十个人,多则二十个人,确实各自成就了一番事业,使得中国的科技改革走出了一条路子。中关村是中国知识分子密度最大的地方,几十所大学,一百多所研究所,平均每平方米拥有的知识分子数在世界上也数得着。这些企业家们,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出来办企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有的人成功了,像柳传志,有的人却不幸成了铺路石。1988年4月25日出版的《希望的火光——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这个小册子,就介绍了这群中关村企业家群体以及相应的企业。
改革开放初期,中关村热热闹闹搞起来之后,有很多是是非非,甚至有声音说中关村是“骗子一条街”。究竟是“骗子一条街”,还是“电子一条街”,中央需要展开调查。于是,赵紫阳批示,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牵头主持,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协、海淀区政府七个单位,联合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联合调查组一起开展。海淀区既是参与者,又是被调查者。于维栋是中共办公厅调研室主任,也是该本小册子的主编。
最后的调查结果报给中央,中央批示说是好事,因此书名叫《希望的火光》。其中《长城——以高校为后盾厂校所联合的公司》介绍的就是北京长城钛金的情况:“把钛金镀膜在钟表、首饰、五金、高级家具、高级灯饰、卫生洁具、高级餐具、建筑五金、金属工艺品、美术陶瓷制品上,将会产生优于黄金的效果。”该书“企业家”篇章中,有一篇文章是《既是发明家又是企业家——记长城钛金公司总经理王殿儒》,讲的就是我。
报告讲述了中关村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一方面是对我们创业群体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我们的肯定。
创业中遇到的困难
“奋斗,失败,再奋斗,再失败,再奋斗,直至胜利或者失败。”这是我们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们的口号。长城钛金公司作为在改革开放初期率先站立起来的以“四自方针”为基础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自诞生第一天起就潜藏着各种或难或易的困难。
钛金的道路,钛金所承载的精神是无法用笔墨尽述的,类似问题永远是社会科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关注和讨论的问题。作为回忆录的一部分,我把钛金多年的成长加以记录和总结。
就进入国际市场这一点而言,长城钛金作为一个民营高科技实体,开始只有十几万元的启动资金,在国家政府层面没有一点点话语权。她凭借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努力奋斗,在一个领域内成为领导者,并把我们国家从该产品的进口国变成一个出口国。这期间经历的困难和曲折是可想而知的。
从国内角度来讲,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家外汇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国家一机部曾经拿出四百多万美元,先后为哈尔滨第一工具厂、上海工具厂、第二汽车制造厂、天津工具厂从美国和瑞士买进用于镀钛金的机器,并且秘密关起门来仿制,却至今未获成功。像长城钛金这样的实体,当时连接触引进产品的资格都没有。国家也从来没有投入哪怕几十万美元的科研经费,支持自己的科学技术人员来发展这种国家很需要的钛金技术。
从国外角度来看,鉴于当时中国的国力有限,科学技术落后,国际市场上对中国制造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国内的创业者们,不管其产品本身质量有多优良,都要担上一个技术落后、质量差的担子在国家市场上交往。再加上当时我们国内科技和工业的实际水平确实比国外低一大截,即使有钱也买不到所需的配套件。
当我们面对这种种困难,成功把国产钛金机出口到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几十个国家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所以我们在国际同行面前腰板总是直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