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勇猛无比的作战风格,也使他迅速在众多精锐中脱颖而出,成为安西陌刀队中最为杰出的人物。
然而,安史之乱后,史书上就没有关于陌刀战斗的记录了。李嗣业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位陌刀宗师级高手,也可能是唯一的一位。
在隋唐历史中,由于演义的误导,说起猛将,常常就是李元霸、程咬金、秦琼等。其实唐朝还有许多猛将因为演义没有大力渲染而并不广为人知,而李嗣业正是被严重低估和埋没的一位。
韩非子曾说:“猛将必发于卒伍。”最初入伍参军的李嗣业也是从基层做起,并且颇受领导的欣赏。
每次上阵杀敌,他都常常担任先锋,一马当先,所向无敌。后来,李嗣业凭借多年累积的功绩升迁至中郎将,逐渐成长为中高级将领。
李嗣业初期最著名的战役当属协助大唐一代名将高仙芝攻打小勃律国。天宝六载(公元747年)3月,安西副都护高仙芝奉命征讨小勃律。
李嗣业被任命为左陌刀队队长。当时,吐蕃10万军队驻扎在苏勒城,靠山临河,用木材修筑城寨来抵御唐军。
面对敌人的顽强抵抗,高仙芝对部下下了死命令,命李嗣业等人强攻,要求在中午之前必须打败敌人,否则全部斩首。
在这场战斗中,李嗣业独自一人手持大旗,从一处险要之处第一个登上敌人的城头,打开了突破口。中军紧随其后,吐蕃军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因此大败。
许多人跳下山崖摔死,投水溺死。此战唐军抓获小勃律国王、吐蕃公主等,连同拂菻、大食等72国都归顺唐朝。这一战也成为高仙芝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战,李嗣业也因功升任右卫将军。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8月,战无不胜的高仙芝遭遇了此生的滑铁卢。怛罗斯之战中,由于葛逻禄的突然叛变,与阿拉伯军夹击唐军,导致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败。
在唐军被迫撤退之时,退路被阻,李嗣业手持一根大棒,扫清道路,不仅救了高仙芝一命,也使得唐军免于全军覆没。战后,高仙芝向朝廷奏报李嗣业的功劳,朝廷升任他为右金吾卫大将军。
之后,李嗣业多次立功,官位不断提升,从基层最终一步步升为骠骑大将军,为武官最高阶。他的威名传遍天下,敌人将他称为“神童大将”。
在职业生涯的前半段,李嗣业已经做到了和平年代的最高武将官位,直到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命李嗣业率军前来勤王。刚登基的唐肃宗李亨肩负着克复两京、平定天下的历史使命。
他先后组织了两次大规模反攻长安的战役,但由于安史叛军战力异常强悍,唐军在这两次与叛军的交战中均遭惨败。然而长安不克,新军又如何稳固天子的位置?
显扬帝王之威?只得等到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李嗣业跟随广平王李俶前往收复长安,第三次收复长安的序幕就此拉开。
唐军至长安城南香积寺附近,与安史叛军中李归仁率领的10万叛军相遇。郭子仪当即布置军阵,以将军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和元帅李俶为中军,将军王思礼为后军,先后出击。
与此同时,武清回纥铁骑则潜伏在唐军方阵的侧后方,伺机发动致命一击。
在这场战役中,叛军李归仁率领轻骑首先出阵,叛军中最凶悍的叶护骑兵倾巢而出,唐军猝不及防,导致前线陷入混乱。
这种意外的败退如果不能及时加以遏制,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连锁反应,整个大唐兵团将在骑兵的猛烈冲击下瞬间崩溃瓦解。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前军主帅李嗣业大声喊道:“今日之战,若不拼死抵抗,全军便将陷入危难!”说完,他卸下全身重甲,赤裸上阵,挺身而出,手握陌刀,高声喊道:“挡我者死!”
战场上,李嗣业如天神降临,陌刀挥舞之间,人马俱碎,寒光闪烁,阻挡者无不披靡,瞬间斩杀敌军70余人。
正是由于李嗣业在关键时刻的力挽狂澜,不仅稳住了濒临崩溃的大唐军队,还为郭子仪所率的中军主力争取了宝贵的反击时间。
接下来的4个小时,也是安史之乱乃至整个大唐历史中最为血腥和惨烈的杀戮时段。
被誉为“天下雄兵”的大唐西北诸路兵马与横扫中原州郡的东北各镇叛军,这两支代表大唐王朝最强战力的精锐之师,在香积寺北面的旷野中展开了一场毫无花哨、刀刀见血的生死搏杀。
在佛门清净之地一场血战,从陈智昏此刻时机如山,血流成河。随着黄昏的降临,叛军终于不知溃败,见大势已去,无奈收拾残兵向长安方向撤退。
至此,唐军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艰难赢得了安史之乱中的决定性战役。香积寺的胜利最终也被通往长安的道路扫清了障碍,唐军在公元757年9月28日重新夺回长安。
这座城市在京师失守后沦陷了整整15个月之后,唐军直进洛阳,顺利收复了两军,而在收复两京之战中,李四也无疑是最大的功臣,之后李四也因公生为开府仪同三司未封国国公。
乾元元年(758年)9月,肃宗下令召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和安西节度使李嗣业等9位大将,率领20万大军围困相州(邺城),意图一举消灭安庆绪的叛军。
此前,唐军一路凯旋,如今再度倾全国之力而来。相较之下,安庆绪固守孤城,已是强弩之末。这种实力悬殊的对比使得胜负的结果似乎早已没有悬念。
然而,唐军看似声势浩大的行动却暗藏隐患:后勤不足、缺乏统一指挥,甚至还让宦官鱼朝恩担任监军,拖了后腿。
唐军将安庆绪重重包围,但却久攻不下,双方僵持了几个月之久。当时军队疲惫,众将都未能建功,只有李嗣业身披铠甲,多次奋勇杀敌,冲击敌阵。
在攻城过程中,李嗣业多次遭遇敌军冲突,险些丧命。然而,遗憾的是在某次进攻中,他意外被流矢射伤。按照李嗣业的身体素质,他只需静养一段时间,伤势就能迅速痊愈。
然而,几日后的一个深夜,他正在营中卧床养伤,却听到帐外金鼓齐鸣,杀声震天。李嗣业心知叛军来袭,猛然从病榻上跃起,高呼“杀贼”,披挂上阵。
岂料他刚刚愈合的伤口突然崩裂,鲜血狂涌。最终,他因伤势过重而不治身亡。
就这样,这位大唐一代战神李嗣业,虽历经半生戎马,却最终含恨逝于邺城之下。但他那满腔热血和忠诚铸就的传奇,将永远光耀千秋,名垂青史。
纵观李嗣业的一生,唐肃宗曾评价他“壮哉,无出其右”,这是对这位神勇大将的最高赞誉。
无论是如日中天的开元盛世,还是危如累卵的天宝危机,李嗣业多次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展现了他对大唐的高度责任感和铁血精神。这些特质也使他成为了大唐军人的典范。
虽然每每读到李嗣业之死,无不令人扼腕叹息,然而仔细想来,浴血疆场、马革裹尸,或许便是英雄最好的归宿。
——“李嗣源,李嗣业。李从珂,晋王李克用的这几个后代都很猛啊。”
——“香积寺真的太可惜了,谁打赢谁就是正统,都认为对面才是叛军。”
——“一战打尽了大唐的国运,可惜了。”
——“神通大将啊,听起来就猛地一笔。”
第291章 汉称七制,唐显三宗。
【一口气看完再造大唐的中兴之主#历史#小知识#唐朝#唐宪宗】
在国学经典《龙文编影》中曾提到:“汉称七制,唐显三宗。”这里的“三宗”指的就是大唐最杰出的三位帝王: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与唐宪宗李纯。
说到宪宗,论知名度,他显然不如前两位,但宪宗对于大唐来说,称得上是再造大唐的中流砥柱。
一出手,宪宗就平定了朱刘之乱,蔡州一战定乾坤。在他的治理下,河北三镇也乖乖听命。他一手把摇摇欲坠的帝国又扶了起来,开启了元和中兴的新篇章。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这位中兴大唐的皇帝——唐宪宗李纯。
公元778年,长安城皇宫里,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唐宪宗李纯出生了。作为顺宗的长子,德宗的心头肉,他长房长孙的身份自带光环。
李纯六七岁时,唐德宗曾把他抱在膝上逗他:“你是谁?怎么我的孩子在你怀里?”李纯回答:“我是第三天子。”作为当时皇上的长孙,他按照祖、父、子的顺序回答“第三天子”,既闻所未闻,又契合实际。
这让唐德宗十分惊奇,不禁对怀里的皇孙增添了几分喜爱。由此也能看出,小小年纪的李纯就表现出了不凡的一面。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公元805年,大唐的天空风云变幻。唐德宗驾崩,李纯的父亲李诵(唐顺宗)继位。然而,此时的大唐如同夕阳下的老槐树,外有强敌,内有蛀虫,国势每况愈下。唐顺宗是个有心的皇帝,一上台就急切地拉着王叔文等人搞改革,想整治那些作威作福的宦官。
可惜改革如同炒菜,火候没掌握好,急火快炒,结果把锅给炒糊了。那些老顽固和宦官们联合反对势力,把唐顺宗赶下了台,换上了太子李纯。新皇登基,年号改为元和,唐宪宗时代正式开启。
改革派的头头们,如王叔文、王伾、韦执谊、刘禹锡、柳宗元、韩泰等才子,一个个被贬为司马,发配到边疆,改革大业就此夭折。这件事后来被称为“永贞革新”,或更接地气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再来说说唐顺宗这位太上皇,他在位没几天就神秘离世。关于他的死,坊间传言四起,有的说是被人暗算,有的说是病入膏肓。总之,这成了历史悬案,让史学家们头疼不已。
不过,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唐宪宗李纯,这位新皇终于要站在舞台中央大显身手了。
李纯小时候就亲眼目睹了泾原兵变的惊心动魄。叛军如潮水般涌入长安,唐德宗连夜逃走,除了最贴身的人,很少有李唐宗室能逃出去。据说,那些没来得及跑路的宗室人员有77人死于叛军之手。
这也让唐德宗愧疚了一辈子,他觉得自己连家人也保护不了,当得太窝囊。这场差点让大唐提前寿终正寝的奉天之难,成了李纯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这段经历如同一把锋利的刻刀,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让他比同龄人更早地懂得了责任与担当。
李纯登基没多久,西川那边的武将就开始搞事了。
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去世后,手下的刘辟趁机作乱,自封节度使,还想让朝廷认账。李纯原本就对唐朝藩镇割据深恶痛绝,这下直接撞到了枪口上。
李纯先是来了个温柔攻势,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刘辟摇身一变,成了CD市长兼剑南西川节度使,亮瞎了不少人的眼。
可这家伙得了便宜还卖乖,稍微得点利,尾巴就翘上了天,居然狮子大开口,想要一统三川。除此以外,还打算把自家铁哥们卢温若扶上东川节度使的宝座,上演一出“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戏码。
嘿,这下可好,老虎不发威,你还当我是病猫!新皇的雷霆手段即将上演,一场西川平叛的大戏正悄悄拉开序幕。
话说李纯心里也跟明镜似的,他老爹唐顺宗那会儿就攒了一手好牌——神策军,专治各种不服。到了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新春,杜黄裳给李纯出了个好主意:“上吧,兄弟!”
于是李纯大手一挥,神策军的两员猛将高崇文和李元谅带着精兵强将,外加东川节度使李康和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这两位得力助手,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征讨之路。
原本李纯还想给刘辟一个机会,特意签发了一张投降免死金牌,结果刘辟愣是当成了废纸。结果自然是东川沦陷,成都城破,刘辟被李纯用专车请回了长安。一番审问下来,刘辟认罪伏法,家族也跟着遭了殃,属地重归太平。
这一属地安定,其他藩镇大佬们吓的是肝颤,纷纷表示要进京上表效忠。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10月,金秋时节,浙西节度使李锜也跟风说要来朝。李纯乐呵呵地准了,还打算给他个优厚的职位。
哪知李锜这家伙玩起了“狼来了”的游戏,不仅不来,还玩起了黑化路线,纵容山东士兵造反,杀了几个忠臣,还想自立为王,跟朝廷对着干。
李纯一听,怒了,直接撤了他的职,派淮南节度使李吉甫带着三路人马上演了一场“速度与激情”。当月就把李锜收拾了,押回长安处决。
这一战不仅让富得流油的浙西重回朝廷怀抱,也让大伙看到了李纯在藩镇问题上的铁腕手段。
转眼到了元和四年(公元809年)3月,成德节度使王士真驾鹤西去,儿子王承宗二话不说接过了老爹的枪,成了新的节度使。
李纯表面上给了王承宗节度使的帽子,心里却打着小算盘,生怕这小子不听话。
于是灵机一动,从成德的地盘上切了两块肉——德州和棣州,决定在德州特区设立一个新的节度使。还点名让薛昌朝这位德州刺史来当开山鼻祖。
朝廷说是要优化管理,实则是在给王承宗套紧箍咒。王承宗接到诏书一看,嘿,这不明摆着抢我地盘吗?二话不说直接上演了一出反叛大戏,顺手就把薛昌朝给抓去喝茶了。
李纯一看,这还了得,立马调集神策军和周边藩镇的精兵强将,浩浩荡荡地杀向王承宗的老巢。然而成德作为老牌藩镇,素来兵强马壮,确实不容小觑。
这场仗打得那叫一个憋屈。左神策军的大将军郦定进本想来个开门红,结果反被成德军给送了一程,成了战场上的鬼魂。
李纯一看形势不妙,只好按下心中的怒火,一纸诏书赦免了王承宗的不懂事,还默许了他对德州、棣州的占领。李纯表示,既然成德是个硬茬,那就索性换个软柿子来捏。
转眼到了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八月,秋风起,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悄然离世,留下年仅11岁的儿子田怀谏和一堆烂摊子。
家臣蒋士则趁机上位,掌管了军务。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多次撤换将领,搞得士兵们怨声载道。
10月里,士兵们终于忍无可忍,集体拥立将军田弘正为新老大。田弘正也不含糊,带着牙兵们上演了一场政变版“速度与激情”,成功接掌魏博镇。
田弘正这人挺会来事,他知道跟朝廷对着干没好下场,于是立马向李纯皇帝递上归顺申请书,表示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李纯一看这申请书,简直是个忠诚大礼包,二话不说,封田弘正为银青光禄大夫。
前桥工部尚书微博节度使还时不时送点小礼物,巩固着来之不易的和平果实。
魏博镇的归顺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激起层层涟漪。河北、山东、淮西等地的藩镇纷纷收敛锋芒,暂时偃旗息鼓。
然而,时间来到元和九年,局势再生波澜。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突然去世,其子吴元济趁机上位,还玩起了“密不发丧”的把戏,更派兵四处捣乱,挑衅朝廷权威。李纯皇帝派去的使者直接被吴元济拒之门外,吃了个闭门羹。
李纯心里那个气呀!想当年平定蜀地,那叫一个威风凛凛,现在岂能容你在这儿撒野?宰相李吉甫更是火上浇油,说淮西四周都是忠臣良将,不像河北三镇那样抱团取暖。而且如今朝廷兵强马壮,正是收复失地的好时机。于是,讨伐淮西的战役轰轰烈烈地打响了。
不过,这场仗初期打得那叫一个艰难。各路藩镇兵马虽多,但指挥起来乱成一锅粥,毫无章法。而淮西军南有地头蛇的民兵相助,凭借地利优势,硬是把这场仗拖成了持久战。
来到公元815年五月,中午时分,节度使李光颜在战场上上演了一出“淮西军大冒险”。
他把对手打得落花流水,可其他十几路藩镇兵马却像是集体梦游,战场上一片混乱。这一战也让淮西军的士气大受打击,吴元济连忙向成德的王承宗、淄青的李师道发去求救信号。
这两位大佬也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开始暗中支援。
其中,李师道更是绝,直接派了刺客团潜入长安,打算上演一出“长安街头刺客秀”,目标直指朝中主张削藩的鹰派人物。结果,宰相武元衡不幸遇刺身亡,而御史中丞裴度却成了幸运观众,逃过一劫。
李纯一看,这还得了!堂堂天子脚下,居然敢搞恐怖袭击,这还把他放在眼里吗?于是,李纯皇帝大手一挥,直接提拔了幸存的裴度为鹰派宰相,并且放出话来:反恐与削藩,一把抓,咱们杠上了!
于是,大唐的讨伐大军不仅继续围堵淮西,还顺道给王承宗、李师道送去了“惊喜礼包”,直接上演了一打三的大戏。这场仗打得旷日持久,朝廷的钱袋子都快瘪了,淮西那边也是民不聊生,士气低落。
时间跳转到公元816年,李纯皇帝脑洞大开,决定换一波新鲜血液,把咸宁公主的驸马李愬提拔成了唐邓随特别行动队队长,专门负责搞定淮西。说到李愬,或许有些人不太熟悉,但他爹乃是绰号“万人敌”,有着“中堂第一名将”之称的李晟。俗话说“虎父无犬子”。
到了公元817年十月,李愬队长上演了一出“雪夜下蔡州”的奇袭斩首行动,一把将吴元济从被窝里揪了出来。淮西之乱就此尘埃落定,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仿佛提前过年。
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一看这架势,直接变成了软柿子,吓得赶紧递上投降书,把之前侵占的德州、棣州乖乖还给朝廷,还附赠了两个儿子来长安学习深造。
李纯皇帝趁热打铁,转头就对付起了淄青的李师道。公元818年七月,一纸诏书,李师道的官职全被革除,紧接着就是大军压境。李师道的部下刘悟一看形势不妙,干脆来了个“内部格力”,手起刀落,李师道成了过去式,自己则摇身一变成了义成军节度使。淄青十二州也顺利回归朝廷怀抱。
这下可好,全国各地的藩镇大佬们纷纷效仿,排队上表,表示对朝廷的无限忠诚和服从。唐宪宗李纯这位安史之乱后的中兴之主,终于在名义上让大唐再次闪耀在历史的舞台上。在当时唐人的心目中,他有着“神断武功,自古中兴之君莫有及者”的高度评价。
然而,好景不长。平定淮西之后,李纯有点飘了,渐渐迷上了修仙之路,天天琢磨着长生不老。结果丹药吃多了,人变得古怪不说,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最终,在元和十五年,李纯终究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捉弄,被一群宦官,特别是那个名叫陈弘志的幕后黑手,悄悄地送上了西天,享年四十三岁,正值壮年,可叹可悲!
李纯一走,嘿,他那两个继任者唐穆宗、唐敬宗简直就是“逍遥二仙”,整天沉迷于吃喝玩乐,对朝政漠不关心。
要是他们对朝政有李纯一半上心,那太阳都得从西边出来。更别提李纯在位中后期那些社会矛盾,就像春天的野草一样,嗖嗖地往上涨。
第292章 隐于史书之中的名人
藩镇一看皇帝无能,觉得机会来了,纷纷揭竿而起,重新上演起了“歌剧大戏”。
李纯好不容易打造的中兴盛世,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一闪而过,迅速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长生不老不如好好治国。不然,连自己的江山都守不住,那才是真的悲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