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38节

  这样一来,安禄山不仅被潼关挡住前进不得,老巢又受到严重威胁,战争形势开始转向对唐军有利的方向。

  就在此时,被局部胜利冲昏头脑的唐玄宗飘了,他下令让哥舒翰出潼关,一举收复陕州失地。

  哥舒翰闻讯大惊,立即上书玄宗说:“金城汤池,自古利在坚守,不利出战。若出关交战,如其算失,关内动摇。”

  哥舒翰的意思其实和当初高仙芝、封常清一样,都是主张先守住潼关,然后引朔方军北取范阳,促使叛军内部溃散。就连万里之外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也纷纷上书,极力劝阻出关作战。

  然而,一直担心哥舒翰会对自己不利的杨国忠不停地在玄宗耳边催促:“贼王无备,而汉军出关是机会。”

  不懂军事的唐玄宗就这样轻易被杨国忠蛊惑,不断派使者前往潼关,催促哥舒翰尽快出关作战。

  迫于玄宗的压力,又有高仙芝、封常清被诛杀的前车之鉴,哥舒翰被迫于天宝十五年六月四日领兵出关。

  他在灵宝被叛军名将崔乾祐设伏击败。灵宝一战,唐军大败,最终近20万大军逃回潼关的只有8000余人。

  后来,哥舒翰只带数百骑兵,九死一生,侥幸活着回到潼关。回到潼关后,哥舒翰收集残兵败将,准备伺机再战,一雪前耻。

  谁曾想,当翻江倒海般的战事发生时,唐玄宗已逃往四川,唐军大势已去。

第289章 令人惋惜的名将

  于是,叛军劫持了哥舒翰,将其捆于马背之上,送至洛阳叛军驻地。

  被绑着送去洛阳时,哥舒翰百般不情愿,他义正词严地大声疾呼:“我宁愿像高仙芝一样死去,你们放了我!”

  然而,当真正被带到安禄山面前时,哥舒翰竟像变了一个人。安禄山见到哥舒翰后,颇有挑衅意味地说:“汝常轻薄,今日如何?”

  意思是说:“你不是常常看不起我,今天怎么样?”哥舒翰感到害怕,于是向安禄山叩头求饶,说:“臣有眼不识泰山,希望陛下恕罪。

  唐将李光弼、田卢琼等人与臣要好,只要陛下留臣一命,臣愿意写信说服他们归降大燕。”安禄山听后大喜,封哥舒翰为司空。

  若不是史书记载,真的很难相信这样一番摇尾乞怜的话,这般卑微只为活命的嘴脸,居然和当年叱咤战场的大唐战神是同一个人。

  后来,接到哥舒翰招降信的唐军将帅人人皆怒,大骂他不守节义,当然更无一人投降。眼见哥舒翰这个老病之人毫无利用价值,安禄山遂将其囚于禁院之中,很快也就忘了他。

  第二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成为新任叛军统帅。在唐军的反击下,安庆绪大败,被迫逃往邺城。

  临行前,安庆绪将哥舒翰等30余名被俘的唐将全部杀死。可怜一代名将,若能苟活数月,最后却这般窝囊而死,实在让人为之惋惜。

  好在后来朝廷没有忘记他开疆拓土的功劳,追赠他为太尉,谥号为“武愍”。

  纵观哥舒翰的一生,有人认为哥舒翰投降安禄山是有意效仿汉朝李陵,假作投降,后伺机与唐军里应外合,一雪前耻。

  然而从史料来看,这恐怕更多还是后人为了洗白他,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测之词。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导演也只讲到哥舒翰出潼关被抓,没有再往后做下去,为大家留下一丝美好的印象。

  然而在哥舒翰决定投降安禄山那一刻起,无论是生是死,他都注定再也回不到他的大唐。

  就堂叔对其晚年时节的评价最为严厉:“丑哉,哥舒翰不能死!”虽然哥舒翰投降是事实,但细细品读,他却也是悲剧之人。原本一切根源皆在玄宗之过,让他去承担过错,也不免苛责。

  【被埋没的盛唐第一名将#历史#小知识#王忠嗣】

  在如梦似幻的开元盛世之下,一位雄姿英发的将领身旁环绕着他的众多部将。葛舒涵、郭子仪、李光弼以及后起之秀李胜,这些大佬级人物都在其中。

  而这个大佬中的大佬,便是有着“盛唐第一名将”之称的王忠嗣。他身兼大唐四镇节度使,击契丹,败吐蕃,守四境,堪称盛唐的定海神针。

  坊间也一直有个说法:王忠嗣若在,安禄山必不敢反。然而,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光辉闪耀的盛世名将,结局却以悲剧收场,只因与唐玄宗的一次顶嘴,被降职处分后暴毙而亡,令人惋惜。

  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这位盛唐武将的代表——王忠嗣。王忠嗣祖籍太原军旗县,后来移居化州郑县。这里额外讲一下他的家世背景。

  王忠嗣出身太原王氏,是货真价实的贵族血脉。熟悉隋唐历史的人都知道,隋唐时代是门阀士族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

  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为显赫: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族”。由此也能看出王忠嗣的家世背景显赫至极。

  王忠嗣的父亲王海宾,正是靠着家族的功勋,以门荫入仕,担任太子右卫率,官居正四品。这个级别在当时已经不算低了。

  虽然王海宾的从军之路起点并不算高,但他也是大唐的一员猛将,以骁勇善战闻名于西北地区。

  关于王忠嗣的起步,还得从他父亲王海宾说起。开元二年(714年)的一天,一位9岁少年趴在唐玄宗跟前放声痛哭,那悲怆之声令身边之人都为之动容。而这个少年正是日后的盛唐名将王忠嗣。只不过此时的他还叫王旭。

  在不久前,吐蕃侵犯大唐的陇右地区,王忠嗣的父亲王海宾作为陇右防御使出征。在著名的五阶之战中,王海宾作为先锋大将冲锋陷阵,杀敌众多,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令人愤慨的是,其他将领因嫉妒他的功劳拒不支援,使他孤军奋战,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王海宾战死之后,唐玄宗特意命人将只有9岁的王忠嗣带到身边。看着眼前这个失声痛哭的孩子,唐玄宗心怀恻隐,说道:“你就如同霍去病的遗孤,长大之后是要当将军的人。”

  为了让王忠嗣不忘父亲的忠义之心,唐玄宗便给他改名为“王忠嗣”,意思是“忠良之后”。此后,唐玄宗将王忠嗣带进宫中,收为养子,让他享受与皇子等同的待遇。

  在青少年阶段,王忠嗣与太子李亨关系密切,而太子李亨正是未来的唐肃宗。王忠嗣既是皇帝的干儿子,又是太子的死党,他的政治资本令人羡慕嫉妒恨。

  然而,王忠嗣虽生长在富贵繁华的宫廷中,但他身上却丝毫没有富贵子弟的纨绔之气。长大以后的王忠嗣勇猛刚毅,寡言少语,且颇有军事天赋。

  每次唐玄宗与他谈论兵法,王忠嗣都对答如流,这也让唐玄宗十分器重他,称赞他“今后必然成为良将”。

  开元十八年(730年),王忠嗣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在玉彪川战役中,他以300轻骑偷袭吐蕃,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王忠嗣一马当先,率军突入敌阵。

  此战唐军斩杀敌人数千,缴获牛羊数以万计,王忠嗣也一战成名,被擢升为左武卫将军、代北都督,获封清原县男,官居三品。此时的他,官职已经超过了父亲。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计划攻取吐蕃的新城,却发愁没有粮草。于是有人向他推荐了王忠嗣,说要想拿下新城,非他不可。

  果然,有了王忠嗣后,唐军势如破竹,成功夺取新城。史书称他在此战中功劳最多,因此他又获封左威卫郎将,官居四品。

  您或许会感到疑惑,王忠嗣之前不是已经官居三品了吗?怎么又立功升官了呢?实际上,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

  在玉彪川之战结束不久,王忠嗣因为与另一位将领皇甫惟明产生矛盾,遭人诬告,被贬为东阳府果毅都尉。所以,此时的王忠嗣正处于事业再度攀升的阶段。

  在唐军攻取新城后,吐蕃也随即展开反攻。然而,这也正好给了王忠嗣刷个人战绩的机会。面对敌军的进攻,王忠嗣一马当先冲入敌群,左右砍杀,一人杀死数百人。

  吐蕃军慌乱中相互践踏,唐军从侧翼袭击,吐蕃军大败。由于战功显赫,唐玄宗下诏任命他为左金吾卫将军,不久又兼任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使、大同军使。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新的任命下达,王忠嗣获任河东节度使一职,此时的他年仅35岁。35岁便手握一方重权,他的经历堪称传奇。然而,对于王忠嗣而言,这仅是开端。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王忠嗣又兼任朔方节度使一职。在唐朝的边防体系中,朔方地位极为重要。他不仅要应对突厥势力的威胁,还需直面新崛起的契丹、回鹘、葛逻禄等部落的挑战。

  天宝元年(742年),唐军将领赵承玼北征契丹,结果大败,粮草辎重尽失。面对唐军的失利,王忠嗣亲自统领大军跨越桑干河,直捣契丹老巢,三战三胜于漠北,彰显大唐威严,凯旋而归。

  为了全面收复草原的几大部落,王忠嗣一改往昔英勇之态,开始运用智谋。

  他与突厥的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展开外交周旋,持续煽风点火,凭借反击之际各个击破,使得北方诸族大都臣服于大唐脚下。

  多年的征战,也使得王忠嗣逐渐从年少时的勇猛武将向军事战略家转型。从朔方郡到云中军,长达数千里的边境线上,他构筑了一套完备且持久的防御体系。

  自唐朝名将张仁亶之后的40多年里,王忠嗣继承其遗志,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胡人不敢再侵犯唐朝边境。此时的王忠嗣,堪称守卫唐朝边疆的定海神针。

  天宝五年(746年),王忠嗣步入人生的辉煌阶段,他身兼四镇节度使,掌控着大唐帝国大半的兵力,大唐边境的安危全系于他一人。从大唐开国以来,能有如此地位者,寥寥无几。

  然而,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天宝六年,唐玄宗向王忠嗣颁布了一道难以接受的指令——进攻石堡城。

  石堡城地处战略要冲,然而其规模虽小,却位于半山腰,仅有一条小路可达,攻克难度极大。因此,王忠嗣予以反对,他认为应该等待时机,从长计议。

  然而,好大喜功的唐玄宗不愿久等,他说道:“我大唐帝国岂会被一座小小的城堡所阻拦?你王忠嗣不肯有所行动,那我便命他人前往。”

  于是,主战派董延光登场,然而结果正如王忠嗣所料,唐军不仅未能攻克石堡城,还被前来增援的吐蕃军打得落荒而逃。

  对于唐玄宗让王忠嗣分兵进攻石堡城的命令,王忠嗣表现消极。当时,作为下属的李光弼对自己的老领导处境满心忧虑。

  他劝说王忠嗣:“此举不是跟领导的决定对着干吗?还是听从领导的决定,迅速合兵进击吧!”然而,

  王忠嗣却回答道:“我平生的志向难道是追求显贵吗?如今力争一城,得到了它,也未能遏制敌人;没有得到它,也对国家无害。

  我怎么能用数万人的生命去换取一个官职呢?”我们常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正如我曾看到过的一句话:军人的人道无非就是让自己手下的士兵少死几个。

  王忠嗣身为统帅,他不觉得战争只是为边疆博取战功之用。他心怀坦荡,忠心为国,堪称名将的典范。

  然而,王忠嗣忽略了宫廷政治的残酷性。他忘却了他和唐玄宗并非亲生父子,即便真是亲生父子,在君臣关系面前也是微不足道的。

  《新唐书》对王忠嗣做出谋反的评价甚为牵强。在几千年的人情社会中,与领导对着干,一般都没有好下场。

  于是,一场针对王忠嗣的风暴来临。唐玄宗的冷落,给了小人可乘之机,例如京城的李林甫。

  李林甫是个心胸狭窄之人,但凡朝廷之中有人在皇帝面前崭露头角,都难以逃脱他的毒手。

  于是在李林甫的授意下,有人向唐玄宗呈递了一道奏疏,说王忠嗣和太子自幼相伴,关系密切,他曾说过想要太子早登帝位。

  不得不说,李林甫的诬陷可谓一针见血,直插唐玄宗的心窝。

  自古太子作为储君是未来的皇帝,哪怕只是父子、兄弟,太子作为法理上的继承人,也会受到现任皇帝的猜忌,生怕太子谋害自己,谋朝篡位。

  因此,许多皇帝都会刻意压制太子。唐玄宗自开元盛世之后,逐渐安于享乐,越来越珍惜自己的皇位。他对早期的太子李亨便心生警惕。

  因此,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诬告太子李亨谋反,唐玄宗想都没想就轻易相信了,随后将与这件事有关的三个儿子全部杀死。

  这就是唐朝有名的“三庶之祸”。由此也能看出,作为在宫廷血腥政治斗争中杀出来的皇帝,唐玄宗在权力的掌控上极其敏感。这道奏疏直接使王忠嗣深陷牢狱。

  哥舒翰对此大为不齿。从四期被处死,当时是哥舒翰代替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因而在述职的时候,借机为自己的老领导王忠嗣求情,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来替王忠嗣赎罪。

  面对哥舒翰的一腔忠义,唐玄宗的怒气才稍稍平息,但仍将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

第290章 神通大将

  也就在同一年,备受挫折的王忠嗣突然暴毙,时年四十四岁。一代名将竟于风华正茂之时离世,着实令人惋惜。

  王忠嗣之死,使得大唐缺失了一位能够制衡安禄山的中流砥柱。于是,安禄山日益崛起。作为盛唐声名赫赫的名将,王忠嗣不仅比安禄山还年少两岁,李光弼、哥舒翰等名将皆为王忠嗣悉心培育而成。

  如果王忠嗣尚在,安禄山敢不敢起兵造反都是问题。即使安禄山造反,以王忠嗣、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声望和能力,平叛难度也将大大降低。

  因此,说“王忠嗣不死,安禄山不反”并非一句空话。

  总之,这位盛唐名将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离世了。王忠嗣作为李靖之后,大唐最耀眼的将领,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安邦定国,更在于他公而忘私、以身许国的德行。

  《孙子兵法》在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石堡城问题上,王忠嗣为了国家考虑,宁愿丢官罢职,也不愿用上万士兵的性命去换取自己的官爵。

  这就是军人的人道,这也正是李光弼为何会被他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哥舒翰宁愿用自己的官职去换取王忠嗣性命的原因。

  【刀锋所指,人马俱碎的大唐中期第一猛将#李嗣业#唐朝#历史#小知识】

  大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长安西南的香积寺,唐军与安史叛军在此投入了30万兵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

  战场上,刀锋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一位赤裸上身的猛将如同猛兽般率先冲向敌阵,他振臂高呼:“挡我者死!”

  愤怒的咆哮如雷鸣般直冲云霄。数千名精锐手持巨型陌刀紧随其后,迎击迎面而来的钢铁洪流。这场被称为香积寺之战的对决,堪称安史之乱中最为血腥恐怖的杀戮场面。

  在这场惨烈的对决中,大唐战神猛将李嗣业力挽狂澜,改变了大唐历史的进程。他就是那位“一把大刀定长安”的大唐名将。

  李嗣业,陕西高陵县人,他的历史形象堪称一个标准的西北汉子。据《唐书》记载,李嗣业在壮年时期就以壮勇绝伦著称。

  按唐朝一尺等于30.7厘米计算,他的身高竟然达到了惊人的2.15米。或许很多人对这个数据没什么概念,这么说吧,姚明身高2米26,李嗣业的身高即使放在NBA,也能超过大多数中锋。

  再加上他臂力惊人,这样的身体素质,如果打NBA估计也是把好手。

  彼时的大唐正值开元盛世,国力鼎盛,早年的唐玄宗开疆拓土,威震四方。在那个时代,入伍参军成为了众多有志青年建功立业的一条重要出路。

  于是,出身寒微的李嗣业也早早投身于安西边军,开始了他传奇的军旅生涯。

  最初,李嗣业在安西当兵时,一种叫做陌刀的新式装备逐渐被装备于大唐的步兵之中。而李嗣业也很快就掌握了这种强大武器的用法,成为了大唐军中顶尖的陌刀高手。

  李嗣业的一生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传奇与陌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了解此人有多厉害,就得先了解一下当时的大唐独门大杀器——陌刀。

  古代战场上,骑兵堪称坦克般的存在,有骑兵的一方往往占据着巨大的优势。

  然而在唐代,却有这么一支步兵部队,面对横冲而来的骑兵,不仅没有丝毫畏惧,反而还有一种隐隐的兴奋和期待,这就是传说中极为逆天的陌刀队。

  他们之所以有如此胆色,就在于手中拿着一种非常恐怖的武器——陌刀。根据《唐六典》的记载,陌刀的总长度为2.3米,刀刃长1米,柄长1.3米,重达四五十斤。

  它双面开刃,既能像刀剑一样劈砍,又具备枪矛的戳刺功能。这种兵器在形式上源于汉代的斩马剑,但相较于前者,其强度和锋利度更为出色。

  陌刀的威力也十分惊人,史书称其“以刀旋转,当者皆为齑粉”。敌军骑兵面对陌刀,往往被一刀两断,四分五裂,因此战场上常见白刃双飞,红血星流的震撼场面,堪称战争中的人肉绞肉机。

  李嗣业凭借非凡的身体素质,具备了战无不胜的天然优势。他身形如铁塔般壮硕,手握2米多长的陌刀步入战场,这种视觉震撼和威压感就足以令敌人心惊胆寒。

首节 上一节 238/2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