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崔杼对齐庄公怀恨在心,一直想要报复他。最后,在齐庄公前往崔杼家中与东郭姜偷情时,崔杼杀了齐庄公。事后,崔杼又拥立其子为君,成为齐国的相国。
对于这件大事,齐国太史如实记载“崔杼弑君”。崔杼得知后大怒,不想背负弑君的千古骂名,于是杀了太史。不过,当时史官都是家族世袭。
太史死后,他的弟弟继续秉笔直书,崔杼又杀了太史的两个弟弟。崔杼告诉太史的四弟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难道你不怕死吗?
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崔杼弑君’写成‘暴病而死’吧。”太史四弟回答说:“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实事求是。不如去死。”太史四弟再次秉笔直书,崔杼无奈,只得任由他写下“崔杼弑君”。
齐国太史四弟进宫之时,由南史氏直接而来。南史氏是担心太史被杀,特地前来继续记述这个事实的。看到太史四弟平安无事,他方才放心离去。
这是何等的风骨!身为史官,失事求是,不如去死。这捍卫的不仅是史官的尊严,也是先秦时代的史家风骨。
公元前607年,晋国国君晋灵公想杀赵盾。赵盾知道后,于是逃离晋国。随后,赵盾的堂弟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
当时赵盾正在逃亡,还未出国境,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返回来了。赵盾当时位居晋国正卿,赵穿弑君之后,他却包庇其行为。
因此,董狐记录说“赵盾弑君”。虽然当时赵盾还在逃亡,人并非他杀,但他没有惩治凶手,显然有包庇弑君之嫌,因此他应该承担弑君的罪名。
孔子称赞董狐是古代的优秀史官,因为他学识渊博,且敢于秉笔直书。喜欢读史的人都曾被历史的某个镜头感动过,而那些传递历史的写史之人,更让人为之动容。
你翻阅过的每一页史书,都可能是翻过了千万人的一生;史书上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可能都是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就像“图大义,大吉,大憨”等字眼,每个字的背后都是无数的痛苦与哀嚎之声。有道是“笔如铁”,那些如董狐般的史官,秉笔直书的气节更令人动容和敬佩。
如今,秉笔直书的史官遭遇已远去多年。翻看历史,我们由衷地感叹那些前仆后继、秉笔直书的史官。
正是有了他们一个个的不畏强暴、如实记录,才让我们后人看到了历史的真相。他们也鼓舞着后代的史官和有志之士,真正做到了“威武不能屈”。
【一口气看完三夫一君一子,亡两国的夏姬#历史#小知识】
他杀三夫一君一子,王义国两清,堪称历史第一妖魂。他一生七嫁,九个男人因她而死,改变春秋历史进程。
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四大美女之下机——夏姬,春秋时期郑国公主,她是春秋时代公认的四大美女之一。
她与多位诸侯大夫通奸,引出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史书记载她先后七次嫁给他人,共有九个男人因她而死,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王义国两清”。
她的房中之术天下无双,擅长采阳补阴,因此容颜永驻。
传言夏姬有一次在梦中梦见了一位仙人,这位仙人传授她采阳补阴之术,也就是西青到期的方法,这个方法可以让她保持美丽容颜。即使年近40,她仍引得楚国外交大臣为她放弃荣华富贵,与她私奔。
夏姬之所以能引无数男人为其折腰,一是因为她的美,二是因为她的腰。东周列国之上有一句话描述夏姬:“琉璃及西归之貌,兼妲己文姜之妖艳。”
这也侧面表现了夏姬的绝世美貌和天生媚态。几乎见过夏姬的男人都被她的魅力迷倒,想方设法去迎娶她。那么,一代妖妃夏姬究竟有什么传奇的历史?
生情妖淫,嗣同兄弟:夏姬出生于王公贵族之家,从小就美艳动人。她的美貌被时人形容为“明媚皓齿,杏眼桃腮”,与西施、西归并称为春秋四大美女。
在未出嫁前,年仅15岁的夏姬就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公子蛮私通。
但公子蛮在三年后就莫名其妙地死了,有传言说公子蛮是因为夏姬的采阳补阴之术活活累死的,但公子蛮的死因和两人是否留有子嗣也成为了一个谜,史书对此并无记载。
到了出嫁的年龄后,夏姬嫁给了陈国的一位名叫夏御叔的人,夏姬之名也由此而来。但结婚后,夏姬怀胎九月便生下了一个孩子,取名为夏征舒。
夏御叔虽然有所怀疑,但奈何夏姬的美貌太动人,便也没有过度纠结。
在夏征舒12岁时,正值壮年的夏御叔因病而亡,有人就说他是死于夏姬的采阳补阴之术。于是夏姬成为了一位寡妇,独守空闺,隐居于株林。
一夫三夫,灭尘王子:隐居株林的夏姬,此时刚刚30出头,有文献记载她此时“循环无病,潜水积福,盛学”。
第265章 战国时期特种兵
而陈国大夫孔宁与仪行父两人都是夏御叔的朋友。在夏御叔活着的时候,他们就甚是羡慕,夏御叔死后,更是直接入了夏姬的空房。两人还就此攀比起来,经常重金求得齐王的药来助兴。
孔宁极度疑心,认为仪行父会分走夏姬的关注,就想着破坏夏姬和仪行父的关系。于是孔宁找到荒淫无道的陈灵公,赞美夏姬的美色和采阳补阴之术。史书记载夏姬“交接之妙,大非寻常,主攻一事,自当混淆”。
陈灵公本就好色,听到这里更是一拍即合。于是第二天,陈灵公就在孔宁的陪伴下来到了夏姬的家中。当夜,陈灵公拥夏姬入围,二人度过了美妙的一晚。
之后,陈灵公更是召见孔宁和仪行父,一起前往夏姬家中。四个人居然弄出了个“一副三夫”的荒唐场景,这在封建时代是非常违反人伦的。
几年后,夏姬的儿子夏征舒满18岁,陈灵公为了取悦夏姬,让夏征舒继承父亲的官位并领兵权。夏征舒为了感谢陈灵公的提拔,所以在家中设宴款待。
三人酒醉之后全无君臣之礼,言语也满是龌龊不堪,竟然当着夏姬和夏征舒的面聊起了夏姬的房中之事,还讨论起夏征舒的相貌像三人中的谁。
夏征舒听后怒火中烧,于是带着家丁将陈灵公射杀,并自立为陈侯。而孔宁和仪行父则直接逃到了楚国。
移行父和孔宁被夏征舒怀恨在心,请求楚国讨伐陈国。此时恰逢陈灵公的儿子逃往晋国,陈国大臣又害怕楚国的大军,只好开门迎楚军。
夏姬的儿子夏征舒也被车裂处死,而夏姬也被捉住,送到了楚庄王跟前。
辗转入楚,争抢夏姬:夏姬被抓到楚国后,楚庄王看到夏姬的美貌后,想纳夏姬为妃。楚国大臣无射却以下姬不祥为借口,加以阻止。
当时众人都觉得无射很正直,但其实无射自己也觊觎夏姬的美貌,企图占有她而后快。之后,无射阻止了很多其他想迎娶夏姬的人,但最后楚庄王将她赐给了另一位大臣——襄老。
襄老娶了夏姬后没过几天就战死沙场,尸体也被晋国掳走。襄老的儿子黑要不仅没有为父报仇的想法,反而以飞快的速度占有了继母夏姬。由此可见夏姬的魅力的确很大。
中国无射,改变历史:夏姬虽已有所属,但无射还是不想放弃她,于是对她大表爱意。修书给晋国,让晋国送回襄老的尸体,并且要求夏姬亲自去郑国迎。
夏姬在郑国营丧之时,无射赶来撕毁。这次撕毁中,无射劝说夏姬和自己一起私奔。也不知夏姬究竟作何想,竟然答应了无射。
二人一起逃到晋国,楚王一气之下直接杀了无射的家眷,还有襄老的族人。但无射完全没有悔意,而是在晋国当起了邢大夫,并且帮助晋国联合吴国伐楚。这一举措也使得吴国崛起,曾经一度灭掉楚国。
从夏姬的人生际遇其实就可以看出她的魅力究竟有多大:“杀三夫一君一子,王义国两清,九个男人因她而死。”这就是夏姬的一生。
从大历史背景来看,她竟然是一个影响了春秋历史发展的人。但是作为权力和欲望的附庸品,夏姬其实也是可怜可叹,因为她并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我们也不必过于苛责。
【传奇女子宣姜#历史#小知识】
他出身高贵,却被迫嫁给父子三人;他美艳动人,却在史书中被口诛笔伐。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这位传奇女子——宣姜。
相信在春秋时期的齐国,曾有一对非常有名的美艳姐妹花:宣姜和文姜。二人是齐僖公之女,齐襄公之妹。
尽管姐妹俩身份地位高贵,长相容貌动人,但在女性被物化的年代,她们从未获得过真正的自由,反而受尽人言可畏的折磨。回首一生,只剩叹息和无奈。
妹妹文姜被嫁作鲁桓公的夫人,但因为与其兄长齐襄公有不伦恋情,最终导致丈夫鲁桓公被杀,她也因此被世人唾骂,冠以“荡妇”之名。
而姐姐宣姜的命运更是坎坷。她一生被迫嫁给父子三人,那么宣姜的一生究竟如何传奇呢?
公公霸占儿媳,代嫁之年的宣姜,被魏宣公指为魏国太子的妻子。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宣姜的美貌却为自己惹了祸。
原本作为宣姜公公的卫宣公,听说宣姜美丽动人后,便想占为己有。于是,原本迎接宣姜的轿子,最终竟送进了未来公公所住的宫殿。
宣姜还在幻想美好的婚后生活,却被卫宣公在其还没反应过来之时,生米煮成熟饭。《诗经》中写道:“美丽鲜明的亭台上,聚着一个丑陋的癞蛤蟆,拥抱着一个天仙般的女人。”
辛辣的讽刺,入木三分。作为女流之辈的宣姜,也只能忍气吞声。最终,宣姜生下了两个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
因为有这样奇特的事情发生,后人评价说:“文姜淫于兄,宣姜淫于舅。”然而,真正遭遇了“父与子”的被夺取者——公子急,却用他的软弱震撼了宣姜的三观。
卫宣公早在年轻时就有强占后母的丑闻,而公子急便是这次丑闻的产物。世人皆知卫宣公品性恶劣,却仍然将言语的矛头指向无辜的宣姜。
在春秋时期,父夺子妻的事情并不鲜见。蔡景侯为太子娶宠姬,结果被景侯夺走;楚平王为太子娶聘妻,却自己留下了。
可见,被夺取者通常还是有所反应的。但在卫国,我们见到的只是公子急与卫宣公相似的软弱。宣姜怒杀前夫,她的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长大后,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同是一母所生,不知为何公子寿与太子急关系较好,而公子朔却想夺取太子急的世子之位。
如果卫宣公没有见色起意,宣姜本应是太子急的夫人,他们本应是一对郎才女貌,日后成为卫国的国君和国君夫人,这是一幅极为理想的人生图景。
然而,阴差阳错之下,本应成为公公的人成了她的丈夫,本应成为丈夫的人也成了她人生的遗憾。
面对公公霸占儿媳,公子急的懦弱也让他“有子而不得父”的经历成为笑柄。其中的心痛与委屈自然难以想象。
为了巩固儿子和自己在未来的地位,这是春秋时期和后代许多生在宫廷的母亲的惯常做法。于是,宣姜与公子朔挑拨太子急与卫宣公的关系。
于是,卫宣公派太子急出使齐国,并派人冒充盗贼在半路杀掉他。而公子寿知道后,密告太子急,劝他逃离国外。
但太子急拒绝了公子寿,只在临行前与他饮酒。公子寿趁机灌醉太子急,想代替他去死。他带着太子急的白旄到了卫国边境,盗贼见到白旄,以为他就是太子急,于是杀了公子寿。
太子急醒来后,急忙去追赶公子寿,但只看到弟弟的尸体,于是悲痛欲绝,向盗贼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于是盗贼又杀了太子急。
宣姜被迫嫁给继子后,公子朔如愿被立为太子。卫宣公死后,太子朔即位为卫惠公。但他的地位非常不稳。经过一系列的争斗,卫惠公最终掌握了卫国的大权。
为了安抚卫国国人和两公子的势力,宣姜的亲哥哥齐襄公出了一个馊主意,他做主把宣姜改嫁给公子急同母的弟弟公子顽。
于是,可怜的宣姜又一次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再嫁之后,她又分别生下了三子二女:公子頍、公子祁、公孙无知、宋桓夫人、许穆夫人。
纵观宣姜一生的婚姻,与卫国父子三人都有纠葛,却没有哪一段婚姻是她自己做主的。美貌的女子,从来都是强权者手上的筹码,她们的婚姻从来与爱情无关。
《左传》说:“卫宣公与宣姜通,太子急与公子寿因之而死,卫国危殆,武士不宁,乱有余气。”把卫国五十年的动乱全都推到宣姜身上,实在是不太公平。
宣姜或许有私心,或许在为自己的儿子谋划,但如果没有卫宣公霸占儿媳的丑行在前,又怎么会有兄弟相残在后?国家的盛衰在于君主的德行,岂能尽怪一夫人?
【一口气看完战国时期的精锐部队#历史#小知识#春秋战国】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英雄辈出,文臣武将层出不穷。纵观列国,战国七雄各有王牌部队。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谁才是其中的第一精锐部队?
第7名:韩国弩兵
在战国七雄中,韩国相对最弱,地处四战之地,夹在秦、魏、赵三国之间,时常受到侵扰。
然而,韩国拥有天下最大的铁矿资源,军工产业发达,其军队的武器非常锋利,质量上乘。据《苏秦列传》记载,苏秦游说韩宣王时提到:“韩国地方九百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
妻子少妇,力钧者皆能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低面洞心。”意思是说,韩国弩兵的最大射程可达600步,还能连续发射,远距离可集中对手胸部,近距离能直接命中心脏,威力巨大。然而,韩国的地理位置和体量仍是其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第6名:燕国辽东尖兵
战国七雄中,燕国的地理位置极其尴尬,地处北方寒冷地带,还面临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侵扰,这成为燕国发展的重要障碍。
但恶劣的环境也铸就了燕人好战豪爽的性格,因此常说“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与游牧民族接壤,更让燕国有优质的兵源。
燕昭王任用乐毅改革后,秦开拓土两千余里,以辽东军为主力编成了一支精兵,战斗力相当可观。在与齐、赵两国的战争中,这支军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甚至一度连攻下齐国72座城池。
第5名:楚国西塞之师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就在长江流域的汉水地区发动了扩张战争,一举灭掉申、息、邓、谢、唐等八国。楚国以西塞移民为基础,利用申人和息人骁勇好战的传统,筹建了一支强大的地方部队——西塞之师。
传闻这两个地区的人乃是战神刑天之后,骁勇善战。公元前597年,西塞之师在晋楚邲之战中大败晋军主力,从此威震天下。然而,随着楚国的衰落,这支部队也逐渐衰弱。
第4名:齐国技击
齐国技击是战国时期经过严格考选和训练的步兵部队,因其注重单兵作战能力,又称“技击之士”。据《荀子·议兵》记载,技击之士都是武艺高强的人,每个士兵都具备强悍的单兵作战能力,因此被称为最强单兵。齐国技击的士兵以勇力斩杀敌人首级为荣,斩首越多,赏金越多。
严格意义上讲,齐国技击是最早出现的职业化步兵。然而,这种注重单兵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的兵种,在小范围战斗中会有奇效,但在大规模作战中则显得不足。
第3名:赵国胡服骑射
赵国胡服骑射起源于赵国北部边境,常年受到游牧民族侵扰。赵武灵王根据胡人的特点,推行胡服骑射,带头穿胡人的短衣窄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
胡服骑射由此诞生。赵武灵王不仅训练了一支真正属于中原的骑兵,还收编了林胡和楼烦的骑兵,进一步增强兵力。此后数十年,赵国骑兵一直是赵国的精锐部队。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就是凭借这支部队横扫北方,让胡人不敢轻易南下。
然而,战国时期的骑兵虽然发展为独立部队,主要还是为了配合步兵作战,作为奇兵冲锋之用。
第2名:魏国魏武卒
魏武卒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职业化部队,由兵家亚圣吴起创立。据《荀子·议兵》记载,魏国的武士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来选拔。
士兵需穿上三件一套的护身甲,手持必须用千钧力量才能拉开的强弩,背上装有50支箭的箭袋,再把长枪放在上面,戴头盔,佩宝剑,带上三天的口粮,半天内赶路百里。
第266章 儒家宗圣的一生
被选中的士兵可免去其家的徭役,赐予田宅。这些武士即使年老,所享有的特权也不被剥夺,但后来很难再找到完全符合条件的人。
魏武卒的出现,虽然极大地提升了魏国的军事实力,但也导致国家财政负担沉重。魏文侯以后,随着魏国国力下降,魏武卒逐渐衰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第1名:秦国锐士
秦国锐士是商鞅变法的产物,因其挑选精锐且训练有素,故称锐士。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按军功给予爵位和田宅,极大地调动了平民的积极性。
秦国地处西陲,民风彪悍,死斗成风。经过变法,秦国士兵“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成为快速运转的战争机器。
秦军也因此被称为“虎狼之师”。据《荀子·议兵》记载:“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国锐士凭借其强大的战斗力和严格的训练,成为战国时期第一精锐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