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11节

  公元176年,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于是汉灵帝专门召开紧急会议,让群臣们提出治理国家的建议。

  当时蔡邕的官职是议郎,也就是皇帝的顾问,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岗位职责,一口气上书,举报了好几个没节操的同事,说他们贿赂宦官、贪赃枉法。

  奏章不幸被宦官曹节偷看到,蔡邕一下子就暴露了,被他举报的人都恨得牙根痒痒,准备对他进行打击报复。

  后来宦官王甫瞅准机会诬陷蔡邕和他叔父蔡质。蔡邕全家人被放逐到朔方郡,王甫的女婿又派杀手追杀蔡邕。

  不过那时蔡邕已经名扬海内,杀手不肯下手,蔡邕才逃过一劫。之后蔡邕遇到国家大事想返乡时,又被诬陷诽谤政府,于是他又整整离家逃亡了12年。

  蔡邕的焦尾琴也是在这逃亡时制成的。

  有一天,蔡邕听到有人烧桐木,他从声响判断出是块好木材,于是把烧了一半的木头抢救了出来,制成了一把琴。果然琴声动听,甚至胜过皇宫中的名琴。

  由于琴尾还有之前烧过的痕迹,所以这琴被称为“焦尾琴”,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

  到了汉灵帝去世,董卓掌握了大权,他一直对蔡邕的名声有所耳闻。于是又想征召他,蔡邕还是用老借口推说有病不能去。

  被拒绝的董卓心态炸裂,威胁蔡邕要灭他三族,蔡邕不得已只好重返职场。董卓对蔡邕倒是非常重视,短时间内就迫不及待地对他进行了一连串升迁的大动作。

  公元192年,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联手扳倒。董卓被杀时,蔡邕正在司徒王允家做客。听说董卓被杀,蔡邕不由叹了口气,这却被王允逮住了把柄。

  王允因此将他逮捕,并打算处死他。蔡邕请求留自己一命以完成《汉书》,太尉马日磾等都为其求情。

  但王允称蔡邕为“佞臣”,认为他若撰写史书,不仅无益于皇帝的圣德,还会使王允日后受到讥讽。于是,60岁的蔡邕就这样死在了狱中。

  蔡邕死后,他的女儿蔡文姬流落边塞,被献给了匈奴左贤王。生前的好友曹操还特意用2200黄金和一对白璧把蔡文姬赎了回来。

  蔡邕虽然枉死,但他的才华依旧为后世所称颂。他所创的“飞白书体”被书评家评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他在词赋上的成就也使他获得了“汉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家”的美名。那本未完成的《汉书》可能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被诅咒的将门#历史#李广#小知识】

  提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人们往往都会联想到功高不赏、命运多舛。

  如果说冯唐是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代名词,那么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汉飞将军李广家族的遭遇,可不是一句“生不逢时”就能概括得了的。

  李广是陇西成纪人,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李广家族世代传习射箭,他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骑射才能,汉文帝时期就因功被封为中郎。

  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无数,屡立战功,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但他至死也未能封侯,留下了“李广难封”的遗憾。

  李广的悲惨结局并不是家族厄运的终结。仅在他死后20年,他的儿子、孙子也相继死于自己人之手,整个李氏家族从此烟消云散。

  李广的堂弟李蔡虽官至丞相,但也因侵占景帝陵园地而自杀;他的儿子李敢因得罪大将军卫青,被霍去病射杀;他的孙子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全家被汉武帝族灭。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家族的悲剧作了完整的实录,认为李广家族的悲剧不仅是个人性格和时代因素的产物,还与汉武帝的用人制度和军功制度有关。

第249章 古代官场的制度

  李广性格直率,不善于迎合上司,而汉武帝的军功制度又过于严苛,导致他虽战功赫赫却始终无法封侯。

  此外,汉武帝对李氏家族的打压和对外戚的偏袒,也是李广家族悲剧的重要原因。

  秦国的李信,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秦国郡守,到了他这一代正好是家族将三代,而且深受秦王嬴政信任。更重要的是,他和王翦、蒙恬那些历经四代帝王的老将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他是嬴政亲政后一手提拔起来的少壮派军官,是对嬴政一人忠诚的心腹爱将。此时,李信同期的蒙恬才刚刚崭露头角,而在未来一人灭四国的猛将王贲还只是普通的小弟。

  可以说,如果李信不出差错的话,基本上就是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的左膀右臂。

  李信并不是徒有虚名,无论是灭赵还是伐楚,他都是秦军的急先锋,并且还被嬴政带回了荆轲刺秦的罪魁祸首——燕太子丹的首级。

  嬴政统一天下的大幕逐渐拉开,到底谁才能成为他吞并六国的利刃?嬴政毫不犹豫地给老将王翦放了长假,将少壮派代表李信送上了军部的头把交椅。

  公元前225年,嬴政以李信为主帅,蒙恬为大将,率领2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楚国进发,准备一举灭亡楚国。事实证明,嬴政果然没有看错人。

  进入楚地之后,秦军在李信的带领下一路攻城拔寨,先后拿下了平舆、蕲丘、鄢郢等要地,随后兵锋直指楚都寿春。

  可就在李信眼看要立下不世之功勋时,意外发生了。从小在秦国长大,并且和嬴政关系极为密切的楚国公子平原君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在阴陵造反了。

  阴陵是楚国旧都,是军事重镇,为了避免腹背受敌,李信只好回军攻打阴陵。结果李信刚一掉头,楚将项燕就率领楚国大军追着李信的屁股打。

  一连打了三天三夜,结果李信被攻破了两个军营,7名都尉被杀,李信大败而逃。这次惨败堪称秦灭六国期间最大的一次败仗。

  嬴政震怒之余,也只剩下一声叹息。不得已,重新启用了老将王翦。李信连同李家就此成为名不见经传的路人。

  直到60年后,李广又一次让陇西李氏出现在了史书上。那一年,梁家子弟出身的李广一入伍就成了军队中的明星。因抗击匈奴入侵,萧关被汉文帝封为中郎将。

  不过汉文帝却说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大意是说李广你虽然勇武可惜生不逢时,假如你生在汉高祖时代,万户侯不过是手到擒来。

  没想到汉文帝一语成谶,李广死后又历经汉景帝、汉武帝两朝,历经大小战阵70余场,除了被匈奴人送了个“飞将军”的名号之外,竟真的一直无法封侯。

  关于他白首未封侯的原因,历史上有很多说法。有的人认为李广虽然勇武却过于英雄主义,当时的汉匈对抗更讲求将领的谋略和统筹能力,而这些又恰恰都是李广的短板。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汉武帝重用外戚,前有卫青、霍去病,后有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一直都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每次带兵不过几千人,所以根本就没有能让他发挥的空间和余地。

  就连最后一次出战还是李广力挺之后,汉武帝才勉强同意的。

  不过汉武帝也同样对卫青说了和汉文帝时一样奇怪的话,大意是说李广命不好,即便是带他出征,也不要让他有和匈奴单于对阵的机会,不然就不能俘获单于了。

  由此可见汉武帝对李广不是一般的忌讳。而事实上李广在汉武帝时期的几次对匈战争中,要么战败被俘,要么无功而返,确实没有一场拿得出手的大胜仗,最后也只落得个功过相抵。

  而他最后一次出征,果然没能和匈奴单于对阵,倒不是卫青从中作梗,是李广自己在中途迷路了。最终羞愤难当,拔剑自刎。

  李广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死得比较早,只有老三李敢一直陪着李广走到了最后。

  令人讽刺的是李敢也和父亲一起参与了漠北之战,结果李广寸功未立,而李敢却因夺了左贤王的战功被汉武帝封为关内侯。

  李敢一直对父亲的死耿耿于怀,他认为就是卫青害死了父亲,于是便闯进卫青府邸,把卫青给打了一顿。卫青虽然没说什么,可霍去病不干了。

  霍去病觉得李敢竟然敢对自己的舅舅动手,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在一次陪汉武帝游猎的时候,一箭将李敢射死了。

  汉武帝自然不会为此事去责怪自己的亲外甥,于是便对外宣称李敢是狩猎时被鹿撞死的。可怜一代名将之子,没能战死沙场,却不明不白地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李家并没有因李敢的死而绝了后,因为李广的大儿子还有一个姨侄子。

  这个孩子叫李陵,李陵和爷爷一样擅长骑射,长大后被汉武帝封为骑都尉,率领一支5000人的军队,负责在张掖、酒泉一带巡逻。

  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奉命率领3万骑兵从酒泉出发讨伐匈奴右贤王,汉武帝命李陵带领辎重部队配合李广利作战。

  但李陵不愿做后勤工作,主动向汉武帝请求,想要和李广利一起分道进击。结果汉武帝却说调发的军队过多,没有多余的战马给他。

  李陵则表示无需马匹,他只带自己的5000步兵就可直捣匈奴王庭。汉武帝钦佩他的勇气,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李陵率兵出发后不久果然在浚稽山遇到了匈奴单于的主力,5000步兵被3万匈奴骑兵团团包围。不过李陵丝毫不慌,首战就射杀了匈奴数千人,一下就把匈奴单于给镇住了。

  匈奴单于又增兵8万继续进攻。李陵边战边退,硬是顶着匈奴人每天数十次的进攻,射杀了1万多敌军。匈奴没想到这几千汉军竟这么能打,于是便准备撤退。

  可就在这时汉军里竟然出现了叛徒,叛徒告诉匈奴单于李陵的部队只剩不到2000人,箭矢已尽,且没有后援部队。

  匈奴单于闻讯大喜,再次挥兵向李陵发起猛攻。而汉军这边箭矢用尽以后,要么用短刀对敌,要么就斩断车辐当武器。

  最后李陵退到谷地受困,匈奴人又从山上滚下巨石。李陵军死伤众多,陷入绝境,李陵被迫投降。

  汉武帝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文武百官也都痛骂李陵,说他应该以死殉国。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站出来为李陵说话,他认为李陵以5000步兵抵挡着敌人的进攻,奋勇杀敌,纵使五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之所以不死,就是想立功赎罪以报效朝廷。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想借抬高李陵来贬低未立寸功的贰师将军李广利,盛怒之下竟将他处以宫刑。很久以后,汉武帝终于搞清楚了,李陵的失败是因无后援所致。

  于是便派将军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回来。结果公孙敖连李陵的面都没见着,只是听一个匈奴俘虏说李陵正在为单于训练军队就回去报告汉武帝了。

  汉武帝因此将李陵的母亲、兄弟、妻子和孩子全部杀死,陇西一带的士族也都以李陵不能死节而累及家族为耻。

  其实替匈奴训练军队的人根本不是李陵,而是一个名叫李绪的汉人。但李广家族却因此谣言被灭族。

  后世史学家班固在写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也为李广家族感到可惜,只能在史书上写道:“三代之将,道家所忌,自广之死,遂亡其宗。”

  除了班固,司马迁在《史记》、房玄龄在《晋书》、还有魏文帝,曹丕等人也都提出过三代为将,道家所忌的观点。

  【一口气看懂华夏历代的官场制度#历史#小知识#官场】

  在华夏古代政治体系中,臣子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他们是连接军和民的纽带,是维系国家有序运转的关键。你是否经常会被剧中出现的官职弄得晕头转向,分不清谁高谁低?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口气弄懂中国历代的官场制度。

  在战国时期,割据一方的诸侯国虽然很多,但普遍都设立了“相”和“将”的职位。“相”负责掌管文政,而“将”则掌管军事。

  当时楚国的官职称谓则有所不同,令尹为百官之长,而上柱国则是仅次于令尹的武官。《陈涉世家》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的“相”就是如此。

  到了秦代,秦朝设立了以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为首的中枢机构,俗称“三公”。丞相为最高行政官员,代表人物就是秦国的丞相李斯。

  太尉负责掌管全国军事事务,一直到元代以前,太尉都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

  但秦朝并没有人真正担任过这个官职,军队一直由秦王自己掌控。而御史大夫则兼任着皇帝的秘书长和监察官之职。

  这个职位在当时还有一个小小的“福利”,就是当丞相出现空缺时,御史大夫可以继任丞相。

  三公下设九卿,分别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

  奉常负责宗庙礼仪;郎中令和卫尉负责宫廷的保卫工作,郎中令主内卫,卫尉主外;太仆负责主管皇帝的车马以及全国的道路交通工作;廷尉掌管司法;典客负责外交事务;宗正负责处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管理粮库和给官员发放俸禄;而皇室的开支则由少府负责。

  三公九卿制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只是部分官职称呼有所调整。

  除了中央机构外,皇权下县直抵每家每户:5家为1伍,2伍为1里,10里为1亭,10亭为1乡,10乡为1县,数县为1郡。

  郡中设郡守、郡丞、郡尉和郡监御史。郡守掌管下属的县和道,县为直辖区,而道则为自治区。

  郡丞是郡守的副手,负责辅助郡守处理境内的政务;郡尉是郡守的佐官,主要负责全郡的军事事务;郡监御史则主要负责监察郡一级的行政和军事活动。

  县级设县令、县丞和县尉。县令掌管下属各乡,县城设有限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乡设乡佐、亭长,亭长掌管下属10家,里长掌管下属5家,伍内各家相互监督。

  西汉时期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官职,只是部分官职名称发生了变化。丞相被改成大司徒,太尉改称为大司马,御史大夫则改称为大司空。

  太守成为郡的长官,并兼领军务,因此有“郡将”之称。都尉和主簿也成为重要的属官,都尉负责监察郡县官吏,主簿则主管文书事务。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设立了刺史一职。刺史最初并非地方行政长官,但到了西汉后期,刺史开始插手干预地方的行政和军务,实际上成为了地方上的最高长官。

  到东汉时期,刺史的职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等叛乱活动,刺史甚至被赋予了领兵作战的权利。

  到了隋唐时期,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并确立了三省分权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尚书省负责管理政务,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

  三省的长官分别是尚书令、中书令和侍中。尚书令多为虚位,但左右仆射实际担任宰相之职。

  尚书省下设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负责总管本部政务,六部分别处理各类事务。

  唐朝中后期,翰林学士一职开始侵夺宰相的权力。唐玄宗时又专设翰林学士院,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

  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内制”和“外制”之分。翰林学士所传诏令直接从内廷发出,称“内制”,用白麻纸写成;中书舍人所传诏令通过宰相拟定,称“外制”,用黄麻纸写成。

  翰林学士因此被称为“内相”,但翰林学士并不是正式的官职,而是一种职务,因此没有正式的官阶、品级,名额也无定数。

第250章 虎踞龙盘三国赤壁

  在唐朝还出现了一个对历史颇有影响的官职——节度使。节度使是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本只是在边境诸州,但后来内地也设有节度使,最终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历过唐朝的教训,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宋朝宰相之权被枢密使、三司使所分。

  中枢、枢密、三司分别掌管军、政、财三大事务,宋代的中央集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相,但其权力被大大削弱。

  到了明代,废除了中书省,皇帝亲自处理国政,并以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负责草拟诏书。大学士逐渐成为实际上的宰相,被称为辅臣。

  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朝确立内阁,成为皇帝的资政机构。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的身份,皇帝拥有最终决定权,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

  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少身份,地位日益尊崇。宣宗时期,朝廷事务大小均悉数咨询大学士杨士奇的看法而决定,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

  到明世宗时期,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甚至压制六部。

  清代则延续了明代的做法,但到了雍正时期成立了军机处。大学士的权力大大削弱,军机处成为执掌大权的中枢,而大学士的地位则逐渐名存实亡。

  【一口气看懂南北朝那些事#历史#小知识#南北朝】

首节 上一节 211/2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