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10节

  流落民间的陆羽身无长技,只得进入静陵城的一个戏班子打工,扮演丑角。他不大出众的颜值和有些口吃的毛病,反而成了加分项。

  再加上他聪明好学,不仅能将丑角演得惟妙惟肖,还能自己编写戏本。后来,他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名叫《谑浪》。

  晋陵太守李季卿在一次聚会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写推荐信,让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

  5年后,陆羽毕业下山,结识了被贬为晋陵司马的崔国辅。64岁的崔国辅和陆羽成了忘年交,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

  崔国辅对茶颇有见地,见陆羽对茶如此痴迷,建议他撰写一部关于茶的著作。

  于是,听从劝告的陆羽在公元756年踏上了寻山问水、穷究茶理的征程。临行前,好友崔国辅还送给他白驴、乌牛和文槐书匣。

  不巧赶上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烽火四起。战乱延续8年期间,陆羽跟随逃避战乱的流民一路往南方迁徙,到过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各地以及川四巫山等地。

  陆羽的足迹遍布大唐32州。他访问茶农,讨论茶事,将各种茶叶制成标本,并记录了大量关于茶的见闻轶事。

  后来,陆羽又闭关数年,终于写成了有“茶叶百科全书”之称的《茶经》。《茶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学术著作。

  全文7000字,写出了采茶、制茶、茶具与烹煮、饮用的方法,以及与历史风俗的全指南。不仅如此,陆羽还深入发掘饮茶的文化内涵,将饮茶从日常生活习惯提升到了艺术和审美的层次。

  因此,《茶经》也与日本的《吃茶养生记》、美国的《茶叶全书》并称为世界三大茶书。

  公元772年,陆羽的朋友圈又扩容了。他认识了生命中的又一位重量级贵人,那就是唐朝著名书法大家颜真卿。

  这一年,63岁的颜真卿被调任湖州刺史,与40岁的陆羽相遇。颜真卿学识渊博,品行高尚,书艺文章皆为陆羽仰慕;陆羽治学严谨,精通茶艺,深得颜真卿的钦佩。

  二人相互欣赏,一官一民,成就了又一段忘年之交。

  颜真卿到湖州上任第二年,组织了《韵海镜源》的编写。这是一部集文字与音韵大成的巨著,相当于现在的大字典。

  全书360卷,50多位名士受邀参与编写,陆羽也在编委之列,而且贡献值能排在榜单前三。

  参与《韵海镜源》的编写让陆羽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官方的文献档案和资料,为补充完善《茶经》提供了天赐之机。

  颜真卿还自己筹资,在妙喜寺东南为陆羽建了一个亭子。

  到773年亭子完工,颜真卿将亭子赠予陆羽,这天恰好是癸酉年,癸卯月,癸亥日,陆羽便给亭子取名“三癸亭”,颜真卿为之书写匾额,并题诗《题杼山癸亭得暮字》。

  两年后,颜真卿还帮助陆羽在湖州青塘村建房安居,雅号“青塘别业”。因湖州盛产桑麻,陆羽据此自号“桑苎翁”。

  在青塘别墅里,陆羽完成了《茶经》的修改,并在公元780年将其正式出版。

  陆羽一生无父无母,无妻无子,却交友众多,体会到了世间温情。他涉猎广泛,博学多能,不仅是当之无愧的茶学家,还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地理学家、文学家和一代史学大师。

  《全唐诗》《唐才子传》等诸多唐代文化典籍均收录了陆羽的诸多作品及其个人传记。可惜陆羽在其他领域的作品被《茶经》的光芒所掩盖,大多没有流传下来。

  ——“我爷叫我把声音调大(捂脸)”

  ——“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做家!!”

  ——“说来惭愧,第一次知道陆羽,还是在周董的《爷爷泡的茶》里听说的。”

  ——“嘿嘿,我是陆羽后人。”

  【赢取太耐第一才女李清照的男人,是背诵考古专家?#历史#小知识#李清照】

  他一生酷爱考古收藏,并求娶天下第一才女李清照为妻,著有中国最早的考古学著作之一《金石录》。

  危难时刻,时任朝廷官员的他抛下妻子,第一时间独自跑路。即便如此,他去世后,李清照不记仇,为保护夫妇二人毕生心血的金石文物无所不用其极。他就是宋代金石学家、收藏家赵明诚。

  赵明诚,字德甫,1081年出生于山东诸城的一个官宦书香人家,父亲赵挺之曾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他算得上是超级官二代,从小受到良好教育,读经诵史,加上本人聪颖勤奋,成年后便考入太学,也就是大宋时期的国立最高学府,是位名副其实的高知人才。

  1099年,16岁的才女李清照因一首《如梦令》震动文坛,也暗戳戳地俘获了赵明诚的心。元宵节,赵明诚与李清照的从兄李迥外出游玩,在相国寺赏花灯时见到了传说中的李清照。

  本就是李清照迷弟的赵明诚见面后感叹这姑娘“文如其人”,回家后一发不可收拾,便害上了相思病。

  那时的赵明诚是人见人爱的国民老公,他想求娶李清照,为了说服老爸,特意编了个字谜:“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他老爸赵挺之绞尽脑汁想了三天三夜,终于猜中儿子的心思:此女之夫,原来儿子要娶的是个女词人。于是,赵挺之马上派人去李清照家求亲。

  李清照是千古文明的才女,她的老爸李格非也是朝廷官员,两家门当户对,两个小年轻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也是情投意合。于是,1101年,赵明诚和文艺女青年李清照扯证结婚了。

  两人婚后开启花式虐狗模式,经常以诗传情,互相支持彼此的爱好。除了上班当官外,身为金石收藏大V的赵明诚平时喜欢研究鉴赏古董文物、历代书画等。

  婚后,他拉着李清照一起入了收藏坑,小两口感情非常好,也玩得到一起去。

  赵明诚帮助好赌成性的李清照买来大量资料研究赌术。李清照也大力支持丈夫烧钱的爱好,经常和丈夫一起外出典当衣物,再去大相国寺淘几件心仪的文物。

  赵明诚也不忘买上些瓜果零食,回家后两人一起吃喝观赏,以此来作为生活的乐趣。随着把玩的文物越来越多,赵明诚开始将自己多年来把玩的经验编写成《金石录》一书。

  后来,左相蔡京率领新党对旧党打击报复,李清照的老爸被革职,赵明诚也跟着丢了官,两人只能回到青州老家隐居。

  不过,他们还是过上了吟诗作赋、欣赏文物的惬意生活。相传两人闲来无事最爱读书,一人说事令人回答,这件事在书中哪一页哪一行,谁赢了讲一杯茶。

  李清照记性好,总能先一步喝到茶,赵明诚也不差,二人你追我赶,喝茶喝出了喝酒的架势,却不成想太开心将茶杯打翻了,只能哈哈大笑,以此作罢,这就是著名的“泼茶赌书”的典故。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赵明诚又开始了到各地为官的公务员生涯,直到金兵大规模入侵,江宁城大闹兵变。

  时任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得到消息后非但没有镇压,反倒丢下城中百姓和妻子李清照独自弃城而逃。

  赵明诚跑路了,也丢了乌纱帽,被朝廷罢了官。1129年,赵明诚在独自赴任的途中患病身亡,享年四十九岁。

  赵明诚的死拉开了李清照人生悲剧的序章。为了保管好这堆引人耳目的金石文物,李清照无所不用其极,然而天不遂人愿,与老公共同收藏的文物不是毁于战火就是遇贼。

  伤心欲绝的李清照奋力抓住了人生中的救命稻草,嫁给了一个叫张汝州的男人。万万没想到张汝州也是觊觎文物,遇人不淑的李清照冒着坐牢的风险果断离婚。

  出狱后,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开始精心整理夫妇二人毕生心血的巨著《金石录》,还写了一篇《金石录后序》,讲述了夫妻两人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经过和《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

  虽然赵明诚去世得早,名气又没有妻子李清照大,但他在金石学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如果说欧阳修是研究金石学的开山鼻祖,赵明诚则是金石学更加成熟,所以金石学后来又被称为“欧赵之学”。

  ——“李清照后面好像还作了一首词,讽刺赵明诚来着吧。”

  ——“可惜是个软骨头,不然还真没啥缺点。不到祸事临头,还真发现不了他有这么大的缺点。”

  ——“他家好像还和皇家有点关系呢吧,姓赵的都爱逃跑,可以力竭。”

第248章 蔡文姬的父亲

  【扶不上墙的捡漏皇帝#历史#小知识#汉朝#刘玄】

  他追着喂馅饼,却获得了皇帝限时体验卡,然而他对此毫不珍惜,骄奢淫逸,不理朝政,不到三年就让体验卡到期。

  不仅葬送了更始政权,还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还让玄汉成为西汉与东汉之间的尴尬伪政权。

  他就是玄汉唯一的皇帝,也是帝刘玄。

  刘玄是汉朝宗室后代,与刘秀兄弟同为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直系后裔,世代居住在舂陵。王莽篡汉后,刘氏皇族地位一落千丈,被郡县官吏欺压。

  有一次,蔡阳国府庭长喝醉酒后侮辱了刘玄的父亲刘子仁,刘子仁一怒之下杀了庭长。10多年后,庭长的儿子杀了刘玄的弟弟刘惠为父报仇。

  刘玄开始结交宾客,打算为弟弟报仇,后因宾客犯法,刘玄避开官府抓捕,从舂陵跑到平林。

  官府把刘玄的父亲刘子仁抓走,刘玄于是诈死,派人将灵柩送回舂陵。官府便释放了刘子仁,刘玄自己则藏匿平林,伺机而动。

  西汉朝廷接盘后不久就遇上饥荒不断,百姓民不聊生。王凤、王匡等人在绿林山聚集数万人揭竿而起,号称绿林军。刘玄一看,天下大乱,身为逃犯的他为求保命也趁机投奔了绿林军。

  刘玄根正苗红,有着汉室后裔的金字招牌,在一众平民将领中显得格外耀眼,他被任命为安吉月,相当于部队政委。

  与此同时,刘玄的兄弟刘秀也高举复兴汉室大旗,组成七八千人的舂陵军,与绿林军联合作战。联军戮力同心,与官军作战,势如破竹,节节取胜。

  刘玄也水涨船高,被尊称为更始将军。

  联军因群龙无首无法统一号令,为联合推翻王莽新朝,于是想推举一人称帝。

  本来刘秀的威望最高,能力最强,战功也是最大,可是绿林军的将领们认为刘秀不好控制,而刘玄性格懦弱,如果推举他为皇帝自然对他们有利。

  于是刘玄就捡到了大大的便宜。公元23年,刘玄称帝,建元后为更始,史称更始帝。刘玄的军队很快攻陷长安并杀死了王莽。新王朝由此被玄汉推翻。

  不过,刘秀屡立战功,汉朝廷里威望越来越大,因此引起了刘玄的猜忌。所以刘玄借故处决了刘秀。

  刘秀得知刘玄哥哥的死讯,强忍悲痛,韬光养晦,以图自保。他在公开场合将战功完全归功于更始帝的正确领导,放低身段向更始帝谢罪,将仇恨的种子深埋在心底。

  但是刘玄却并不是个当皇帝的材料。迁都长安后,他纳赵萌之女为夫人,倍加宠爱,为讨夫人欢心,他索性把朝政委托岳父赵萌全权处理,自己当甩手掌柜。

  群臣有军政要务,需要面见刘玄,刘玄经常醉得不省人事,见不了。实在躲不过去的时候,刘玄还耍小聪明,让世忠坐在帷幕后冒充自己和群臣说话。

  老臣们都听得出帷幕后传来的不是刘玄的声音,退朝后,都个个心怀怨恨,谴责皇帝如此自我放纵。于是大臣们也心灰意冷,消极怠工。

  刘玄的宠妃韩夫人也是个嗜酒成瘾者,经常陪更始帝喝得天昏地暗。

  他有时正喝得高兴,见侍从不识时务,上前奏事,便拍着书案怒斥:“你瞎眼了?皇帝正在和我对饮,你为何偏挑此时来奏事?”

  因用力过猛,书案都被她的粉拳锤破。侍从吓得胆战心惊,刘玄就在一边一言不发看热闹,听任韩夫人肆意妄为。

  刘玄的岳父赵萌专权,为所欲为,作威作福,导致怨声载道。有个正直的臣子拼命揭发赵萌独断专行,刘玄偏袒岳父,听到那人的话很生气,怒拔剑就要刺他。

  自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说赵萌的坏话了。赵萌曾为泄私愤将一个侍中挟持出宫殿,意欲公开杀害,更是地位遭到岳父断然拒绝,眼睁睁看着侍中被赵萌杀死。

  上梁不正下梁歪,刘玄的亲信们也在地方施行暴政。

  他们或卖官鬻爵,或大搞裙带关系,将官爵授予无行山谷,甚至伙夫厨子之流。

  这些人甚至身着妇女的大金上衣,在路上嬉笑怒骂,丢人现眼,以至于市民写歌谣讥讽他们:“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金帅将军。”

  豫章李淑忍无可忍,痛心疾首。尚书列举更始帝条条错误劝诫他亲贤远佞,整肃朝纲,被更始帝一怒之下关进诏狱。这种自欺欺人的愚蠢做法终于导致众叛亲离。

  赤眉军眼看更始政权如此不堪,觉得有十足把握获胜,于是决定攻打刘玄。15年赤眉军进逼长安,被打到怀疑人生的绿林军将领们打算东归。

  刘玄则坚守长安,以张卬为首的绿林军首领和刘玄发生火并。刘玄开始疑神疑鬼,处死了很多创业之初打下江山的绿林将领。

  整个更始政权更是乱成一团,张卬等人趁机投降,加入了赤眉军。而之前被刘玄派往河北的刘秀已经站稳了脚跟,发展自己的势力,反过来攻打刘玄。更始政权在两方势力的夹击下土崩瓦解。

  坚持不住的刘玄收到赤眉军的书信,说如果他肯投降就封他做长沙王。于是刘玄赶紧投降了,并献出了传国玉玺,也如愿当上了长沙王。

  但是投诚的张卬坐不住了,他担心刘玄有翻盘的可能,于是游说赤眉军将刘玄杀死。刘玄最终还是死在了赤眉军手中,而刘秀则最终建立东汉,真正实现了匡扶汉室。但他始终不愿承认玄汉的合法性。

  【蔡邕,因为一声嗯叹息送命的东汉全能男神#历史#小知识#东汉#蔡邕】

  他出生在东汉,不仅出身名门,而且才华横溢。书法、音乐、文学技能点全部点满。他独创“飞白书”,制作了焦尾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诗集《西平诗经》,还被誉为汉朝最后一位儒学大家。

  他被曹操尊为师傅,被董卓、李傕器重,但就是这样的全能男神,一生却坎坷不已。60岁时因为一声叹息而丧命,他就是才女蔡文姬之父、东汉名臣蔡邕。

  蔡邕,字伯喈,东汉陈留郡圉县人。蔡邕出生在一个公务员世家,家中几代人历经200年都在朝廷当官,其中不乏朝中重臣。

  父亲蔡棱曾任新蔡县令,身后的家庭资源和文化底蕴为蔡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当同龄小孩在清汤里找米吃时,他已经坐在书堆里“咬文嚼字”了。随着蔡邕长大,父亲联系东汉六朝元老、当朝太傅胡广,让他成为自己儿子的导师。

  在名师的教导下,蔡邕博学多闻,不仅喜欢文学、学术、天文,还有音乐技能。

  他的名声传到了汉桓帝耳朵里,于是被召进宫给汉桓帝弹琴。但是蔡邕知道桓帝是恃宠骄横的佞臣,不愿意与之同流合污,走到都城附近的偃师时,就谎称生病跑回了家。

  回家后,蔡邕为了不掺和进朝堂的政治风波,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拒绝一切社交,开始了宅男式的隐居生活。

  在这期间,他受东方朔、杨雄、班固、崔骃等人的启发,汲取百家之言,肯定正确的说法,否定错误的说法,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创作了《独断》。

  公元171年,隐居多年的蔡邕终于在38岁时当官了。征召他的是东汉名臣乔玄。乔玄文武全才,为官清廉,全无槽点。

  于是这次蔡邕接受了征召,成了乔玄的参谋,他也受到了乔玄的赏识。后来又出任河平长、郎中、议郎等官职。

  蔡邕还在官场上结识了曹操。两人虽然相差20岁,但却成了忘年交,曹操尊蔡邕为老师,还经常在蔡邕家蹭吃蹭喝,习文弄墨。

  在东汉皇家图书馆东观校书室,蔡邕发现典藏的书籍很多,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知识都出现了偏差。

  于是公元175年,在汉灵帝的授权下,蔡邕带着一帮东汉顶级大儒校正儒家书籍,他们校对了《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

  蔡邕将整理校定好的典籍,先用朱砂誊写在石碑之上,然后又吩咐工匠按图加工,每刻好一块就立在太学门口。

  这46块石碑被后世称为“熹平石经”,也是中国最早的官刻儒家石经。熹平石经一出,轰动京师洛阳乃至全国,太学门前成为了学子们的网红打卡点,无数人乘车前来观摩,甚至造成了交通堵塞。

首节 上一节 210/2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